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课后作业题
展开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作《师说》以贻之 D.小学而大遗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其曲中规 中:合乎
B.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风雨兴焉 兴:兴盛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金石可镂 镂:雕刻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声非加疾也 疾:快
5.下列选项中实词的意思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文)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B.吾师道也(以……为师) 其曲中规(合乎)
C.而绝江河(断绝) 其贤不及孔子(才德优秀)
D.君子不齿(并列,排列) 善假于物(借助)
6.下列各项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见闻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中:射中
C.是故无贵无贱 无:没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
D.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强,猛烈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C.师不必贤于弟子(超过) 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是声音宏大)
D.而绝江河(横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8.下列加点的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师不必贤于弟子(贤明)(2)而闻者彰(清楚)(3)而致千里(送达)(4)则耻师焉,惑矣(困惑)(5)木直中绳(合于)(6)假舆马者(车)(7)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8)非利足也(善于奔走)(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10)作《师说》以贻之(赠送)(11)士大夫之族(家族)(12)术业有专攻(研究)
A.(1)(2)(4)(5)(12)
B.(3)(6)(7)(8)(11)
C.(2)(6)(8)(10)(12)
D.(1)(5)(6)(9)(10)
9.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疑难问题) 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方法)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接受)
D.吾师道也 (学习) 吾从而师之 (老师)
10.下列与其他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1.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C.作《师说》以贻之 贻笑大方
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受:通“授”,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④士大夫之族 族:家族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⑥不拘于时 时:时俗
⑦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大家,许多人
⑧吾师道也 师:学习
A.①⑤⑦⑧B.②③⑥⑦C.①③⑥⑧D.②③④⑤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传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一般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D.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遗:遗留
1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 孰: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一定
B.彼童子之师 彼: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
C.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赏 士大夫之族 族:类、辈
D.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 无:无论
15.下列各句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B.于其身,则耻师焉 身:身体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谄媚奉承
16.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17.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不断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例证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师说》着重论述师道的重要性,严正地驳斥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抨击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思想障碍。
18.下列对《师说》和《劝学》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规”本意指有法度的正圆之器,是用来画圆的工具,如圆规等。后来引申为法则、规矩。“其曲中规”中的“规”用的是本意。
B.《师说》中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了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C.韩愈《师说》一文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有着针砭时弊的作用。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19.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一文中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虚心好学,不需要借助外物、外在的帮助。
C.《劝学》一文中用比喻论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20.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以“学习”为话题,荀子重在谈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韩愈则针对所处时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强烈呼吁师道回归。
B. 《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在论述观点的过程中都使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如《劝学》中的“骐骥与驽马”,《师说》中的“圣人与众人”。
C. 韩愈《师说》一文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
