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05 《马说》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05 《马说》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
    • 解析
      05 《马说》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
    05 《马说》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第1页
    05 《马说》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第2页
    05 《马说》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第3页
    05 《马说》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第1页
    05 《马说》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第2页
    05 《马说》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课一练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一课一练,文件包含05《马说》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05《马说》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下·湖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③。”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接连着。②还:通“环”,环绕。③贾(gǔ):通“价”,这里指报酬。
    1.(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食之不能尽其材
    去而顾之
    (2)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执策而临之
    C.伯乐乃还而视之 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B.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C.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D.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3.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同时揭露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
    B.【甲】文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甲】文作者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三个排比句写出了食马者的无知。
    D.【乙文介绍这匹骏马“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5.【乙】文中的骏马因为伯乐的一个行为,身价就涨了十倍,这印记了【甲】文中的哪句话?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本不懂货色,因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和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喂养 回头看 D 2.B 3.(1)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接连三个早晨站立在市场,没有人认识到它。 4.B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示例:不对,应该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能迷信权威。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食:喂养。
    句意: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它。顾:回头看。
    (2)句意: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而:表转折,但是、却;
    A.表顺承,可不译;
    B.表修饰,可不译;
    C.表修饰,可不译;
    D.表转折,但是、却;
    故选D。
    2.本题考查断句。
    句子意思:没有人和我交谈。希望您围绕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它,我会付你一天的报酬。
    “人莫与言”是“比三旦立于市”的情况(结果);“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为顺承关系,“臣请献一朝之贾”完整表达句子意思;
    正确断句为: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
    (1)且:尚且;欲:想要;等:一样;安:怎么;求:要求;
    (2)比:连续;旦:早晨;立市:站立在市场;莫:没有;知:指认识。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甲】文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故选B。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乙】文中的骏马因为伯乐的一个行为,身价就涨了十倍,这印证了【甲】文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只有伯乐才能识得千里马,才为人知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本不懂货色,因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和崇拜”,这样的做法是不妥的,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自己的看法,不迷信权威。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有卖骏马的人,连续三个早晨站在集市上卖马,人们不知道他卖的是千里马。这个人就去拜见伯乐,说:“我有千里马想要卖,连续三个早晨站在集市上,没有人和我交谈。希望您围绕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它,我会付你一天的报酬。”伯乐就围绕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它,这一天马价涨了十倍。
    (2023下·湖南怀化·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沈宣词尝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唐语林》)
    【注释】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指皇家。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虽有名马 虽:
    (2)食马者 食:
    (3)复如是 是:
    (4)公阅马 阅:
    7.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咸 通 六 年 客 有 马 求 售 洁 白 而 毛 鬣 类 朱 甚 异 之
    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呜呼!其真无马邪?
    (2)因求前所直售宣词。
