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福建卷03)(全解全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福建卷03)(全解全析),共21页。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5题,其中1~10小题,每题2分,11~15小题,每题4分,共4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从外界吸收的磷酸盐能影响叶绿体膜的结构与功能
B.植物吸收无机盐能促进对水分的吸收
C.水分对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与蝗虫种群密度有关
D.由于水分子具有极性,使其成为细胞中的良好溶剂
【答案】C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叶绿体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的组成元素为C、H、O、N、P,故植物从外界吸收的磷酸盐在维持叶绿体膜的结构与功能上有重要作用,A正确;
B、植物吸收无机盐能够增加细胞液的浓度,从而促进根细胞吸收水分,B正确;
C、水分对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与蝗虫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D、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易与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结合,因此水是良好的溶剂,D正确。
故选C。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细胞和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甲状腺中的细胞和下丘脑中的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
C.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会减小
D.机体在寒冷环境下通过血管收缩等方式途径减少散热,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下的散热量
【答案】C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为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
(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详解】A、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甲状腺,因此,甲状腺中的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B错误;
C、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由于膜内外K+的浓度差减小,其静息电位绝对值会减小,C正确;
D、与炎热环境相比,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其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D错误。
故选C。
3.下列科学史实验中,属于应用“加法原理”的是( )
A.绿色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红色荧光标记的人细胞融合后,荧光均匀分布
B.用18O分别标记H218O和C18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比较释放氧气的类型
C.在混有R型细菌和S型细菌提取物的培养基中加入DNA酶,只长R型细菌
D.将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弯曲生长
【答案】D
【分析】1、加法原理是给研究对象施加自变量进行干预。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探求某一变量会产生什么结果,即知道自变量,不知道因变量。
2、减法原理是排除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同时尽量保持被研究对象的稳定。具体而言,结果已知,但不知道此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实验的目的是探求确切的“原因变量”。
【详解】A、为了观察方便。绿色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红色荧光标记的人细胞融合后,由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因而荧光均匀分布,该实验不设计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A错误;
B、用18O分别标记H218O和C18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比较释放氧气的类型,该实验为对比实验,为了检测实验结果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不涉及加法和减法原理,B错误;
C、在混有R型细菌和S型细菌提取物的培养基中加入DNA酶,使得S细菌的提取物中的DNA被分解,因而实验结果表现为平板上只长R型细菌,该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不符合题意,C错误;
D、将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弯曲生长,该实验中在琼脂块中添加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因而探究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的影响,运用了加法原理,D正确。
故选D。
4.蜂蜜的新鲜度可通过检测其中淀粉酶活性来评估。为探究野生桂花蜂蜜在不同储存温度下的淀粉酶活性,科研人员做了以下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的鉴定试剂为碘液,低温不会破坏淀粉酶的空间结构
B.实验中高温与低温相比颜色变浅,说明高温提高了该反应的活化能
C.推测25℃时蜂蜜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的速率比用无机催化剂催化效率低
D.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随着储存天数的增加,蜂蜜淀粉酶的活性会下降
【答案】A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淀粉遇碘液显现蓝色,根据本实验的实验结果可推知实验中的鉴定试剂为碘液,低温不会破坏淀粉酶的空间结构,高温才会破坏空间结构,A正确;
