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 溶解度(专题训练)【十三大题型】(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9.2 溶解度(专题训练)【十三大题型】(原卷版).docx
    • 解析
      9.2 溶解度(专题训练)【十三大题型】(解析版).docx
    9.2 溶解度(专题训练)【十三大题型】(原卷版)第1页
    9.2 溶解度(专题训练)【十三大题型】(原卷版)第2页
    9.2 溶解度(专题训练)【十三大题型】(原卷版)第3页
    9.2 溶解度(专题训练)【十三大题型】(解析版)第1页
    9.2 溶解度(专题训练)【十三大题型】(解析版)第2页
    9.2 溶解度(专题训练)【十三大题型】(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同步练习题,文件包含92溶解度专题训练十三大题型原卷版docx、92溶解度专题训练十三大题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l "_Tc16452" 【题型1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PAGEREF _Tc16452 \h 1
    \l "_Tc5338" 【题型2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4
    \l "_Tc31833" 【题型3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7
    \l "_Tc846" 【题型4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1
    \l "_Tc846" 【题型5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14
    \l "_Tc846" 【题型6 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17
    \l "_Tc31833" 【题型7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20
    \l "_Tc846" 【题型8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23
    \l "_Tc846" 【题型9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25
    \l "_Tc846" 【题型10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31
    \l "_Tc31833" 【题型11 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34
    \l "_Tc846" 【题型12 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36
    \l "_Tc846" 【题型13 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39
    \l "_Tc16452" 【题型1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1.(2023•临沧三模)《四川盐法志》记载了煮盐的过程,当煮盐近于饱和时,往卤水中点加豆汁,至“渣滓皆浮聚于面,用瓢舀出,再入豆汁二三次,至渣净水澄,蒸干即可得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豆汁属于混合物
    B.煮盐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蒸干”涉及的操作是蒸发结晶
    D.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答案】D
    【分析】A、根据混合物的概念进行分析;
    B、根据化学变化的概念进行分析;
    C、根据常见的实验操作进行分析;
    D、根据常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解答】解:A、豆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还含有水,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B、煮盐的过程为氯化钠溶液的浓缩,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蒸干”涉及的操作是蒸发结晶,溶剂水被蒸发,得到盐,故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故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3•五华区校级模拟)《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著作,记载了制盐的场景:“西川有火井…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火井”指的是天然气井,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B.该方法制盐的原理是蒸发结晶
    C.“以长竹剖开去节”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D.用此方法可以得到纯净的NaCl
    【答案】D
    【分析】A、根据物质的成分考虑;
    B、根据蒸发结晶的知识考虑;
    C、根据物理变化的定义考虑;
    D、根据实验的过程分析考虑。
    【解答】解:A、“火井”指的是天然气井,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不符合题意;
    B、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制盐方法是通过蒸煮,除去水分,得到盐,且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故原理是蒸发结晶,不符合题意;
    C、“以长竹剖开去节”,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用此方法得到的盐是粗盐,除了氯化钠,还含有其它可溶性杂质等,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3•临淄区二模)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书中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在科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1)书中记载明矾可用于净水。明矾中含有钾离子,钾离子的符号是 K+ 。
    (2)“每红铜六斤,入倭铅四斤,先后入罐熔化,冷定取出,即成黄铜”,其中红铜是纯铜,倭铅是金属锌。得到黄铜的过程是变化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
    (3)造纸:古法造纸的步骤是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透火焙干”是将纸张加热焙干,加热时需要将木炭架空燃烧,火才更旺,原因是 增大了木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
    (4)制盐:“汲水而上,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色成至白。”该制盐方法中,提纯盐的方法是 蒸发结晶 。
    【答案】(1)K+;
    (2)物理;
    (3)增大了木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4)蒸发结晶。
    【分析】(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2)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3)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汲水而上,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色成至白。”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钾离子的符号表示为K+。
    (2)铜锌按一定比例熔合后冷却得到黄铜,该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3)“透火焙干”是将纸张加热焙干,加热时需要将木炭架空燃烧,火才更旺,原因是增大了木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4)“汲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色成至白”,即加热浓缩溶液,晶体析出,利用的是蒸发结晶的原理,故该制盐方法中,提纯盐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故答案为:
    (1)K+;
    (2)物理;
    (3)增大了木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4)蒸发结晶。
    4.(2022秋•龙沙区期末)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铅笔芯是用不同比率的石墨粉末和黏土混合而制成的。当家中的锁头因上锈而不易打开时,可以用铅笔芯粉末放入锁孔,就很容易打开了,为什么?
