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原卷版+答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原卷版+答案解析)第1页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原卷版+答案解析)第2页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原卷版+答案解析)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原卷版+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原卷版+答案解析),共27页。
    3.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采用标记重捕法(选择性必修2 P2)。( )
    4.使用样方法调查密度时,对于落入样方边线的样本,一般来说取上边,左边,左上顶点的样本,而不统计下边,右边,和其它三个顶角的样本。( )
    5.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小。( )
    6.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是通过计数所有样方内的个体数除以面积(或体积)得到的。( )
    7.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8.在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进行计数(选择性必修2 P11)。( )
    9.不同生物种群的K值不同,但是同种生物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 )
    10.气温、干旱、传染病等都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
    11.种群“J”形增长曲线中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均恒定不变。( )
    12.J 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常表示为λ,S 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少。( )
    13.在实验室内把黄猩猩果蝇饲养在瓶内并喂食酵母菌,其种群呈现指数增长。( )
    14.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形增长。 ( )
    15.食物、天敌都可以成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 )
    16.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
    17.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这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选择性必修2 P14)。( )
    18.光照只对阳生植物有影响,阴生植物不需要光。( )
    19.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 ( )
    20.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 )
    21.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这两种生物之间为互利共生。(选择性必修2 P24)( )
    2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种间竞争关系。( )
    23.群落中的两种生物可能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
    24.玉米田中玉米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
    25.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竞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
    26.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
    27.原始合作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
    28.群落都是由相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但优势种不同。( )
    29.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或垂直结构更有利于生物充分利用资源( )
    30.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31.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
    32.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则这两种鸟的生态位完全一-样。( )
    33.某片竹林中的竹子长势整齐,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因此说明这个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
    34.草地无群落的水平结构。( )
    35.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和谐共存。( )
    36.阴生植物的叶绿体比阳生植物大且颜色深,这与弱光条件下的生活相适应。( )
    37.若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农田比森林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 )
    38.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选择性必修2 P33)( )
    39.水是影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重要非生物因素。( )
    40.爬行类、啮齿类、攀缘类、鸟类和蝗虫等动物,主要分布于草原群落中。( )
    41.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固定不变的。(选择性必修2 P23)( )
    42.在沙丘、火山岩、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选择性必修2 P41)( )
    43.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选择性必修2 P42)( )
    44.大面积围湖造田是洪灾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 )
    45.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人类活动不会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46.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
    47.群落最终都会演替成森林。( )
    48.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49.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
    50.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一营养级。(必修2 P20)( )
    5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选择性必修2 P50)。( )
    52.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也具有重要作用。(选择性必修2 P50)( )
    53.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只能吃一种植物。。(选择性必修2 P51) ( )
    5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
    55.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 )
    56.细菌中的绝大多数是营腐生或自养生活的生物。( )
    57.在一条食物链中,由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推算,前一营养级比后一营养级含量一定多的指标是“能量”,而“数量”可能出现反例( )
    58.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将减少( )
    59.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
    60.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是固定不变的。( )
    6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但能循环流动。(选择性必修2 P56)( )
    62.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选择性必修2 P55)( )
    6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选择性必修2 P54)( )
    64.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选择性必修2 P58)( )
    65.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
    66.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原因是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
    67.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定是太阳能( )
    68.动物吃100g食物,一般只能使体重增加10g,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的例证。( )
    69.“未利用”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利用的能量。( )
    70.兔吃草后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
    71.能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以出现倒置现象。 ( )
    72.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
    73.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该狼就获得了这只兔子能量的10%~20%。 ( )
    74.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选择性必修2 P83)( )
    75.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方式是光合作用( )
