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前视频,初步感知物体的体积大小。
课前播放视频《宇宙的尺度》,引起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表达出心中的疑问,为下面探究新知提供方向。
师:视频中什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生:可观测的宇宙,因为它是视频中最大的物体。
师:老师对北极星印象最深刻,织女星到北极星变化很大,可以一眼看出比织女星大很多。还有其他物体有这样的特点吗?
生:土星,太阳……
师:微生物有什么特点?
生:很小很小。
【赏析】
体积单位是新学习的计量单位,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度量经验。老师要在本节课既能引起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还要使学生将已知与新知关联,建立体积单位的知识结构。通过视频,联系学生头脑中的已有认知,对宇宙万物的体积大小作整体梳理,使学生感知物体体积有大有小,大到可观测宇宙,小到肉眼看不清的微生物,帮助学生初步体验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本环节的设计不拘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拓展到了更加广阔的领域,从微生物、红细胞、篮球、人类到白鲸、波音飞机、珠穆朗玛峰再到土星、太阳、北极星甚至到银河系、可观测宇宙,使得学生对体积和容积的理解有了深度和广度。
二、猜测体积单位,唤醒已有经验并迁移新知。
知识迁移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在导入环节,老师出示两个包装好的体积相近的长方体,问学生能一眼就比较出谁的体积大?学生都表示无法一眼比较出它们的体积大小,就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并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活动中去。于是,老师将其中一个长方体的外包装拆下,将里面画好的小方格展示出来,学生发现有12个小正方体那么大,由此想到要想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也需要将另一个长方体进行同样的操作。
师:数学上会把怎样的正方体做为常用的体积单位?
生:棱长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体。因为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分米、米……面积单位有边长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
师:大家根据学过的长度、面积单位联想到了体积单位。打开教材,看看教材上对这三个体积单位的规定。
师:根据面积单位的学习经验,你认为体积单位的学习还需要知道些什么?
生:每个单位实际有多大。(大小)
生:它们适合测量什么物体的体积。(用途)
【赏析】
老师先让学生猜猜数学上会把哪些正方体作为常用的体积单位?学生根据常用的长度和面积单位进行知识迁移,从而猜想常用的体积单位分别是棱长1厘米、1分米、1米的小正方体。学生通过观察,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从而体会到没有统一的单位不便于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这里分成的小正方体就相当于计量体积的单位”,从而自然引出体积单位,这样也能唤醒学生以前比较面积大小时的相似经验。随后,老师让学生自学教材,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利用学生的课前疑惑引导课堂,初步突破。
三、操作感知体积,建构单位体积的空间表象。
体积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于物体体积的理解是有难度的,老师在教学中紧扣“有趣”、“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建构体积单位的概念和表象。
活动一:认识立方厘米
(1)1立方厘米有多大?(2)测量其他物体的体积。
师:把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的表象,保存在你的脑海中。把接近1立方厘米的物体和它比,你们放了哪些物体?
生:玻璃球、骰子、花生、橡皮泥。
师:哪个物体你能准确说出它的体积?
生:小木条摆了10个1立方厘米,体积是10立方厘米。
活动二:认识立方分米
(1)1立方分米有多大?(2)测量透明盒的体积。
师:观察材料篮中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记在脑中。另外几个物体与1立方分米比,有什么发现?
生:3号比1立方分米小,因为棱长比1分米小。
生:4号正好是1立方分米的一半。
生:5号透明盒子里正好放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师:5号的容积是1立方分米,这3个单位是体积单位,也是容积单位。
师:透明盒的容积是几立方分米呢?
生:摆2排,每排3个,是6立方分米。
活动三:认识立方米
(1)1立方米有多大?(2)测量教室的体积。
师:什么物体的体积和1立方米的正方体比较接近呢?
生:讲台的体积、4张课桌的体积……
师:把框架摆在2位同学的座位上,这个空间内容纳了什么?
生:2个同学和和他们的桌椅,上面还有一些空间。
师:这样大的体积单位,适合测量什么物体?
生:教室的容积。
师:在教室里摆放1立方米的框架,得考虑一排放几个,有几排,还得考虑?
生:高。
【赏析】
本课依次教学三个体积单位。在“1立方厘米有多大?”“如何测量其他物体的体积?”的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对1立方厘米特征的探究由此开启。老师给学生提供各类不同的立方体模型让学生直观感知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大小,通过量一量其他物体体积等操作丰富感知,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对于1立方米的教学,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1米长的塑料管搭出1立方米的正方体框架,并让学生寻找身边与1立方米相近的物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强化1立方米的概念,在头脑中建立表征。此外,本课中估测体积的活动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意义重大。老师分设计了估测2个宽和高都是1厘米的材料,高是1分米的透明盒子以及从长、宽、高三个维度估测教室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物体中含有几个1立方厘米,就是几立方厘米。在估测过程中,学生对于每个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会更加深刻,同时通过对体积单位的累加,更加有利于强化空间感,更好地建立空间观念。
四、回顾反思全课,提升学生解题的关键能力。
回顾反思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可以及时归纳和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活动的体验,积累学习经验。
师:你能从体积单位上找到长度和面积单位吗?
生:正方体的一条棱长就是长度单位:分米,一个面的面积就是面积单位:平方分米。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体积单位?
生:立方千米,立方毫米……
师:你会怎样规定它的大小?
生:棱长1毫米的正方体体积,棱长1千米的正方体体积……
【赏析】
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为了准确测量物体体积,需要使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在回顾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时出示相应的正方体模型,帮助学生强化体积单位表象。课末,老师再次借助微视频概括性地沟通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联系,根据这种联系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出更大的体积单位和更小的体积单位,将这些经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都是通过自己的猜测、想象、推理认识的,是数学学习中的有效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将教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充分挖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体积单位是因测量或比较物体体积的实际需求而产生的,并引导学生把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迁移过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操作中深化理解。
【总评】
学生视角永远是课堂中最重要的视角。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要反复思考:学生会怎么想?怎么做?哪些问题可能是学生感觉有困难的?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前需要预设的。不仅让学生感知到了体积单位间的大小关系,还帮助学生建构了体积单位的表象,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同步教案】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体积和容积单位 表格式教案: 这是一份【同步教案】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体积和容积单位 表格式教案,共4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和容积单位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和容积单位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联系,计算生活中的容积,当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反思拓展,回顾整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