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第四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第十三课第四课时古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大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2. 简介背景:公元725年,年青的李白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梦想,从四川出发,结束了两年云游,携带着自己的亲手书写的文章来到湖北的荆门。诗中“荆门”,和诗中的“楚国游”一样,都是地名,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诗中写“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逼真如画的壮美,而这壮美的江山的背景则是辽阔无边的“大荒”原野。
3. 简介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碎叶)。一说出生于四川省江油县,号青莲居士。蜀中长大的李白天赋聪明,十岁能写诗,十五岁就受到当地士人的赏识。年轻时曾漫游各地,晚年因参与永王李璘的幕府而蒙冤入狱,在朝廷的特赦下才重见天日。其作品具有豪放奔放、形象生动的特色,被后人尊为“诗仙”。
二、教学过程
1. 打开《唐诗五首》课本,翻到第X面《渡荆门送别》,把课文读一遍。
2. 对照注释自读自悟,理解全诗大意。画出不懂的词,在小组内讨论。
3. 小组间互相质疑释疑,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4. 刚才同学们自学讨论时很认真,很不错。对这首诗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学生质疑)
5. 教师归类整理把问题写在黑板上。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词)楚国大地朝霞 千里水天一色 水流湍急九曲回肠(短语)送别故乡水告别群山(句)
6. 下面我们一块来研讨这首诗。(学生提出上面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①首联写出了什么?(学生回答)
②颔联呢?一个“随”字和一个“入”字把静止的山变成了动态的“山”,把小舟行驶在碧波荡漾、浩森东去的长江之上的场景生动地刻画出来了。就在读者惊叹不已的时候,又突然呈现出“山入大荒流”的荒凉景象。作者主要是为了表现对祖国大好山河的喜爱之情。
③颈联是描写天门山的奇伟景象。作者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万里”写出了空间的广阔。“雄壮”带有赫赫军威的意思。“盛唐”指的是在历史上的极盛时代。这一联隐隐透露出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和豪壮情怀。
④尾联点题,面对故乡的山水,诗人产生了依依惜别之情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到楚国去,和“渡远荆门外”比较起来自然相差很远。但是作者却说好像是远离了故乡(“万里归荒”),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乡之情。一个“送”字表现了作者思乡惜别之情。“怜”字则包含了作者对故乡楚国的一片怜惜和眷恋之情。
7. 下面请同学们熟读成诵,体会作者的感情。(配乐)
8. 这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的喜悦豪迈情怀和惜别家乡的依依深情。
9. 为了加深对这首诗的主题的理解,请同学们扮李白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把这首诗的意思写成信的格式。(先让学生写出草稿教师修改后同桌互改)
10. 教师用课件展示参考例信。(学生仿照写信)
11.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根据练习四的要求畅所欲言。)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 诗词五首赤壁精品第四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 诗词五首赤壁精品第四课时教案,共2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优秀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优秀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评估方法,教学资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优秀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优秀第三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过程,课外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