    9.联系【甲】文,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答案】6. 即使 通“饲”喂养 这样 看 7.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 8.(1)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2)于是将马卖给了之前打算买的沈宣词。 9.[甲]文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潜能,就要懂得尊重、饲养和驾驭千里马。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还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潜能,使其成 名马。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即使有名贵的马。虽:即使;
    (2)句意:喂马的人。食:通“饲”喂养;
    (3)句意:情况也和公遂一样。是:这样;
    (4)句意:李公蔚看马。阅:看。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咸通六年,门客有马要出售,此马通体雪白,但是颈上的鬣鬃却有点近似红色,十分奇异。
    “咸通六年”点明时间,“客有马求售”点明事件,“洁白而毛鬣类朱”点明马的特点;
    故断为: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2)因:于是;售:卖。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马说》结尾的反问句“其真无马邪?”意思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联系“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可知,并非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识得千里马的人,没有用正确的方法鞭策他的人,所以才不被世人所识,最终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可见要发掘良马潜能,就要懂得尊重、饲养和驾驭千里马;
    根据乙文“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可知,公遂买了马却未曾尝试骑马;根据“因引出,至则奋眄,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可知,公遂在自己没有办法驾驭马的时候,还生气的去捶马;根据“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可知,马最后被公遂卖掉;可见公遂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潜能。
    【点睛】【甲】参考译文:
    【乙】参考译文:
    沈宣词曾经说家在大梁的时候,家中马厩里曾经有骏马几十匹,然而中意的却很少。咸通六年,门客有马要出售,此马通体雪白,但是颈上的鬣鬃却有点近似红色,十分奇异。(于是沈宣词答应给门客)五十万钱做酬劳,门客答应卖给他,但是还没来得及将马给他,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过了几天,沈宣词去拜见公遂,问起当时那匹马,公遂说:“我竟然还未曾骑过呢。”于是将马牵出,马举头斜视,不肯移动,公遂生气的去捶马,又让马去驾车,公遂觉得这样也不行,于是就将马关了起来。第二天,叫几个孩子去骑这匹马,还是想昨天一样,让家仆去骑,也是一样。于是将马卖给了之前打算买的沈宣词,宣词得到马以后,情况也和公遂一样。恰好魏帅李公蔚在街市买贡马,前后来的马都不合心意。李公蔚看马,第一眼看见就把它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进了飞龙厩,是皇上最喜爱的马,成了当时的名马。
    (2023下·浙江宁波·八年级统考期末)小慈和小溪阅读下面两文,探究宋韵文化的治世情怀,请你参与探究活动。
    (甲)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论马(节选)
    岳飞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①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③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注释】①鬣:liè,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②褫:chǐ,解,脱。③甫:副词。刚;才。
    【把握大意】
    10.请根据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11.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啖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B.日啖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C.日啖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D.日啖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理解细节】
    13.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列句子,体会文中作者的语气和情感。
    句子: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我的赏析:
    【比读异同】
    14.下面是小慈和小溪在比读两文时的对话记录,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将对话补充完整。
    【答案】10. 并列 对……感到吃惊 ④ 还 11.D 12.(1)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这样的马,吃得少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容易力量枯竭跑不动,这是资质低劣的马啊。 13.两个“而”在句中表示转折,突显了良马不贪随便之食,不逞一时之勇的品性;“也”是句尾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表达了作者对良马的赞赏之情。 14. 人才(有才华的人) 饮食有原则、行走有耐力。 甲文侧重于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讽刺、控诉;乙文侧重于指出如何识别人才,以及赞扬人才的踏实奋进、执着坚韧,不断积累磨练,最终能够行稳致远的品德。(或:甲文侧重控诉和讽刺“食马者”对千里马的埋没和摧残;乙文侧重指出如何识别良马,并赞许良马执着奋进、踏实沉着、积蓄内力等品性,这是它能够负重致远的要素。)
    【解析】10.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1)根据“两马并驾一车”可知,“骈”的意思是“并列”。句意: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2)句意:所以常常对它们的表现感到奇怪。奇:意对用法,对……感到吃惊。
    (3)句意:等到行到百余里。比:等到。故选:④。
    (4)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晰,如刚发生过的一样。犹:还。句意:还可以行二百里。
    1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它每天吃豆类达几斗,喝泉水一斛,然而不是精细清洁的饲料和饮水,宁肯饿死也不食饮。故断为:日啖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故选D。
    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足,不够。见,显现。且,尚且。常马,普通的马。不可得,做不到。安,怎么。其,它。
    (2)此,这。寡取,吃得少。易盈,容易满足。逞,逞强。穷,枯竭。驽钝,资质低劣。
    1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句意:这样的马,需求不多,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又容易耗尽气力,是低下的劣马啊。
    两个“而”在句中表示转折。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受大而不苟取”强调良马不随便吃食。“力裕而不求逞”强调良马不逞一时之勇。
    “也”是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与感叹。“致远之材也”是作者对良马的赞赏。确实是能长途行走的良马啊!
