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北京卷03)(全解全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北京卷03)(全解全析)第1页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北京卷03)(全解全析)第2页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北京卷03)(全解全析)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北京卷03)(全解全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北京卷03)(全解全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技术能够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研究者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探索利用条斑紫菜和拟线紫菜培育杂种紫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食用紫菜的动物消化道内提取蛋白酶,用于去除细胞壁
    B.原生质体需在低渗溶液中长期保存,以防止过度失水而死亡
    C.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电融合法、灭活病毒诱导法等
    D.融合后的原生质体再生出细胞壁后经植物组培得到完整植株
    【答案】D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指将不同来源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植物体的技术。
    【详解】A、从食用紫菜的动物消化道内提取蛋白酶,不能用于去除细胞壁,因为紫菜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A错误;
    B、获得的原生质体若处在低渗溶液中,会吸水涨破,B错误;
    C、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电融合法、PEG诱导法等,而灭活病毒用于动物细胞融合的促融剂,C错误;
    D、融合后的原生质体再生出细胞壁得到杂种细胞,后经植物组培得到完整植株,D正确。
    故选D。
    2.研究者在内蒙古草原建立多个大型实验围栏阻止动物出入,以探究季节性人工增雨对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较夏季人工增雨,春季人工增雨能更明显促进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增加。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布氏田鼠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天敌、食物等影响
    B.实验可采用标记重捕法统计布氏田鼠种群数量
    C.春季增雨可能增加布氏田鼠喜食植物的生物量
    D.人工增雨使布氏田鼠种群的出生率、迁入率提高
    【答案】D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布氏田鼠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天敌(种间关系)、食物等影响,A正确;
    B、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记重捕法统计布氏田鼠种群数量,B正确;
    C、分析题意,相较夏季人工增雨,春季人工增雨能更明显促进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增加,故推测春季增雨可能增加布氏田鼠喜食植物的生物量,C正确;
    D、人工增雨促进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增加,但据题意可知,研究者在内蒙古草原建立多个大型实验围栏阻止动物出入,故该实验中不会使田鼠种群的迁入率升高,D错误。
    故选D。
    3.人体血压受肾脏分泌的肾素调节。肾动脉压降低或肾小管液中Na+浓度下降都会促进肾素释放增加,肾素作用于血液中血管紧张素原,使其进一步转化为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能够促进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分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对血浆Na+浓度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B.肾素瘤导致的肾素分泌增多会引起血浆Na+水平偏低和血压降低
    C.检测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有助于诊断病因
    D.血管紧张素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都可以作为高血压药物开发的靶点
    【答案】B
    【分析】激素是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由特殊的内分泌腺生产出来以后进入到体液当中,运输到远处身体的器官,作用在特殊的靶细胞,这样引起身体各种各样的反应,帮助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
    【详解】A、肾小管液中Na+浓度下降都会促进肾素释放增加,肾素作用于血液中血管紧张素原,使其进一步转化为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能够促进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分泌,醛固酮会促进对Na+吸收,Na+增多会抑制肾素的释放,血管紧张素减少,醛固酮的分泌减少,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
    B、肾素瘤导致的肾素分泌增多,从而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由于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对的Na+重吸收,使血浆中Na+含量增加,渗透压上升,导致血容量增加,引起血压升高,B错误;
    C、据题意可知,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有助于诊断高血压病因,C正确;
    D、血管紧张素能够促进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分泌,引起高血压,所以血管紧张素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都可以作为高血压药物开发的靶点,D正确。
    故选B。
    4.研究人员在长白山苔原带的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群落和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一定区域内放置开顶式增温箱,3年后检测各群落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从群落中随机抽取的两个个体不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表中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探究了气候变暖对长白山苔原植物群落的可能影响