    (2)当家中燃气灶中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这时就需要调大一下灶具的进风口了,为什么?
    (3)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常出现白色的斑迹,为什么?
    【答案】(1)铅笔芯中的石墨具有润滑性(合理即可);
    (2)当火焰出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燃烧不充分,调大进风口可以使其充分燃烧(合理即可);
    (3)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水分蒸发了,但盐分仍留在衣服上,就形成白色的斑迹。
    【分析】(1)根据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当家中燃气灶中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燃料燃烧不充分,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结晶的原理,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石墨粉具有润滑作用,则家中的锁头因上锈而不易打开时,可以用铅笔芯粉末放入锁孔,用于润滑。
    (2)当家中燃气灶中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燃料燃烧不充分,生成了黑色的炭,火焰也会呈黄色或橙色,则需要将进风口调大,增加燃烧时氧气的含量。
    (3)人体的汗液中含有盐分,晾晒过程中汗液中水被蒸发,盐分留在衣服上,则衣服晒干后会出现白色的斑迹。
    故答案为:
    (1)铅笔芯中的石墨具有润滑性(合理即可);
    (2)当火焰出现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燃烧不充分,调大进风口可以使其充分燃烧(合理即可);
    (3)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晾干后,水分蒸发了,但盐分仍留在衣服上,就形成白色的斑迹。
    \l "_Tc5338" 【题型2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5.(2023•平遥县二模)若研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在图中应选用哪两个装置进行对照实验( )
    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丙D.丙和丁
    【答案】C
    【分析】运用控制变量法来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研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可选用甲与丙两个装置进行对照实验,
    故选:C。
    6.(2023•天河区校级三模)对下列实验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
    A.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氧气浓度不同
    B.硝酸钾在热水和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不同——温度不同,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同
    C.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硬度不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答案】B
    【分析】A、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是因为氧气浓度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硝酸钾在热水和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不同,是因为温度升高,能加快分子的运动速率,能加快固体物质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硬度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7.(2022秋•孝义市期中)正常人每天的饮水量是1000﹣1200毫升,饮用煮沸后的白开水有利于身体健康,其原因是① 煮沸降低了水的硬度(或可杀菌消毒等) 。白糖能为人体提供需要的营养,白糖放入水中,过一会发现白糖不见了,水却有了甜味,请从微观角度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②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为了加快白糖的溶解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③ 搅拌(或提高水的温度等) 。
    【答案】①煮沸降低了水的硬度(或可杀菌消毒等);
    ②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③搅拌(或提高水的温度等)。
    【分析】①根据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③只要能改变固体与水的接触机会就能改变固体的溶解速率;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主要有:搅拌、加热、磨成粉末等,其中研成粉末状是为了增加溶质溶剂的接触面积。
    【解答】解:①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同时可以杀菌消毒,故饮用煮沸后的白开水有利于身体健康。
    ②白糖放入水中,过一会发现白糖不见了,水却有了甜味,是因为蔗糖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
    ③搅拌,能加快微粒运动速度,能加快白糖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白糖的溶解速度;提高水的温度,能加快微粒的运动速度,能加快白糖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白糖的溶解速度;将白糖颗粒磨碎增加了固体物质与水的接触面积,加快了溶解速度(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①煮沸降低了水的硬度(或可杀菌消毒等);
    ②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③搅拌(或提高水的温度等)。
    8.(2023秋•泰山区期中)食盐、纯碱、白醋和酒精是家庭中常见物质。
    (1)仔细观察食盐溶于水,你会发现在等量的水中影响食盐溶解速率的因素可能有 温度 、食盐颗粒大小、是否搅拌等,如果要探究温度对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则自变量为 温度 ,控制变量为 食盐颗粒大小 、 是否搅拌 。
    (2)白醋和纯碱混合在一起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由此你可以联想到生活中这个化学反应可以有什么用途? 灭火(合理即可) (写一条即可)。
    (3)酒精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存放酒精的容器应贴的标签(如图)是 D (填字母)。
    【答案】(1)温度;温度;食盐颗粒大小;是否搅拌;
    (2)灭火(合理即可);
    (3)D。
    【分析】(1)根据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其用途来分析;
    (3)根据酒精的性质以及图标的含义来分析。
    【解答】解:(1)在等量的水中影响食盐溶解速率的因素可能有温度、食盐颗粒大小、是否搅拌等,如果要探究温度对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则自变量为温度,控制变量为食盐颗粒大小和是否搅拌;
    故答案为:温度;温度;食盐颗粒大小;是否搅拌;
    (2)白醋和纯碱混合在一起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生活中这个化学反应可以用于灭火等;
    故答案为:灭火(合理即可);
    (3)酒精具有可燃性,是一种易燃液体。
    A、该图标是腐蚀品标志,不合题意;
    B、该图标是有毒品标志,不合题意;
    C、该图标是节约用水标志,不合题意;
    D、该图标是易燃液体标志,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l "_Tc31833" 【题型3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9.(2023秋•宁阳县期中)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下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正确的是( )
    A.①②B.①③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分析】要使图示的小气球鼓起来,就要使瓶内压强增大,要使瓶内压强增大可通过升温或放出气体实现。即要使小气球鼓起来,所加入的液体与瓶中固体要么放出大量的热要么生成气体。放出大量的热小气球鼓起来,将气球密封后取下能够升空,说明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
    【解答】解:①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能生成大量的氧气,会使气球膨胀起来,正确;
    ②氯化钠溶于水后,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气球没有明显变化,错误;
    ③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瓶中气温升高气体膨胀体积变大,瓶内压强增大,小气球鼓起来,正确;