    1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主旨赏析。
    第一空:两文都运用托物寓意或是象征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象征人才,用伯乐象征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用食马者象征昏庸的统治者。乙文用良马象征人才,用“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象征人才的洁身自好和坚持不懈。
    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受大而不苟取”可得:饮食有原则。根据“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力裕而不求逞”可得:行走有耐力。
    第三空:联系甲文中的“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因为没有伯乐的常识,千里马只能在奴隶的手里承爱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的批判与控诉,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意。
    乙文中的“日啖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介绍了良马饮食和奔跑的特点,指出了识别人才的方法。“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表达了作者对良马的赞赏,赞扬了人才的踏实奋进、执着坚韧,不断积累磨练,最终能够行稳致远的品德。
    【点睛】参考译文:
    【乙】称好马叫做骥,并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我曾有这样的两匹马,所以常常对它们的表现感到奇怪。它每天吃豆类达几斗,喝泉水一斛,然而不是精细清洁的饲料和饮水,宁肯饿死也不食饮。给它披挂奔驰,开始速度好像不怎么快等到行到百余里,就开始竖起马鬣长鸣,快速奔驰,显示出骏马的特点来,从中午到傍晚,还可以行二百里。卸下胺甲后既不喘粗气,也不流汗,就像没事一样。这样的马,饮食多而且不随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长途行走的良马啊。
    适逢收复襄阳,平定杨么,不幸相继而死。现在所乘坐的马不是这样。每天的饮食不超过几升,而且吃不选择饲料,喝不选择泉水。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刚跑了一百里,就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像死了一样。这样的马,需求不多,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又容易耗尽气力,是低下的劣马啊。
    (2023下·宁夏银川·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马至者三。
    (《战国策•千金求马》)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②期年:满一年。
    1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③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④涓人对曰 对
    1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17.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18.【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答案】15.①两马并驾;②喂;③用;④回答。 16.①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②天下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 17.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18.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1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②句意: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食:喂。
    ③句意: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以:用。
    ④句意:亲近的内侍答道。对:回答。
    1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
    ①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同“饲”,喂;材,同“才”,才能。
    ②市,买;至,到。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
    本句句意为: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死,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
    “三月得千里马”的主语省略了,是内侍;“马已死”主语是马;“买其首五百金”和“反以报君”主语都是内侍,谓语分别是“买”和“反”;所以分别断开。
    据此断句为: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1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结合甲文内容,从“其真不知马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等语句中可知,“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
    结合乙文内容,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等语句中可知,“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古时的一位君人,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一位亲近的内侍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死,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很生气,道:“我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还花费了五百金买它呢?”亲近的内侍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
    (2023下·浙江杭州·八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①,快走踏清秋。

    楚庄王之时,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优孟②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赍以姜枣③,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②优孟:楚之乐人,常以谈笑讽谏。③赍以姜枣:用姜枣来调味。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才美不外见
    ③使群臣丧之
    ④以楚国堂堂之大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21.乙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一幅边塞景色图,表现出了的特点。
    22.揣摩丙文优孟与楚庄王的对话,完成小题。
    (1)优孟“仰天大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结合丙文内容,谈谈楚庄王的回答“寡人之过一至此乎!”展示出来的性格特点。
    23.乙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与甲文所表达的情感有相通之处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9.①有时;②同“现”,表现;③为……服丧;④凭借 20.(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各诸侯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您轻视人而重视马。 21. 比喻或对偶 旷远而悲凉 22.(1)优孟故意说为死马只行微薄的“大夫礼”而哀伤,从而使楚王认清自己的荒谬之处,达到劝谏成功的目的。(2)楚王在经过优孟劝谏后,一改此前“贵马贱人”的态度,并且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发出感叹,由此可见,楚王是个勇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的君主。 23.有。乙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两句,抒发诗人不被统治者赏识、怀才不遇又渴望为国建立功业的情感;甲文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同样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与控诉。
    【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
    (2)句意为: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3)句意为:让群臣为它服丧。丧:为……服丧;
    (4)句意为:像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以:凭借。
    2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重点词语: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
    (2)重点词语:诸侯:歌诸侯国。闻之:听到这件事。皆:全,都;贱人:轻视人。贵马:重视马。