    76.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选择性必修2 P63)( )
    77.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选择性必修2 P65)( )
    78.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选择性必修2 P62)( )
    79.对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但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且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必须从系统外获得。( )
    80.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浓度也越高。( )
    81.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 )
    8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独立进行的。( )
    8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多方面作用,信息传递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取食、居住、社会行为等。(选择性必修2 P71)( )
    84.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化学信息( )
    85.草原返青时,“绿色”为草原动物提供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起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作用( )
    8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内,也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传递过程中存在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 )
    87.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机械防治 ( )
    88.激素在不同细胞之间完成信息传递也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
    89.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选择性必修2 P75)( )
    90.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选择性必修2 P75)( )
    91.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
    92.负反馈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正反馈则是加速破坏平衡。所以负反馈都是有利的,正反馈都是有害的。( )
    93.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的特征。( )
    94.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稳定性。( )
    95.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选择性必修2 P83)( )
    96.臭氧层被破坏,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人受到较强的紫外线辐射可以引发皮肤癌、白内障等,农作物受到辐射则引起减产。( )
    97.生物多样性有着三个方面的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际意义以及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
    9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
    99.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间接价值。( )
    100.在生态工程建设中,只能遵循“先污染、破坏、再治理”的发展思路 ( )
    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
    1.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选择性必修2 P4)。( )
    2.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选择性必修2 P5)。( )
    3.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采用标记重捕法(选择性必修2 P2)。( )
    4.使用样方法调查密度时,对于落入样方边线的样本,一般来说取上边,左边,左上顶点的样本,而不统计下边,右边,和其它三个顶角的样本。( )
    5.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小。( )
    6.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是通过计数所有样方内的个体数除以面积(或体积)得到的。( )
    7.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8.在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进行计数(选择性必修2 P11)。( )
    9.不同生物种群的K值不同,但是同种生物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 )
    10.气温、干旱、传染病等都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
    11.种群“J”形增长曲线中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均恒定不变。( )
    12.J 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常表示为λ,S 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少。( )
    13.在实验室内把黄猩猩果蝇饲养在瓶内并喂食酵母菌,其种群呈现指数增长。( )
    14.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形增长。 ( )
    15.食物、天敌都可以成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 )
    16.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
    17.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这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选择性必修2 P14)。( )
    18.光照只对阳生植物有影响,阴生植物不需要光。( )
    19.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 ( )
    20.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 )
    21.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这两种生物之间为互利共生。(选择性必修2 P24)( )
    2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种间竞争关系。( )
    23.群落中的两种生物可能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
    24.玉米田中玉米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
    25.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竞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
    26.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
    27.原始合作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
    28.群落都是由相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但优势种不同。( )
    29.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或垂直结构更有利于生物充分利用资源( )
    30.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31.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
    32.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则这两种鸟的生态位完全一-样。( )
    33.某片竹林中的竹子长势整齐,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因此说明这个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
    34.草地无群落的水平结构。( )
    35.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和谐共存。( )
    36.阴生植物的叶绿体比阳生植物大且颜色深,这与弱光条件下的生活相适应。( )
    37.若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农田比森林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 )
    38.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选择性必修2 P33)( )
    39.水是影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重要非生物因素。( )
    40.爬行类、啮齿类、攀缘类、鸟类和蝗虫等动物,主要分布于草原群落中。( )
    41.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固定不变的。(选择性必修2 P23)( )
    42.在沙丘、火山岩、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选择性必修2 P41)( )
    43.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选择性必修2 P42)( )
    44.大面积围湖造田是洪灾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 )
    45.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人类活动不会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46.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
