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讲通练透】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测试(全国通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1讲 人口迁移(讲通)
展开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1讲 人口迁移(讲通),文件包含第21讲人口迁移讲义原卷版docx、第21讲人口迁移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4页, 欢迎下载使用。
1、重书本抓主干。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
2、重原理抓过程。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
3、勤归纳会比较。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4、多读图勤考虑。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
5、重标准有条理。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第21讲 人口迁移
考点一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点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基础)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人口增长=自然增长+机械增长
1.人口迁移概念:指一段时间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
人口移动
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人口移动有时数量少,有时却是成批的大规模移动,这种现象称为人口移动。
有的人口移动只是暂时性的,如我国春运期间的人口移动,不涉永久变动,称为人口流动。
有的人口移动具有永久性质,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3.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
人口机械增长率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人口净迁移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净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年内迁入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迁出率(%) =年内迁出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4.人口迁移的分类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家庭式迁移流动日益成为研究关注的重要议题。下图示意我国流动人口流动形式分类情况。图中“单身”指家庭中没有其他成员,仅由1人构成的家庭形态;分批流动[1]指家庭中单人先行流动;分批流动[2]指家庭中2人及以上相伴的方式先行流动;单身流动与家庭中单人先行流动不属于家庭式流动范畴。据此完成下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90年以来,举家流动规模大幅上升
B.1990-2000年夫妻共同外出务工现象较普遍
C.2000年至今,家庭式流动成为主导模式
D.未来,单身流动将成为人口流动最主要形式
2.加快我国家庭人口流动模式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教育政策的调整
③户籍制度的限制 ④农村土地的丧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1990年以来,举家流动的规模在缓慢的增长,到2005年以后才开始增速;1990-2000年期间,分批次流动[2]呈波浪式上升,且持续占比较高,因此此时间段内夫妻共同外出务工现象较为普遍;2000年之后,举家流动的比例逐渐增加,到2015年以后逐渐下降,且分批流动[2]2000到2013年平稳过渡,2013年后比例开始下降,因此家庭式流动并非一直是主导模式;图中显示单身流动的比例在2010年以后增长速度较快,但大致2016年以后有所减缓,且依然没有举家流动的比例高。第2题,根据题意,我国家庭人口流动数量逐渐增大,主要是因为国家各地区经济快速的发展,导致人口流动方式选择增多;各区域教育政策调整,导致孩子到哪里都可以上学,举家迁移的数量发生变化,故①②正确;户籍制度的限制,将导致家庭人口流动的减少而不是增加,③错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不是土地的丧失,且人口流动不代表土地就丧失了,④错误。
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与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如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1995~2016年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移率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3.1995-2001年期间,该地区的人口总量( )
A.持续增加B.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C.持续减少D.先减少后增加
4.2013年以来,该地区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人口老龄化加剧B.产业结构优化
C.环境承载力下降D.落户政策限制
【答案】3.D 4.B
【解析】3.根据材料可知,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与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可知,其为正值时,人口迁入量大于人口迁出量。人口的数量变化取决于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可知,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净迁移率。而图示当中1995-2001之间,自然增长率大于0,净迁移率在2001年以前为负值,且在1998年以前,净迁移率与自然增长率之和小于0,而在1998年以后,人口净迁移率与自然增长率之和大于0,可知该地区1998年之前人口增长率小于0,人口减少,1998年之后人口增长率大于0,人口增加,所以该地区总人口先减少后增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根据材料可知,2013年以来,净迁移率出现明显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则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与净迁移率回退没有必然联系,A错误;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会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劳动力需求有所减少,提供的岗位逐渐减少,迁入人口有明显的回退,甚至一些人员回迁,使得净迁移率下降,B正确;环境承载力下降,无法满足发展需求,人地矛盾增多,不一定会出现人口的大量外迁,且我国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在增加,C错误;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大多是因为经济因素迁入,落户政策限制会影响户籍人口数量,对迁入有一定的影响,但与经济因素相比不是主要原因,D错。故选B。