    2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意思是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表现出了旷远而悲凉肃杀的特点。
    2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结合“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请以人君礼葬之”可知,优孟先是顺从楚王意思,利用楚王爱马的心理投其所好;继而使楚王自己认清自己的荒谬之处,因势利导地对楚王进行劝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据“楚庄王……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可知,楚庄王爱马到了荒唐的程度,优孟劝谏的过程中,“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继而,“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改正了错误,可知:楚王是个用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坦荡磊落的人。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三、四句借马以抒情。“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此文通篇托物寓意,借伯乐相马的故事,运用比喻,宛转地说明道理。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据此可知,乙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与甲文所表达的情感有相通之处。
    【点睛】参考译文:
    (丙)楚庄王在位时,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楚庄王)让群臣为它服丧,想要用棺椁安葬大夫的礼仪安葬它。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楚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像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庄王问:“为什么呢?”优孟回答说:诸侯听到这件事,就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看重马了。”楚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了!该怎么办呢?”优孟说:“用姜枣来调味,用香料来解腥,用稻米作祭品,用火作衣服,把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中。”于是楚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
    (2023下·山东滨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①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②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③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欹:(qī)横斜;②斫:(zhuó),砍削;③鬻:yù,卖。
    2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马也 问今是何世(陶渊明《桃花源记》)
    B.才美不外见 下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
    C.故虽有名马 故人不独亲其亲(《礼记·大道之行也》)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
    2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能以径寸之木(《魏学洢《核舟记》》)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C.其真无马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北冥有鱼》)
    D.虽有千里之能 虽有至道(《礼记·虽有嘉肴》)
    26.翻译下列句子。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27.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而乙文则用“”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甲文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
    【答案】24.C 25.D 26.(1)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2)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 27. 杰出人才 病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文人画士孤癖之瘾
    【解析】2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这/表判断的动词,与“不是”相对;
    B.同“现”/看见;
    C.所以/所以;
    D.作为/是;
    故选C。
    2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按照/介词,用;
    B.表转折,但是/表顺承,就;
    C.助词,加强诘问语气/连词,表选择;
    D.连词,虽然/连词,虽然;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骈: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槽枥:马槽;
    (2)蠢蠢求钱之民:指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以:凭借;智力:智慧和力量能;为:做。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联系甲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可知,并非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识得千里马的人,没有用正确的方法鞭策他的人,所以才不被世人所识,最终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作者以“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杰出人才,以“奴隶人、食马者”喻指统治者,作者以反问的语气,抒发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批判。
    第二空:根据提示“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联系乙文“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可知,“病梅”即为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
    第三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马者不认识千里马,不能正确喂养千里马,致使千里马被埋没。
    第四空: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被卖梅人得知,使“梅”受到摧残。
    【点睛】参考译文:
    【乙】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
    有人说:“梅凭着弯曲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就如此。(对于)这,文人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严重到这个地步啊!
    (2023下·湖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东郭之儿,生而未尝逢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他日,适市而逢马焉,惊而呼曰:“是牛,何以是班班①也?”其闻者笑之。语诸市人,而市人笑之。东郭之儿自失②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以是不语者三日。东郭之先生,闻而过之曰:“孺子亦有所失乎?”曰:“非也。吾常以马为牛,既知其为马矣,吾惭而未言,将无以见市人也!”先生曰:“噫!马信③为马矣,孺子以为牛,孺子之过也。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马云也。苟不以马而以他使是非④,几不能以牛为马,其与孺子有间⑤乎?孺子殆⑥未之学耳,固不足惭也。”
    (王令《广陵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班班:端庄强壮;②自失;茫然失措;③信:的确;④使是非:辨别是非;⑤间:区别:⑥殆:只是
    28.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的作者是韩愈,世称“韩昌黎”,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B.甲文“策之不以其道”句中“策”原意指马鞭,这里作动词,表示用马鞭驱赶。
    C.乙文“闻而过之曰”与“孺子之过也”两句中“过”的用法和意思是相同的。
    D.乙文“适市而逢马焉”句中“市”是“集市”的意思,“市人”则指集市上的人。
    2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其闻者笑之
    B.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与孺子有间乎
    C.不以千里称也 孺子以为牛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适市而逢马焉
    30.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
    31.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生而未尝逢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