B、实验中高温与低温相比颜色变浅,说明高温条件下淀粉的含量低,淀粉的分解速度快,因此说明高温降低了该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
C、本实验中没有使用无机催化剂,无法推测25℃时蜂蜜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的速率和用无机催化剂催化效率的高低,C错误;
D、本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不能推测蜂蜜淀粉酶的活性随着储存天数的改变,D错误。
故选A。
5.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的有序更迭和整个细胞周期的运行,需要“引擎”分子,即周期蛋白依赖蛋白激酶(CDK)的驱动,已知的CDK有多种,其可促进靶蛋白的磷酸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CDK失活,细胞周期将无法正常运转,使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受阻
B.肿瘤细胞表现为细胞周期调控失控,CDK可作为抗肿瘤药物的靶点
C.不同种类CDK使相应靶蛋白磷酸化进而驱动细胞周期顺利进行
D.CDK基因与周期蛋白基因都是具有连续分裂能力的细胞中特有的基因
【答案】D
【分析】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周期蛋白依赖蛋白激酶CDK有多种,通过调节靶蛋白磷酸化而调控细胞周期的运转,即CDK的作用是调节周期蛋白。
【详解】A、周期蛋白依赖蛋白激酶(CDK)的驱动,若CDK失活,细胞周期将无法正常运转,使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受阻,A正确;
B、CDK通过调节靶蛋白磷酸化而调控细胞周期的运转,因此CDK可作为研究抗肿瘤药物的靶点,B正确;
C、基因组程序性表达使细胞周期不同时期合成不同种类CDK,从而使相应靶蛋白磷酸化而调控细胞周期的运转,C正确;
D、连续分裂的细胞具有CDK,CDK是周期蛋白依赖蛋白激酶,但是CDK基因与周期蛋白基因不是具有连续增殖能力细胞所特有的,同一个体的其他细胞也都含有,D错误。
故选D。
6.下列关于某二倍体动物精原细胞连续分裂2次形成4个子细胞过程中DNA变化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且所有DNA的两条链被32P标记,则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分裂,4个子细胞中每个细胞的所有染色体都含32P
B.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且所有DNA的一条链被32P标记,则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分裂,4个子细胞中有一半所有染色体均含32P
C.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且一条染色体DNA的两条链被3H标记,则在不含3H的培养液中分裂,4个子细胞中只有1个细胞含3H
D.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且所有DNA未被标记,在含3H的培养液中分裂,则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中所有DNA均含3H
【答案】D
【分析】有丝分裂:核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减数分裂:核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详解】A、某二倍体动物精原细胞,假设其核DNA数目为2n,若进行1次有丝分裂得到2个细胞,则每个细胞中每个DNA的一半单链带有32P标记,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由于半保留复制,有丝分裂后期2n个核DNA分子的一半单链带有32P标记,2n个核DNA分子2条链都不被32P标记,分开时姐妹单体随机分配到两极,4个子细胞中每个细胞的不是所有染色体都含32P,A错误;
B、某二倍体动物精原细胞,假设其核DNA数目为2n,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且所有DNA的一条链被32P标记,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则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分裂,核DNA复制之后4n个DNA分子中,2n个核DNA分子一半单链带有32P标记,2n个核DNA分子2条链都不被32P标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随机分配到细胞两极,不能保证4个子细胞中有一半所有染色体均含32P(这种情况是带有标记的DNA均分到一极导致的),B错误
C、某二倍体动物精原细胞,假设其核DNA数目为2n,若进行1次有丝分裂得到2个细胞,则每个细胞中每个DNA的一半单链带有3H标记,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由于半保留复制,有丝分裂后期2n个核DNA分子的一半单链带有3H标记,2n个核DNA分子2条链都不被3H标记,分开时姊妹单体随机分配到两极,4个子细胞中每个细胞都有可能含3H,C错误;
D、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且所有DNA未被标记,在含3H的培养液中分裂,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复制之后的每条染色上含有2个DNA分子,且每个DNA分子的2条链中均有1条含有3H,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细胞中所有DNA均含3H,D正确。
故选D。
7.某植物成花诱导的基因调控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FLC属于开花抑制因子基因,春化作用通过抑制FLC基因的表达抑制开花
B.植物细胞内的CO蛋白含量可能会出现昼夜节律性变化
C.光质途径可能通过改变光敏色素结构间接影响核基因表达
D.该植物开花与否受自身基因、环境因素等影响
【答案】A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一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详解】A、分析图可知,FLC基因抑制开花,FLC属于开花抑制因子基因,春化作用抑制FLC蛋白合成,从而减弱FLC蛋白的抑制作用,以解除开花抑制,A错误;
B、光周期具有昼夜节律性变化,影响CO基因的表达,所以植物细胞内的CO蛋白含量可能出现昼夜节律性变化,B正确;
C、光敏色素结构的改变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核基因表达,而非直接影响,C正确;
D、由题图可知,该植物开花与否受自身FLC基因、CO基因等表达调控,同时还与光周期、光质等环境因素有关,D正确。
故选A。