    ④NH4NO3粉末溶于水,温度降低,瓶内压强减小,气球会变小,错误。
    故选:B。
    10.(2023秋•平南县期中)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饮用罐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氢氧化钠B.浓硫酸C.食盐D.硝酸铵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说明物质溶于水吸热,温度会降低,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故选项错误。
    B、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故选项错误。
    C、食盐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故选项错误。
    D、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1.(2023•无为市一模)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气体体积分数:
    B.地壳中元素含量:
    C.金属活动性:
    D.将等量物质溶解在等量的20℃的水中,溶液温度:
    【答案】B
    【分析】A、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进行分析
    B、根据地壳中各元素含量的排序及元素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来分析;
    D、根据物质溶解性分析。
    【解答】解: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故空气中气体体积分数,由高到低为: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故A错误;
    B、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为(前四位):氧、硅、铝、铁,故B正确;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故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为:Ca、Mg、(H)、Cu,故C错误;
    D、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溶液温度约为20℃,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溶液温度低于20℃,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溶液温度大于20℃,故D错误。
    故选:B。
    12.(2022•江津区模拟)对比是化学实验常用的研究方法。
    (1)实验1中,先在一支试管中装大半管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盖密封后静置。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 B (填序号,下同)试管溶液更快变红混匀。混匀后的液体 不能 (填“能”或“不能”)充满试管。
    (2)实验2中,为得出铁生锈的条件,C、D、E试管中对比 DE 两支试管是无意义的。
    (3)实验3中,向等体积的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固体后,F试管外壁的温度变化与G试管不同,则X可能为 NaOH(或NaCl) (填化学式)。
    【答案】(1)B;不能;
    (2)DE;
    (3)NaOH(或NaCl)。
    【分析】(1)根据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及分子间有间隙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由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快,故B试管中溶液更快变红混匀;由于分子间有间隙,混匀后的液体体积小于混匀前两液体的体积之和,不能充满试管;故填:B;不能;
    (2)对比试管CD,变量为空气,可知铁钉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对比CE,变量为水,可知铁钉生锈需要与水接触;DE两支试管变量有两个,对比两支试管无意义,故填:DE;
    (3)向等体积的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固体后,G中加入的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F试管外壁的温度变化与G试管不同,说明X溶于水温度可能升高或不变,若温度升高,X为NaOH,若温度不变,X为NaCl,故填:NaOH(或NaCl)。
    13.(2023春•芝罘区期末)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回答或解释下列生活中的问题。
    (1)碳酸钠溶液中的阴离子 C (写化学符号,下同);硫酸铁溶液的溶质是 Fe2(SO4)3 。
    (2)我们常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 乳化作用 。
    (3)在煤炉上方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其原因是 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
    (4)用水喷淋灭火,其原理是 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
    (5)体育课上,小宁同学不小心崴了左脚,大伟同学向化学老师借了一种化学药品,自制了临时冰袋,给小宁同学进行冷敷,有效减轻了伤痛。大伟同学向老师借的药品可能是 C (填字母)。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硝酸铵
    【答案】(1)C;Fe2(SO4)3;
    (2)乳化作用;
    (3)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4)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5)C。
    【分析】(1)根据碳酸钠溶液中的阳离子钠离子,阴离子为碳酸根离子;硫酸铁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铁进行分析;
    (2)根据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进行分析;
    (3)根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进行分析;
    (4)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
    (5)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溶液温度升高,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进行分析。
    【解答】解:(1)碳酸钠溶液中的阳离子钠离子,阴离子为碳酸根离子,符号为:;硫酸铁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铁,化学式为Fe2(SO4)3;
    (2)洗涤剂可以除油污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大的油污分散成细小的油珠;
    (3)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因此在煤炉上方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
    (4)水能降温,用水喷淋灭火是将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
    (5)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溶液温度升高,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故可用作临时冰袋冷敷,故选:C。
    故答案为:(1)C;Fe2(SO4)3;
    (2)乳化作用;
    (3)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4)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5)C。
    \l "_Tc846" 【题型4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4.(2023秋•泗洪县期中)20℃,将不同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分别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所得溶液质量与加入氯化钾固体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其中所得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A.AB.BC.CD.D
    【答案】D
    【分析】根据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向100g水中加入40g氯化钾,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34g,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向100g水中加入40g氯化钾,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34g,则说明该溶液中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钾,一定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同时还说明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的氯化钾的质量为34g,形成饱和溶液134g,A、B、C中溶液质量均小于134g,均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故选:D。