    B.增温处理对两种植物群落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同
    C.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受物种数目和各物种种群密度的影响
    D.增温显著提高了长白山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的丰富度
    【答案】D
    【分析】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详解】A、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变化,即气候变暖对长白山苔原植物群落的可能影响,A正确;
    B、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增温对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的影响大于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群落,B正确;
    C、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是指从群落中随机抽取的两个个体不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所以可推知,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受物种数目和各物种种群密度的影响,C正确;
    D、依据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概念,该指数越大,说明该群落的丰富度越大,表中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增温没有显著提高长白山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的丰富度,D错误。
    故选D。
    5.分蘖是禾本科等植物在近地面处发生的分枝,对产量至关重要。科研人员发现了一株水稻多分蘖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其分蘖芽中细胞分裂素浓度较高,而生长素无显著差异。用细胞分裂素合成抑制剂与外源NAA(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突变体后,结果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较高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值导致突变性状
    B.抑制细胞分裂素合成能减少突变体的分蘖数
    C.水稻的分蘖过程受到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
    D.外源NAA处理抑制了突变体分蘖芽的生长
    【答案】A
    【分析】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等,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插条生根和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等作用;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抑制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叶片等器官的衰老和脱落。
    【详解】A、水稻多分蘖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其分蘖芽中细胞分裂素浓度较高,而生长素无显著差异,说明较高的细胞分裂素浓度可能是导致多分蘖突变性状的原因,而不是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值导致多分蘖突变性状,A错误;
    B、据图分析可知,使用细胞分裂素合成抑制剂组的水稻分蘖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所以抑制细胞分裂素合成能减少突变体的分蘖数,B正确;
    C、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所以水稻的分蘖过程也是受到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C正确;
    D、据图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使用外源NAA(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突变体后,水稻分蘖芽长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对照组在24小时后水稻分蘖芽长度逐渐增加,因此外源NAA处理抑制了突变体分蘖芽的生长,D正确。
    故选A。
    6.杜氏肌营养不良为单基因遗传病,由编码肌细胞膜上抗肌萎缩蛋白的D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最终造成肌肉进行性坏死。图为某患该病家系的系谱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D基因不在Y染色体上
    B.I-2和II-4必为致病基因携带者
    C.Ⅲ-3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为50%
    D.建议IV-2在产前进行基因筛查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杜氏肌营养不良是一种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亲代双亲均未患病,其子代儿子出现患病,该病为隐性遗传病。
    【详解】A、由Ⅳ-4、Ⅳ-5患病,其父亲正常可知,该病基因D不在Y染色体上,A正确;
    B、亲代双亲均未患病,其子代儿子出现患病,该遗传病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I-2和Ⅲ-4(都正常)不含致病基因,B错误;
    C、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3的基因型为XDXd,其产生的配子XD:Xd=1:1,故正常配子占50%;若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3的基因型为Dd,其产生的配子D:d=1:1,故正常配子占50%,C正确;
    D、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3的基因型为XDXd,Ⅲ-4的基因型为XDY,因此Ⅳ-2的基因型为XDXD或XDXd,所生儿子可能是患者,因此产前要进行基因筛查,D正确。
    故选B。
    7.下列技术能够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B.动物细胞培养C.动物细胞融合D.胚胎移植
    【答案】A
    【分析】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其过程为: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经过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高度液泡化,无定形状态薄壁细胞组成的排列疏松、无规则的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过程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成为植株。
    2、动物细胞培养: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