    47.群落最终都会演替成森林。( )
    48.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49.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
    50.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一营养级。(必修2 P20)( )
    5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选择性必修2 P50)。( )
    52.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也具有重要作用。(选择性必修2 P50)( )
    53.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只能吃一种植物。。(选择性必修2 P51) ( )
    5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
    55.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 )
    56.细菌中的绝大多数是营腐生或自养生活的生物。( )
    57.在一条食物链中,由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推算,前一营养级比后一营养级含量一定多的指标是“能量”,而“数量”可能出现反例( )
    58.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将减少( )
    59.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
    60.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是固定不变的。( )
    6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但能循环流动。(选择性必修2 P56)( )
    62.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选择性必修2 P55)( )
    6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选择性必修2 P54)( )
    64.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选择性必修2 P58)( )
    65.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
    66.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原因是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
    67.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定是太阳能( )
    68.动物吃100g食物,一般只能使体重增加10g,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的例证。( )
    69.“未利用”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利用的能量。( )
    70.兔吃草后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
    71.能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以出现倒置现象。 ( )
    72.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
    73.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该狼就获得了这只兔子能量的10%~20%。 ( )
    74.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选择性必修2 P83)( )
    75.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方式是光合作用( )
    76.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选择性必修2 P63)( )
    77.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选择性必修2 P65)( )
    78.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选择性必修2 P62)( )
    79.对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但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且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必须从系统外获得。( )
    80.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浓度也越高。( )
    81.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 )
    8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独立进行的。( )
    8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多方面作用,信息传递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取食、居住、社会行为等。(选择性必修2 P71)( )
    84.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化学信息( )
    85.草原返青时,“绿色”为草原动物提供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起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作用( )
    8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内,也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传递过程中存在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 )
    87.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机械防治 ( )
    88.激素在不同细胞之间完成信息传递也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
    89.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选择性必修2 P75)( )
    90.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选择性必修2 P75)( )
    91.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
    92.负反馈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正反馈则是加速破坏平衡。所以负反馈都是有利的,正反馈都是有害的。( )
    93.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的特征。( )
    94.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稳定性。( )
    95.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选择性必修2 P83)( )
    96.臭氧层被破坏,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人受到较强的紫外线辐射可以引发皮肤癌、白内障等,农作物受到辐射则引起减产。( )
    97.生物多样性有着三个方面的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际意义以及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
    9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
    99.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间接价值。( )
    100.在生态工程建设中,只能遵循“先污染、破坏、再治理”的发展思路 ( )
    参考答案:
    1.错误
    【详解】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年龄结构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性别比例只可以影响出生率,而不能影响死亡率。
    故错误。
    2.正确
    【详解】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适合于不同的地形。
    故正确。
    3.错误
    【详解】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故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采用样方法。
    错误。
    4.正确
    【解析】略
    5.错误
    【解析】略
    6.错误
    【解析】略
    7.正确
    【详解】种群的定义为一定区域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种群,即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正确。
    8.错误
    【详解】在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进行计数。
    故错误。
    9.错误
    【详解】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故错误。
    10.错误
    【分析】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分两类:(1)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例如,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又如,种内斗争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加剧烈,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也就更大。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2)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当种群密度大时,个体间的接触就频繁,传染病也容易蔓延,可见疾病属密度制约因素。而寒潮来临,种群中总有一定比例的个体死亡,这种影响与种群密度没有明显关系,故属非密度制约因素。但是,非密度制约因素虽然没有反馈作用,但它们对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密度制约的反馈机制来调节。例如,当由于某种自然灾害使种群数量下降时,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就会减弱,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回升,种群数量还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详解】据分析可知,气温、干旱都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传染病等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故错误。