    32.填空
    两文都借马展开批评。甲文批判的对象是的当权者,而乙文批评的对象则是的市人。(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答案】28.C 29.B 30.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 31.(1)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有生以来(生下来之后、一直)没有见过马,以为四只脚又很大的(动物)都是牛。 32. ①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 ②自以为是,嘲笑他人(或:不能明辨是非)
    【解析】2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言词语。
    C.“闻而过之曰”意思是:听说后责备他道,“过”是动词,“责备”的意思。“孺子之过也”意思是:是小孩的错,“过”是名词,“过错”的意思。两句中“过”的用法和意思不同;
    故选C。
    29.考查一词多义。
    A.助词,的\代词,他;
    B.都为代词,它,它们;
    C.介词,凭借\动词,认为;
    D.表转折,却\表顺承,可不译;
    故选B。
    3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东郭的小孩茫然失措,回家说给长者听,原来是马啊。“东郭之儿自失焉”是东郭之儿的心情,“归而语诸长者”是他回家后的行为,“则马也”是东郭之儿得到的结果。故断为:东郭之儿自失焉/归而语诸长者/则马也。
    3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重点词:
    (1)且,尚且。欲,想要。等,同样。不可得,做不到。安,怎么。
    (2)未尝,一直没有。意,以为。而,表并列。皆,都,都是。
    3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的“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统治者不能用好人才。根据“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统治者不能发现人才。因此,甲文批判的对象是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当权者。
    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马云也。苟不以马而以他使是非,其与孺子有间乎?孺子殆未之学耳固不足惭也”可知,东郭之先生认为,如果不以马的事而以其他的事来分辨是非,(他们)几乎连指牛为马都做不到,他们和小孩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本文批评的对象是那些自以为是、嘲笑他人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乙】东郭(地名)的一个小孩,有生以来未曾见到过马,心想四条腿很大的动物都是牛了。一天,他到市场上碰见了马,惊呼道:“这头牛,怎么整齐强壮啊?”听见的人们都笑他。传扬于市场的人,市场的人全笑他。东郭的小孩茫然失措,回家说给长者听,原来是马啊。因为这事他三天没有说话。东郭的先生,听说后责备他道:“小孩也有觉得难为情的事吗?”回答说:“不是。我一直以为马就是牛,已经知道那是马了,我惭愧得没什么说的,今后没有脸面见市场上的人了!”先生说了:“唉!马就是马,小孩以为是牛,是小孩的错。市场的人们可以取笑小孩的,是就马这件事。如果不以马的事而以其他的事来分辨是非,(他们)几乎连指牛为马都做不到,他们和小孩又有什么区别呢?小孩只是没有学到而已,所以不必在市场的人们面前惭愧什么。”
    (2023下·云南玉溪·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世皆称孟尝君①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②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尝君传》)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②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座位面向南。
    33.解释【甲】文中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策之不以其道( )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34.将【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5.解释【乙】文中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1)士以故归之( )
    (2)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
    36.请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37.【甲】【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哪一个共同话题?具体说说他们谈论这个话题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33. 有时 用鞭子打 同“饲”,喂 34.(1)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35. 因为 像虎豹一样凶残。 36.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37.①共同话题:人才。②异:甲文用马譬喻,托物言志,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乙文驳斥(或否定)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观点,告诉人们真正的人才是指能安邦治国的贤明之士。
    【解析】3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吃一顿饭有时要吃尽一石粟。或:有时。
    (2)句意:鞭打马却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策:用鞭子打。
    (3)句意:喂养马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食:同“饲”,喂。
    3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祇:同“只”,只;辱:辱没;骈:两马并驾,一起;槽枥:马厩。
    (2)且欲:尚且想要;安:怎么能。
    3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以:因为。
    (2)句意: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虎豹:像虎豹一样凶残。
    3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唉!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得到了贤明之士?
    “嗟呼”叹词表感叹,引出后文;“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和“岂足以言得士”句意完整,停顿;
    因此断句为: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37.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结合【甲】“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等内容可知,【甲】文通过叙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描述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痛斥了当时的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重用人才的现象;结合【乙】“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等内容可知,【乙】文否定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观点,告诉人们真正的人才是指能安邦治国的贤明之士。据此可知,两文都谈到了人才这一共同话题。
    【点睛】参考译文:
    【乙】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得到了贤明之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泰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2023下·河北唐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宋人有取道①者,其马不进,刭②而投之溪水。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到而投之溪水。如此者三。虽造父③之所以威马④,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⑤。人主之不肖⑥者,有似于此。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亡国之主,多以威使其民矣。故威不可无有,而不足专恃⑦。譬之若盐之于味,凡盐之用,有所托⑧也,不适则败⑨托而不可食。威亦然,必有所托,然后可行。
    ——《吕氏春秋》
    【注】①取道:赶路。②刭:用刀割颈;斩杀。③造父:古代善于御马的人,曾为周穆王的御者。④威马:对马树立自己的威严。⑤御:驾驭马。⑥不肖:不才,不贤。⑦恃:依赖、依仗。⑧托:依托。⑨败:食物腐败,变味变质。
    3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才美不外见( )
    (2)执策而临之( )
    (3)不得造父之道( )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威亦然,必有所托,然后可行。
    40.乙文和《马说》都运用了①的写作手法。乙文借“马”论述了亡国之君一般都“②”(用原文中的话回答),从而使百姓不再听从他的命令;《马说》中作者借“马”③。
    41.乙文中,宋国人模仿造父御马,却没达到想要的效果,用自己的话说说原因是什么?