8.紫堇是罂粟科紫堇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绢蝶成虫选择合适的紫堇植株并在其附近产卵,幼虫以紫堇为食。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绢蝶产卵的高峰期,但这时紫堇并不急于开花,它的外表与当地岩石背景高度一致,以避开绢蝶的搜索。7月中下旬,这种绢蝶的产卵季已过去,紫堇才陆续开出天蓝色的鲜艳花朵,吸引熊蜂等昆虫为其传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了避免绢蝶的捕食,紫堇通过变异让它的外表与当地岩石背景一致
B.紫堇群体中出现的可遗传变异和绢蝶的选择作用是紫堇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
C.紫堇吸引熊蜂等昆虫为其传粉,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D.紫堇和绢蝶的生长特点和习性是二者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A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紫堇并不急于开花,它的外表与当地岩石背景高度一致,以避开绢蝶的搜索,这是不同物种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A错误;
B、可遗传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紫堇群体中出现的可遗传变异和绢蝶的选择作用是紫堇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B正确;
C、紫堇陆续开出天蓝色的鲜艳花朵,通过物理信息吸引熊蜂等昆虫为其传粉,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C正确;
D、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形成的,因此紫堇和绢蝶的生长特点和习性是二者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9.肾功能不全的人一次性食用过量富含K+的食物后会导致K+在体内潴留,严重时还会引发心律失常,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醛固酮具有促进肾脏排出K+的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正常人血浆中K+含量保持动态平衡
B.一次性进食过量富含K+的食物会影响内环境中Na+的含量
C.肾功能不全的人血浆中K+浓度升高后,会使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从而导致心率失常
D.神经元中K+外流和K+进入细胞不都需要借助载体蛋白和消耗能量
【答案】C
【分析】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钾的分泌,从而维持水盐平衡;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量,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维持水平衡。
【详解】A、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正常人血浆中K+含量保持动态平衡,A正确;
B、一次性进食过量富含K+的食物后,机体醛固酮分泌量增加,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B正确;
C、肾功能不全的人血浆中K+浓度升高后,心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中K+浓度升高,与心肌细胞内K+的浓度差减小,K+外流减少,因此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C错误;
D、神经元中K+外流顺浓度梯度进行,属于协助扩散,需要借助通道蛋白,不消耗能量,K+进入细胞逆浓度梯度进行,属于主动运输,需要借助载体蛋白并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10.某家系中同时存在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两种致病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如图1所示。Ⅱ-1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乙病患者中约80%是由于α蛋白205位氨基酸缺失所致,20%由于α蛋白306位氨基酸替换所致。研究者设计了两种杂交探针(探针1和2)分别能与编码205位氨基酸正常α蛋白和205位氨基酸缺失α蛋白的基因结合。利用两种探针对部分家庭成员的基因组进行分子杂交,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Ⅲ-1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6
B.若Ⅲ-1与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正常男性婚配,理论上生育一个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是1/303
C.利用这两种探针能对Ⅲ-2是否患有乙病进行产前诊断
D.如果Ⅲ-2表型正常,用这两种探针检测出两条带的概率为2/3
【答案】A
【分析】甲、乙两病均表现为“双亲正常,女儿患病”,据此可判断甲、乙两病均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
【详解】A、只分析甲病,Ⅰ代双亲均为杂合子,则II-2基因型为1/3AA、2/3Aa,Ⅱ-1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基因型为AA,II-1和II-2婚配,III-1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1/2×1/2=1/6,A正确;
B、由图1和图2结果可知,III-1为乙病患者,基因型为b1b2(其中b1可与探针2结合,控制205位氨基酸缺失,b2可与探针1结合,控制306位氨基酸替换),与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正常男性Bb婚配,生出不患乙病的概率是1/2;III-1的基因是型Aa的概率是1/3,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a的基因频率是1/25,正常男性是Aa的概率是48/624=1/13,理论上生育一个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是1/2×1/3×1/13×1/4×1/2=1/624,B错误;
C、两种探针均是与隐性基因相结合,不能检测正常基因的存在,利用这两种探针不能对Ⅲ-2是否患有乙病进行产前诊断,C错误;
D、B:正常基因;b1:α蛋白205位氨基酸替换;b2:α蛋白306位氨基酸替换;II-2的基因型为Bb1,III-1患有乙病,基因型为b1b2,由此可推出Ⅱ-1的基因型为Bb2,如果Ⅲ-2表型正常,其基因型可能为BB、Bb1、Bb2,且各基因型出现的概率相等,其中BB、Bb2都只有一条带,Bb1有两条带,所以用这两种探针检测出两条带的概率为1/3,D错误。
故选A。
