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讲义)学生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讲义)学生版+解析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讲义)学生版+解析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讲义)学生版+解析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学案,共2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
    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间接法):
    1.实验原理: ;
    2.实验器材: 、 、小车、斜面、挡板;
    3.实验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
    得出的结论: ;
    【例题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小车在下落的过程中,受 (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4)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
    (5)如果在实验中,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变式1】为研究小车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每次均从斜面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小车,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如图1所示。
    (1)除了图中的器材外,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
    (2)实验前,小明对小车的运动情况作了以下猜想:
    ①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 ②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3)某次实验小车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为 cm。
    多次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分析数据可知,猜想 (选填“①”或“②”)是正确的,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2s通过的路程为 m。
    (4)如图2所示符合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
    (5)小明继续进行实验研究,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到某一位置,路程为s,时间为t,小车在路程中点s2处的速度为v1,在时间中点t2时的速度为v2,则v1 v2(选填“>”“<”或“=”)。
    【例题2】某小组同学探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A处。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把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B处,用 测出AB的长s1=80cm,又用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滑下到达B点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5s,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1= m/s;
    (3)把金属片移到AB的中点O处,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O点处的时间t2=3s,那么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m/s;
    (4)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路程s3= m,所用时间t3= s,平均速度v3= m/s。
    (5)根据测量可知:小车速度越来越 ,小车做 运动。
    (6)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秒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vAB偏 。(填“大”或“小”)
    (7)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各物理量时,为了减少误差,斜面的倾斜度应较 (填“大”或“小”)些,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变式2】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中,小明用两个相同的圆纸片,分别裁去一个扇形,做成图甲所示的M、N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实验时为了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最好选择图甲中的 (选填“M”或“N”)纸锥进行测量;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需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此时应该拿至图 (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释放。
    (2)小明和同组的成员商量后,制定了如下的方案来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方案一:先选定一段时间,测量纸锥在这段时间内下落的距离。方案二:先选定一段距离,测量纸锥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方案三:预先不选定时间或距离,直接测定纸锥通过某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上述方案,你认为应该采用方案 ;理由是 ;
    (3)小明用频闪照相机通过每隔0.1s的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拍摄记录下纸锥的运动过程,如图丁是纸锥运动过程中其中一段的照片,由照片可知:纸锥下落时速度越来越 ,纸锥从C到D的平均速度为 m/s;
    (4)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不同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为此提出两个猜想:
    猜想一: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可能与纸锥锥角的大小有关;
    猜想二: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可能与纸锥的轻重有关。小明在某次实验中看到N纸锥先落地,从而得出锥角小的纸锥下落速度大;
    对此你认为小明所得的结论 (选填“可靠”或“不可靠”),你判断的理由是 。
    【例题3】小周进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
    (1)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如图甲所示,则物体的长度读数为 cm,停表读数为 s;
    (2)用如图乙装置实验时,小车从A静止释放,从A到B所用时间tAB=2s,A到C所用时间tAC=3s,则BC间平均速度vBC= m/s;
    (3)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AC间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4)如图丙能够准确反映图中小车A到C运动情况的是 。(填字母)
    【变式3】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AB=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例题4】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600m,他去上学时,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1.2m/s,为了不迟到后一半路程用了150s,他上学的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
    A.1.5 m/sB.1.6 m/sC.2 m/sD.2.5 m/s
    【变式4】某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他在5s末的速度是8.4m/s,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0.2m/s,则本次比赛中,该运动员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10.2m/sB.9.3m/sC.10m/sD.8.4m/s
    【例题5】如图是小华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时,拍摄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每隔0.2s闪拍一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cm
    B.小球从B点运动到 D点通过的路程为4.5cm
    C.小球在DF 段做匀速直线运动
    D.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0.15m/s
    【变式5】小明用玩具汽车测量平均速度,让汽车在斜面上沿直线下滑,位置传感器每隔0.2s记录一次汽车的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汽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 cm,BD段的平均速度为 m/s,汽车由A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理由是 。
    【例题6】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s﹣t图象,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BC段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30km/h
    C.CD段汽车做减速运动
    D.BC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变式6】甲、乙两辆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
    A.0~10s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v甲<v乙
    B.0~10s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运动
    C.在15s末时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
    D.甲车在20s内的平均速度是10m/s
    【例题7】某人在2h内行走了10km,休息0.6h后又在3h内行走了18km,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变式7】小明常常以跑步上学的方式煅炼身体,刚出门时做准备活动,他以2m/s的速度行走了1分钟,然后以5m/s的速度跑步5分钟就可到达学校,则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 m,他上学的平均速度为 m/s。
    【例题8】聪聪背着书包去上学,她先以1m/s的速度走了5分钟,原地休息1分钟,又用40秒走了30米,最后到达学校。求:
    (1)聪聪前5分钟走的路程是多少?