【点睛】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其中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知识点2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基础)
人口迁移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和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国际人口迁移
①人类社会早期
主要迁往食物或者耕地丰富的地区
迁移特点:规模小、距离短
原因:原始人群受天然食物的吸引;农业社会主要因为土地开垦、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
②新大陆被发现后
特点:集团性、大规模
方向:旧大陆到新大陆
欧洲人→美洲;非洲人→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迁移。
意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原因:新航线开辟和地理大发现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奴隶贸易
③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政治:重新划定边界、战争;经济:劳动力供需变化、新兴城市和产业的发展;环境:自然灾害、大型工程建设。
当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新形式
国内人口迁移
建国前国内人口迁移
方向:①古代历史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使人口大规模地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
②唐代至清代:江西迁往湖广,湖广迁往四川。
③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
特点:频繁、规模大
原因:战乱、自然灾害等
影响: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流向:东部到边疆、城市到农村;支边、上山下乡
迁移目的地: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
主要人群: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
原因:国家政策,为了开发内地和边疆,户籍管理政策
特点:有组织、有计划、规模小
改革开放以后
流向:乡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向工矿地区
原因:改革开放政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特点:自发的,流动人口剧增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和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促进了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
图示意21世纪初某年各大洲之间净移民数量。其中,箭头指向净移民数增加的大洲。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数字符号代表欧洲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从图中的净移民数量可以大致估计出各大洲( )
A.人口数量B.经济相对发达程度
C.外贸总量D.国内生产总值
【答案】1.C 2.B
【解析】1.结合图片可知,图中①③两地为人口迁入地,因此当地应为欧洲和美洲;而③的人口会迁移到①地,因此③地应为欧洲,①地应为美洲。故选:C。
2.结合材料可知,当地人口主要是迁往欧洲和美洲,因此主要是由于经济发达程度,故B正确。从迁移数量并看不出人口总数,故A错误。迁移数量并看不出外贸数量和生产总值,故CD错误。故选:B。
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该村人口持续外流,村落逐渐空心化。近10年来,该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回流人口明显增多,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导致该村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人口持续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
A.前往海外寻亲访友B.被城市就业机会吸引
C.人口已超合理容量D.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
4.近10年来,该村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最可能是( )
A.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B.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
C.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D.先进制造和科技研发
【答案】3.B 4.C
【解析】3.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升级的历史机遇,最早进行了对外开放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化快速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珠三角周边乡镇的人口产生持续性的拉力,使附近村落的人口大量涌入珠三角城市群,目的是获得更 多就业机会及收入报酬,B正确;前往海外寻亲访友是短暂性的人口流动,并非持续性外流,A错误;人口超过合理容量主要 表现为环境恶化,资源不足,材料中并未体现,C错误;该地由于劳动力外流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口老龄化加剧是人口外流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D错误。故选B。
4.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产业也在进行不断地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型产业转型。由材料可知,该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可推测近10年来该地发展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服务和文创产业,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因此吸引村民回流创业、就业,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知识点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重点)