    【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A符合题意;
    BC、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都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C不符合题意;
    D、胚胎移植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图示某海边潮间带分布着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海星以这四种动物为食。在一个16m2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样地占据优势,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据优势的物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藤壶等全部潮间带动物构成群落
    B.潮间带生物群落仅具有垂直结构
    C.去除海星后该群落优势种发生了变化
    D.去除海星其他四种生物种群数量均上升
    【答案】C
    【分析】1、根据题干信息,“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被海星所捕食”,说明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属于捕食关系;“将海星从实验小区中移除一段时间后,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先后增加”,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
    2、群落:
    ⑴概念:是指在一个群落生境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⑵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⑶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详解】A、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藤壶等全部潮间带动物不能构成群落,A错误;
    B、潮间带生物群落不仅具有垂直结构,还具有水平结构,B错误;
    C、由题意可知,海星和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他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人为去除所有的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样地中占有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的优势物种,即去除海星后该群落优势种发生了变化,C正确;
    D、由题意可知,其他四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去除海星其他四种生物种群数量不一定都上升,D错误。
    故选C。
    9.果蝇3号染色体可发生不同位置的片段颠倒(倒位)。调查某山脉不同海拔地区野生果蝇种群中三种不同倒位变异(ST、AR、CH)个体所占的比例,结果如下表。研究者推测温度是导致该结果的重要因素。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倒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果蝇无影响
    B.据表可知AR变异更适应高海拔环境
    C.不同温度饲养该地果蝇可检验此推测
    D.变异类型分布情况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A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
    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因为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猫叫综合征患者的两眼距离较远,耳位低下,生长发育迟缓,而且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果蝇的缺刻翅的形成也是由于一段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 ,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X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
    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 ,如女性习惯性流产(第9号染色体长臂倒置);
    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 如惯性粒白血病(第14号与第22号染色体部分易位,夜来香也经常发生这样的变异。
    【详解】A、倒位不改变基因数量,但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对果蝇有较大的影响,A错误;
    B、由表信息可知,随着海拔的升高,AR变异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增加,说明AR变异更适应高海拔环境,B正确;
    C、海拔的变化会引起温度的改变,因此可以在不同温度下饲养该地果蝇可检验此推测,C正确;
    D、永安街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此变异类型分布情况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10.FTO蛋白可擦除N基因mRNA的甲基化修饰,避免mRNA被Y蛋白识别而降解,从而提高了鱼类的抗病能力。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Y蛋白能识别mRNA甲基化修饰B.mRNA甲基化会影响其转录
    C.mRNA甲基化会提高其稳定性D.N基因表达会降低鱼类抗病能力
    【答案】A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而基因表达与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即不依赖于DNA序列的基因表达状态与表型的改变。
    【详解】A、题意显示,FTO蛋白可擦除N基因mRNA的甲基化修饰,避免mRNA被Y蛋白识别而降解,说明Y蛋白能识别mRNA甲基化修饰,A正确;
    B、mRNA甲基化会影响其翻译过程,B错误;
    C、FTO蛋白可擦除N基因mRNA的甲基化修饰,避免mRNA被Y蛋白识别而降解,说明mRNA甲基化会被Y蛋白识别而降解,其稳定性降低,C错误;
    D、FTO蛋白可擦除N基因mRNA的甲基化修饰,避免mRNA被Y蛋白识别而降解,此时mRNA翻译的N蛋白质会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D错误。
    故选A。
    11.斑马鱼(2n=50)幼鱼皮肤中的一类浅表上皮细胞(SEC)会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一种无DNA复制的分裂方式,单个SEC最多形成4个子代细胞。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正常有丝分裂后期斑马鱼细胞含100条染色体
    B.SEC经此分裂方式产生的子细胞遗传物质相同
    C.利用DNA复制抑制剂处理后的SEC仍能分裂
    D.该机制利于上皮细胞覆盖快速生长的幼鱼体表
    【答案】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加倍,所以此时期的斑马鱼细胞含100条染色体,A正确;
