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2024)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优秀教学ppt课件
展开新课标新教材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1.掌握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理解其意义。2.了解稻作农业文化的代表——河姆渡遗址的基本状况。3.通过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了解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他们的生产生活又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相对落后;深受自然环境的制约,食物来源不稳定;居无定所,生存环境恶劣,人均寿命较低;等等。
●根据材料并阅读课本第9-10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原始农业的兴起时间和地区大约是什么时候和哪些地方?2)中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有哪些?分别位于哪些区域?3)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4)原始农业的兴起的标志有哪些?5)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
材料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考古发现揭示原始农业起源
神话传说里的原始农业起源
知识小卡片:大约20000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生长。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1)时间:距今10000年左右;(2)地点:黄河、长江及淮河流域;(3)农作物: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的稻,北方地区种植的粟和黍。
(4)意义:我国是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原始人类的定居生活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分别在南北方逐渐推广……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
刀耕火种: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
耒耜耕作:耒耜,翻土农具,犁的前身。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
聚落的发展: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聚落模型图(距今约6000多年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江西仙人洞遗址复原陶罐
读地图 观察并说出长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
贾湖遗址出土石磨盘和磨棒
磨制石器(表面磨光的石器)
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定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 、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史料研读: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拥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进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我国的大江大河流域是原始农耕文明兴起的地方,原始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人类再也不用为了食物而迁徙,从而过上了定居生活,聚落随之出现。 阅读教材思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典型聚落代表分别是?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何异同?让我们先走进河姆渡人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吧。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大发展的区域。
✉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被称为:稻作农业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河南中部的舞阳贾湖遗址。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开了原始农耕居民生活的神秘面纱。遗址总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 ,包含了大量遗存、遗骸、遗迹,以及数以千计的各式器具。遗址上生活着的就是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居民。
●自主学习教材第11页,整理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等概况。
概况(1)时间:(2)地点:(3)农作物:(4)农具:(5)家畜:(6)手工业:(7)住房:
长江流域(浙江 • 余姚)
陶器、玉器、骨哨雕刻、天然漆
贾湖遗址出土的刻符龟甲和骨笛
新课标新教材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自主学习教材第12页,整理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等概况。
黄河流域(陕西 • 西安)
1.1仰韶文化——半坡遗址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1.2仰韶文化——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丝绸的发明使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
出现部落公共场所和公共墓地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大房子基址
大汶口文化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制作出较为精致的陶器;精美的玉器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随葬品——成套玉器和成套陶器
·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下游山东地区,稍后于大汶口文化。·制陶技术先进,能够制作更为精美的陶器“蛋壳陶”。·制作这种陶杯需要使用稳定且能的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磨光黑陶杯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主要的特征是制作彩陶。人们制作陶器的时候,在泥坯表面用矿物颜料绘出图案,经过烧制,陶器表面就留下了彩色纹样,称为“彩陶”。仰韶文化范彩的陶器有盆、钵、瓶、罐等,图案包括鱼、鸟、花卉、太阳、星辰和几何纹横等。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主要在黄河中游地区,影响范围可达黄河上游、下游,以及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大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黄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
<< 知识拓展 >>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 读地图,观察并说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特征。
数量多,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新石器时代
原始农耕的出现,人类从迁徙走向定居,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发现,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文明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2024·湖南娄底·二模)在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A.已经学会保存火种B.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C.过着原始农耕生活D.会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
2.(2023·山西朔州·一模)央视2023年春晚舞美设计以“满庭芳”为理念,创意取材自1959年陕西华县(现华州区)泉护村遗址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这种花瓣纹被考古泰斗苏秉琦先生称之为“华山玫瑰”。彩陶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古人类遗址有关(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
3.(2024·河南许昌·二模)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可以见到同时期的河南三门峡庙底沟文化的彩陶因素;同样在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中也可以看到类似大汶口文化彩陶的器类和纹样。由此可推断当时( )A.已经初具审美意识B.两地之间存在交流C.青铜文明灿烂辉煌D.彩陶种类丰富多样
4.(2024·湖北·模拟预测)【稻香话丰年,农业系民生】材料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日本农学家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及中国粟的对外传播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答案】重要贡献:丰富了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多样性;促进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巩固了相关地区的社会稳定。
七年级上册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优秀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404965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优秀教学ppt课件</a>,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CONTENTS,教学目标,PART01,史料的分类,“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②分布范围广泛,①数量众多,PART02,会制作工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404965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授课ppt课件</a>,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原始农作物的种植,收割庄稼,翻整土地,石磨盘和石磨棒,加工谷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优质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a href="/ls/tb_c404965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优质课课件ppt</a>,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Step01,Step02,Step03,课程导入,相关史事,视频资料,历史解释,半坡居民的房屋建筑,课堂探究,考古发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