(一)人口迁移的动力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学者李(Everett S. Lee)提出了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他认为,在每个区域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拉力”,留住在这里生活的人,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推力”,多种因素促使原居民离开。此外,原居住地与目的地之间,可能还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如限制移民的法律法规等。人口迁移还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如迁移意愿,知识水平,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印象与评价等。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曾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对自然适应、控制能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自然环境仍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人文因素
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是目前全球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但在不同情况下,任一因素都会成为主导因素。
(三)方法技巧
地域间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差异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地域间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差异越大,人口迁移就越容易发生;
人类自身的身体状态和文化情况又影响其迁移的难易程度。
当前,产业转移、城镇化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
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提示: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1)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工业化、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第二、三产业发达,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迁移。
(3)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端技术人才的迁入,加快了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四)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的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题型01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我国广西和云南一带与邻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通过媒人“牵线”和边贸、打工(如砍蔗)等活动,为国内外青年男女提供了很多交往机会,产生了众多的跨国婚姻。下图为位于边境地区的云南省德宏州跨国婚姻涉及的男女比例(截至2016年底),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每年的10月下旬,众多越南民众如候鸟般涌入广西,最有可能的动机是( )
A.跨境上学B.躲避灾害C.外出务工D.回乡探亲
2.当前,在滇桂边境上形成这种独特跨国婚姻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
A.临近的地缘关系B.亲缘纽带的牵引
C.相同的民族习俗D.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
【答案】1.C 2.D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广西是中国最大的甘蔗种植基地,每年10月下旬,大面积的甘蔗进入收割季节,人手短缺。每到此时,很多越南人就会跨境过来务农,打个“临时工”,C正确;10月下旬并不是开学的时间,因此众多越南民众如候鸟般涌入广西并不是为了跨境上学,A错误;边境贸易和回乡探亲都不会只集中在一个时间点进行,BD错误。故选C。
2.读图可知,跨国婚姻以东盟女子嫁入中国的单向、单性别流动为主要特点,缅甸等一些东盟国家社会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而中国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并且我国男女比例失衡,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D正确;地缘关系,民族习俗和亲缘关系都不会导致男女比例差异如此大且单方向流入的情况,ABC错误。故选D。
【点睛】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2)A.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B.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讯发展 ;C.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中心改变; D.社会文化:文化教育的发展、家庭和婚姻、宗教信仰、种族差异。
埃塞俄比亚人口约1.2亿人,是非洲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近几年,埃塞俄比亚面临干旱、洪水、国内冲突等问题。2019年,埃塞俄比亚流向全球的移民人数达到87万多人。下图示意2019年埃塞俄比亚移民群体的主要分布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苏丹、南苏丹、索马里等东非国家成为埃塞俄比亚移民迁入地,可能原因是( )
A.教育发达B.距离近
C.气候适宜D.工资水平高
4.埃塞俄比亚人口迁往欧美对本国产生的影响是( )
A.加快城镇化进程B.缓解粮食短缺
C.增加外汇支出D.加剧人口老龄化
【答案】3.B 4.B
【解析】3.上述东非国家距离埃塞俄比亚近,成为冲突、环境难民的重要迁入地,B正确;上述东非国家在教育、气候、工资水平等方面优势不明显,不能成为移民迁入的拉力因素,ACD错误。故选B。
4.埃寒俄比亚通过劳务输出缓解本国人地矛盾,换取侨汇,助推本国经济发展,缓解粮食危机,但不会加快城镇化进程,B正确、AC错误;目前该国没有出现人口老龄化,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城市化、就业结构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影响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改变环境人口容量。
影响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利:大量人口迁人城市,补充了劳动力、促进城市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缓解了人口老龄化、促进城市的经济建设。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调整,同时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弊:容易导致城市社会秩序混乱、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加重、犯罪率和失业率增加等问题。
(2)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着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则迁入地应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三)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三角度