    B、无DNA复制的分裂方式导致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复制,但是发生了细胞的分裂,则SEC经此分裂方式产生的子细胞遗传物质可能不相同,B错误;
    C、SEC会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一种无DNA复制的分裂方式,所以利用DNA复制抑制剂处理后的SEC仍能分裂,C正确;
    D、能迅速增加皮肤表面细胞数目,有利于上皮细胞覆盖快速生长的幼鱼体表,是幼鱼对快速生长的适应,D正确。
    故选B。
    12.一些植物能通过感知外界光照变化,调节脱落酸和赤霉素合成,保证冬天(短日照)休眠、夏天(长日照)生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光作为一种信号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B.短日照能抑制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合成
    C.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合成均受基因表达的调控
    D.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受激素调节,还受环境因素影响
    【答案】B
    【分析】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等。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等。
    【详解】A、光作为一种能源,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能量,结合题干,光也能作为一种信号可以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A正确;
    B、依据题干信息,植物能通过感知外界光照变化,调节脱落酸和赤霉素合成,保证冬天(短日照)休眠、夏天(长日照)生长,并不能得出短日照能抑制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合成的结论,B错误;
    C、植物激素的合成均受到基因表达的调控,C正确;
    D、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所以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受激素调节,还受环境因素影响,D正确。
    故选B。
    13.免疫应答的特异性与记忆性包括三个事件:①淋巴细胞对“非已”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分裂产生数量巨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事件①中,B细胞激活需要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结合和抗原直接刺激
    B.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
    C.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均可杀灭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D.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不仅参与事件①,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发挥作用
    【答案】C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刺激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 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过程: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详解】A、事件①中,B细胞激活需要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结合和抗原直接刺激,这是B细胞活化的两个条件,A正确;
    B、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具有促进B细胞(体液免疫中)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免疫中)的增殖,B正确;
    C、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并不都可以杀灭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如浆细胞,C错误;
    D、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①淋巴细胞对“非已”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C。
    14.人体心脏和肾上腺所受神经支配的方式如图所示。当动脉血压降低时,神经中枢接受压力感受器的信息,通过通路A和通路B使心跳加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心肌和血管
    B.该调节过程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
    C.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均需与受体结合
    D.图中所示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A
    【分析】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比较如下: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范围比较窄;作用时间短;体液调节: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作用时间比较长。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A、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由图可知,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肾上腺或心脏构成,A错误;
    B、在通路A中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B正确;
    C、据图信息可知,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属于激素,其发挥作用,均需要与受体结合,C正确;
    D、通路B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过程中,既有神经中枢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神经调节过程,也有肾上腺素参与的激素(体液)调节过程,经过通路B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A。
    15.西北牡丹在白色花瓣基部呈现色斑,极具观赏价值。研究发现,紫色色斑内会积累花色素苷。PrF3H基因控制花色素苷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合成。如图,分别提取花瓣紫色和白色部位的DNA,经不同处理后PCR扩增PrF3H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电泳检测扩增产物。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花瓣紫色与白色部位PrF3H基因的碱基序列存在差异