    【答案】38. (1)同“现”,表现 (2)面对 (3)正确方法 39.(1)(千里马)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2)威严也是这样,一定要有所依托,然后才可以施行。 40. 借物寓意 (托物寓意) 多以威使其民矣(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 抨击了当时的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 41.宋国人没有掌握驾驭马的方法,只学到了造父的威严。
    【解析】3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同“现”,表现。
    (2)句意:拿着鞭子走到它面前。临:面对。
    (3)句意:没有掌握造父(驭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方法。
    3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祗:同“衹”,只,仅;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2)亦:也;然:这样;行:施行。
    4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内容的理解。
    由甲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批判。借千里马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乙文借“宋人御马”论述了亡国之君一般都是“以威使其民”,即以威慑的手段来使唤他的人民,最终致使百姓不再听从他的命令的观点,这也是借物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故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4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乙文“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可知,宋国人没有掌握造父(驭马的)正确方法,而只是学到了造父威慑(马的办法),这对于驾驭马是没有好处的,最终失败。
    【点睛】参考译文:
    (乙)宋国有一个赶路的人,他的马不肯前进,(他)就斩杀(一匹马)并把它丢到溪水里。接着(他)又继续赶路,他的马(还是)不肯前进,他又斩杀(一匹马),并把它丢到溪水里,像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多次。即使是造父用来威慑马的办法,也不过如此了。没有掌握造父(驭马的)正确方法,而只是学到了造父威慑(马的办法),这对于驾驭马是没有好处的。不贤的人君,有点像这个宋国人的做法。(人君)没有掌握用民的正确方法,而只滥施淫威,(那么)威慑的手段越多,人民越不为他所用。亡国的君主,大多都是以威慑的手段来使唤他的人民。所以威慑不可以没有,但不值得专门依仗。譬如盐对于滋味,大凡用盐,必须有所依托,(如果)不适量就会把所依托的菜肴变味变质而不能吃。威慑也是这样,一定要有所依托,然后才可以实施。
    (2023下·广东揭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不以千里称也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执策而临之
    4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乙】
    齐桓深知宁戚①,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成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公曰:“不然恋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乃夜举火而爵②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选自《刘子·妄取》)
    【注释】①宁成,春秋卫国人,齐国的大夫。②爵:大摆筵席。
    4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将任之以政/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去以六月息者也/委而去之
    C.患其有小恶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桓公可谓善求士矣/称善者久之
    45.请用“/”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46.【甲】文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
    【答案】42.(1)著称(2)有时(3)面对 43.(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4.B 45.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46.(1)命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得不到任用,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还饱受各种屈辱;“宁戚”得到齐桓公的赏识和重用,实现了抱负与价值。
    (2)认识:每个时代都有人才,“伯乐”对“人才”非常重要。
    【解析】4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句意:不以千里马著称。称:著称。
    (2)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或:有时。
    (3)句意:只是握着马鞭面对着它。临:面对。
    4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是:这,这样。虽:即使。之:助词,的。食:吃。力:力气。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显现。且: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求:要求。
    4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委任/任务;
    B.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
    C.担心/祸患;
    D.善于/好;
    故选B。
    4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以及关键字词来分析。
    “不然”是完整的回答,它的后面应断开;“患其有小恶者”是动宾结构,在句子里做谓语和宾语,其后应断开;“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是完整的陈述句,它的后面应断开;“此”是指示代词,通常放在句首,所以“此”前面要断开;句意:不能这样,我担心他有小小的过失。一般人常常了解一个人的小缺点,而忽视他的主要优点,这就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啊。故断句为: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4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谈认识。
    结合甲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这里的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结合乙文“齐桓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可知,齐桓公了解赏识宁戚,委以重任,最终宁戚协助齐桓公多次联合诸侯,一统天下,实现了抱负与价值。
    认识:根据甲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知,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有人才,但“伯乐”却不一定有;由甲文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的命运可看出,人才只有碰到了赏识自己的“伯乐”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伯乐”对“人才”非常重要。
    【点睛】参考译文:
    (乙)齐桓公很了解宁戚,准备委任他来管理国家的政务。朝中的大臣争相向齐桓公进宁戚的谗言,说:“宁戚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可以派人去调查他,如果他真是一个有才有德的贤人,再重用他也不为迟呢!”齐桓公说:“不能这样,我担心他有小小的过失。一般人常常了解一个人的小缺点,而忽视他的主要优点,这就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啊!”于是连夜点灯,大排筵席,拜封官职,并请他担任齐国的相国。宁戚(担任相国之后)协助齐桓公多次联合诸侯,一统天下。像齐桓公这样可算是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了。
    (2023下·河北邯郸·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乘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时先主①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②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③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④见不可屈致⑤也将军宜枉驾⑥顾⑦之。”由是⑧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先主:刘备。②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③岂:大概,是否。④就,接近、趋向。⑤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⑥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⑦顾:拜访。⑧由是:因此。