    11.错误
    【分析】种群的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
    【详解】“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可见,在种群“J”形增长曲线中,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但种群的增长速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所以,关于“种群“J”形增长曲线中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均恒定不变”的说法是错误的。
    12.错误
    【解析】略
    13.错误
    【详解】在实验室内把黄猩猩果蝇饲养在瓶内并喂养酵母菌,由于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因此其种群按“S”型曲线增长。
    故错误。
    14.错误
    【详解】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有可能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不一定表现为“J”形增长,故说法错误。
    15.正确
    【详解】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故食物、天敌都可以成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
    故正确。
    16.正确
    【详解】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例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原因,而对于动物来说,食物日益充足也是导致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故正确。
    17.正确
    【详解】种群数量的变化,既受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包括同种生物的影响和其他生物的影响;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这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故正确。
    18.错误
    【分析】光照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光照强弱影响植物的分布,光照时间长短影响植物的繁殖等;光照还可以影响动物的体色和繁殖等。
    【详解】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都需要光。
    故错误。
    19.正确
    【详解】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正确。
    20.正确
    【详解】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由于食物种类多样,可食用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故说法正确。
    21.错误
    【详解】原始合作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如寄居蟹和海葵;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之间不能分开,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
    故错误。
    22.错误
    【详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不同物种间的捕食关系,故错误。
    23.正确
    【详解】群落中存在着复杂的食物链、食物网,在交错复杂的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中间关系,例如鹰捕食蛇,鹰捕食青蛙,蛇捕食青蛙,此时鹰和蛇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所以正确。
    24.错误
    【详解】玉米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故错误。
    25.正确
    【详解】群落中的捕食关系存在于不同的物种间,大鱼吃同种小鱼是相同物种间的种内斗争关系,该说法正确。
    26.错误
    【详解】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各种鱼和植物不能涵盖池塘中的所有种群。
    故错误。
    27.正确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据分析可知,原始合作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故正确。
    28.错误
    【分析】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详解】不同的群落其生物组成也不同。
    故错误。
    29.正确
    【解析】略
    30.正确
    【解析】略
    31.错误
    【解析】略
    32.错误
    【解析】略
    33.错误
    【解析】略
    34.错误
    【解析】略
    35.错误
    【解析】略
    36.正确
    【详解】阴生植物一般生长在弱光下,故阴生植物的叶绿体比阳生植物大且颜色深,有利于获取到阳光,这与弱光条件下的生活相适应。
    故正确。
    37.错误
    【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层的数目依群落类型不同有很大变动,森林的层次比草原的层次多,表现也最清楚,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
    【详解】若光照条件同等充足,森林中群落结构更复杂,更能充分的利用光能。
    故该说法错误。
    【点睛】群落结构越复杂,对光能的利用力越强。
    38.正确
    【详解】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不同特点,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这句话是正确的。
    39.正确
    【解析】略
    40.错误
    【分析】爬行类、啮齿类、鸟类和蝗虫等动物,主要分布于荒漠生物群落中。攀缘类主要分布在森林生物群落中。草原上的植物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详解】爬行类、鸟类和蝗虫等动物,主要分布于荒漠生物群落中。攀缘类主要分布在森林生物群落中。因此这句话错误
    41.错误
    【详解】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 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42.错误
    【详解】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山岩、冰川泥、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这句话是错误的。
    43.正确
    【详解】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这句话是正确的。
    44.正确
    【详解】正确,.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45.错误
    【详解】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同时也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故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46.正确
    【解析】略
    47.错误
    【解析】略
    48.错误
    【解析】略
    49.√
    【详解】试题分析:在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些动物是植食性动物,所以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故答案为正确。
    考点:群落的演替
    【点睛】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为:裸岩阶段→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经过苔藓阶段,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时,草本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发生长,竞争的结果是较高的草本植物逐渐占据了优势,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所以这些动物是植食性动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50.错误
    【详解】在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由于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所以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本说法错误。
    51.错误
    【详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错误。
    52.正确
    【详解】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也具有重要作用。本说法正确。
    53.错误
    【详解】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构成食物网。
    故错误。
    54.正确
    【详解】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故正确。
    55.正确
    【分析】生产者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营腐生生活。
    【详解】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的生物都是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故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故正确。
    56.错误
    【详解】细菌的同化类型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其中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故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57.正确