    B.白色部位PrF3H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于紫色部位
    C.PrF3H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有利于花色素苷合成
    D.启动子甲基化可调控基因表达说明性状并非由基因控制
    【答案】B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生物的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详解】A、花瓣紫色与白色部位花色素苷的积累量不同,而PrF3H基因控制花色素苷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合成,说明花瓣紫色与白色部位PrF3H基因的碱基序列存在差异,A正确;
    B、依据图示信息,McrBC只能切割DNA的甲基化区域,电泳检测结果显示,紫色部位的甲基化程度高于白色部位,B错误;
    C、依据电泳条带分析和题干信息“紫色色斑内会积累花色素苷”,可推知,PrF3H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有利于花色素苷合成,C正确;
    D、依据题干信息,启动子甲基化是可以调控基因表达的,这说明了性状并非由基因控制,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计6小题,共计70分)
    16.经甲基磺酸乙酯诱变籼稻,获得黄绿叶突变体y,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y的结实率、千粒重、有效穗数均显著降低。为研究黄绿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做了系列实验。
    (1)水稻叶片叶绿体中含有多种光合色素,实验中常用 提取,光合色素的功能是 。
    (2)研究者提取野生型及突变体y的光合色素并测定其含量,结果如图1,图1显示 ,表明突变体y黄绿叶表型是叶绿素含量降低导致。
    (3)为进一步探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研究者分别测定了野生型与突变体y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2,说明 。
    (4)研究者用透射电镜观察叶片,发现突变体y的叶绿体偏小,类囊体数量少且排列稀疏,淀粉粒数量少。综上,试从结构与功能观、物质观分析突变体y产量降低的机制 。
    (5)研究者推测突变体y表型变化与基因A突变有关,为验证该推测,请简要概括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
    【答案】(1) 无水乙醇/丙酮 吸收、传递、转换光能
    (2)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y叶片中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显著低,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变化
    (3)叶绿素含量下降抑制叶片的光合作用
    (4)叶绿体偏小,类囊体数量较小且排列稀疏→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叶片合成的淀粉减少→运输到种子的淀粉减少→突变体结实率、千粒重、有效穗数降低,产量下降
    (5)实验设计思路:敲除/定点突变野生型植株的A基因,与野生型、突变体y做比较
    (或者 导入A基因的突变体y,与野生型、突变体y做比较)
    预期实验结果: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速率比野生型低,与突变体y基本相同
    (或者 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速率比突变体y高,与野生型基本相同)
    【分析】1、光合色素提取实验中,应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加入二氧化硅让研磨更充分,加入CaCO3防止色素被破坏;
    2、柱状图中野生型植株光合色素含量低于突变型,但净光合作用速率高于突变型。
    【详解】(1)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因此可以用无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来提取色素,光合色素具有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作用。
    (2)由图1可以看出,突变体y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比野生型相比明显降低,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无明显变化,表明突变体y黄绿叶表型是叶绿素含量降低导致。
    (3)由图2 可知,突变体y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比野生型要低,结合(2)的分析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突变体y中叶绿素的含量比野生型低,叶绿素含量的下降抑制了叶片的光合作用。
    (4)由题意可知,突变体y的叶绿体偏小,类囊体数量少且排列稀疏,使得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叶片合成的淀粉减少,运输到种子的淀粉减少,突变体y的结实率、千粒重、有效穗数均显著降低,产量下降。
    (5)要验证突变体y表型变化与基因A突变有关,实验的自变量为基因A的有无,因变量是缺乏基因A的植株与野生型的表型变化。实验设计思路:敲除突变野生型的基因A(或导入A基因的突变体y),与野生型、突变体y做比较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速率;
    预期结果:敲除突变野生型的基因A(或导入A基因的突变体y)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速率野生型低,与突变体y基本相同(或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速率比突变体y高,与野生型基本相同)。
    17.为探究苹果中基因M在苹果响应苹果褐斑病病原菌(A菌)侵染过程中的功能,科研人员开展了相关实验。
    (1)获取A菌:
    ①从田间收集的苹果褐斑病病叶取样,用无菌水配制成悬浮液。
    ②纯化:用 法将悬浮液接种于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选择挑取边缘少量菌丝于新的培养基上培养。如此经过3~4次,可使菌种得到纯化。
    ③鉴定:将分离纯化得到的菌种接种于田间采集的健康苹果叶片,待接种点出现病斑,与田间的 相比并进行形态学观察,以确认分离纯化的菌株就是A菌。
    (2)研究者利用分离纯化的A菌进行下列实验。
    ①将A菌接种于健康苹果叶片,测定不同处理时间叶片中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如图1.对照组用 处理。图1显示 ,表明A菌能促进M基因的表达。
    ②研究者进一步利用野生型和M基因过表达株系叶片进行实验,处理后观察叶片发病情况,结果如图2实验结果表明 。
    (3)为探究M基因发挥作用的方式,请提出一个假设 ,该假设能用以下材料和设备加以验证 。
    主要实验材料和设备:A菌、纯化的M蛋白、圆形滤纸小片和细菌培养箱。
    【答案】(1) 平板划线/稀释涂布平板 自然发病的叶片/苹果褐斑病叶片
