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春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2六国论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春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2六国论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页
    2024春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2六国论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第2页
    2024春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2六国论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页
    2024春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2六国论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第4页
    2024春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2六国论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第5页
    2024春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2六国论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第6页
    2024春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2六国论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第7页
    2024春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2六国论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文配套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文配套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自主学习,资料助读,基础梳理,同“曝”暴露,决定确定,及等到,理指天数命运,胁迫挟持,降低身份,代词有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因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散文家。27岁始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1056),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权书》等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到欧阳修的赏识,由此声名大振。后人因其二子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风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写作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知识链接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通假字暴霜露(       )字词释义(1)弊在赂秦(      )(2)六国互丧(      )(3)率赂秦耶(      )(4)不能独完(      )
    赠送财物相继灭亡全都,一概保全
    (5)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终继五国迁灭(      )(7)始速祸焉(      )(8)洎牧以谗诛(      )(9)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10)当与秦相较(      )(1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介词,跟,同,表示比较的对象
    动词,同“曝”,读pù,暴露
    代词,指代“金银珠宝”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2.思厥先祖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3.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
    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5.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6.可谓智力孤危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
    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1)义不赂秦(      )(2)以地事秦(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2.名词用作状语(1)日削月割(          )(2)理固宜然(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4)并力西向(   )3.动词作名词秦以攻取之外(      )
    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      )5.形容词作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6.形容词作动词(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特殊句式1.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的“非”表示(      )2.省略句(1)“暴霜露”应为(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应为(               )3.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应为(        )
    “(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
    主旨探微《六国论》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文本特色1.语言生动形象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饱含感情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充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3.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全文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任务一 理解1.第1段中,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作者先否定了历史上的哪两种看法?【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也”。这个观点,是在否定了“兵不利”“战不善”两个普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作者在第1段中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2段是怎样来证明这个分论点的?【答案】通过对比进行论证。先以秦“攻取”获得土地与受赂所得土地进行对比,再以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作对比,说明“赂秦”造成的严重后果;接着以六国先祖创业的艰辛与子孙的无能作对比,说明割地赂秦是有愧祖先的事,同时也反映了诸侯中以地事秦的情况;接着以“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作对比,以“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作对比,说明以地赂秦对国家安危没有什么好处。这段论述,从情与理两个方面证明了赂秦是不可取的。
    3.从文中的分析看,“赂秦而力亏”表现在哪些方面?“暴秦之欲无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答案】(1)概括地说,赂秦使诸侯的土地急剧减少,国力迅速衰弱,秦的土地急剧增加,国力迅速增强。(2)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中可以看出秦的“欲无厌”。
    任务二 赏析4.《六国论》语言具有论辩性、说理性,足以体现苏洵的文风特征,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①故用设问,立论周密。在《六国论》一文中,作者在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弊在赂秦”之后就故意用了一个设问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疑问也正是别人的疑问,所以作者在别人未问之前自己首先发问,并给了一个明确答复:“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使文章的立论更完备,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苏洵往往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后能从细小处入手,自觉地替别人提出疑问并加以回答,以消除人们的疑惑,也使自己的论点更完美周全。
    ②善用夸张,感染力强。比如作者在论证“赂秦而力亏”这一分论点的时候,就把历史上发生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事实缩小到一两天之内:“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这种夸张的说法突出了割城数量的众多和次数的频繁,同时也说明了苟且偷安者狼狈的窘态和一时的安宁。③巧用比喻,说理透彻。比如文章有这样一段引文:“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引用苏代的话,以此比喻三国企图用割让土地的办法制止秦国的入侵,必然会导致六国的灭亡。这种善打比方的说理形象生动,具体感人,易打动人、说服人。再比如“如弃草芥”“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等,都是以形象的比喻说理,既表现了六国子孙割地态度的轻率,也包含了作者鲜明的憎恨感情。
    ④对比鲜明,论证有力。作者在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时便以概括的事实,对比的方法,说明了赂秦求和的危害。通过“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的比较,特别是两个“百倍”的比较,令人触目惊心。由此作者推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的结论。这便有力地证明了六国灭亡并不是“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弊在赂秦”矣。再比如作者通过六国祖先创业时的艰辛与其子孙割地赂秦的草率比较,有力地证明了割地赂秦是悖情背理的,是有辱于其先祖的。鲜明的对比论证使文章更加有理有据。
    任务三 探究5.有人说,前三段已将论点阐述透彻,后两段完全可以不要或者简化,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答案】不同意。作者写作此文时,北宋王朝对强敌辽、西夏奉行以贿赂来苟安的政策,苏洵对此极为不满,深感忧虑。文章本意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是借古讽今,指出北宋国策之误,给北宋统治者敲响警钟。开头从论古入,收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是以古为鉴,议当前政治,现实针对性很强。
    6.一个曾经破灭的六国有何可论之处呢?请结合《六国论》谈谈你的看法。【答案】①借古讽今值得一论。作者详细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而且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讽喻当时的统治者应该如何处理自己所面对的国际事务。北宋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样的集权统治虽然避开了唐朝藩镇割据的重演,虽然吸取了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但它也使宋朝的军事力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在当时的国际环境里,宋朝一直都是一个处于劣势的国家,不仅打不过西夏,而且也战胜不了契丹。于是,宋朝的统治者不得不委曲求全,通过向各个国家纳供来维持自己那份屈辱的地位。
    ②针砭时弊值得一论。虽然宋朝与六国所处的时代不同,但它们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北宋与西夏的妥协,北宋与契丹的求和与六国赂秦具有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大量物资的输出不仅损害了自己国家的实力,而且也使当朝的官员内部出现了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区分。这两派在极力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也与六国之间的关系一样出现了裂痕。于是,针对这种现象,作者苏洵再次用六国破灭的原因来警示统治阶级。
    课内素材杜牧通过对阿房宫的描写,揭示了秦朝自取灭亡的重要原因。文章既深刻抨击了秦王朝的荒淫腐朽、贪婪挥霍和鱼肉人民的行径,也有力地讽劝了唐王朝的统治者,对后人有警示作用。“族秦者秦也”,秦国统一天下后,觉得自己强大无比,可以高枕无忧了,殊不知接下来面对的敌人会是自己。“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因此,成功之后,常怀居安思危之心,才会更长久地拥有成功。【适用话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居安思危”等。
    课外素材据统计,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全部加起来可以绕地球420圈,而超过50种鱼类正在食用塑料垃圾。每年至少10亿个海洋生物因塑料制品而失去生命!我们对塑料垃圾的随手一丢,其实就是谋杀。那些扔进海洋的塑料垃圾需要400年的时间才能降解。如果不做出改变,对于海洋生物来说,死亡灭绝就是它们唯一的结局!维也纳大学的研究员指出,估计全球一半以上人口体内都能找到塑料微粒!你以为自己很安全,实际上你和那些海洋生物一样,只不过,它们体内是整块的塑料,而你的体内是塑料微粒!