(2)六方面
方法技巧
根据迁移人口特征(年龄结构、学历)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1.从迁入人口年龄结构方面分析对迁入(出)地的影响
2.从迁入人口学历方面分析对迁入(出)地的影响
利用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据判断人口迁移情况
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
1)概念:常住人口指在某地居住时间达6个月以上的人口。
户籍人口指已依相关法律法规在其经常居住地的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籍的人。户籍人口不管其是否迁移,都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
2)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公式
户籍人口数=常住户籍人口数+人口迁出的人口户籍数
常住人口数=常住户籍人口数+人口迁入的无户籍人口数
3)户籍人口数曲线和常住人口数曲线差距缩小,说明经济提升,人口迁入逐渐增多;反之,经济落后,人口迁出逐渐增多;
4)人口迁移的判断:
户籍人口数=常住人口数,说明人口机械变化小;
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表明该地以人口迁入为主,往往为经济发达地区;
常住人口小于户籍人口,表明该地以人口迁出为主,往往为经济欠发达地区。
5)户籍人口增长比常住人口快,说明是当地落户政策放宽,使得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常住人口;反之,是当地实行严格的落户政策或低生育政策,常住人口基数大,增长应该比户籍人口快。
注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人口以迁入为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人口以迁出为主。此外,人口迁移还遵循就近原则。
根据人口迁移比例判断所属国家或地区
(五)知识拓展
我国“民工流”的特点及成因
我国“民工荒”的特点及成因
“民工荒”与“人口回流”
2015年以来,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开始减小,呈现出人口回流的趋势(但净流动量仍然很大,常规的外流仍然是主体)。
方向:部分农民工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回流到中西部欠发达内陆地区,返回原籍。
原因:①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就业机会减少;
②产业升级后,需要的技术人才数量增大,大部分农民工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新
的就业需求;
③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成本居高不下;
④中西部农村、城镇承接了东部的产业转移,就业机会增多;
⑤中西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乡镇企业、个人创业机会增多;
⑥个人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主动返乡创业。
题型02 人口迁移的影响
以2010年为界,我国中西部人口向东部迁移的净增量已由波浪式推高转变为波浪式回落。下图为2000—2020年间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净迁移规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图中数据根据2000年、2010年、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和2005年、2015年、2019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推算结果对应于各地区年末人口统计数据。
1.图示人口迁移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是( )
A.生态环境质量提高B.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C.人才和劳动力外流D.公共设施负担减小
2.中西部人口向东部迁移波浪式回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B.政策C.环境D.文化
【答案】1.B 2.A
【解析】1.由图可知,我国中西部人口向东部迁移较多,对东部地区这一迁入地而言,生态环境质量会有所下降,公共设施负担会加重,AD错误。中西部的劳动力迁入东部地区,可以促进东部地区的餐饮、住宿、家政等第三产业发展,B正确。人才和劳动力外流是对迁出地(中西部地区)的影响,C错误。故选B。
2.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2010 年以前,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中西部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迁往东部地区;但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再加上东部发达城市产业转型、生活成本增加,中西部地区迁出人口有所回落,所以中西部人口向东部迁移波浪式回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A正确。2010年,国家并没有颁布影响人口迁移的大政方针,相比经济,政策、环境、文化对中西部人口向东部迁移回落影响小,BCD错误。故选A。
【点睛】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各地区之间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展,常常迁往经济发达或就业机会多的地区。
读“我国某城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该城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医疗条件改善B.行政区划变动C.生育政策调整D.落户政策放宽
4.2010年后,该城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
A.GDP增长缓慢B.人口老龄化加剧C.产业结构优化D.环境承载力下降
5.该城市可能位于( )
A.成渝城市群B.珠三角城市群C.京津冀城市群D.长江中游城市群
【答案】3.D 4.C 5.B
【解析】3.根据图中信息,2016~2019年户籍人口增长比常住人口快。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行政区划的变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影响是相同的,两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存在较大差异,AB错误;如果是生育政策调整,常住人口基数大,增长应该比户籍人口快,C错误;故应该是当地落户政策放宽,使得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常住人口,D正确。故选D。
4.根据图中信息,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而之前一段时间,该市常住人口增长迅速,所以该市应该是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得到了优化,对劳动力需求不再那么强烈,C正确;GDP增长缓慢以及环境承载力下降会使得当地失去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常住人口可能有所下降,AD错误;人口老龄化对户籍人口同样有影响,并且会使得该市劳动力短缺,常住人口增长迅速,B错误。故选C。