    (2) 无菌水 与对照组相比,接种A菌2~8天后,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更高 M基因能提高苹果叶片对A菌的抗性(M基因能抑制A菌对苹果叶片的侵染)
    (3) M基因通过表达产生的M蛋白抑制A菌繁殖 将该实验分为两组,甲组为用无菌水溶解纯化的M蛋白,乙组为等量的无菌水,将圆形滤纸小片浸入其中,随后将两组圆形滤纸小片接种到含A菌的培养基上,置于细菌培养箱,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抑菌圈的大小,若甲组的抑菌圈大于乙组,则可说明假设成立。
    【分析】对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可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法:
    (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1)对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可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法。为确认分离纯化的菌株就是A菌,可将分离纯化得到的菌种接种于田间采集的健康苹果叶片,待接种点出现病斑,与田间的苹果褐斑病叶片相比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如果二者的病斑相同,则可确定菌株就是A菌。
    (2)①将A菌接种于健康苹果叶片为实验组,对照组的处理为将无菌水接种于健康苹果叶片,由图1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接种A菌2~8天后,实验组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更高,由此说明A菌能促进M基因的表达。
    ②由图2可知,与野生型对比,M基因过表达株系叶片病斑情况较轻,说明M基因能提高苹果叶片对A菌的抗性。
    (3)由(2)可知,M基因能提高苹果叶片对A菌的抗性,为探究M基因发挥作用的方式,可提出M基因通过表达产生的M蛋白抑制A菌繁殖的假设。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M蛋白,因变量为圆形滤纸小片抑菌圈的大小,其他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一致,故可设计实验思路为:将该实验分为两组,甲组为用无菌水溶解纯化的M蛋白,乙组为等量的无菌水,将圆形滤纸小片浸入其中,随后将两组圆形滤纸小片接种到含A菌的培养基上,置于细菌培养箱,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抑菌圈的大小,若甲组的抑菌圈大于乙组,则可说明假设成立。
    18.学习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人类基因组古病毒“复活”驱动衰老
    细胞衰老是机体衰老及各种衰老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人类基因组潜藏着诸多“老化”信号,这些“老化”信号常受到表观遗传的严密监控而处于沉默状态,但在年龄增加的过程中,这些“老化”信号逐渐逃离监控,进而激活细胞内的一系列衰老程序。
    数百万年前,远古逆转录病毒入侵整合到人类的基因组并潜伏下来,这些病毒被称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ERV在细胞衰老过程中能被再度唤醒,其机制如下图所示。衰老细胞中表观修饰改变后导致基因组中ERV DNA被激活,通过一系列过程产生新的病毒颗粒。在衰老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ERV RNA还能形成ERV DNA,使细胞误以为有外界病毒入侵,从而激活cGAS-STING天然免疫通路,使细胞产生并分泌SASP,SASP则会进一步加速细胞衰老。另一方面,衰老细胞释放的ERV病毒颗粒可通过旁分泌或体液运输的方式在器官、组织、细胞间传递,最终使得年轻细胞因受“感染”而老化。
    该研究为衰老及老年疾病的评估和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可开发有效延缓组织乃至系统衰老的干预技术,为衰老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1)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请从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两个角度,各写出一点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
    (2)请依据中心法则用文字和箭头画出衰老细胞基因组中ERV DNA被激活后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图 。
    (3)在观察到衰老细胞中存在病毒颗粒后,研究者通过PCR技术和 技术检测了衰老细胞培养液和年轻细胞培养液中ERV RNA及ERV表面特异性蛋白的含量,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和周围环境中是否存在ERV病毒颗粒。研究者进行以上三个实验的目的是 。
    (4)请选择相应处理和实验结果完善以下实验,为验证“衰老细胞释放的ERV病毒颗粒能够使年轻细胞老化”这一观点提供支持证据。
    a.年轻细胞的细胞匀浆 b.衰老细胞的细胞匀浆
    c.培养了年轻细胞一段时间的培养液 d.培养了衰老细胞一段时间的培养液
    e.抗ERV抗体 f.无关抗体
    g.吸附在实验组细胞上的ERV比对照组多 h.吸附在实验组细胞上的ERV比对照组少
    i.实验组细胞的衰老相关指标高于对照组 j.实验组细胞的衰老相关指标低于对照组
    (5)请根据图示信息提出一种干预策略用于抑制ERV“复活”引起的衰老 。
    【答案】(1)形态结构: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功能: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细胞膜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导致细胞代谢速率减慢;细胞内色素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2)
    (3) 抗原-抗体杂交 探究衰老细胞中的病毒颗粒能否被释放到衰老细胞外
    (4) e d f d hj
    (5)阻断ERV的转录、翻译、逆转录,通过抗体药阻断病毒对其他细胞的侵染等任一环节均可
    【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1)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衰老细胞形态上表现为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由于形态结构的改变,其功能也随之改变,具体表现为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细胞膜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导致细胞代谢速率减慢;细胞内色素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2)衰老细胞中发生的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而ERV病毒为逆转录病毒,其在衰老细胞中寄生后,细胞中发生的遗传信息的传递可用下图表示:

