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阅读训练六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阅读训练六课件,共32页。
阅读训练六第六单元(一)(20-21·张家口怀安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1.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2.写出诗的颔联所展示的画面及表现的情感。1.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示例:不矛盾。这里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衬托等)的表现手法。用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一片寂静,也流露出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淡泊情怀。解析: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尾联的意思是: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我们领会前面几句诗后,便可知诗人在山光潭影之中,早已洗净俗尘,心空性悦,完全遁入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里,自然而然会产生“万籁此都寂”的感受。周围一片寂静,袅袅的钟磬声响起,更能衬托出这种寂静,这是以声衬静的写法,因此并不矛盾。此联表达了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2.写出诗的颔联所展示的画面及表现的情感。答案示例: 画面:弯曲幽深的小路通往远处,幽静迷人的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情感: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一问,颔联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弯弯曲曲的小路。幽处,幽深寂静的地方。花木深,形容花木长得茂盛,给人幽深之感。这两句诗描绘的画面: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幽深寂静的远处,院内花木繁茂,花木丛中隐约可见禅房,香气馥郁。第二问,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无欲无求,苦修苦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了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二)(20-21·衡水景县期末)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3.请解释《送友人》中画横线的诗句。4.《卜算子》中词人托物写怀,结合词句分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3.请解释《送友人》中画横线的诗句。答案示例:以后的“他”会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现在的“我”如落日依恋大地一样与友人难舍难分。 解析:浮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落日,比喻难舍之情。据此解释即可。4.《卜算子》中词人托物写怀,结合词句分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答案示例:①“谁见幽人独往来”“孤鸿影”“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独;②“惊起却回头”表现了词人惊魂未定的凄惶;③“拣尽寒枝不肯栖”表现了词人志趣的高洁(孤高的心境)。解析:结合词的写作背景和具体词句来分析。苏轼因诗文获罪,幸免一死。被贬到黄州后,仍惊魂未定,梦寐惶恐。这首词即作于他初到黄州时,描写了他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味美同“敩”,教导扩充有时解析:“矣”一般用于句末,其后该断开,排除C项;“而或不达于事”与“而或不知其细”结构一致,排除A、D项。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B.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C.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D.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B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答案示例: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答案示例: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的人。解析:是故,所以;困,困惑。解析:好,喜爱。8.根据选文【甲】【乙】的内容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 两者的关系,告诉我们 的道理;选文 【乙】论述了 两者的关系,启发我们学习要 。教与学解析:选文【甲】论述教和学的关系,“故曰:教学相长也”一句进行总结,告诉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选文【乙】中“问与学”一句,直接提示了该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根据“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可知,文章启发我们不仅要好学,还要勤问。教学相长学与问勤学好问(或勤问好学)【乙】鹿畏䝙①,䝙畏虎,虎畏罴②。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昔云持弓矢罂③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④而食之。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选自柳宗元《罴说》)①䝙(chū):一种似狐狸的野兽。②罴(pí):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古称“罴”。③罂(yīng):瓦罐。④捽(zuó)搏挽裂:揪住扑搏撕咬得四分五裂。【乙】鹿害怕䝙,䝙害怕虎,虎害怕罴。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像人一样站着,非常有力气而且对人伤害非常大。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曾经有人告诉我,他拿着弓、箭、装火种的瓦罐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亮出灯火,照明射击。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猎人见到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也被吓跑了。罴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到了发现是人,罴就揪住猎人,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参考译文:有时同“饲”,喂像人一样等到解析: A.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到。 B.而: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递进,而且。 C.其:都是代词,它的。 D.以:介词,按照/连词,来。C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答案示例: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答案示例: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解析:重点的词有: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求,要求。解析:重点的词有:善内,改善内部,即要有真正的本领。恃,依靠。12.【乙】文给你哪些启示?答案示例一: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答案示例二: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解析:主旨句是“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根据此句谈启示。(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回答问题。【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 ,子知之乎?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庄子·秋水》)【甲】参考译文: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 ,子知之乎?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庄子·秋水》)惠子做了梁国的相国,庄子前去见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相国。”因此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中搜捕了(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 ,你知道它吗?