    (2)聪聪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变式8】小芳从家中出发到学校,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路程与时间图像如图所示。求:
    (1)小芳骑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2)小芳从家到学校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秒?序号
    知识点
    难易程度
    例题数
    变式题数
    合计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
    ★★
    8
    8
    16
    从A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
    2
    3
    4
    5
    从A点开始的路程s/cm
    0
    4.00
    16.00
    36.00
    64.00
    100.00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讲义
    (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
    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间接法):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 刻度尺 、 停表 、小车、斜面、挡板;
    3.实验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
    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 ;
    【例题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小车在下落的过程中,受 (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4)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
    (5)如果在实验中,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v=st;(2)非平衡力;0.72;(3)小于;(4)小;时间;(5)偏大。
    【解析】解:(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该实验的原理是v=st;
    (2)由题意可知,小车是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而且运动过程中没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小车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小车不是受平衡力的作用;
    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0.5m+0.5m=1.0m,
    所用的时间为5秒,所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1m5s=0.2m/s=0.72km/h;
    (3)由图示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都是0.5m,但通过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并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测出的时间误差较小。
    (5)如果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所测的时间偏小,小车运动的路程不变,由v=st可知,会使所测的平均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1)v=st;(2)非平衡力;0.72;(3)小于;(4)小;时间;(5)偏大。
    【变式1】为研究小车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每次均从斜面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小车,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如图1所示。
    (1)除了图中的器材外,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
    (2)实验前,小明对小车的运动情况作了以下猜想:
    ①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
    ②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3)某次实验小车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为 cm。
    多次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分析数据可知,猜想 (选填“①”或“②”)是正确的,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2s通过的路程为 m。
    (4)如图2所示符合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
    (5)小明继续进行实验研究,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到某一位置,路程为s,时间为t,小车在路程中点s2处的速度为v1,在时间中点t2时的速度为v2,则v1 v2(选填“>”“<”或“=”)。
    【答案】(1)刻度尺;(3)36.00;②;0.1600;(4)B;(5)>。
    【解析】解:(1)由v=st可知,实验中需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距离,用秒表测量小车行驶的时间;
    (3)由图1可知小车通过的路程为25.00cm+11.00cm=36.00cm;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故猜想②正确,由表格可知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2s通过的路程为16cm,即0.1600m;
    (4)分析表格中1s时间内的路程差,依次为12cm、20cm、28cm、36cm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故v﹣t图像应选B;
    (5)分析表格中1s时间内的路程差,依次为12cm、20cm、28cm、36cm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即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则时间中点未到达路程中点,则v1>v2。
    故答案为:(1)刻度尺;(3)36.00;②;0.1600;(4)B;(5)>。
    【例题2】某小组同学探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A处。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把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B处,用 测出AB的长s1=80cm,又用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滑下到达B点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5s,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1= m/s;
    (3)把金属片移到AB的中点O处,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O点处的时间t2=3s,那么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m/s;
    (4)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路程s3= m,所用时间t3= s,平均速度v3= m/s。