    (3)在观察到衰老细胞中存在病毒颗粒后,研究者通过PCR技术和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了衰老细胞培养液和年轻细胞培养液中ERV RNA及ERV表面特异性蛋白的含量,可用于检测病毒的RNA,其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后者可根据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设计的,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和周围环境中是否存在ERV病毒颗粒。研究者进行以上三个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衰老细胞中的病毒颗粒能否被释放到衰老细胞外。
    (4)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衰老细胞释放的ERV病毒颗粒能够使年轻细胞老化”则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病毒蛋白抗体,因变量是细胞生长状态,据此表格中的实验组中添加的物质包括e.抗ERV抗体和 d.培养了衰老细胞一段时间的培养液共同孵育一段时间后,加入培养年轻细胞的培养液中,实验组中的抗体能与病毒颗粒特异性结合,进而减少了病毒颗粒对细胞的吸附,而对照组中的物质应该有f.无关抗体和d.培养了衰老细胞一段时间的培养液,对照组中添加的是无关抗体,不能阻止病毒颗粒对细胞的吸附,因此实验结果表现为: h.吸附在实验组细胞上的ERV比对照组少和j.实验组细胞的衰老相关指标低于对照组,该结果能验证相关结论。
    (5)若要抑制ERV“复活”引起的衰老,则需要减少病毒的增殖,因而可采取的措施为阻断ERV的转录、翻译、逆转录,通过抗体药阻断病毒对其他细胞的侵染等任一环节,这样可以达到相应目的。
    19.西瓜植株的花有三种类型,雌花(没有雄蕊)、雄花(没有雌蕊)和完全花(同时具备雌蕊和雄蕊)。同一植株上可以有不同类型的花。科研人员尝试找出与西瓜性别决定有关的基因。
    (1)选取不同性别类型的西瓜品系进行杂交,杂交实验示意图如下。
    ①据图可知,亲本中 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性别类型的遗传 (填“是”或“否”)遵循自由组合规律。
    ②将F1与品系S杂交,所得子代对应(1)中F2的三种表型的比例为 。
    ③为找出“?”代表的未知基因,参照其他同科植物与性别决定有关的A(a)基因序列,检测品系S、X及其杂交子代的同源基因的组成,如图。
    比较所检测的每一个个体的 和 ,若二者相关性与预期一致,可初步确定A(a)基因参与西瓜的性别决定。
    (2)选取植株上全开雌花的品系M(与此性状有关的基因组成中有AATT)为母本,品系X为父本进行杂交,F1表型与X相同。F1自交得F2,F2的表现型与亲本相同且比例为3:1。在品系M、品系X中各选取10个植株,两个品系的2号染色体上具有与表型同时出现的特异DNA序列。检测F2中110个植株中上述特异DNA序列出现情况,发现与其中7个植株表型不符,原因是在F1减数分裂时发生了 。进一步在2号染色体上找到了与性别有关的G基因。
    (3)品系X具有诸多优良性状,请写出利用品系M、X杂交的方法培育出全开雌花同时兼具品系X诸多优良性状的品系Y的操作流程 。(请用杂交实验图示作答)
    【答案】(1) 品系X 是 1:1:2 基因型 (性别类型的)表型
    (2)2号染色体中上述特异DNA序列与决定表型基因之间的重组
    (3)
    【分析】F2中同时开雌花、雄花:同时开雌花、雄花和完全花:同时开雌花、完全花的比例为9:3:4,符合9:3:3:1的变式,说明性别类型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规律,且同时开雌花、雄花(品系X)为双显性,F1的基因型为双杂合。
    【详解】(1)①F2中同时开雌花、雄花:同时开雌花、雄花和完全花:同时开雌花、完全花的比例为9:3:4,符合9:3:3:1的变式,说明性别类型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规律,且同时开雌花、雄花(品系X)为显性性状。
    ②假设未知基因“?”用A/a表示,同时开雌花、雄花的基因型为A_T_,同时开雌花、雄花和完全花的基因型为aaT_,同时开雌花、完全花的基因型为A_tt、aatt。F1的基因型为双杂合,其基因型AaTt,品系S的基因型为aatt,品系X的基因型为AATT,将F1与品系S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Tt:aaTt:Aatt:aatt=1:1:1:1,即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开雌花、雄花:同时开雌花、雄花和完全花:同时开雌花、完全花=1:1:2。
    ③检测品系S、X及其杂交子代的同源基因的组成,通过比较所检测的每一个个体的基因型和性别类型的表型,若二者相关性与预期一致,可初步确定A(a)基因参与西瓜的性别决定。
    (2)在品系M、品系X中各选取10个植株,两个品系的2号染色体上具有与表型同时出现的特异DNA序列。检测F2中110个植株中上述特异DNA序列出现情况,发现与其中7个植株表型不符,原因是在F1减数分裂时发生了2号染色体中上述特异DNA序列与决定表型基因之间的重组。
    (3)可通过杂交育种,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品系X具有诸多优良性状,可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全开雌花同时兼具品系X诸多优良性状的品系Y,品系M植株上全开雌花可作母本,品系X同时开雌花、雄花可作父本,二者杂交实验图示如下: 。
    20.水稻矮缩病毒(RDV)可借助叶蝉侵染水稻。研究者对三种生物的互作关系进行了研究。
    (1)RDV与水稻种间关系是 ;叶蝉通过取食水稻获得水稻同化的 ,在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 。
    (2)利用携带RDV的叶蝉(带毒叶蝉)取食水稻后移除叶蝉,获得带毒水稻作为实验组;用 取食水稻后移除叶蝉,获得对照组水稻。将15头饥饿处理的叶蝉接入图1装置两株水稻的中心点,统计水稻上的叶蝉数量,结果如图2。
    图2体现出不带毒、带毒叶蝉对水稻的取食偏好分别是 。
    (3)研究发现,RDV感染使水稻释放两种挥发性物质E和H。将叶蝉置于图3a所示的四臂嗅觉仪的中心,其中一臂连接气味源,统计一段时间内叶蝉在四个区域停留的时间,如图3b、c。
    ①据图3b、c分析E、H对叶蝉的作用 。
    ②现有无法合成E的突变体甲,无法合成H的突变体乙。利用图1装置设计实验验证“RDV通过诱导水稻产生挥发性物质影响叶蝉的取食偏好”。
    请依据图3结果,预期本实验结果 (选择字母填于表内)。
    a.左侧水稻上的叶蝉数量与右侧水稻的基本相同
    b.左侧水稻上的叶蝉数量多于右侧水稻
    c.左侧水稻上的叶蝉数量少于右侧水稻
    (4)进一步研究发现,病毒会影响叶蝉嗅觉相关基因的表达。RDV对水稻和叶蝉的影响有利于RDV在水稻间 和繁殖,这是 的结果。
    【答案】(1) 寄生 物质和能量 第二营养级
    (2) (相同数量的)不带毒叶蝉 (不带毒叶蝉偏好取食)带毒水稻;(带毒叶蝉偏好取食)不带毒水稻
    (3) E只吸引不带毒叶蝉,H只对带毒叶蝉有趋避作用

    (4) 传播 进化(自然选择)
    【分析】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捕食、种间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
    【详解】(1)RDV寄生在水稻的活细胞中才能生长繁殖,故RDV与水稻种间关系是寄生;叶蝉通过取食水稻获得水稻同化的物质和能量,属于初级消费者,在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第二营养级。
    (2)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叶蝉是否带毒,故应用(相同数量的)不带毒叶蝉取食水稻后移除叶蝉,获得对照组水稻。分析图2,实验组中含有不带毒叶蝉的数量多于对照组,实验组中含有带毒叶蝉的数量少于对照组,由此可知,图2体现出不带毒、带毒叶蝉对水稻的取食偏好分别是(不带毒叶蝉偏好取食)带毒水稻、(带毒叶蝉偏好取食)不带毒水稻。