    “对于我们的地球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相信会有别人来拯救它。”谁也不能拯救我们的家园,除了我们自己!打赢这场战争一定是艰难且漫长的,但是我们责无旁贷!【适用话题】“环境现状”“拯救地球”“危机”等。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意动用法考点链接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法或评价。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事物去看待,评价。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或“感到……”等。如《阿房宫赋》中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鉴”就是动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鉴”。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命题者通常不设置直接考查意动用法的题目,而是以翻译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典题在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十一月,癸卯,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九江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
    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
    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于是杀楚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答案】现在您不与万无一失的汉国交好,却要把自身托付给将要灭亡的楚国,我暗中对您的这种做法困惑不解。【解析】与,帮助;窃,私下;惑,对……感到困惑。
    【参考译文】十一月,癸卯日,汉军使者随何来到九江王(黥布)处,九江的太宰出面接待他,连过三天仍未能见到(黥布)。于是随何便劝太宰说:“九江王之所以不接见我,必定是由于他认为楚国强大,而汉国弱小。而这正是我此次出使的原因啊。假如能让我见到九江王,若说得有理,就是大王想要听到的;倘若说得不对,就把我们二十人斩首在九江国的街市上,这将足够表明九江王背叛汉王而与楚王相交了。”太宰便把这些话报告给了黥布。黥布于是召见随何。随何说:“汉王派我敬呈书信给大王您,是因为我们私下里有些疑惑,不知大王您和楚王是什么关系?”
    黥布道:“我是面朝北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随何说:“大王您与楚王项羽同列诸侯,地位相等,而您却面北向他称臣,肯定是认为楚国强大,可以作为九江国的靠山了。但当项王攻打齐国,背负修筑营墙的墙版和筑杵,身先士卒地冲杀时,您本应出动九江国的全部兵力,亲自率领他们去为楚军打先锋,可如今却只调拨四千人去支援楚军。面向北侍奉他人的臣子,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吗?汉王攻入彭城时,项王还没离开齐地回师,您理应率领九江国的全部兵力抢渡淮河,奔赴彭城投入与汉军的日夜会战;可您却拥兵万人,而无一人渡过淮河,只是袖手旁观人家的胜负。把江山社稷托付别人的人,原本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您这是借依附楚国之名而想要行独立自主之实,我私下里认为您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然而您还不背弃楚国,不过是因为您认为汉国弱小罢了。但是,楚国的军队虽然强大,天下的人却给它背上了不义的恶名,这是由于它既违背盟约又杀害义帝的缘故。而汉王联合诸侯,率军回守成皋、荥阳,运来蜀和汉中的粮食,深挖壕沟,加固营垒,分兵把守边防要塞。楚军则深入反楚的梁地八九百里,老弱残兵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食,汉军却只坚守不出战。这么一来,楚军进不能攻取,退又无法脱身,所以说楚军是不足以依赖的。如果楚军战胜了汉军,各诸侯便会人人自危而相互救援。这么一来,楚军的强盛,倒恰好招致天下的军队都来与它抗衡了。所以楚国不如汉国的形势,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您不与万无一失的汉国交好,却要把自身托付给将要灭亡的楚国,我暗中对您的这种做法困惑不解。我并不是认为九江国的兵力足够用来消灭楚军;
    而是觉得您如能起兵反叛楚国,项王就必定得留下来;只要拖住项王几个月,汉王夺取天下就会万无一失了。我请求随您一起提剑归汉,汉王保证会划分一块土地封给您;又何况九江国必定也仍旧归您所有啊。”黥布于是说:“那就遵命了。”即暗中许诺随何叛楚归汉,只是一时还不敢走漏风声。楚国的使者在九江,住在客舍中,正加紧督促黥布发兵援楚。随何径直闯入客舍,坐到楚使者上面的座位上,说:“九江王已经归汉,楚国凭什么能来征调他的军队?”黥布听了大吃一惊。这时楚国使者便起身要走。随何乘势劝黥布说:“事已至此,可以杀掉楚使者,不要让他回去,而您即火速投奔汉王,与汉军协力作战。”黥布道:“就按您指教的办。”于是杀掉了楚国使者,趁机起兵攻打楚国。

    相关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前预习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同“曝”暴露,一词多义1兵,名词兵器,名词军队,名词武力,动词侍奉,名词事情,动词如同好像,副词仍然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授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赠送财物,有的人,它实际上,忧虑担忧,相当于“其”,决定确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图片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文学常识,作品介绍,作者简介,背景介绍,题目解读,整体感知,读准字音,示范朗读,文言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