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

    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第1页
    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第2页
    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重点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百家争鸣局面与社会变革间的关系,认识各学派的思想主张,并对其加以比较分析。 难点
    数字识记·纲目概览
    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变革
    两个阶段: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三种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加深
    四大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转型
    时 空 定 位
    知识点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春秋五霸
    ①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________,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②东方的________、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与________等先后建立了霸权,统称为“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
    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________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________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②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________”。
    ③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________吞并。
    2.华夏认同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________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知识点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
    (1)农业的发展
    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________也得到推广。
    ②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________、郑国渠、芍陂,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2)工商业的繁荣
    ①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________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________。
    ②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________。
    2.变法运动 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
    (1)各国的变法运动
    ①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________,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②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2)商鞅变法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①时间: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②内容
    ③影响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________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________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3 孔子和老子
    1.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知识点4 百家争鸣 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________出现新变化。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________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2)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士”春秋末年后,,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
    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3)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①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________。
    ②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________的繁荣。
    ③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________的看法,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2.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3.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为________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1.【图示历史】 中国古代第一次社会大转型
    2.【生活情境】 礼崩乐坏
    思考:解读上图漫画,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有效信息?
    试答:

    3.【易误辨析】 春秋与战国战争的对比
    4.【名师指津】 教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图
    图片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对工商业发展会有何影响?你有何启示?
    试答:

    5.【社会情境】 制度创新
    史载:公元前700年,楚武王灭权国始置县;前688年,秦武公伐邽、冀戎,初置县。
    思考:这两个事件反映了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试答:

    6.【名师指津】 阅读教材“学思之窗”
    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试答:

    7.【图示解史】 早期儒学体系的逻辑关系
    8.【社会情境】 孔子在社会礼仪方面的思想主张
    按周礼演奏乐舞的行列,天子用八佾(yì),八行八列,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鲁国季氏世代为卿,自比天子,在自家的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孔子知道后,怒不可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据《论语·八佾篇》
    思考:上述材料体现出在社会礼仪方面孔子的思想观念是什么?
    试答:
    9.【知识拓展】 士阶层的崛起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深刻影响。
    10.【学术情境】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思考:从治国角度认识老子“无为而治”的历史意义。
    试答:

    11.【学术情境】 韩非的思想
    《韩非子》中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思考:材料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体现何种政治思想?
    试答:

    探究主题一 社会转型、变法图存——春秋战国时期新旧秩序的嬗变
    01 史料实证——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史料一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司马迁《史记》
    史料二 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沈长云《先秦史》
    [导读] (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东迁洛邑后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说明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现象,周朝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民族交融,华夏观念认同,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萌生。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呈现什么趋势?
    (2)根据史料二分析,华夏和夷狄交融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02 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差异
    03 家国情怀——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影响
    (1)战国之后,内迁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2)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3)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认同感。
    04 探究论证——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改革
    史料一 “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史料二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室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导读] (1)史料一主要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等,导致了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变法改革运动。
    (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商鞅变法的目的、策略等,论述了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促使秦国强大,改革落后的制度,采取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
    [探究]
    (1)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的政治原因是什么。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05 唯物史观——商鞅变法的特点
    (1)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习俗等方面。
    (2)措施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奖励军功,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持续时间长:先后两次改革,具有长期性。
    (4)推行力度大:变法过程中,严厉打击旧贵族势力,加强思想控制,保证了变法进行。
    (5)成效明显: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探究主题二 异彩纷呈、价值重构——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01 史料实证——百家争鸣的出现及其影响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史料二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导读]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反映百家争鸣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探究]
    (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02 历史解释——先秦传统文化
    (1)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2)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演变
    (3)诸子百家的地位
    03 家国情怀——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随手记