    (3)①分析图3,不带毒叶蝉在靠近物质E区域聚集,带毒叶蝉在远离物质H区域聚集,由此可知,E、H对叶蝉的作用:E只吸引不带毒叶蝉,H只对带毒叶蝉有趋避作用。
    ②组别2带毒野生型可以合成物质E和物质H,突变体甲无法合成E,左侧水稻为带毒野生型会吸引不带毒叶蝉,右侧水稻不会吸引不带毒叶蝉,故不带毒叶蝉的实验结果为b左侧水稻上的叶蝉数量多于右侧水稻;左侧水稻和右侧水稻都会对带毒叶蝉有趋避作用,故带毒叶蝉的实验结果为a左侧水稻上的叶蝉数量与右侧水稻的基本相同。组别4带毒野生型可以合成物质E和物质H,突变体乙无法合成H,左侧水稻和右侧水稻都会吸引不带毒叶蝉,故不带毒叶蝉的实验结果为a左侧水稻上的叶蝉数量与右侧水稻的基本相同;左侧水稻对带毒叶蝉有趋避作用,右侧水稻对带毒叶蝉没有趋避作用,故带毒叶蝉的实验结果为c左侧水稻上的叶蝉数量少于右侧水稻。具体如表:
    (4)进一步研究发现,病毒会影响叶蝉嗅觉相关基因的表达。RDV对水稻和叶蝉的影响有利于RDV在水稻间传播和繁殖,这是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
    21.研究者从青枯菌中分离得到一种分泌蛋白C,并对其在植物抗青枯病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
    (1)为获得青枯菌的纯培养物,可利用 法将菌种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获得 后,再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扩大培养,收集发酵液离心后,从 (填“上清液”或“沉淀物’)分离得到C蛋白。
    (2)用等量C蛋白和无菌水处理番茄幼苗根部,检测根部免疫反应的水平,结果如图1。构建C蛋白分泌缺陷的青枯菌突变菌株,灌根接种番茄幼苗四周后,统计幼苗的存活率如图2。
    图1、2结果 (填“支持”或“不支持”)“青枯菌侵染植物时通过分泌C蛋白激发的番茄根部的免疫反应增强植株生存能力”这一推论,理由是 。
    (3)研究发现,青枯菌分泌的C蛋白与其分泌的A酶共同参与分解寄主植物的细胞壁,其中A酶可催化果胶分解为产物甲,而C蛋白则可催化产物甲进一步分解为产物乙。分别用果胶、产物甲、产物乙处理番茄根部,检测免疫反应水平,结果如图3。
    ①综合上述研究,在图4中标出C蛋白、产物乙,并用“→”和简要的文字将上述物质与植物细胞、青枯菌构建联系,体现两种生物的相互作用 。
    ②依据图4,推测图2结果出现的原因 。
    【答案】(1) 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 单菌落 上清液
    (2) 不支持 野生型青枯菌可分泌C蛋白,但其侵染植物后,幼苗存活率降低时间较突变菌侵染的提前,可见青枯菌通过分泌C蛋白减弱了植株的生存能力
    (3) C蛋白激发植物的免疫反应,有利于植物存活;但同时C蛋白分解产物甲减弱了甲对植物免疫反应的激发;综合来看,C蛋白减弱了植物的免疫反应
    【分析】1、在微生物学中,将接种于培养基内,在合适条件下形 成的含特定种类微生物的群体称为培养物。由单一个体繁 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称为纯培养物,获得纯培养物的过 程就是纯培养。 微生物的纯培养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分离 和培养等步骤。
    2、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1)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为获得青枯菌的纯培养物,可利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种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获得单菌落后,再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扩大培养,收集发酵液离心后,从上清液(题干信息:C蛋白是分泌蛋白)分离得到C蛋白。
    (2)分析图1可知,C蛋白处理组较无菌水处理组番茄根部免疫反应水平较高;分析图2可知:野生型青枯菌可分泌C蛋白,但其侵染植物后,幼苗存活率降低时间较突变菌侵染的提前,由图1和图2可推测青枯菌通过分泌C蛋白减弱了植株的生存能力。故图1、2结果不支持“青枯菌侵染植物时通过分泌C蛋白激发的番茄根部的免疫反应增强植株生存能力”这一推论。
    (3)根据题意:青枯菌分泌的C蛋白与其分泌的A酶共同参与分解寄主植物的细胞壁,其中A酶可催化果胶分解为产物甲,而C蛋白则可催化产物甲进一步分解为产物乙,得到下图:
    依据图4,推测得知:C蛋白激发植物的免疫反应,有利于植物存活;但同时C蛋白分解产物甲减弱了甲对植物免疫反应的激发;综合来看,C蛋白减弱了植物的免疫反应。
    群落
    处理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群落
    对照
    0.79±0.001a
    增温
    0.78±0.002a
    小叶章-牛皮杜鹃群落
    对照
    0.73±0.001a
    增温
    0.66±0.006b
    ST
    AR
    CH
    低海拔
    53%
    32%
    15%
    中海拔
    30%
    48%
    22%
    高海拔
    5%
    71%
    24%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结果
    ① + ② 共同孵育一段时间后,加入培养年轻细胞的培养液中
    ③ + ④ 共同孵育一段时间后,加入培养年轻细胞的培养液中

    组别
    左侧水稻
    右侧水稻
    不带毒叶蝉的实验结果
    带毒叶蝉的实验结果
    1
    野生型
    突变体甲
    a
    a
    2
    带毒野生型
    带毒突变体甲
    3
    野生型
    突变体乙
    a
    a
    4
    带毒野生型
    带毒突变体乙
    组别
    左侧水稻
    右侧水稻
    不带毒叶蝉的实验结果
    带毒叶蝉的实验结果
    1
    野生型
    突变体甲
    a
    a
    2
    带毒野生型
    带毒突变体甲
    b
    a
    3
    野生型
    突变体乙
    a
    a
    4
    带毒野生型
    带毒突变体乙
    a
    c
    组别
    左侧水稻
    右侧水稻
    不带毒叶蝉的实验结果
    带毒叶蝉的实验结果
    1
    野生型
    突变体甲
    a
    a
    2
    带毒野生型
    带毒突变体甲
    b
    a
    3
    野生型
    突变体乙
    a
    a
    4
    带毒野生型
    带毒突变体乙
    a
    c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浙江卷03)(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浙江卷03)(全解全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冷休克蛋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广东卷03)(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广东卷03)(全解全析),共19页。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福建卷03)(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福建卷03)(全解全析),共21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