D. 《师说》中韩愈称赞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里的“六艺经传”指的是六经的经文、传文。
21.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作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文章层层对比,批判“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倡导师道回归。
B. 《师说》中的“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说明教师没有阶级区别,没有年龄界限,道之有无是择师的标准。
C.韩愈在《师说》中高度概括地提出了教师的职责。文中所包含的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D.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他写《师说》主要目的是送给同样“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年轻学生李潘。
22.下面对《师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23.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君子,为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C.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影响深远。
D.经传,经是指儒家和道家的经典著作,传就是解释儒家和道家经书的著作。
2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用诗笔写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和感受,全面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现实,其作品被称之为“诗史”。
B. 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柳宗元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
C.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即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D.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被后人称为“亚圣”,主张“性恶论”;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主张“性善论”。
2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B.韩愈主张以道为择师的唯一标准和能者为师的观点,针砭了当时竞以门第相尚,不重真才实学的弊病。
C.作者引用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以弘扬师道为己任,既给人以师道不可违之感,又抨击了耻师之风。
D.第2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非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初,擢进士第。迁监察御史,论权嬖梗切,出为河南功曹参军。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田弘正效魏、博六州于朝,宪宗遣度宣谕,弘正知度为帝高选,故郊迎趋跽受命。久之,进御史中丞。宣徽五坊小使秋阅鹰狗,所过挠官事,厚得饷谢乃去。下邽令裴寰,不为礼,因构寰出丑言,送诏狱。度言寰无辜,帝曰:“寰诚无罪,杖小使;小使无罪,且杖寰。”度曰:“责若此固宜,第寰为令,惜陛下百姓,安可罪?”帝色霁,乃释寰。王师讨蔡,以度视行营诸军,还,奏攻取策,与帝意合。且问诸将才否,度对:“李光颜义而勇,当有成功。”不三日,光颜破时曲兵,帝叹度知言。时方连诸道兵,环拿不解,内外大恐。及度当国,外内始安。于时,讨蔡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唯度请身督战,俯伏流涕曰:“臣誓不与贼偕存。”即拜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度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统监,自处进退。度奏罢之,使将得颛制,号令一,战气倍。未几,李愬夜入悬瓠城,缚吴元济以报。度入朝,会帝以二剑付监军,使悉诛贼将,度腾奏申解,全宥者众。敬宗纵弛,日晏坐朝。度谏曰:“近开延英益稀,恐万机奏禀,有所壅阏。宜诘旦数坐,广加延问。”帝嘉纳为数视朝太和四年数引疾不任机重愿上政事帝择上医护治中人日劳问相蹑乃诏进司徒须疾已三日若五日一至中书于是牛僧孺、李宗闵同辅政,媢(嫉妒)度勋业久居上,欲有所逞,乃共损短之,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开成三年,以病丐还东都。薨,年七十六。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嘉纳/为数视朝/太和四年/数引疾不任机重/愿上政事/帝择上医护治中人/日劳问相蹑/乃诏进司徒/须疾已/三日若五日一至中书/
B.帝嘉纳/为数视朝/太和四年数引疾/不任机重/愿上政事/帝择上医护治/中人日劳问相蹑/乃诏进司徒/须疾已三日/若五日一至中书/
C.帝嘉纳/为数视朝/太和四年/数引疾不任机重/愿上政事/帝择上医护治/中人日劳问相蹑/乃诏进司徒/须疾已/三日若五日一至中书/
D.帝嘉纳/为数视朝/太和四年数引疾/不任机重/愿上政事/帝择上医护治中人/日劳问相蹑/乃诏进司徒/须疾已三日/若五日一至中书/
2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任旭贺)
A.河东,在古代指今山西省西南部,黄河由北向南流经这一地区,山西在黄河以东,故以之称代该地区。
B.制诰,指皇帝的诏令。知制诰,官名,指承命草拟诏令。南北朝时已有知制诰、典制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名称。
C.诏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这里的罪犯由皇帝定罪。也指朝廷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诏书才能定罪的案子。
D.薨,古代指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度主持正义,善于开导皇帝。下邽县令裴寰因为不讨好五坊小使而惹怒了皇帝,被抓进诏狱,裴度巧妙地向皇帝陈辞,最终使裴寰被释放。
B.裴度善于识人,确认光颜有才。当皇帝询问诸将中谁有才干时,裴度认为李光颜忠义而有勇,必定能建立功勋,李光颜果然不久就建了大功。
C.裴度忠于国家,劝谏皇帝勤政。唐敬宗行为放纵,在政事上懈怠,裴度就劝他多开延英殿来咨询情况,以防耽误政务,敬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D.裴度功业巨大,受到嫉妒排挤。牛僧孺、李宗闵辅佐皇帝治理政事时,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最终把他排挤出朝廷,做了山南东道节度使。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度言寰无辜,帝曰:“寰诚无罪,杖小使;小使无罪,且杖寰。”
(2)会帝以二剑付监军,使悉诛贼将,度腾奏申解,全宥者众。
30.裴度请求罢除宦官监军的制度的原因是什么?(3分)
【《师说》限训 11月23日答案】
1.D A项,“有”同“又”;B项,“生”同“性”;C项,“不”同“否”。
2.C A.“水”,名词作动词,游泳。B.“日”,名词作状语,每日。C.“作”,创作,写作。无活用。D.“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小的方面。故选C。
3.A B项,古义:寄身,托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C项,古义:传授道,文中指传授儒家思想。今义:通常指传授宗教思想。D项,古义:在文中指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A B.兴:起。 C.道:风尚。 D.疾:劲疾。