11.科学家为了提高某种果实的储藏时间,从该植物体内提取Ers1基因(乙烯受体基因),按照图示流程将 Ers1基因重新导回该植物,致使该植物原有Ers1基因翻译受抑制。已知限制酶 Hpal切割后为平末端, Xhl和 BamH1切割后露出的黏性末端碱基序列不同,据图分析,提取的目的基因两端需添加的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为( )
注:LB、RB分别为T-DNA的左边界、右边界
A.目的基因A 端添加Hpal的识别序列, B端添加Xhl的识别序列
B.目的基因A 端添加Xh1的识别序列,B端添加Hpal的识别序列
C.目的基因A 端添加Xhl的识别序列,B 端添加BamH1的识别序列
D.目的基因A端添加Hpl的识别序列, B端添加Hpl的识别序列
【答案】B
【分析】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前,需要运用PCR技术对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进行扩增。
【详解】由于质粒的启动子内有 BamHI的切割位点, 所以目的基因两端不能添加BamHI的识别序列;若要使插入的目的基因能抑制原有 Ersl基因的表达,该目的基因应反向插入 T-DNA 中,使其转录的mRNA 与细胞中原有 Ersl基因转录的mRNA 互补而抑制其翻译,再结合目的基因的转录方向,可确定目的基因A 端添加 XhI的识别序列,B端添加Hpa I的识别序列;目的基因 A 端添加 Hpa I 的识别序列, B 端添加Hpa I 的识别序列, 不能确保目的基因反向插入T-DNA 中, 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2.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性皮肤病,该病以局部或泛发性色素脱失形成白斑为特征,全身各部位均可发生。研究发现部分患者的发病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氧化反应会产生物质X,X可破坏细胞内的生物分子,据此推测X可能为自由基
B.树突状细胞特异性摄取、处理黑色素细胞释放的抗原,作用类似的细胞还有巨噬细胞
C.T细胞分化产生的Th17细胞可以加强调节性T细胞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
D.黑色素细胞内酪氨酸酶基因缺失或酪氨酸酶活性低,均可导致黑色素不能合成
【答案】A
【分析】1、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它们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入侵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毒、细菌)的作用。2、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3、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详解】A、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地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很容易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如磷脂,导致细胞衰老,则X代表自由基,自由基破坏细胞内生物分子,导致释放黑色素细胞特异性抗原,A正确;
B、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后传递给T淋巴细胞,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但树突状细胞没有特异性,B正确;
C、由图可知,抗原可直接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这是细胞毒性T细胞激活的第一个途径,黑色素细胞释放的抗原还可被树突状细胞吞噬摄取和处理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进而解除了调节性T细胞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这是细胞毒性T细胞激活的第二途径,C错误;
D、白癜风病人的黑色素细胞内的酪氨酸酶的活性低,或者控制酪氨酸酶基因缺失,导致黑色素不能合成,可以导致患病,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图示的途径(属于自身免疫病)患病,D错误。
故选A。
13.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C.该生态系统没有提高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若沼渣、沼液中含有有机物,这部分有机物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
【答案】B
【详解】生态工程建设要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少消耗、 多效益、可持续)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该生态系统的建立,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A.该生态系统中,人以农作物和林产品为食,家禽、家畜可以农作物和林地产生的饲料为食,人和家禽、家畜处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C.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正确;
D.沼渣、沼液中的有机物必须经过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农作物吸收,D正确。
故答案为B。
14.2023年1月,西湖大学施一公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取得重大原创发现——找到了可能触发阿尔茨海默病记忆衰退的“机关”,为人类对付阿尔茨海默病带来一线曙光。科学家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发现,APOE4是阿尔茨海默病最大的风险基因。APOE基因主要负责编码APOE蛋白。APOE蛋白在人群中有APOE2、APOE3和APOE4等3种亚型。研究发现,APOE2的携带者,不易患阿尔茨海默病;而APOE4的携带者,患病风险成倍增加。因此,找到APOE4的受体,可能是破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施一公团队找到了阿尔茨海默症最强风险因子APOE4受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施一公团队从分子水平找到了可能触发阿尔茨海默病记忆衰退的“机关”
B.APOE4的携带者,患病风险成倍增加,只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有关
C.APOE蛋白存在不同的亚型与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