鹓 从南海出发而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鸱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 从它面前飞过,(鸱)仰头看着说:‘吓!’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斥我吗?”【乙】参考译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②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③无所容。非不呺然④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⑤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 ⑥为事。①瓠(hù):葫芦。②实:容量。③瓠落:空廓的样子。④呺(xiāo)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⑤掊(pǒu):击破。⑥洴澼 (píng pì kuàng):漂洗丝絮。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植成熟,果实容量有五石大;用它盛水,它的坚固程度经不起提举;剖开来做瓢,它又太大没有可放的东西。(葫芦)并不是不大,我因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砸破。”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个善于制造使手不冻裂的药物的人,他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乙】参考译文: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⑦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⑧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⑨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⑩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⑦鬻(yù):卖,出售。⑧裂:分割,割裂。⑨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浮水工具,俗称腰舟。⑩蓬之心:比喻知识浅薄,不能通达事理。有一个客人听说此事,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宋人召集全家族人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收入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越国起兵来犯,吴王派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割地封赏了他。能够使手不冻裂的药方是一样的,有的人因此得到封赏,有的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的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系着当作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没有东西可装呢?可见先生(你)还是知识浅薄啊!”解析:D.将:动词,率领军队。D 14.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魏 王 贻 我 大 瓠 之 种 我 树 之 成 而 实 五 石/ /解析:根据句意划分停顿。句意为: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植成熟,果实容量有五石大。15.翻译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答案示例: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斥我吗?答案示例:为什么不系着当作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没有东西可装呢?解析:今,现在;子,你;欲,想要;以,介词,用。解析:以为,以之为,省略介词宾语“之”;而(第二个),连词,表转折。落实这些重点词语的意思,翻译通顺即可。1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认为庄子是来争夺相位的,于是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搜捕。 文章重点表现了庄子的过人才能。 B.【甲】文中庄子讲鹓 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一朝得志,便仗势欺人、为所欲为的丑态, 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 C.【乙】文中惠子用大葫芦盛水浆,一不小心,葫芦掉地上摔烂了,惠子觉得自己不善于使用大 东西。 D.【乙】文揭示出一个道理: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D
阅读训练六第六单元(一)(20-21·张家口怀安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1.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2.写出诗的颔联所展示的画面及表现的情感。1.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示例:不矛盾。这里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衬托等)的表现手法。用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一片寂静,也流露出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淡泊情怀。解析: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尾联的意思是: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我们领会前面几句诗后,便可知诗人在山光潭影之中,早已洗净俗尘,心空性悦,完全遁入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里,自然而然会产生“万籁此都寂”的感受。周围一片寂静,袅袅的钟磬声响起,更能衬托出这种寂静,这是以声衬静的写法,因此并不矛盾。此联表达了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2.写出诗的颔联所展示的画面及表现的情感。答案示例: 画面:弯曲幽深的小路通往远处,幽静迷人的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情感: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一问,颔联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弯弯曲曲的小路。幽处,幽深寂静的地方。花木深,形容花木长得茂盛,给人幽深之感。这两句诗描绘的画面: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幽深寂静的远处,院内花木繁茂,花木丛中隐约可见禅房,香气馥郁。第二问,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无欲无求,苦修苦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了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二)(20-21·衡水景县期末)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3.请解释《送友人》中画横线的诗句。4.《卜算子》中词人托物写怀,结合词句分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3.请解释《送友人》中画横线的诗句。答案示例:以后的“他”会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现在的“我”如落日依恋大地一样与友人难舍难分。 解析:浮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落日,比喻难舍之情。据此解释即可。4.《卜算子》中词人托物写怀,结合词句分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答案示例:①“谁见幽人独往来”“孤鸿影”“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独;②“惊起却回头”表现了词人惊魂未定的凄惶;③“拣尽寒枝不肯栖”表现了词人志趣的高洁(孤高的心境)。解析:结合词的写作背景和具体词句来分析。苏轼因诗文获罪,幸免一死。被贬到黄州后,仍惊魂未定,梦寐惶恐。这首词即作于他初到黄州时,描写了他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味美同“敩”,教导扩充有时解析:“矣”一般用于句末,其后该断开,排除C项;“而或不达于事”与“而或不知其细”结构一致,排除A、D项。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B.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C.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D.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B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答案示例: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答案示例: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的人。解析:是故,所以;困,困惑。