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优秀课件多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配套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配套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第一目,分封制瓦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奴隶主阶级的争霸战争,地主阶级的统一战争,经济发展,第二目,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华夏认同 百花齐放
变法图强 逐鹿中原
共主不再 礼崩乐坏
材料: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视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夏,弑灵公。——杨伯峻编注《春秋左传注》
在拜见郑灵公的路上,卿大夫子公突然食指跳动,和子家说:“食指大动,一定有好吃的!”到了郑灵公那儿,刚好看到厨师在杀甲鱼,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问他们为什么笑,子家就说了刚才的事。等到了吃甲鱼的时候,郑灵公召见子公,却不给他吃。子公发怒,用手指头蘸了蘸食鼎,尝到味道后才退出去。郑灵公发怒,要杀了子公。子公先下手为强,杀了郑灵公。
为什么一碗甲鱼汤会引来杀身之祸呢?
复习回顾:1.郑灵公(诸侯)和子公、子家(卿大夫)属于什么关系?2.西周哪些制度规定了诸侯和卿大夫需要遵守秩序?3.郑灵公、子公、子家不遵守秩序反映了什么?
共主不再 诸侯纷争
材料一:(公元前605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材料二:(郑文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32年),(郑)助楚击晋。(郑穆公)三年(公元前625年),郑发兵从晋伐秦,败秦兵于汪。(郑穆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07年),(楚)与宋华元伐郑。灵公元年春(公元前605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襄公元年(公元前604年),楚怒郑受宋赂纵华元,伐郑。郑背楚,与晋亲。——司马迁《史记》材料三:(公元前707年)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周)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繻葛……王卒大败。——《左传》
材料一: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反目成仇,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材料二: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前722至前694年)发生了陈桓公弟杀太子免代立、卫国驱逐惠公、鲁桓公杀隐公自立、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材料二: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据鲁春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前479年,诸侯朝齐晋者达33次,而朝周者仅数次;列国间军事行动凡483次。 ---《中国历史十五讲》
周王室衰微,战争频繁,礼崩乐坏
(一)春秋起止时间:起始标志:时代特点:春秋五霸: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二)战国起止时间:起始标志:时代特点:战国七雄: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齐、楚、燕、韩、赵、魏、秦
都给人民带来灾难,但都有利于民族融合、社会进步,实现了局部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争夺土地和人民,实现富国强兵
【拓展提升】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比较
时间:BC770--BC476
春秋--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时间:BC475--BC221
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战国--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
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
为什么会出现以下犯上的现象?
材料:春秋战国的经济有了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经济发展(从奴隶制经济过渡到封建社会经济)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郑国渠及其工程示意图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的“错金银四龙四风铜方案座”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审分》
(出租土地、收取地租的贵族)地主佃农、自耕农(原多为宗法血缘下的庶民)
(土地国有、集体耕作)井田制土崩瓦解小农经济逐渐开始确立(土地私有、户为单位)
问题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新秩序
铁犁牛耕王室衰微兼并战争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
冶铁技术出现铁犁牛耕推广水利灌溉兴建生产力大大提高井田制瓦解
表现繻葛之战城濮之战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变法图强 逐鹿中原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统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简单的说)变法背景:
地点:魏国时间:公元前445年(魏文侯时期)人物:李悝、魏文侯内容:法律、政治、经济、军事等结果:魏国富强起来。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的序幕。
地点:楚国时间:公元前386年(楚悼王时期)人物:吴起、楚悼王内容:法律、政治、军事等结果:楚国富强起来。楚悼王死后,吴起被射杀,变法失败。
地点:秦国时间:公元前356年、350年(秦孝公时期)人物:商鞅、秦孝公内容:法律、政治、军事等结果:秦国富强起来。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变法成功。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变法成功或失败不以变法者个人命运作为评判标准。而是看……?
变法内容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持续时间是否长久?影响?等等
战国以来,各国纷纷变法。为什么要变法?