D.这一发现对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开展针对性的药物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B
【分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详解】A、阿尔茨海默症最强风险因子APOE4受体是破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且APOE4受体是一种蛋白质分子,故施一公团队从分子水平找到了可能触发阿尔茨海默病记忆衰退的“机关”,A正确;
B、科学家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发现,APOE4是阿尔茨海默病最大的风险基因,施一公团队找到了阿尔茨海默症最强风险因子APOE4受体,APOE4的携带者,患病风险成倍增加,可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APOE4受体有关,B错误;
C、蛋白质分子的种类与组成它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C正确;
D、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取得重大原创发现对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开展针对性的药物设计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
故选ACD。
15.免疫球蛋白(Ig)由两条重链(H链)和两条轻链(L链)组成。H链基因由V、D、J、C四组基因片段组成,L链基因由V、J、C三组基因片段组成,只有经V、(D、)J基因片段重排连接在一起,才具有转录功能,其中两种重排举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重排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重排提高了突变率,增加了多样性
B.第二次重排时上游的片段可取代第一次重排后的片段
C.重排片段的变化不会影响未重排的各基因片段作为独立单位表达
D.Ig基因重排的机制决定了Ig的单一性
【答案】B
【分析】1、所有Ig的基本单位都是四条肽链的对称结构。两条重链(H)和两条轻链(L)。每条重链和轻链分为氨基端和羧基端。Ig基因结构非常复杂,分为4个不连续的基因节段,从着丝点5'末端起依次为:可变区(V)基因、多样性区(D)基因、接合区(J)基因和稳定区(C)基因。
2、Ig基因,无论是重链基因还是轻链基因,都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进行表达,只有经过重排以后才能成为具有表达功能的基因。在成熟Ig基因的产生过程中,Ig基因的重排需遵循一定的顺序,先由V-J连接或V-D-J连接,然后由VJ或VDJ与C区基因连接。在重链,还可以发生类转换。如题图表示了两种重排。
3、Ig基因的表达及Ig分子的分泌Ig的合成过程与一般蛋白质合成相似。在细胞内有表达功能的V-J或V-D-J基因单位重组完成后,与C基因簇一起被转录成初级RNA,经过加工剪接,去除内含子,生成mRNA,最后分别翻译成各种肽链,装配成Ig分子,分泌出体外。
4、一个机体何以能产生多达106~108种具有不同抗体特异性的Ig分子,其机制至今虽未完全清楚,但从基因的结构组成及重排中可找到一些答案。众多V区基因和一个或少数几个C区基因不连续地排列在染色体上,它们在DNA水平随机地结合是Ig分子多样性的基础,而体细胞突变又可增大V区的库容。
【详解】A、题图重排过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不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由题图可知第二次重排时上游的V1片段取代了第一次重排后的V2片段,B正确;
C、Ig基因无论是重链基因还是轻链基因,都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进行表达,只有经过重排以后才能成为具有表达功能的基因,根据题干信息,L链基因由V、J、C三组基因片段组成,只有经V、(D)、J基因片段重排连接在一起,才具有转录功能,故未重排的各基因片段间被插入了序列分隔,不能作为独立单位表达,C错误;
D、Ig众多V区基因和一个或少数几个C区基因不连续地排列在染色体上,它们在DNA水平随机地结合是Ig分子多样性的基础,而体细胞突变又可增大V区的库容,另外在V-J、V-D-J连接过程中发生的碱基缺失和插入又扩大了多样性的程度。故Ig的基因结构和基因重排的机制决定了Ig的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 5 题, 共 60 分。
16.(11分)花生是抗旱耐瘠的经济和油料作物之一,全国约有70%的花生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瘠薄砂质土壤上。土壤水分亏缺和营养不足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及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科研工作者将长势一致的花生植株分别进行处理,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相关指标,处理方式及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丙组的处理方式应为 。与甲组相比,丙组生物量较低的原因是 。
(2)氮素供应是否充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花生的生长发育状况,原因是氮参与花生细胞中 (答出两种)等物质的形成。花生播种时一般宜浅播,原因是 。
(3)研究表明,干旱会引起过氧化物积累而对植物产生伤害,酚类物质可提高过氧化物酶的活力。请结合本实验,分析施用氮肥提高花生抗旱性的机制: 。
【答案】(1) 干旱胁迫+不施氮肥 土壤缺水,植物气孔导度减小,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光合作用减弱,从而有机物的合成减少
(2) 叶绿素、磷脂(酶、ATP、NADPH) 保证种子的萌发有充足的氧气
(3)氮元素存在的情况下,有利于相关酶的合成,有利于酚类物质合成有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有利于提高过氧化物酶的活力来消除和减轻因干旱引发的活性氧化伤害,增强作物的抗旱性
【分析】实验目的:探究施氮肥对花生抗旱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分析题表可知,实验自变量是是否干旱胁迫+是否施用氮肥,因变量观测指标有生物量和根系总酚含量。实验一般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等。
【详解】(1)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施氮肥对花生抗旱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实验自变量是是否干旱胁迫+是否施用氮肥,因此丙组的处理方式是干旱胁迫+不施氮肥。与甲组相比,丙组生物量较低的原因是土壤缺水,植物气孔导度减小,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光合作用减弱,从而有机物的合成减少。