解析:好,喜爱。8.根据选文【甲】【乙】的内容填空。 选文【甲】论述了 两者的关系,告诉我们 的道理;选文 【乙】论述了 两者的关系,启发我们学习要 。教与学解析:选文【甲】论述教和学的关系,“故曰:教学相长也”一句进行总结,告诉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选文【乙】中“问与学”一句,直接提示了该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根据“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可知,文章启发我们不仅要好学,还要勤问。教学相长学与问勤学好问(或勤问好学)【乙】鹿畏䝙①,䝙畏虎,虎畏罴②。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昔云持弓矢罂③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④而食之。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选自柳宗元《罴说》)①䝙(chū):一种似狐狸的野兽。②罴(pí):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古称“罴”。③罂(yīng):瓦罐。④捽(zuó)搏挽裂:揪住扑搏撕咬得四分五裂。【乙】鹿害怕䝙,䝙害怕虎,虎害怕罴。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像人一样站着,非常有力气而且对人伤害非常大。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曾经有人告诉我,他拿着弓、箭、装火种的瓦罐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亮出灯火,照明射击。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猎人见到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也被吓跑了。罴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到了发现是人,罴就揪住猎人,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参考译文:有时同“饲”,喂像人一样等到解析: A.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到。 B.而: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递进,而且。 C.其:都是代词,它的。 D.以:介词,按照/连词,来。C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答案示例: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答案示例: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解析:重点的词有: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求,要求。解析:重点的词有:善内,改善内部,即要有真正的本领。恃,依靠。12.【乙】文给你哪些启示?答案示例一: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答案示例二: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解析:主旨句是“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根据此句谈启示。(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回答问题。【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 ,子知之乎?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庄子·秋水》)【甲】参考译文: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 ,子知之乎?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庄子·秋水》)惠子做了梁国的相国,庄子前去见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相国。”因此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中搜捕了(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 ,你知道它吗?鹓 从南海出发而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鸱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 从它面前飞过,(鸱)仰头看着说:‘吓!’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斥我吗?”【乙】参考译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②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③无所容。非不呺然④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⑤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 ⑥为事。①瓠(hù):葫芦。②实:容量。③瓠落:空廓的样子。④呺(xiāo)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⑤掊(pǒu):击破。⑥洴澼 (píng pì kuàng):漂洗丝絮。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植成熟,果实容量有五石大;用它盛水,它的坚固程度经不起提举;剖开来做瓢,它又太大没有可放的东西。(葫芦)并不是不大,我因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砸破。”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个善于制造使手不冻裂的药物的人,他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乙】参考译文: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⑦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⑧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⑨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⑩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⑦鬻(yù):卖,出售。⑧裂:分割,割裂。⑨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浮水工具,俗称腰舟。⑩蓬之心:比喻知识浅薄,不能通达事理。有一个客人听说此事,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宋人召集全家族人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收入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越国起兵来犯,吴王派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割地封赏了他。能够使手不冻裂的药方是一样的,有的人因此得到封赏,有的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的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系着当作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没有东西可装呢?可见先生(你)还是知识浅薄啊!”解析:D.将:动词,率领军队。D 14.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魏 王 贻 我 大 瓠 之 种 我 树 之 成 而 实 五 石/ /解析:根据句意划分停顿。句意为: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植成熟,果实容量有五石大。15.翻译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答案示例: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斥我吗?答案示例:为什么不系着当作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没有东西可装呢?解析:今,现在;子,你;欲,想要;以,介词,用。解析:以为,以之为,省略介词宾语“之”;而(第二个),连词,表转折。落实这些重点词语的意思,翻译通顺即可。1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认为庄子是来争夺相位的,于是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搜捕。 文章重点表现了庄子的过人才能。 B.【甲】文中庄子讲鹓 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一朝得志,便仗势欺人、为所欲为的丑态, 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 C.【乙】文中惠子用大葫芦盛水浆,一不小心,葫芦掉地上摔烂了,惠子觉得自己不善于使用大 东西。 D.【乙】文揭示出一个道理: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D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