    (5)根据测量可知:小车速度越来越 ,小车做 运动。
    (6)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秒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vAB偏 。(填“大”或“小”)
    (7)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各物理量时,为了减少误差,斜面的倾斜度应较 (填“大”或“小”)些,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答案】(1)v=st;(2)刻度尺;秒表;0.16;(3)0.13;(4)0.4;2;0.2;(5)快;变速直线;(6)大;(7)小。
    【解析】解:(1)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测量时间,用速度公式v=st计算速度;
    (2)把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B处,用刻度尺测出AB的长s1=80cm,又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A处滑下到达B点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5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s1t1=0.8m5s=0.16m/s;
    (3)把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点,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处的时间t2=3s,路程s2=0.4m;
    所以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s2t2=0.4m3s≈0.13m/s;
    (4)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路程s3=0.4m,所用时间t3=5s﹣3s=2s;
    所以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s3t3=0.4m2s=0.2m/s;
    (5)根据计算的数据可知,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快,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因此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6)由图,若小车过了A点再计时,所测得小车通过AB段的时间偏小,路程不变,由v=st可知这样会使测AB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7)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使小车运动的时间更长,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故答案为:(1)v=st;(2)刻度尺;秒表;0.16;(3)0.13;(4)0.4;2;0.2;(5)快;变速直线;(6)大;(7)小。
    【变式2】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中,小明用两个相同的圆纸片,分别裁去一个扇形,做成图甲所示的M、N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实验时为了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最好选择图甲中的 (选填“M”或“N”)纸锥进行测量;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需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此时应该拿至图 (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释放。
    (2)小明和同组的成员商量后,制定了如下的方案来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方案一:先选定一段时间,测量纸锥在这段时间内下落的距离。方案二:先选定一段距离,测量纸锥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方案三:预先不选定时间或距离,直接测定纸锥通过某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上述方案,你认为应该采用方案 ;理由是 ;
    (3)小明用频闪照相机通过每隔0.1s的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拍摄记录下纸锥的运动过程,如图丁是纸锥运动过程中其中一段的照片,由照片可知:纸锥下落时速度越来越 ,纸锥从C到D的平均速度为 m/s;
    (4)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不同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为此提出两个猜想:
    猜想一: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可能与纸锥锥角的大小有关;
    猜想二: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可能与纸锥的轻重有关。小明在某次实验中看到N纸锥先落地,从而得出锥角小的纸锥下落速度大;
    对此你认为小明所得的结论 (选填“可靠”或“不可靠”),你判断的理由是 。
    【答案】(1)M;乙;(2)二;纸片下落在空中的距离不好测量,固定距离后通过测量时间就可以求速度;(3)大; 1;(4)不可靠;没有控制纸锥的轻重相等。
    【解析】解:(1)大纸锥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大,下落较慢,便于记录时间,由此可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故最好选择图甲中的M纸锥进行测量;
    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图乙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乙B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的位置释放;
    (2)方法二比较好,因为纸片下落在空中的距离不好测量,固定距离后通过测量时间就可以求速度;
    (3)每隔0.1s的时间曝光一次,在相同时间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大,由照片可知:纸锥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大;
    由图可知,纸锥从C到D两位置间的距离为10.00cm=0.1m,由图知该过程中有4个时间间隔,
    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v=st=;
    (4)实验中没有控制纸锥的质量相等,因此不能得出:锥角小的纸锥下落速度大,小明所得的结论不可靠,要科学的得出结论需要:用质量和半径相同,锥角不同的两个纸锥做实验。
    故答案为:(1)M;乙;(2)二;纸片下落在空中的距离不好测量,固定距离后通过测量时间就可以求速度;(3)大; 1;(4)不可靠;没有控制纸锥的轻重相等。
    【例题3】小周进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
    (1)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如图甲所示,则物体的长度读数为 cm,停表读数为 s;
    (2)用如图乙装置实验时,小车从A静止释放,从A到B所用时间tAB=2s,A到C所用时间tAC=3s,则BC间平均速度vBC= m/s;
    (3)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AC间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4)如图丙能够准确反映图中小车A到C运动情况的是 。(填字母)