(2)叶绿素、磷脂(酶、ATP、NADPH)等物质中均含有N元素,因此氮素供应是否充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花生的生长发育状况的原因是氮参与花生细胞中叶绿素、磷脂(酶、ATP、NADPH)等物质形成。花生播种时一般宜浅播,原因是花生油脂含量较多,油脂C、H比例高,参与细胞呼吸时耗氧量大,浅播可以保证种子的萌发有充足的氧气。
(3)施用氮肥提高花生抗旱性的机制是氮元素存在的情况下,有利于相关酶的合成,有利于酚类物质合成有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有利于提高过氧化物酶的活力来消除和减轻因干旱引发的活性氧化伤害,增强作物的抗旱性。
17.(12分)甲型流感病毒(IAV)导致的肺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婴幼儿感染IAV后易发展为重症。回答下列问题。
(1)在IAV感染引发的体液免疫中,激活B细胞的信号是 。在IAV感染引发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作用是 。
(2)婴幼儿感染AV后易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出现炎症细胞因子风暴,这是其发展为重症的原因之一。磷酸奥司他韦是目前针对上述疾病的常用临床药物。为研发新的药物,研究人员对天然化合物K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如下。
a.取健康小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磷酸奥司他韦组和K组。
b.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用等量IAV滴鼻感染。感染当天开始灌胃给药,连续四天。
c.第5天每组取10只小鼠并解剖,检测并统计肺组织的病毒量和炎症细胞因子含量。
d.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观察并统计感染后2周内动物的死亡情况。
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IL-6和TNF-α是两种典型炎症细胞因子。
①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填序号)。步骤b中正常组和模型组的灌胃处理是: 。
②本实验的结论是 。
③炎症细胞因子可通过NF-KB等信号通路实现免疫调节功能。NF-KB蛋白和TAK1蛋白磷酸化水平提高是NF-KB信号通路活化的标志。研究表明,与磷酸奥司他韦相比,化合物K能通过影响NF-KB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请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写出实验方案。 (备选材料:健康小鼠和肺炎模型小鼠。)
【答案】(1) 甲型流感病毒与B细胞直接接触,辅助性T细胞使其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促进淋巴细胞的分裂分化
(2) 123 等量的生理盐水 天然化合物K对甲型流感导致炎症细胞因子风暴有治疗效果,但是不如磷酸奥司他韦明显 将肺炎模型小鼠分为三组,结合健康小鼠,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磷酸奥司他韦、化合物K、生理盐水,通过灌胃给药。收集小鼠血液和肺组织样本,检测NF-KB和TAK1蛋白磷酸化水平,分析数据,比较各组小鼠的蛋白磷酸化水平变化和病情改善情况。
【分析】一部分病原体可以与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部分病原体经过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使其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接受到两个信号刺激后开始进行分裂分化,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
【详解】(1)一部分病原体可以与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部分病原体经过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使其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因此在IAV感染引发的体液免疫中,激活B细胞的信号是甲型流感病毒与B细胞直接接触,辅助性T细胞使其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在IAV感染引发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作用是促进淋巴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2)①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天然化合物K的治疗效果,对照组为正常组、模型组、磷酸奥司他韦组,即123组;为保证单一变量,步骤b中正常组和模型组的灌胃处理等量的生理盐水处理;
②通过对实验结果肺组织的病毒量和炎症细胞因子含量以及死亡率的对比可知,天然化合物K对甲型流感导致炎症细胞因子风暴有治疗效果,但是不如磷酸奥司他韦明显。
③NF-KB蛋白和TAK1蛋白磷酸化水平提高是NF-KB信号通路活化的标志,化合物K能通过影响NF-KB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可通过检测NF-KB和TAK1蛋白磷酸化水平来判断化合物K影响NF-KB信号通路的情况。a、将肺炎模型小鼠分为三组,结合健康小鼠组 b、分别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磷酸奥司他韦、化合物K、生理盐水灌胃处理,c、一段时间后收集小鼠血液和肺组织样本,检测NF-KB和TAK1蛋白磷酸化水平分析数据 d、比较各组小鼠的蛋白磷酸化水平变化和病情改善情况。 若实验结果相较于磷酸奥司他韦组,化合物K组NF-KB和TAK1蛋白磷酸化水平更低,病情改善较好,可证明研究表明,与磷酸奥司他韦相比,化合物K能通过影响NF-KB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
18.(9分)青藏高原啮齿类动物鼠兔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重要生物干扰源之一,其采食、挖洞等行为会造成土壤裸斑。研究高原鼠兔的干扰强度与物种多样性等的关系,对于科学解释草地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和评价鼠兔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封育是退化草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措施,在一定恢复年限内可提高物种丰富度。某自然保护区草原生态系统经过长期封育后,研究人员引入羊群进行中度放牧,并对中度放牧前后该草原植被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高寒草甸和草原群落是依据 等方面的差异区分的。为控制高寒草甸鼠兔的干扰强度,将草地划分出高、中、低3种干扰区域,并对区域内群落的 进行调查,来研究干扰程度对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2)高原鼠兔的干扰会导致草原裸斑数量及面积增加,加剧草地生境的旱化,使得杂草增加,破坏高原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鼠兔的适度干扰又可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请提出一种措施或方案来控制鼠兔的干扰强度: 。