    15.(2023秋•东昌府区期中)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氯化钠溶液实际上是分子与离子形成的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②物质在溶解时,溶液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和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不相等
    ③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以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④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含溶质多
    ⑤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⑥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⑦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A.①②③⑥⑦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⑥ 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C
    【分析】①根据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进行分析;
    ②根据物质在溶解时,溶液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和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不相等,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温度降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温度上升进行分析;
    ③根据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进行分析;
    ④根据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不饱和溶液浓进行分析;
    ⑤根据溶液可以有颜色,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进行分析;
    ⑥根据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各部分性质相同进行分析;
    ⑦根据饱和溶液针对是的具体的溶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①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溶液实际上是分子与离子形成的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正确;
    ②物质在溶解时,溶液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和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不相等,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温度降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温度上升,故正确;
    ③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以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故正确;
    ④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不饱和溶液浓,温度不能确定,溶质的质量也不能判断,故错误;
    ⑤溶液可以有颜色,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故错误;
    ⑥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各部分性质相同,故正确;
    ⑦饱和溶液针对是的具体的溶质,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故错误。
    故选:C。
    16.(2023秋•市中区期中)向盛有等质量水的甲、乙、丙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5g、30g、30g蔗糖固体,充分搅拌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采用降温的方法使乙烧杯中剩余的固体溶解
    B.甲、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
    C.乙、丙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若甲中溶液为饱和溶液,则乙中剩余固体为15g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向盛有等质量水的甲、乙、丙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5g、30g、30g蔗糖固体,充分搅拌后静置,甲中蔗糖能全部溶解,乙中蔗糖有剩余,丙中蔗糖能全部溶解,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盛有等质量水的乙、丙烧杯中分别加入30g、30g蔗糖固体,充分搅拌后静置,乙中蔗糖有剩余,丙中蔗糖能全部溶解,丙中温度高,则可采用升温的方法使乙烧杯中剩余的固体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甲中蔗糖能全部溶解,丙中蔗糖能全部溶解,甲、丙烧杯中的溶液不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乙、丙烧杯中溶剂质量相等,丙中溶质的质量多,则乙、丙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D、若甲中溶液为饱和溶液,则乙中剩余固体为30g﹣15g=15g,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7.(2023春•上杭县校级月考)如图所示,一物体悬挂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在恒温条件下向烧杯内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说明弹簧秤读数变化情况(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如果加入氯化钠晶体,弹簧秤读数 不变 。
    (2)如果加入KNO3晶体,弹簧秤读数 变小 。
    【答案】(1)不变;
    (2)变小。
    【分析】根据在恒温条件下向烧杯内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物质,对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情况,推断对溶液密度的影响,运用浮力公式,分析浸没物质所受浮力的变化,判断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解答】解:(1)在恒温条件下,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溶液组成不变,溶液密度不变,浸没在溶液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不变,则弹簧称示数不变;
    (2)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加入的硝酸钾晶体会继续溶解,溶液质量增大,而溶液体积几乎不发生变化,故溶液密度变大,由F浮=ρ水gV排可知,悬挂着的物体所受浮力变大,故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
    故答案为:(1)不变;
    (2)变小。
    18.(2022•金华一模)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甲→乙过程中不变的是 溶质质量 (选填“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或“溶液质量”);乙→丙过程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将 减少 。
    【答案】溶质质量;减少。
    【分析】根据甲是60℃的蔗糖溶液,恒温蒸发,没有晶体析出,得到乙溶液,乙溶液降温结晶有晶体析出,得到丙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甲是60℃的蔗糖溶液,恒温蒸发,没有晶体析出,得到乙溶液,说明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甲→乙过程中恒温蒸发,温度不变,蔗糖的溶质质量不变,乙溶液降温结晶有晶体析出,得到丙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将减少;
    故答案为:溶质质量;减少。
    \l "_Tc846" 【题型5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19.(2022秋•港北区期末)下列关于水和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B.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将10%的KNO3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D.改变条件,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答案】C