答案:为了富国强兵,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
①周王室衰微②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
③冶铁技术出现铁犁牛耕推广水利灌溉兴建生产力大大提高④井田制瓦解
韩 赵 魏 楚 燕 齐(喊赵薇去演戏)
(魏)李悝变法(楚)吴起变法(秦)商鞅变法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商鞅变法有哪些影响?
积极影响:1.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2.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建立君主专制政治体制。
消极影响: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商鞅变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3.商鞅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华夏认同 百花齐放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该何去何从……
有的人,被迫流离失所……有的人,死于战火……有的人,政途不顺含恨投江……
有的人,开始思考破局之法!
两位伟大的圣人来到黄河边,孔子不禁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岁流逝不止……人应该何去何从啊!” 老子说:“人生于天地之间,乃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人生,亦自然之物也……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终日奔忙,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中,则焦虑之情而生,烦恼之情而增。” 孔子说:“丘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国乱不治,战乱不止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而感叹矣。” 老子说:“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然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畜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而为之,何劳人为啊……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典故《孔子问礼于老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①仁者爱人②仁政 德治
孔子智慧远不止课堂所授这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研读一下《论语》。
孔子思想即使到了现在,影响力仍然十分巨大。但在当时……
孔子周游列国十几年,其主张并不受重用,为什么?
仁?仁政?礼?重建礼乐社会?
传说居多,玄之又玄。为后世道教尊称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
老子,也称老聃,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曾做过东周典藏史官,道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中。
(二)老子1.老子的生平
2.老子的思想(1)哲学思想:
①“道”是万物的本原; ②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③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自老死不相往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
①无为;②回到小国寡民
春秋时期,孔子、老子分别开创了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到了战国时期,思想界亦迎来了“争”鸣。除了儒家、道家,还有墨家、法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涵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各学派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运用本派学说诘难批驳其他学派的同时,也吸收其他学派思想。
①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②诸侯争霸(乱世)③变法的需要,掌权者礼贤下士
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⑤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士阶层崛起
⑥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思想自由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义利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三)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
“齐物”,即万物齐一,任何事物在本质上相同“逍遥 ”的人生态度,旁观、超然、无所恃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孔子“爱人”是有等差的爱;墨子的“兼爱”是无等差的爱,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何意义?
①思想碰撞,不断发展②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③思想源头,影响深远④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史记 楚世家》
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曾自言“我蛮夷矣”。后楚国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不再认为楚是蛮夷。反而原来是诸夏的郑国,因行为不合义礼,被视为蛮夷。
“华”与“夷”的区别是什么呢?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
中国乃礼仪之邦 朝拜天子(朝礼)、祭祀(祭礼)、丧葬(凶礼)、成人(冠礼)、结婚(昏礼)、敬老酒会(乡礼)……无不有着明确的礼仪规范。 ——参考孔子《礼记》
随着诸侯国间的频繁往来,秦、楚等地处偏远的民族也逐步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兼并战争
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兴修水利工商业发展
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
私学兴起士人壮大百家争鸣
周王室衰微,礼乐崩坏宗法制、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大动荡)
生产力发展,变法图强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大变革)
诸侯纷争 华夏认同(大融合)
百家争鸣 思想源头(思想空前繁荣)
随堂检测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后,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C.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往往打着天子的旗号,讨伐不朝于王庭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相标榜。相应地,讨论天下如何“定于一”也成为各家各派的中心话题。这表明春秋战国( )A.人民渴望实现统一 B.华夏文化认同广泛C.华夷观念影响深远 D.礼乐制度根深蒂固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演示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争夺霸主,分封制瓦解,矛盾重重弑君,春秋争霸背景笔记,特点春秋争霸,特点战国兼并,春秋战国,华夏认同,富国强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前预习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稷下学宫,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社会开始确立,社会大转型,铁犁牛耕,私有制确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文配套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稷下学宫,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社会开始确立,社会大转型,铁犁牛耕,私有制确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