5.D A.“传”,解释经书的文字。 B.“师”,学习。 C.“绝”,横渡。
6.D A.闻:知道,懂得;B.中:合乎;C.无:无论。
7.B “无”,无论。
8.C (1)师不必贤于弟子(超过) (3)而致千里(到达)(4)则耻师焉,惑矣(糊涂)(7)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文字)(11)士大夫之族(类)
(4)“惑”,糊涂。排除A项(9)“传”,六艺的传文 排除D项。(11)“族”,类。排除B项。
9.A B“道:风尚”。 C“受:通‘授’,教授”。 D“师:以……为师”。
10.D D宾语前置句。 A项“……者,……也,表判断”,B项“……也,表判断”,C项“非……也,表判断”。
11.B A项,传:动词,流传,传播/名词,对经书的解释的著作。 B项,师:名词,老师。
C项,贻:动词,赠送/动词,留,遗留。 D项,惑:名词,疑惑/形容词,糊涂。
12.C ②“道”,道理,错误;是“学术”的意思。④“族”,家族,错误;是“类”的意思。⑤“学者”,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错误;是“求学的人”的意思。⑦“众人”, 大家,许多人,错误;是“一般人”的意思。
13.D 遗:放弃,丢弃
14.A “固”意思是“本来”。
15.B 身:自己
16.C C项应为“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17.A A项“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蔑”错,不是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蔑,而是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还是有赞赏的。这一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18.B “从正面论证了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错误。既有正面也有反面论证,是正反对比的手法。
19.B “先天素质高”“不需要借助外物、外在的帮助”错误。
20.B 《师说》一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劝学》里才使用了比喻论证。
21.B 《师说》主要目的应该是对不肯从师学习风气的批判,提倡师道。
22.B 作者并没有否认“童子之师”是老师,只是不是自己说的那种老师而已。
23.D “经传”的表述错误,经,儒家的六经,即六本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24.D 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25.D “从正面论证”应该是“从反面论证”。
26.C 句意为:皇帝嘉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多次上朝。大和四年,裴度屡次提出因病不能胜任机要重务,请求辞去宰相。皇帝选择最高明的医生为他诊视治病,宦官每天前去慰劳络绎不绝,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下诏让他担任司徒。等到他病愈之后,隔三天或五天到一次中书省。
分析文章内容,“太和四年”表时间,应单独成句,故排除BD;“中人”是宦官的又一叫法,“护治”的宾语是“裴度”,不是“中人”,故在“中人”前断开,排除A。故选C。
D“大夫曰卒,士曰不禄”。故选D。
28.A “因为不讨好五坊小使而惹怒了皇帝”理解有误,原文内容为“下邽令裴寰,不为礼,因构寰出丑言,送诏狱”,意思是皇帝被惹怒是因为五坊小使说裴寰的坏话,说他有诽谤之言。故选A。
29.(1)裴度进言裴寰无罪,宪宗说:“裴寰如果无罪,就杖责五坊小使;如果五坊小使无罪,就将要杖责裴寰。”
(2)“辜”,罪;“诚”,如果;“杖”,名词作动词,杖责;“且”,将要
恰逢皇帝拿两口剑交给监军,派他诛杀所有的贼将,裴度上奏解释,许多人被宽恕而保全了生命。
“会”,恰逢;“悉”,全都;“全宥”,被保全、宽恕。
30.宦官不是军事家,不熟悉军事,却能够决定军队的进退,对作战不利,不罢除这种制度,将领们就没有决断之权,无法充分发挥才能。
参考译文: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贞元初年考中进士科。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因议论权贵能臣梗直而激烈,被调出京城任河南府功曹参军。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的身份掌管拟制诏令的事。田弘正向朝廷献出六个州的土地,唐完宗派裴度前去宣示皇帝的诏令,田弘正知道裴度是皇帝特意选拔的使者,因此出郊远迎急趋长跪接受诏命。过了一段时间,裴度升任御史中丞。宣徽院的五坊小使在秋天放猎鹰猎犬,所到之处骚扰官府,得到厚礼馈赠才离去。下邽县令裴寰没有赠送礼物,小使们就诬陷裴寰狂言侮辱朝廷,皇帝下诏将其拘捕入狱。裴度进言裴寰无罪,宪宗说:“裴寰如果无罪,就杖责五坊小使;如果五坊小使无罪,就将要杖责裴寰。”裴度说:“像这样责罚本来是合理的,但是裴寰是一个县令,顾惜陛下的子民,怎么可以加罪于他呢?”宪宗怒色消散,就释放了裴寰。官军讨伐蔡州叛乱,皇帝让裴度视察出征各军。回来之后,上奏进攻的策略,与皇帝的心意相合。皇帝问各位将领是否有才干,裴度回答:“李光颜忠义而勇敢。应当能够建立功勋。”不到三天,李光颜就打败了时曲的叛军,皇帝感叹裴度有先见之明。当时正值各道用兵。纷争不解,朝廷内外人心恐慌。等到裴度掌权,朝廷内外的人们才安定下来。当时,讨伐蔡州一再失利,群臣争相请求罢兵休战。只有裴度请求亲自督战。他俯伏在地流着泪说:“我与贼人誓不两立。”就被任命为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裴度驻扎在郾城,慰劳各军,宣布朝廷的深恩厚泽。士卒都振奋勇气。这时候各路军队都由宦官统率监军,宦官自行决定军队的进退。裴度奏请朝廷将所有的监军宦官一并撤掉,使将领们能够独断专行,号令统一,士气倍增。不久,唐将李愬趁夜攻入蔡州悬瓠城,活捉了吴元济来报。裴度入朝,恰逢皇帝拿两口剑交给监军,派他诛杀所有的贼将,裴度上奏解释,许多人被宽恕而保全了生命。敬宗放纵恣肆,天晚了才上朝。裴度进谏说:“近来开延英殿的次数逐渐减少了,恐怕各种政务的奏论禀报,有所堆积,应该在清晨多临朝听政,广泛地加以接见询问。”皇帝嘉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多次上朝。大和四年,裴度屡次提出因病不能胜任机要重务,请求辞去宰相。皇帝选择最高明的医生为他诊视治病,宦官每天前去慰劳络绎不绝,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下诏让他担任司徒。等到他病愈之后,隔三天或五天到一次中书省。这时牛僧孺、李宗闵一同任宰相,嫉妒裴度的功劳和业绩长期高于自己,想要有所显露,就共同诋毁他的言行来贬损他。裴度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开成三年,因病请求回东都。去世,时年七十六岁。
高一语文《劝学》限训答题纸
29(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劝学》限训答题纸
29(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劝学》限训答题纸
29(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劝学》限训答题纸
29(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当堂检测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10.2* 师说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0.2* 师说达标测试,文件包含第102课《师说》同步检测原卷版docx、第102课《师说》同步检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精品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精品随堂练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选择类,情景默写,非选择类,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