5.根据图中信息,该市人口中户籍人口比例较低,而常住人口比例较高,应该存在大量人口迁入,且人口总数庞大,其位于珠三角城市群,在改革开放之后,依托国家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深圳常住人口1343.88万人(2019年末),比上年末增加41.22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494.78万人,增长8.8%,占常住人口比重36.8%;常住非户籍人口849.10万人,增长0.1%,占比重63.2%。
回流人口是指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务工后因某些原因返回户籍所在地的人口,多为中西部地区农民工。2008年前的回流人口,习惯上称为第一代回流人口,这部分人回乡后大都回归农村,重操农业。2008年后的回流人口被称为新一代回流人口,这部分人回乡后多选择在当地县城就业、购房定居。下图示意江西吉安市新一代回流人口回乡前后的职业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与第一代回流人口相比,新一代回流人口( )
A.从事职业类型单一B.建筑业从业人口少
C.推动了当地城镇化D.主要从事第一产业
7.新一代回流人口多选择定居县城,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环境优良B.教育等资源较好
C.生活成本较低D.离农村户籍地较近
【答案】6.C 7.B
【解析】6.根据题干分析,第一代回流人口多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这一部分人口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受教育程度所限,其掌握技能较少,这一部分人口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回流返乡后,当地由于经济发展较慢,企业数量较少,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第一代回流人口回乡后大都回归农村,重操农业;而新一代回流人口从事职业类型多种多样,且基本都不再从事农业,AD错误,新一代回流人口从事建筑业人口占比接近5%,建筑业从业人口并不少,B错误,从业类型有技术工人、企业管理等相对高端的行业,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发展,所以新一代回流人口推动了当地城镇化,C正确。故选C。
7.相对于农村,县城人口居住较多,生态环境较差,生活成本也更高,距离农村户籍地较远,ACD错误;但是县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医疗、教育等较好,B正确。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产业饱和,经济效益下降B.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C.城市生活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D.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2.“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B.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C.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D.促进农村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答案】1.B 2.C
【解析】1.根据材料分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因此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B正确;城市产业并没有达到饱和,经济效益也不会不断下降,A错误;城市生活成本高,是一直存在的城乡差异,城市也不一定环境污染严重,不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C错误;农民工返乡创业并不是从事农业生产,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撂荒与农民工返乡创业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2.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农村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农民工返乡创业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C正确;环境质量属于生态效益,A错误;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经济效益,D错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是最先带来的效益,B错误。故选C。
【点睛】“城归”返乡创业现象一般是指在城市打拼过的务工经商人员,他们依靠在城市打工积累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返乡创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收入,带动当地税收提高,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等。
知识点拨
“城归”主要是指那些进城务工的农民或者从农村走出来的读书人、退役军人等, 他们经过多年在城市打拼的经历, 积累了一定的资本、 技术、 经营管理理念和产业运作经验, 又回乡创业。
“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经济压力大,另一方面是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互联网经济使得电商蓬勃发展, 推动了 “城归族” 返乡创业; 农民工个人素质不断提升, 具备了返乡创业的能力。
“城归”现象给乡村带来的积极效益: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如何才能让 “城归族”留下来、稳得住?
首先, 落实相关税费优惠政策, 支持试点地区加快出台降低门槛、 财政支持、 金融服务等创新性政策措施,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其次, 应科学规划返乡创业园, 这对稳定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十分关键。
再其次, 引导乡镇找准自身定位,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镇产业名片,实现产业要素集聚,培育出规模化、 链条化的优势产业集群。
最后, 应该特别注意规范“城归族”返乡创业的政府公共服务保障。
02 生活方式型移民
格林尼治小镇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距纽约42千米,是纽约市的卫星城镇。20世纪初,小镇只是纽约金融从业者逃避城市生活、放松休闲之地。20世纪90年代,小镇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吸引了纽约大量金融机构总部迁入,成为全球著名的金融服务小镇。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初,格林尼治小镇吸引纽约大量金融高端人士到此定居,主要是因为( )
A.交通便利 B.环境优美
C.地价低廉 D.设施完善
2.目前,仍有大量金融管理机构入驻小镇,其核心目的是想获得( )
A.集聚优势 B.设备技术