    【答案】(1)4.50;337.3;(2)0.4;(3)偏大;(4)C。
    【解析】解:(1)①由图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1mm,被测物体的起始刻度是2.00cm,末端刻度是5.50cm,则物体的长度是5.50cm﹣2.00cm=3.50cm;
    ②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30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秒针的示数为37.4s,则该秒表的读数为300s+37.4s=337.4s;
    (2)由题意知,B到C所用时间为:tBC=tAC﹣tAB=3s﹣2s=1s,
    由图知BC间距离:sBC=40.0cm,
    小车BC间平均速度为:vBC=sBCtBC=40.0cm1s=40.0cm/s=0.4m/s;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测量时间偏小,由v=st可知,AC段的平均速度vAC会偏大;
    (4)由题意知tAB=2s,AB间距离sAB=80.0cm﹣40.0cm=40.0cm,
    小车AB间平均速度为:vAB=sABtAB=40cm2s=20.0cm/s=0.2m/s;
    所以vBC>vAB,故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
    A、通过的距离不变,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故A不符合题意;
    B、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后做加速运动,速度变大,图C中,相同时间通过的距离变大,如下所示;
    故C符合题意;
    D、小车运动的速度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故答案为:(1)4.50;337.3;(2)0.4;(3)偏大;(4)C。
    【变式3】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AB=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 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答案】(1)v=st;(2)减小;(3)3;80.0;0.16。
    【解析】解:(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平均速度,所以实验原理是v=st;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便于测量时间,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B点所用时间为3s;
    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则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时的路程sAC=80.0cm=0.800m;
    由图可知,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时的时间tAC=5s,则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时的平均速度:vAC=sACtAC=0.800m5s=0.16m/s。
    故答案为:(1)v=st;(2)减小;(3)3;80.0;0.16。
    【例题4】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600m,他去上学时,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1.2m/s,为了不迟到后一半路程用了150s,他上学的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
    A.1.5 m/sB.1.6 m/sC.2 m/sD.2.5 m/s
    【答案】A
    【解析】解:根据v=st可知,前一半路程用时t1=s2v1=300m1.2m/s=250s;
    又知后半程用时t2=150s,则全程用时t=t1+t2=250s+150s=400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600m400s=1.5m/s,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变式4】某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他在5s末的速度是8.4m/s,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0.2m/s,则本次比赛中,该运动员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10.2m/sB.9.3m/sC.10m/sD.8.4m/s
    【答案】C
    【解析】解:由题知,百米赛跑中的总路程为s=100m,总时间为t=10s,
    则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100m10s=10m/s,故C正确。
    故选:C。
    【例题5】如图是小华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时,拍摄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每隔0.2s闪拍一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cm
    B.小球从B点运动到 D点通过的路程为4.5cm
    C.小球在DF 段做匀速直线运动
    D.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0.15m/s
    【答案】D
    【解析】解:A、由图知: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从B点到D点小球运动的路程:4.50cm﹣0.50cm=4.00cm,故B错误;
    C、由图可知,小球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所以小球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由图可知,从C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路程:sCE=8.0cm﹣2.00cm=6.00cm=0.0600m,从C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时间:tCE=2×0.2s=0.4s,从C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vCE=sCEtCE=,故D正确。
    故选:D。
    【变式5】小明用玩具汽车测量平均速度,让汽车在斜面上沿直线下滑,位置传感器每隔0.2s记录一次汽车的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汽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 cm,BD段的平均速度为 m/s,汽车由A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理由是 。
    【答案】2.12;0.1;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不相等。
    【解析】解:(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1mm,A点对应的刻度是0.00cm,C点对应的刻度是2.12cm,则汽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2.12cm;
    (2)由图可知,汽车在BD段运动的路程sBD=4.50cm﹣0.50cm=4.00cm,汽车在BD段所用的时间tBD=2×0.2s=0.4s;
    BD段的平均速度:vBD=sBDtBD==0.1m/s;
    (3)由图可知,汽车由A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中,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所以汽车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