    [知识体系]
    [必备术语]
    1.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发生变革。
    3.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4.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典例] [2024·重庆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一测试]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的吴国逐渐崛起。晋国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楚国国力大大削弱。这些战争( )
    A.促进了区域统一和社会大变革
    B.属于周初封国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C.使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D.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彻底瓦解
    [尝试解答] ________
    [通法悟道]
    1.元人陈孚《题管仲井》诗曰:“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铁犁牛耕推广 B.争霸战争频繁
    C.各国变法图强 D.社会动荡变革
    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这反映了( )
    A.国家统一 B.华夏认同
    C.列国纷争 D.诸侯称王
    3.威严而神秘的饕餮纹多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以后,青铜器纹饰则呈现了富丽生动的画面,如宴乐、采桑、攻战等。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井田制的瓦解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周王室的衰微 D.列国纷争的结果
    4.先秦文献中有大量关于“天人关系”的记载(如下表),这集中反映出先秦时期( )
    A.民生政治观念形成
    B.宗法等级秩序瓦解
    C.天命神权思想盛行
    D.诸子思想相互融合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
    2.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力衰微,地方诸侯势力壮大,形成列国纷争局面。
    4.提示:现实:货币不统一。
    原因:诸侯国并立,全国不统一。
    影响:阻碍工商业发展。
    启示:统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5.提示:分封制瓦解,县制萌芽。
    6.提示:材料反映了商鞅反对因循守旧、勇于改革的思想;商鞅认为治国政策应该根据时代变化而适时调整和变革,这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8.提示:材料反映孔子在社会礼仪方面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10.提示:这种思想对约束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
    11.提示:主张:以法治国,控制臣民。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知识点1
    1.(1)①扩张势力 ②齐国 越国 (2)①卿大夫 田氏 ②战国七雄 ③秦国
    2.(1)戎狄蛮夷
    知识点2
    1.(1)①牛耕 ②都江堰 (2)①货币 中心城市 ②王侯
    2.(1)①富国强兵 (2)②私有制 什伍连坐 县制 贵族 ③彻底 统一中国
    知识点3
    1.仁 为政以德 礼乐 有教无类 春秋 论语
    2.道 对立统一 无为而治
    知识点4
    1.(1)阶级关系 政治社会 (3)①招揽人才 ②学术文化 ③宇宙万物
    2.新兴地主阶级
    3.(2)新兴的地主阶级
    共研
    探究主题一
    1.提示:(1)变化:周王室日益衰微,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进。
    (2)成果: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华夏认同、华夏文化得到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4.提示:(1)原因:富国强兵,力争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
    (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什伍连坐;集权:推行县制,主要官员由国君任命。
    探究主题二
    1.提示:(1)时代潮流: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精练
    [经典示例·触类旁通]
    典例 A
    [创新应用·随堂检测]
    1.解析:“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是指管仲在齐国的改革,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动荡变革,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铁犁牛耕推广方面,排除A项;争霸战争频繁只能反映出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B项;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与井田制瓦解和分封制遭到破坏并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
    答案:D
    2.解析:战国时期,在中原各国与相邻的戎狄蛮夷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在民族交融中出现华夏认同,故选B项;战国时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排除A项;列国纷争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不符,排除C项;诸侯称王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3.解析:青铜器纹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青铜器纹饰由威严神秘走向富丽生动,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
    答案:B
    4.解析:材料中关于先秦时期的“天人关系”的记载中都提及“民”的重要性,反映出对“人”“民”的肯定与重视,说明民生政治观念形成,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内容,排除B项;虽然材料中多次提及天,但是重点在“民”而非天命神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生思想,没有反映诸子思想融合,排除D项。
    答案:A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________发展。
    政治
    在民间实行________,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______,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______特权。
    核心观念
    “________”,意为关爱他人。
    政治主张
    顺应民心,爱惜民力,“________”,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______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成就
    “________”: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典籍整理
    对《诗》《书》《礼》《易》《________》等文献进行整理,其主要的思想和言论记载于《________》当中。
    世界观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________”。
    辩证法
    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________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上
    主张顺其自然,________,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代表阶级
    儒家
    孟子
    性善论、“仁政”
    ____________
    荀子
    性恶论、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没落奴隶主贵族
    阴阳家
    邹衍
    “相生相胜”理论
    新兴地主阶级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下层平民
    法家
    韩非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新兴地主阶级
    春秋争霸
    战国兼并
    性质
    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
    前期是封建兼并战争,后期是封建统一战争
    影响
    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促进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促成了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的产生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和人大),而人居其一焉
    《道德经》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
    《墨子·法仪》

    相关学案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辛亥革命学案: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 辛亥革命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易错提醒,名师指津,图说历史,社会情境,图解历史,学习情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共9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