    4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食之不能尽其材
    (2)策之不以其道
    (3)徐庶见先主
    (4)君与俱来
    48.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标两处)
    此 人 可 就 见 不 可 屈 致 也 将 军 宜 枉 驾 顾 之
    49.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B.而伯乐不常有/潭西南而望
    C.安求其能千里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策之不以其道/去以六月息者也
    5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2分,共4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51.甲、乙两文所写内容都与“人才”有关,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47. 同“饲”,喂 用马鞭驱赶 拜见 一起 48.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9.C 50.(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的粮食。
    (2)因此先帝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51.甲文中主要揭示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或:对人才不善识、不善用、不善待)的社会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和包容。
    【解析】4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句意: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食:同“饲”,喂。
    ②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用马鞭驱赶。
    ③句意:徐庶拜见刘备。见:拜见。
    ④句意:您和他一起来吧。俱:一起。
    4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
    句意为: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分析句子可知,“此人”和“将军”分别是两个分句的主语,因此“将军”前可断开;根据“可”和“不可”可判断出正反两层意思来,因此“不可”前应断开。故断句为: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且:连词,表递进,犹,尚且/副词,将要,将近;
    B.而:表转折关系,可是,但是/表修饰关系,不译;
    C.其:代词,指千里马/代词,他;
    D.以:介词,按照/介词,凭借;
    故选C。
    5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重要词语有:或:有时;食:喂养;尽:吃尽。
    (2)重要词语有:由是:于是;遂:就;诣:拜访。
    5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乘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意思是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可知,【甲】文运用象征手法,以千里马象征人才,以食马者象征统治者,千里马本来有千里之能,却最终只能“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作者虽涉及“人才”,但其侧重点在于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遭屈辱的愤慨之情,隐晦地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批判之意。
    根据【乙】文“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其意思是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其意思是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可知【乙】文借刘备对徐庶及诸葛亮的态度及行为表现了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和包容。
    【点睛】参考译文:
    【乙】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2023下·广东河源·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5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之不能尽其材
    (3)执策而临之
    5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乙】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林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
    选自《宋史岳飞传》
    5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日啖刍豆数斗
    (2)此其寡取易盈
    5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此 其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56.两篇文章以马喻人,读后说说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答案】52.(1)有时;(2)同“饲”,喂养;(3)马鞭 53.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54.(1)吃;(2)饱 55.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56.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解析】5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
    (2)句意: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食:同“饲”,喂养;
    (3)句意:拿着马鞭面对它。策:马鞭;
    5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特殊情况。重点词有:
    祗:同“衹”,只,仅;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以:用;称:出名。
    5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它们每天要吃洁净的草料小豆数斗。啖:吃;
    (2)句意:这是因为它度量小,所以摄取的食物虽少却容易饱和。盈:饱。
    5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本句句意:这是因为它们食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表述良马之所以能跑远路的第一个原因是不随便吃没有营养之物;“力裕而不求逞”表述良马之所以能跑远路的第二个原因是不逞能,懂得如何分配力量;“致远之材也”表明结果,是前两个原因才致使它们成为良驹。
    故断句为: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5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两段文字中千里马都是喻指人才,通过千里马的遭遇,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的道理。本题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佳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来谈。
    【点睛】参考译文:
    (乙)绍兴七年,岳飞面君,宋高宗从容地问:“你是否得到良马?”岳飞答复说:“我本来有两匹良马。它们每天要吃洁净的草料小豆数斗,要喝清澈的泉水一斛。若不是干净良好的食料或饮料,它们宁可挨饿而不接受。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初时并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才奔驰奋进。从中午跑到黄昏,还可以多跑两百里。此时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气,也不出汗,展现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是因为它们食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可是,不幸的是,它们在历次战役中已相继死了。目前我所骑的马就差多了。它每天吃的粮食只有数升,对食料从不挑剔,对饮用的水也不作选择。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刚百里,就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几乎像要死了一样。这是因为它度量小,所以摄取的食物虽少却容易饱和,喜爱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已!”宋高宗听了称好。
    (2023下·江苏扬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乘骑者皆贱骡而贵马。夫煦①之以恩,任其然而不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不得不然者,世之所谓贱者。煦之以恩,任其然而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行止出于其心,而坚不可拔者,世之所谓贵者也,然则马贱而骡贵矣。虽然,今夫轶②之而不善,槚楚③以威之而可以入于善者,非人耶?人岂贱于骡哉?然则骡之刚愎自用,而自以为不屈也久矣。呜呼!此骡之所以贱于马欤?