    故答案为:2.12;0.1;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不相等。
    【例题6】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s﹣t图象,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BC段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30km/h
    C.CD段汽车做减速运动
    D.BC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解析】解:A、AB段汽车的路程不随时间而变化,则汽车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
    B、BC段的平均速度是vBC=sBCtBC=90km−45km3ℎ−2ℎ=45km/h,故B错误;
    BC段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BC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C、OA段汽车的路程增加,是向前运动的,CD段的汽车路程是减小的,则汽车是往回运动的,所以CD段的运动方向与OA段的运动方向相反,但其s﹣t图象也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CD段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故选:D。
    【变式6】甲、乙两辆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
    A.0~10s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v甲<v乙
    B.0~10s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运动
    C.在15s末时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
    D.甲车在20s内的平均速度是10m/s
    【答案】C
    【解析】解:A、由图象看出两车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两辆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A错误;
    B、0﹣10s,甲、乙两辆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东做直线运动,且v甲>v乙,乙车与甲车的距离逐渐增大,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故B错误;
    C、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时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故C正确;
    D、甲车在20s内的平均速度:v=st=100m20s=5m/s,故D错误。
    故选:C。
    【例题7】某人在2h内行走了10km,休息0.6h后又在3h内行走了18km,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答案】5。
    【解析】解:根据题意可知某人的总路程为:s=10km+18km=28km,
    这段路程一共用的时间为:t=2h+0.6h+3h=5.6h,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28km5.6ℎ=5km/h。
    故答案为:5。
    【变式7】小明常常以跑步上学的方式煅炼身体,刚出门时做准备活动,他以2m/s的速度行走了1分钟,然后以5m/s的速度跑步5分钟就可到达学校,则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 m,他上学的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1620;4.5。
    【解析】解:由v=st得,小明两阶段的路程分别为:s1=v1t1=2m/s×1×60s=120m,
    s2=v2t2=5m/s×5×60s=1500m,
    则小明从家到学校经过的路程:s=s1+s2=120m+1500m=1620m。
    小明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总时间:t=t1+t2=1×60s+5×60s=360s,
    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v=st=1620m360s=4.5m/s。
    故答案为:1620;4.5。
    【例题8】聪聪背着书包去上学,她先以1m/s的速度走了5分钟,原地休息1分钟,又用40秒走了30米,最后到达学校。求:
    (1)聪聪前5分钟走的路程是多少?
    (2)聪聪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答案】(1)聪聪前5分钟走的路程是300m;(2)聪聪全程的平均速度为0.825m/s。
    【解析】解:(1)聪聪前5分钟走的路程:s=vt=1m/s×5×60s=300m;
    (2)聪聪走的路程:s0=s+s′=300m+30m=330m,
    聪聪所用的时间:t0=t+t′+t″=5×60s+40s+60s=400s,
    聪聪全程的平均速度:v0=s0t0=330m400s=0.825m/s。
    答:(1)聪聪前5分钟走的路程是300m;(2)聪聪全程的平均速度为0.825m/s。
    【变式8】小芳从家中出发到学校,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路程与时间图像如图所示。求:
    (1)小芳骑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2)小芳从家到学校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秒?
    【答案】(1)小芳骑车的速度是21.6km/h;(2)小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m/s。
    【解析】解:(1)由图像可得:在OA段,物体路程s1=1800m=1.8km,所用时间t1=25min=1500s=512ℎ,
    在AB段,s2=3600m﹣1800m=1800m=1.8km,
    所用时间t2=30min﹣25min=5min=300s=112ℎ。
    速度:v1=s1t1=1.8km512ℎ=4.32km/h,
    v2=s2t2=1.8km112ℎ=21.6km/h。
    因为平步行的速度小于骑车的速度,因此小芳在AB段骑自行车,小芳在AB段骑车的速度为6m/s。
    (2)小芳全程的平均速度v=st=3600m30×60s=2m/s。
    答:(1)小芳骑车的速度是21.6km/h;(2)小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m/s。序号
    知识点
    难易程度
    例题数
    变式题数
    合计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
    ★★
    8
    8
    16
    从A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
    2
    3
    4
    5
    从A点开始的路程s/cm
    0
    4.00
    16.00
    36.00
    64.00
    100.00

    相关学案

    物理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物理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学案设计,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学案设计,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学案设计,文件包含14测量平均速度学生版docx、14测量平均速度教师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