C.工作人员 D.公共服务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纽约发展过快,城市问题突出,格林尼治小镇因为环境优美吸引纽约大量金融高端人士到此定居,以此逃避城市生活和放松休闲;交通便利、地价低廉、设施完善这些都只是条件,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前提必须是小镇环境优美,对这些金融从业者吸引力大。
第2题,根据材料知,小镇已经形成全球著名的金融服务中心,有大量金融机构总部迁入。现在再入驻的金融管理机构其核心目的是想获得集聚优势,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利用其规模效益;金融管理机构属于生产性服务业,需要的设备技术少;利于获得当地的金融人才,以及利用当地的公共服务,但这不是核心目的。
知识点拨: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
03 吊庄移民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被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西海固村民采用“吊庄”移民的方式逐步搬迁到银川市近郊的闽宁镇。“吊庄”,是指一家走出去一两个壮年劳动力,到外地开荒种植,这样一户人家分居两处,一个庄子吊两个地方,故称之为“吊庄”。早前闽宁镇所在地区瘠薄干旱,生态条件恶劣。1997年福建对口支援宁夏,帮扶一批又一批的西海固移民在这里防沙固沙、种粮定居、发展产业。2014年,闽宁镇引入光伏产业,并在太阳能光伏板下养羊,取得了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40年来,闽宁镇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到发展光伏、旅游等产业,由昔日的“干沙滩”变成“金沙滩”,成为我国特色开发式扶贫的成功典范。图左为宁夏区域地理事物分布图;图右为光伏牧羊图片
(1)分析西海固地区早期采取“吊庄”移民方式搬迁到闽宁镇的原因。
(2)说明闽宁镇发展光伏牧羊产业的生态效益。
(3)简述闽宁镇由昔日“干沙滩”发展为“金沙滩”,给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启示。
【答案】(1)早期闽宁镇气候干旱,多风沙,土壤贫瘠(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低;“吊庄”移民多为青壮年劳动力,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能力强。
(2)太阳能发电为牧羊产业提供清洁能源,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光伏板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草场植被恢复,减缓土地荒漠化;羊群产生粪便能作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牧草的生长。
(3)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实施易地搬迁(生态移民),让环境得到自然恢复;依据当地优势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结对帮扶,与发达地区加强区域合作;在发展产业同时,注重植被、生态建设与恢复,实现可持续发展。
【分析】本题以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为背景材料,涉及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太阳能开发、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结合材料,早期闽宁镇所在地区瘠薄干旱,生态条件恶劣,气候干旱,多风沙,土壤贫瘠,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低;由材料可知“吊庄”移民多为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身体素质好,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能力强。
(2)太阳能发电为牧羊产业提供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量,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光伏板遮挡太阳光线,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草场植被恢复,减缓土地荒漠化;羊群产生粪便,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牧草的生长,及能起到经济效益,又能起到生态效益。
(3)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首先实施易地搬迁,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影响,让环境得到自然恢复;再根据自然条件,确定当地优势条件,优势产业,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结对帮扶,获取发达地区经济与技术的支持,与发达地区加强区域合作;在发展产业同时,注重植被、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恢复,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拨:
扶贫移民和生态移民的典范——宁夏吊庄移民
宁夏“吊庄移民”是原居住地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或生态脆弱区不利于人类生存,把该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这种人口迁移属于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 搬离原来的居住地, 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
宁夏“吊庄移民”是原居住地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或生态脆弱区不利于人类生存,把该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这种人口迁移属于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 搬离原来的居住地, 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
为什么要“吊庄移民”?
宁夏地区南北差异较大,北部的宁夏平原是著名的引黄灌溉区,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沟渠纵横,非常适合灌溉,再加上借助于贺兰山呵护,气候条件良好,年均气温在9.2℃左右,无霜期可达165天,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南部主要由六盘山地和其北缘的黄土丘陵及干旱荒漠组成。年均气温不足5℃,无霜期只有100天,最主要的是中国最干旱缺水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200多毫米,地下水资源奇缺,且水质极差,人畜饮水非常困难。
“西海固”是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和固原的简称,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贫瘠,山高坡陡,雨水较少,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000mm以上,土地退化现象严重,被称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2020年随着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实现脱贫。
为什么西海固非常贫困?