    【分析】A、根据溶质的种类进行解答;
    B、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进行解答;
    C、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进行解答;
    D、根据改变条件,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进行解答。
    【解答】解:A、溶质可以是固体,如白糖的水溶液,溶质为白糖是固体,溶质也可以是液体,如酒精溶液,溶质为酒精是液体,溶质也可以是气体,如稀盐酸溶质为氯化氢是气体,故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故A正确;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故B正确;
    C、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将10%的KNO3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然为10%,而不是5%,故C错误;
    D、改变条件,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例如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而蒸发水分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C。
    20.(2023秋•周村区期中)准确理解化学概念非常重要,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属于溶液
    B.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C.物质溶解,一般先扩散、再水合,扩散过程中放出热量
    D.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更多
    【答案】B
    【分析】A、根据溶液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物质溶解的过程,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溶质的种类、温度、溶液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混合物,不是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C、物质溶解,一般先扩散、再水合,扩散过程中吸收热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溶质的种类、温度、溶液的质量,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更多,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21.(2023秋•肇源县校级月考)要想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具体的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B.①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⑤
    【答案】D
    【分析】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大多数物质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取三种方法: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改变温度,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①加入氢氧化钙,能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①正确;
    ②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能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②正确;
    ③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降低温度,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③错误;
    ④加入水,溶液中溶剂质量增多,所得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④错误;
    ⑤蒸发水,使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少,能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⑤正确;
    ①②⑤措施正确。
    故选:D。
    22.(2023秋•临淄区期中)溶液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按要求填空:
    (1)稀盐酸中的溶质是 HCl (填化学式)。
    (2)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是 Ca(OH)2 (填化学式)。
    (3)75%的医用酒精中,溶剂是 H2O (填化学式)。
    (4)硝酸铵溶液中的阳离子是 (填化学式)。
    (5)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的溶剂是 二硫化碳 (填名称)。
    (6)有一瓶不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要使其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加入氯化钠固体或蒸发溶剂 (填一种即可)。
    (7)一瓶5%的硫酸铜溶液中,铜是溶质,硫酸是溶剂。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否 (填“是”或“否”)。
    【答案】(1)HCl;
    (2)Ca(OH)2;
    (3)H2O;
    (4);
    (5)二硫化碳;
    (6)加入氯化钠固体或蒸发溶剂;
    (7)否。
    【分析】(1)根据溶液的组成以及化学式的写法来分析;
    (2)根据溶液的组成以及化学式的写法来分析;
    (3)根据溶液的组成以及化学式的写法来分析;
    (4)根据离子符号的写法来分析;
    (5)根据溶液的组成来分析;
    (6)根据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分析;
    (7)根据溶液的组成来分析。
    【解答】解:(1)稀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其中的溶质是氯化氢,化学式为HCl;
    (2)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其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
    (3)75%的医用酒精中,溶剂是水,溶质是酒精,水的化学式为H2O;
    (4)硝酸铵是由铵根离子与硝酸根离子构成的,其中的阳离子是铵根离子。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铵根离子表示为;
    (5)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的溶剂是二硫化碳,溶质是白磷;
    (6)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有一瓶不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要使其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加入氯化钠固体或蒸发溶剂;
    (7)硫酸铜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铜,溶剂是水。
    故答案为:
    (1)HCl;
    (2)Ca(OH)2;
    (3)H2O;
    (4);
    (5)二硫化碳;
    (6)加入氯化钠固体或蒸发溶剂;
    (7)否。
    23.(2022秋•威远县校级期中)在20℃时,向质量均为50g的5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然后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溶液(如有不溶解的氯化钾,则过滤除去)。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所得溶液的质量见下表:
    (1)在上表中M的值为 67 。
    (2)在20℃时,实验1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通过 恒温蒸发或加入氯化钾 的方法使它变成饱和溶液(保持该温度不变)。
    【答案】(1)67;
    (2)恒温蒸发或加入氯化钾。
    【分析】(1)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分析;
    (2)根据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分析。
    【解答】解:(1)从第4次开始,加入氯化钾的质量大于溶解的质量说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因此第5次实验加入的氯化钾一点都没有溶解,所以M=67;
    (2)在20℃时,实验1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通过恒温蒸发或加入氯化钾的方法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故答案为:(1)67;
    (2)恒温蒸发或加入氯化钾。