(3)经过长期封育的草原达到生态平衡,据图分析,此时进行中度放牧使草原植被种群间的竞争强度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 (填“增强”“不变”或“减小”)。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引入的羊群能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原因是 。
【答案】(1) 物种组成 丰富度
(2)通过开洞堵洞的方式来控制鼠兔的生存区域(或调查鼠兔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控制鼠兔的数量)
(3) 减小 增强 羊作为消费者摄食牧草后,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加快了物质循环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
【详解】(1)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标志,因此高寒草甸和草原群落是依据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区分的;研究干扰程度对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需要控制鼠兔的干扰强度,划分出高、中、低3种干扰区域,并对区域内群落的丰富度进行调查。
(2)根据题意分析,高强度鼠兔干扰会导致草原裸斑数量及面积增加,加剧草地生境的旱化,使得杂草增加,破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鼠兔的适度干扰又可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控制鼠兔的干扰强度,如调查鼠兔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控制鼠兔的数量;通过开洞堵洞的方式来控制鼠兔的生存区域等。
(3)由图分析可知,进行中度放牧后图中生态位重叠指数降低,说明草原植被种群间的竞争强度减小;图中,中度放牧后物种多样性比放牧前增强;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引入的羊群后,羊作为消费者摄食牧草后,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将牧草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因此加快了物质循环。
19.(13分)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极端高温天气可使水稻产量显著下降。科研人员研究发现水稻的高温抗性与其基因组中的序列T相关,品系C (抗高温非洲稻)和W (农艺性状优良但不抗高温的亚洲稻)的相关序列分别记为TC和TW。
(1)为验证品系C与品系W高温抗性的差异是否与序列T的差异相关,科研人员通过图a方法选育出品系N并进行实验(结果如图b示)。选育的品系N除序列T来源于品系C(TC纯合)外,其他遗传背景要尽可能与品系W相同。
①已知A、a和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两对基因均不位于序列T所在的染色体上。若品系C的基因型为AABB,品系W的基因型为aabb,选育品系N过程中F2代a的基因频率为 ,F3中aabb基因型频率为 。随着回交代数的增加,回交后代的遗传背景逐渐向品系W偏移。
②图a中Fn经过筛选后还需 (填“自交”、“与品系C杂交”、“与品系W杂交”),从所得的子代中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系N。
③图b中对照品系应选用品系
(2)进一步研究发现,序列T中有两个调控高温抗性的基因TI和T2,分别表达T1蛋白和T2蛋白。为探究两种蛋白调控水稻高温抗性的机制,研究人员将T1和T2蛋白分别用红色、绿色荧光标记,观察常温和高温环境下W品系和C品系叶肉细胞中的荧光分布情况和叶绿体形态变化,结果见图。
①高温条件下品系W叶肉细胞叶绿体功能异常,据图a推测原因是 在叶绿体内积累,对叶绿体造成破坏。
②由图b可知,品系C与品系W中的T1蛋白在功能上存在差异,据图推测品系C耐热性更强的分子机制是:在高温环境下,品系C叶肉细胞 ,从而在高温中保护了叶绿体。
(3)选育的品系N具有品系W优良特性的同时,已具有一定的高温抗性。为进一步增强其耐热性能,请根据上述对T1、T2蛋白的研究结论,在分子水平上提出一项改进思路
【答案】(1) 75% 9/16 自交 W
(2) T2蛋白 细胞膜上的T1蛋白接受高温刺激后,转移到了细胞内,且T1蛋白与T2蛋白发生了结合,使T2蛋白不能在叶绿体内积累
(3)敲除作物细胞中的T2基因
【分析】1、杂交育种是指将两个或多个不同动植物品种进行杂交,把它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并通过筛选达到品种改良的目的。
2、光合作用概括地分为光反应和暗(碳)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中会发生水的分解和ATP、NADPH的合成,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暗(碳)反应中会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发生在叶绿体基质。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之间不仅会相互促进,也会相互制约,光反应减慢,提供的ATP和NADPH减少,暗(碳)反应中固定CO2的速率也会随之降低。如果CO2供应量减少,ATP和NADPH消耗降低,可提供给光反应ADP、Pi和NADP+不足,同样制约光反应进行的速率。
【详解】(1)①若品系C的基因型为AABB,品系W的基因型为aabb,选育品系N过程中,F1基因型为AaBb,与品系Waabb回交,F2代基因型分开来写的话是1/2Aa、1/2aa;1/2Bb、1/2bb;F2代a的基因频率为3/4;F2产生配子为1/4A、3/4a,1/4B、3/4b,与品系Waabb回交,F3中aabb基因型频率为3/43/4=9/16。
②对于植物选育稳定遗传品系时最好的方法是自交,所以图a中Fn经过筛选后还需自交,才能够从所得的子代中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系N。
③由题干信息知选育的品系N除序列T来源于品系C(TC纯合)外,其他遗传背景要尽可能与品系W相同,所以图b中对照品系应选用品系W。