    (选自刘大櫆《骡说》)
    【注】①煦:同“驯”,温驯。②轶:同“逸”,放任、放纵。③槚(jiǎ)楚:槚木棍,刑具,用以笞打。
    5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2)策之不以其道( )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4)人岂贱于骡哉( )
    58.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
    59.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乘骑者皆贱骡而贵马。
    6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达观点,请说说甲乙两文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案】57. 并列 用马鞭驱赶 同“饲”,喂 难道、怎么 58.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 59.(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骑乘牲口的人,都轻视骡子,却认为马匹宝贵。 60.甲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文观点“马贱而骡贵”。
    【解析】57.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
    (1)句意为: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并列。
    (2)句意为: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用马鞭驱赶。
    (3)句意为: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食:同“饲”,喂。
    (4)句意为:人难道比骡子低贱吗?岂:难道、怎么。
    58.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断句。
    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做简单翻译,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基本的古文语法规则进行句读,同时善于利用虚词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语气词,句中的助词等。本句句意:用威势胁迫它这样,它就越不这样。“迫之以威”是采取的方式,“使之然”是希望达到的效果,故在二者之间断一处。“而”是虚词,在句中表转折,故在这之前断一处。最后断句为: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
    59.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且:犹,尚且。欲:想要。安:怎么。
    (2)乘骑者: 骑乘牲口的人。皆:全,都。贱:认为……低贱。贵:认为……高贵。
    60.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中心。
    甲文用了托物寓意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故可用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来概括。
    乙文开篇直接提出论点:“乘骑者皆贱骡而贵马。”为骡鸣冤叫屈,向世俗观念展开攻势,宣称“骡贵”而“马贱”。作者采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以骡喻人,对骡的这一特性大加赞扬,他将自己的满腔不平之意,尽融于这贱马贵骡的字里行间。故可用原文“马贱而骡贵”来概括。
    【点睛】参考译文:
    [乙]骑乘牲口的人,都不太看重骡子,却比较宝贵马匹。人类运用恩情来温驯它,放任它这样,它却偏不这样;用威势胁迫它这样,因此,它不得不如此,这就是世俗所谓低贱的动物。用恩情温驯它,放任它这样,它就这样;用威势胁迫它这样,它就越不这样,动静行止,完全随心所欲,而且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这是世俗所谓高贵的动物。那么应该是马低贱而骡高贵了。即使是这样,不过如今放纵骡子,它却表现不佳,拿木棍鞭打它威吓它,却可以使它向善变好,这不就是人(要有刑罚,才肯从善)吗?人难道比骡子低贱吗?不过,长久以来骡子刚愎自用,桀骜不驯,不屈不挠,还自命不凡。唉!(就世俗看来,)这就是骡子比马低贱的原因吧!
    字形推断法
    小篆形声。从马,并声。两马并驾一车
    (1)骈死于槽枥之间
    词类活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2)故常奇之
    字典查阅法
    比《古汉语常用字字典》:①并列②细密③等同④等到
    (3)比行百余里( )(填序号)
    成语推测法
    成语:记忆犹新
    (4)犹可二百里
    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赏析:两个“其”,前者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后者表推测语气。“也”是句尾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两个语气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对说“天下无马”之人的嘲讽之情。
    小慈:我发现两文都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看起来说的是马,其实讨论的是。
    甲文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反面展开议论。
    小溪:乙文也是将良马与劣马作对比,强调了良马 的特点。(2分,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慈:两文写法虽有相似,但阐述的观点有所不同:

    相关试卷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04《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04《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03《虽有嘉肴》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03《虽有嘉肴》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练习: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练习,文件包含0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0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