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 整理与归纳(9)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 整理与归纳(9)教案,共5页。
专题复习《溶解现象——溶解性与溶解度》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溶解现象》是上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第六章的内容。常规的复习,教师通常会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讲解知识点和例题,这样的课堂很少师生互动,缺乏真实生动的情境。作为启蒙阶段的化学学习,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复习课上学会复习、提升思维品质。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活动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并让学生走上讲台,对溶液相关知识进行归纳,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应用理论探究,实验探究,将探究融入化学复习课。【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2.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3.了解溶解度的含义。4.会利用溶解度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 溶解度。5.了解结晶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2、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复习、讨论等进行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通过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与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学习重点】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学习难点】 1、明确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溶解度曲线的理解与应用。【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案【学习过程】【引言】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同学们对溶液的有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利用三节课再对本章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以加深同学们对“溶解现象”的理解。今天我们复习第一课时“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展示PPT,学生齐读。【过渡】在本节课我们所要复习的内容中,有哪项考点呢?【板书】【考点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二、合作交流 [投影] 1.概念:在一定______下,向__________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___________时,所得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叫不饱和溶液。【过渡】如何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呢?[投影]2.判断方法(1)当溶液中有固态溶质时,若固体__________________,那么该溶液是饱和的;若固体________,那么该溶液是不饱和的。(2)当溶液中没有固态溶质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相应的溶质,若__________,则原溶液是饱和的;若_____________,则原溶液是不饱和的。(3)当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过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呢?[投影]3.相互转化(对大多数固体溶质来说) ( )( ) ( )( )(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气体、熟石灰等)需____ __(填“升高”或“降低”) 温度将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②对某饱和溶液进行 或 ,往往会有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4.溶液的稀、浓与溶液是否饱和的关系如图5-1所示,饱和溶液_____ 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_ _____是稀溶液;但同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其饱和溶液____ ____比其不饱和溶液浓。类型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命题角度: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及相互转化。例1 A、B两个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水(其中A烧杯中水温为10 ℃,B烧杯中水温为30 ℃,不考虑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分别在两个烧杯中加入10 g甲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现象如图5-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B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若将A烧杯中的溶质全部溶解,可采 用降温的方法 D.升高温度可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考点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_______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____g溶剂里达到________状态时所溶解的________,叫作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影响因素: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②外因:主要是________。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________;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________;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__________。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注意: 判断某一数值是不是溶解度,关键是看它是否同时满足四个条件“一定________、________ g溶剂、________状态、溶解的溶质质量”。 【考点三】气体的溶解度 影响因素:①内因:气体的性质;②外因:主要是温度和压强。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________;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________。【考点四】溶解度曲线1.概念:指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横坐标表示________,纵坐标表示__________。2.应用:(1)查找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____________。(2)比较不同物质在________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若某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交点,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3)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据此可以判断结晶的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曲线向上且“陡”)的,常用____________的方法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曲线“平缓”)的,常用____________的方法结晶。类型二、溶解度曲线命题角度:考查根据溶解度曲线图,查找溶解度,找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例2 根据如图5-3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C.将t2 ℃时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 ℃时都会析出晶体 D.t2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类型三、饱和溶液、溶解度等的综合考查 命题角度:将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等知识融合在一起考查。例3 20 ℃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20 g,分别加入到四个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其溶解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C.20 ℃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丙>乙>甲>丁 D.四杯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为:丙溶液>乙溶液>甲溶液>丁溶液 课后巩固一、题组训练一(问题习题化)1.饱和溶液是 ( )A.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B.很浓的溶液 C.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 D. 溶质为固体的溶液2.要确定某溶液为饱和溶液,判断依据是 ( )A. 不断蒸发溶剂有不溶解的溶质出现 B. 温度和溶剂量不变时,加入该溶质后,还能溶解C. 温度和溶剂量不变,溶液的浓稀程度不变 D. 温度和溶剂量不变时,再加入少量该溶质,不再溶解3.要使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铵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采用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A. 加氯化铵 B. 加硝酸铵C. 降低溶液温度 D. 恒温蒸发溶剂4.根据右图信息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t2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85gB.t1 ℃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同C.将t2℃ 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t1℃,有晶体析出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二、题组训练二(知识网络化)1.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B.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C.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D.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2. KCl与KNO3在不同温度的溶解度数据如右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比KCl的溶解度大 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间C.在20℃时,10g水中加入5gKCl可得到33.3% 的KCl溶液D.在50℃时,两物质各5g分别加入l0g水中, 充分溶解,均有固体剩余三、题组训练三(中考链接)3.(2015•山西)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由图可获得的一条信息是 .(2)若乙中混有少量甲,提纯乙的方法是 .(3)t2℃时,将不饱和的甲溶液,转化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变化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选填“增大”、 “减小”或“不变”).(4)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由t2℃降温至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选序号).A.甲>乙 B.甲<乙 C.无法确定.五、教后反思 [板书设计] 物质的溶解现象考点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判断方法相互转化考点二、固体溶解度概念影响因素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考点三、气体溶解度 1、影响因素考点四、溶解度曲线概念应用20℃时的溶解度/g >10 10~1 1~0.01 <0.01 溶解性 ____ __ 可溶 微溶 ___ ___ 物质 甲 乙 丙 丁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 g 4.2 2 0 9.2 温 度/℃ 10 20 30 4050KCl30g33g35g38g41gKNO321g31g45g65g8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