(2)①据图a分析可知与常温相比高温条件下品系W的T2蛋白进入了液泡和叶绿体中,且在叶绿体中T2蛋白积累破坏了类囊体结构薄膜,而类囊体结构薄膜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所以叶绿体中T2蛋白积累对叶绿体的功能造成了损伤。
②由图b分析可知,与常温相比高温条件下品系C的T1蛋白从细胞膜上转移到了细胞质基质中并与T2蛋白结合,使T1蛋白不能转移到叶绿体内,从而对叶绿体起到了保护作用。
(3)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要使作物具有较高的抗高温性能,需要减少T2蛋白的含量,从减少T2蛋白含量的角度考虑,可以敲除作物细胞中的T2基因来减少T2蛋白的表达量。
20.(15分)肝纤维化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肝纤维化是指肝细胞外基质的病理性沉积,沉积物中Ⅰ型胶原蛋白是主要成分。研究发现活化的人肝星状细胞会大量合成和分泌Ⅰ型胶原蛋白沉积在肝小叶的窦间隙,大量产生Ⅰ型胶原蛋白是肝星状细胞活化的标志之一。人Ⅰ型胶原蛋白由2条Ⅰ型胶原蛋白α1肽链和1条α2肽链组成,它们分别由COL1A1和COL1A2编码。本研究旨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用人COL1A1启动子序列调控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表达,在LX-2细胞(永生化的人肝星状细胞)中建立一个人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可视化报告系统。
(1)研究过程中应将LX-2细胞置于含 的气体条件下培养,其中O2的作用是 。
(2)研究人员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基因表达载体,构建过程所需要的工具酶有 ;其中Kzak序列能增强EGFP基因的表达,已知EGFP基因的α链为转录的模板链,则应将图2中EGFP基因的 (“A”或“B”)端与Kzak序列连接,除图1中所示元件外,基因表达载体还应具备 (至少答两点)等元件。
(3)使用慢病毒包装系统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LX-2细胞中,并筛选得到了荧光强度最强的细胞株(如LX-2-CE)进行扩大培养于后续研究。为验证LX-2-CE能通过EGFP表达来反映细胞表达COL1A1能力的改变,本研究选取了已知具有潜在抗肝纤维化作用的药物青蒿琥酯对LX-2-CE进行处理。实验分组中的阴性对照组为 ,阳性对照组为加10μg/L的TGF-β1诱导处理的LX-2-CE,实验组为加入不同浓度青蒿琥酯与10g/L的TGF-β1共处理的LX-2-C。实验结束后,对各组LX-2-CE进行荧光检测,并分别通过 和 技术检测相关基因(COL1A1和EGFP)是否转录出mRNA和翻译出蛋白质,与荧光检测结果相互印证。若实验组的荧光强度均 (“低于”或“高于”)阳性对照组的荧光强度,说明LX-2-CE荧光强度的改变可以反映青蒿琥酯的潜在抗肝纤维化作用。实验中10μg/L的1TGF-β1的作用是 LX-2-CE。
(4)系列实验结果表明,外源性COL1A1启动子调控的EGFP的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内源性COL1A1启动子调控的COL1A1的表达水平的变化。请你推测该人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可视报告系统建立的意义是 。
【答案】(1) 95%空气和5%CO2 供细胞呼吸利用
(2)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B 复制原点、标记基因、终止子等
(3) 无诱导处理的LX-2-CE DNA分子杂交 抗原—抗体杂交 低于 活化LX-2-CE,模拟人肝纤维化
(4)为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研究提供新的细胞模型
【分析】1、动物细胞培养需要营养、无菌无毒条件、适宜温度、渗透压、pH,95%空气和5%CO2等条件。
2、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重组质粒应具备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复制源点、标记基因等结构。
【详解】(1)LX-2细胞为动物细胞,动物细胞培养的气体条件为95%空气和5%CO2,其中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O2的作用是供细胞呼吸利用。
(2)基因表达载体所需要的工具酶为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启动子在基因的上游,紧挨转录的起始位点, α链为转录的模板链,该链在启动子及Kzak序列后的方向应为3'→5',因此EGFP基因的B端与Kzak序列连接,基因表达载体应具备目的基因、启动子、复制原点、标记基因、终止子等结构。
(3)根据题干可知阴性对照应为无诱导处理的LX-2-CE,基因工程检测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应该用DNA分子杂交的方法,检测基因是否翻译出蛋白质应该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根据实验设计分析可知,10 μg/L的TGF-β1可以活化LX-2-CE,模拟人肝纤维化,同时若LX-2-CE荧光强度的改变可以反映青蒿琥酯的潜在抗肝纤维化作用,则实验组的荧光强度应该低于阳性对照组的荧光强度。
(4)根据题干可知该人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可视报告系统建立的意义是为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研究提供新的细胞模型。
试管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淀粉溶液
5mL
蜂蜜提取液
0.2mL
鉴定试剂
0.2mL
实验结
深蓝
深蓝
深蓝
深蓝
深蓝
蓝色
浅蓝
浅蓝
浅蓝
无色
组别
处理方式
生物量(g/植株)
根系总酚含量(mg/g)
甲组
正常供水+不施氮肥
5.07
4.19
乙组
正常供水+施用氮肥
5.43
4.62
丙组
___________
3.71
3.41
丁组
干旱胁迫+施用氮肥
4.64
4.14
序号
组别
病毒量(个/ml)
IL-6(pg/ml)
TNF-α(pg/ml)
死亡率(%)
1
正常组
0
18000
220
0
2
模型组
2.0×108
21000
530
90
3
磷酸奥司他韦组
l.l×108
17500
210
15
4
K组
1.3×108
12000
310
3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福建卷02)(全解全析),共19页。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福建卷01)(全解全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博来霉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生物(安徽卷03)(全解全析),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