从自然条件来看,西海固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属于半干旱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十年九旱”,而且西海固地区没有大的河流。北边的宁夏平原虽然降水更少,但有黄河水的灌溉,发展农业的条件好太多了。
另外西海固位于六盘山、黄土高原山区,山大沟深,地表植被覆盖率低,黄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水难以保存。导致该地区缺水的情况更严重。
水资源的缺乏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水人的生活农业的发展都无法保障。
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该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另外新中国成立后,西海固地区人口长期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状况,人口数量剧增,生态环境压力过大,导致人地关系失衡,生态恶化和环境破坏。由于人口剧增,人地关系失衡,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只能掠夺式的利用资源,陡坡开荒,破坏森林和草场资源,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结果陷入了"人口增加-开垦土地-破坏生态-贫困-人口增加"的恶性循环之中。
所以人口增加,生态环境破坏也是西海固贫困的原因。
(2023·浙江6月选考)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省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 沿海产业升级放缓B. 沿海经济增速下降C. 省际产业转移增加D. 省际交通条件改善
2.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甲——新疆B. 乙——安徽C. 丙——浙江D. 丁——吉林
【答案】1. C 2. D
【解析】1.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省际产业转移增加,省区之间发展差距减小,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C正确;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沿海产业升级加快,A错误;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沿海经济增速上升,B错误;省际交通条件改善,是省际流动人口的有利条件,不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原因,D错误。故答案选C。
2.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丁流入率小于流出率,为人口净迁出区,应该为我国经济欠发达中西部地区,但新疆人口稀少,石油资源丰富,由于资源的开发,人口为净迁入区,与表中丙对应,AC错误;吉林地处中部地区,加之气候寒冷,重工业基地衰退,人口迁出,D正确;乙地人口大量迁入,应为东部沿海地区,应为浙江省,B错误。故答案选D。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2、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促进了人口的迁移;3、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4、婚姻和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5、政治因素。
(2023·山东卷)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
3. 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4. 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
A. 老年人口比重大B. 老年人口数量大
C. 劳动人口比重大D. 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5. 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
A. 经济规模B. 经济发展趋势C. 人口规模D. 人口职业构成
【答案】3. A 4. C 5. B
【解析】3.读图对比2020年和2010年的市辖区人口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可知市辖区人口增加,但增幅较小,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减少,减幅较大,总人口明显减少。因此人口流动情况为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少部分流向市辖区,较多人口人口流出该地级市。而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应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图中箭头粗细可以表示人口流动量的大小,①图符合题意,A正确;②图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多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会造成市辖区人口减少,不符题意,B错误;③和④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流入市辖区的人口远高于流出地级市的人口,不符题意,CD错误。故选A。
4.我国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人口迁移为主。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为人口净迁入区,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会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和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劳动人口比重,AD错误,C正确;其他县级行政区总人口远大于市辖区人口,市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应小于其他县级行政区,B错误。故选C。
5.当今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出地:有利: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造成了人才外流;(2)对迁入地:有利: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如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2021·湖南卷)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下图示意1990~200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此完成下面8-9题。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
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
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
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
7.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三农”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6.D 7.B
【解析】6.根据图片信息,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A项错误。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一直在上升,B项错误。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C项错误。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D项正确。故选D。
7.根据题意,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是因为国家“三农”政策利好,外出务工人数开始减少,①正确。出生人口变化并不会迅速影响到外出务工人数,②错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产业受到影响,外出务工人数开始有所下降,③正确。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有所上升的,尤其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持续上涨,④错误。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考点分布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命题趋势
人口迁移
2023浙江6月,22-23题,6分
2023山东卷,3-5题,9分
2023海南卷,1-2题,6分
2023北京卷,15题,3分
2022浙江6月,7-8题,4分
2022广东卷,18(2),6分
2022江苏卷,16-18题,6分
2022天津卷,12题,3分
2022重庆卷,6题,3分
2021江苏卷,11-13题,6分
2021湖南卷,1-2题,6分
2021天津卷,8题,3分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理特征,认识世界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相关材料,综合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地协调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辩证地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运用资料,能够结合时空的变化,对人口迁移的发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给出简要的地域性解释。
从近些年高考看,人口迁移的考查频率较高,且多考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常见考向是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影响。
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
时间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域差异
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年龄差异
青壮年人口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口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性别差异
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
文化差异
学历水平较高的人口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口迁入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
从辩证角度
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从区域角度
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从三大要素角度
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从具体方面
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镇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方面
影响
人口数量
迁入地增多,迁出地减少
性别比
轻工业区下降,重工业区上升
职业构成
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交通运输
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
年龄结构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移,会使迁出地人口老龄化加重,迁入地人口老龄化减轻
经济、文化发展
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省(区)
流入人口(万人)
流入率(%)
流出人口(万人)
流出率(%)
甲
155.1
2.5
1152.1
18.9
乙
1618.7
25.1
236.2
3.7
丙
339.1
13.1
60.3
2.3
丁
100.2
4.2
241.4
1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6讲 植被和土壤(讲通),文件包含第16讲植被和土壤讲义原卷版docx、第16讲植被和土壤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10讲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通),文件包含第10讲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义原卷版docx、第10讲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9讲 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讲通),文件包含第09讲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讲义原卷版docx、第09讲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解读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