    \l "_Tc846" 【题型6 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24.(2023秋•宿城区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则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同种元素的质子数一定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D
    【分析】A、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质子数相同的微粒可能是原子、分子或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D、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
    【解答】解:A、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即碳﹣12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实际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值,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混合物,不是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同种元素的质子数一定相同,但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水分子和氖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5.(2023春•海阳市期中)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都不开水和溶液,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溶液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B.净化水常用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
    C.水电解时所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答案】D
    【分析】A、根据溶液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净化水常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判断。
    D、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
    【解答】解:A、溶液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净化水常用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电解时所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故选项说法正确。
    D、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6.(2023秋•宁阳县期中)许多科学知识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其中并列关系是由于分类依据的相同而把事物截然分开并列,而交叉关系是对事物分类时,由于采用不同的分类依据,则必然出现交叉关系,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包含浓溶液
    B.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
    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D.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答案】D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与溶液浓稀的关系、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B、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
    D、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不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之间是交叉关系,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7.请你各举一个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 氯化氢气体(或酒精) 可作溶质,但不是固体;
    (2)溶剂一定是水。实例: 碘酒 中的溶剂不是水;
    (3)溶液都是无色的。实例: 高锰酸钾 就不是无色溶液;
    (4)常温下饱和溶液一定不是稀溶液。实例:常温下 氢氧化钙 饱和溶液,它却是稀溶液。
    【答案】(1)氯化氢气体(或酒精);
    (2)碘酒;
    (3)高锰酸钾;
    (4)氢氧化钙。
    【分析】溶液是指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外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有些溶液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有颜色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解答】解:(1)溶液中的溶质不一定是固体,可以是气体或液体,如盐酸中的溶质是氯化氢气体,白酒中的溶质是酒精.故填:氯化氢气体(或酒精);
    (2)溶液中的溶剂不一定是水,如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其中的溶剂是酒精而不是水;故填:碘酒;
    (3)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故填:高锰酸钾;
    (4)饱和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达到饱和时也是稀溶液,故填:氢氧化钙。
    \l "_Tc31833" 【题型7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8.(2023秋•肥城市期中)已知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下列关于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60℃时,110gKNO3固体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
    B.60℃时,100g水中溶解110gKNO3固体
    C.100g水中溶解了110gKNO3固体达到饱和
    D.6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10gKNO3固体
    【答案】D
    【分析】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分析,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即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硝酸钾固体达到饱和。
    【解答】解:A、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即60℃时,110gKNO3固体溶于100g水可形成饱和溶液,故A错误;
    B、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即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硝酸钾固体,故B错误;
    C、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即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硝酸钾固体达到饱和,故C错误;
    D、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即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硝酸钾固体达到饱和,故D正确;
    故选:D。
    29.(2023秋•上海月考)已知t℃时,盐M(不含结晶水,式量为126)的溶解度为Sg/100g水。在一定量的M的水溶液中加入agM后,恰好为t℃时的饱和溶液,若用M•7H2O代替M,欲使原溶液在t℃时恰好饱和,则需加入M•7H2O的质量(g)为( )
    A.2aB.(2+)aC.D.(2+)a
    【答案】C
    【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定义进行计算.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解答】解:设a克M溶解在m克水中达到饱和
    = m=
    设需要加入M.7H2O的质量是x
    其中含M:x×= 故含水克;
    =,将m=代入得x= 克
    故选:C。
    30.(2023秋•零陵区期中)10℃时,50克水里最多溶解甲物质10克,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乙物质20克,且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在15℃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为( )
    A.甲>乙B.甲=乙C.甲<乙D.无法确定
    【答案】A
    【分析】根据题目告诉的信息,可分别求出1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和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然后进行分析比较.