    【解析】略
    58.错误
    【解析】略
    59.正确
    【解析】略
    60.错误
    【分析】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从生产者植物起到顶部肉食动物止。即在食物链上凡属同一级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就是一个营养级。
    【详解】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植物→蚱蜢→青蛙→蛇→老鹰”这条食物链中,老鹰若以蛇为食,它就属于第四营养级了。因此这个说法错误。
    61.错误
    【详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不能循环流动。本说法错误。
    62.正确
    【详解】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即生产者的同化量,其中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正确。
    63.正确
    【详解】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输入,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太阳能或化学能)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故正确。
    64.错误
    【详解】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一般不能提高。本说法错误。
    65.错误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转化等。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详解】在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是说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果要想维持稳定,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但实际上很多的生态系统中有时会超出这个范围,出现小于10%或大于20%情况。
    故错误。
    66.正确
    【解析】略
    67.错误
    【解析】略
    68.错误
    【解析】略
    69.错误
    【解析】略
    70.错误
    【解析】略
    71.错误
    【详解】生态金字塔是生态学中表示不同关系的一种形式,生态学中常以金字塔的形式表示的有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等。不同的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营养级与能量、生物个体数量、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一般来说,能量锥体必呈正金字塔形,而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则可能倒置或部分倒置。生态金字塔可表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流过程,能量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所以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有时会出现高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于低营养级的生物数量;生物量指的是某一时刻某一层的生物体总的有机物含量,能量指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经过某一层的能量总量,所以生物量金字塔有时也可以倒置。故错误。
    72.错误
    【详解】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故答案为错误。
    73.错误
    【详解】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下一营养利用,而不是两只生物之间,故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该狼不一定获得兔子能量的10%~20%,错误。
    74.√
    【详解】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一般情况下,排放的CO2越多,碳足迹就越大。该叙述正确。
    75.错误
    【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循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3、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导致生物圈中的碳循环平衡被打破。
    【详解】光合作用是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此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
    故错误。
    76.正确
    【详解】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正确。
    77.正确
    【详解】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循环性,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本说法正确。
    78.正确
    【详解】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本说法正确。
    79.错误
    【解析】略
    80.正确
    【解析】略
    81.错误
    【详解】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故错误。
    【点睛】
    82.错误
    【分析】1.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1)区别: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循环出现,反复利用的;在能量流动中,能量是单向流动,是逐级递减的。(2)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详解】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不能独立进行,错误。
    【点睛】
    83.正确
    【详解】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多方面作用,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除了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取食居住等,信息传递还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正确。
    84.正确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4)营养信息:食物的数量、种类等。如食物链、食物网。
    【详解】据分析可知,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化学信息。
    故正确。
    85.正确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据分析可知,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正确。
    86.正确
    【解析】略
    87.错误
    【详解】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该说法错误。
    【点睛】
    88.错误
    【详解】激素在不同细胞之间完成信息传递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故错误。
    89.错误
    【详解】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错误。
    90.正确
    【详解】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本说法正确。
    91.错误
    【详解】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属于抵抗力稳定性,火灾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之后草原的恢复属于恢复力稳定性,这句话是错误的。
    92.错误
    【解析】略
    93.正确
    【解析】略
    94.错误
    【解析】略
    95.√
    【详解】将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等,换算为相应的自然土地和水域面积,就是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故正确。
    96.正确
    【详解】臭氧在大气平流层形成一层可吸收紫外线的保护层,避免了紫外线对陆生生物的伤害。臭氧层被严重破坏,则会导致较多的紫外线辐射到达地球表面,严重损伤动植物,使农作物减产,并使人类皮肤癌、白内障的患病率大大提高。
    故正确。
    【点睛】
    97.错误
    【解析】略
    98.正确
    【解析】略
    99.错误
    【详解】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决定着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的质量,所以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故该说法错误。
    【点睛】
    100.错误
    【详解】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导致了生态工程的局限性,使生态工程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污染、破坏问题,因此不能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老路,故错误。

    相关试卷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第9套生物学热点聚焦(原卷版+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第9套生物学热点聚焦(原卷版+答案解析),共24页。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第8套生物技术实践(原卷版+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第8套生物技术实践(原卷版+答案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花椰菜则有较好的黑腐病抗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第6套种群群落(原卷版+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第6套种群群落(原卷版+答案解析),共25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