    【解答】解:1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0g甲物质,则1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乙物质,则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20g,因甲物质与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在15℃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20克,而乙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小于20克,所以15℃时甲与乙的溶解度相比甲>乙。
    故选:A。
    31.(2023秋•肇源县月考)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为30克,在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是 3:10:13 。
    【答案】3:10:13。
    【分析】根据已有的溶解度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即可,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最多溶解的质量,据此解答。
    【解答】解: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最多溶解的质量,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为30克,此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是30g:100g:(100g+30g)=3:10:13。
    故答案为:3:10:13。
    32.(2022秋•黄浦区期末)为探究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进行如下实验。
    ①搅拌使用的仪器是 玻璃棒 。
    ②20℃时,氯化钾溶解度为34.2g/100g水,甲中未溶解的氯化钾的质量为 5.8 g。升温至60℃,结果如乙所示,此时氯化钾溶液的质量为 140 g,说明6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 大于 (选填“大于”或“小于”)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
    ③某同学将乙蒸发20g水,恢复至60℃时析出3.36g氯化钾。由此分析:60℃时,3.36g氯化钾恰好溶解在20g水中,因此100g水中最多溶解16.8g氯化钾,该温度下其溶解度为16.8g/100g水。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分析并说明理由 由于不知道乙中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得出60℃时,3.36g氯化钾恰好溶解在20g水中,因此100g水中最多溶解16.8g氯化钾,所以无法推断其溶解度 。
    【答案】①玻璃棒;
    ②5.8;140;大于;
    ③由于不知道乙中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得出60℃时,3.36g氯化钾恰好溶解在20g水中,因此100g水中最多溶解16.8g氯化钾,所以无法推断其溶解度。
    【分析】①根据仪器的用途分析;
    ②根据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实验现象分析;
    ③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分析。
    【解答】解:①溶解过程中搅拌使用的仪器是玻璃棒;
    ②20℃时,氯化钾溶解度为34.2g/100g水,表示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4.2g氯化钾,甲中未溶解的氯化钾的质量为40g﹣34.2g=5.8g,升温至60℃时,氯化钾完全溶解,此时氯化钾溶液的质量为100g+40g=140g;说明6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
    ③由于不知道乙中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得出60℃时,3.36g氯化钾恰好溶解在20g水中,因此100g水中最多溶解16.8g氯化钾,所以无法推断其溶解度。
    故答案为:①玻璃棒;
    ②5.8;140;大于;
    ③由于不知道乙中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得出60℃时,3.36g氯化钾恰好溶解在20g水中,因此100g水中最多溶解16.8g氯化钾,所以无法推断其溶解度。
    \l "_Tc846" 【题型8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3.(2023•市中区校级一模)水和溶液对于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澄清石灰水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可以使用明矾区分硬水和软水,生活中常用蒸馏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C.天然淡水经沉降、过滤、吸附和灭菌等过程,可以变为生活用的自来水
    D.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极和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在实验中加入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答案】B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热降低分析;
    B、根据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以及生活中常用煮沸将硬水软化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水的净化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澄清石灰水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A正确;
    B、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以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生活中常用煮沸将硬水软化,故B错误;
    C、天然淡水经沉降(使大颗粒不溶物沉降)、过滤(除去沉淀)、吸附和灭菌等过程,可以转化为生活用的自来水,故C正确;
    D、在电解水实验中,“负氢正氧,氢二氧一”,正极和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在实验中加入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故D正确;
    故选:B。
    34.(2023秋•岱岳区期中)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该物质该温度的饱和溶液
    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①



    X
    双氧水



    Y
    二氧化锰
    氯化钠
    氢氧化钠
    硝酸钠
    选项
    A
    B
    C
    D
    加入氯化钾的质量/g
    10
    20
    30
    40
    所得溶液质量/g
    110
    120
    130
    134
    实验编号
    1
    2
    3
    4
    5
    加入氯化钾质量/g
    5
    10
    15
    20
    25
    溶液质量/g
    55
    60
    65
    67
    M

    相关试卷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 2 金属的化学性质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 2 金属的化学性质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82金属的化学性质专题训练六大题型原卷版docx、82金属的化学性质专题训练六大题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测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填空与简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当堂检测题,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