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评课ppt课件
展开复习回顾逻辑学逻辑的多种含义广义逻辑学狭义逻辑学核心任务学习的意义逻辑的不同用法4种含义关注的问题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知识框架对三方而言,要保证整的钱不变:总的收入=总的支出。收入方=老板(30-5=25)+服务生(2)=27支出方=客人(3*10-30)=27收支平衡,没有错。而服务生藏起的2元已经包括在27元里面了,不能再重复相加?1.理解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即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含义和要求2.了解违背三个基本规律的错误表现,懂得如何避免相关错误。3.理解三个基本规律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正确思维活动、社会实践的关系。4.理解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与科学思维的关系1、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不能游移不定) (2)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不能自相矛盾) (3)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不能骑墙居中)(本框知识概述)是什么: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重要性: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纪念辛亥革命 你是怎样认识孙中山的?老师,我不认识孙中山。偷换概念——同一思维中没有保持概念的同一性合乎逻辑的思维:保持思维过程中的概念的确定性老师,你又该换眼镜了?偷换论题——同一思维中没有保持判断的同一性看看你写的字,根本看不清!合乎逻辑的思维:保持思维过程中的论题的确定性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1)公式:“A是A”。不能游移不定。(A既可以指代概念,也可以指代判断)(2)公式表达的含义(同一律的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运用同一律的理由(原因):(P10中1)2.公式:(P10中1)(注意:三个“同一”就是思维的同一过程,是使用同一律的前提条件,离开三个“同一”,同一律就不起作用)3.同一律的要求是什么?(P10下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提示:有逻辑问题。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甲所指的“别人"是除乙之外的其他人, 而乙所指的“别人”是除甲和乙之外的其他人,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甲与乙的对话中有没有逻辑问题?谈谈你的理由。“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都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探究与分享】(P10上)请你评析:这里的“好茶”是指质量好的茶你这里有好茶吗?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茶?这里的“好茶”是指没变质的茶卖茶人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探究与分享】(P10中)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P10下-1) 违反同一律的两种情况: ①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②在使用判断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5.运用同一律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P10下-2)(1)同一律只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的情况下才起作用。(2)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其作用是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 ①它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思维中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②同一律也不否认人的思想认识的发展变化。(P11上相关链接) 在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可以不同一。eg:小张去年还是小学生,现在已是中学生了。说明了: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我国逻辑学家金岳霖曾有以下通俗说明: “西红柿是由苹果绿变红的,当它是由绿变红的时候,它就是由绿变红的。 当它是绿的时候,它就是绿的。而当它成为红的时候,它就是红的了。 当然,它会有不绿不红的时候,当它是不绿不红的时候,它就是不绿不红的。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同一律所反映的不是形色状态或它们的变化,而是形色状态和它们的变化的确实性的同一。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逻辑问题?【相关链接】(P11上)思维的一致性要求老师,你总是说做人要诚实,现在又教我们撒谎,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自相矛盾——同一思维中相互否定的论断都成立明天领导检查,问你们体育课上不上的时候,都要回答上!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 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1)公式表达:“A不是非A”。不能自相矛盾(2)公式表达的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是什么?(P11下-1)2.公式:(P11下-1)3.矛盾律的要求是什么?(P11下-2)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例如:对于同一个几何图形,不能既用“三角形”又用“非三角形”来反映它。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判断”角度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例如:“本案所有的证据都是可信的”与“本案有的证据不是可信的”。 根据矛盾律,对这两个判断不能同时肯定。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P11下-2)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请思考: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 (P12上-1)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区别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提示: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这位楚人自己卖的“最坚固的盾"和“最锋利的矛"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探究与分享】(P11中) 某电站外高挂告示牌,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严禁触碰电线!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该告示牌上的话是否成立,为什么?提示: 不成立。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该告示牌一边说“一触即死”,一边又说“违者法办”,很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探究与分享】(P12上)5.运用矛盾律的条件性(1)矛盾律只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才起作用。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 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不能作出两个相反的判断。(P12上-1)(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方面作出相反的判断,并不违背矛盾律。(P12下-1)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运动中的物体既在这一点,又不在这一点”2.“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想一想:以下判断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吗? 物体运动“既有间断性,又有连续性,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对立统一”。是从不同方面谈论同一对象,不违背矛盾律,而且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其中的“平凡”指他的工作岗位和事迹;而“伟大”是指他的精神和价值。是从不同角度谈论同一对象,不违背矛盾律。 其中“死了”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活着”是指精神永存。这样的矛盾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认识,因而属于辩证矛盾,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两不可——同一思维中相互否定的论断都不成立杠哥,学校的辩论赛,你参加吗?谁说我不参加?你参加,赶紧去填报名表吧。我要是参加,早就去填表了。那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呀?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1)公式“A或者非A”。不能“两不可”(2)公式表达的含义: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互相矛盾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是什么?(P13上-1)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P13上-1)3.排中律的要求是什么?(P13上-1)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例如:“我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违反排中律吗?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是:“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这两个判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排中律反对骑墙居中,持“两不可的态度”(不能同时否定)“我不认为”就是“同一思维过程”。是使用排中律的条件。违反排中律4.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什么?(P13上-2)违背排中律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示例评析】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P13中间)比较矛盾律和排中律“赞成”与“反对”并不是“A”与“非A” 的关系,还有第三种可能存在(中立)你赞成下周去香山看红叶吗?我不赞成。你反对吗?我不反对。(1)是什么: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2)来源: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领域的客观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它们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而是通过无数次社会实践,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3)遵循的必要性: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 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三大逻辑的基本规律的来源及遵循的必要性(P13最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及三大基本规律课堂小结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不能 游移不定不可 自相矛盾不可 骑墙居中A是AA不是非AA或者非A 例题1:下列说法中不违反形式逻辑基本规律要求的是( ) A.太阳既围绕地球运转,又不围绕地球运转 B.这个罪犯的行为既是故意的,又不是故意的 C.有人说:“我还没有决定是否考大学。” D.顾客:“同志,这儿有好酒吗?”售货员:“这儿的酒都是好酒,我们从来不卖掺水的酒。”【解析】A、B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D中顾客说的“好酒”指“高档酒”,而售货员说的“好酒”指“不掺水的酒”,违反了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C符合题意。C2.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 赵:不是我偷的。 钱:李是罪犯。孙:钱是罪犯。 李:不是我偷的。 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形式逻辑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矛盾律的相关内容,得出钱与李的口供矛盾;同时应结合“只有一人说假话”这一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罪犯是钱。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根据题意说假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假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口供都是真的,按照孙的口供,钱是罪犯。 C3:甲说:“你赞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不反对。”乙的回答( ) A.正确,符合矛盾律的要求 B.正确,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C.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错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解析】BC:乙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丙当班长,乙的回答很明显是犯了骑墙居中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B不符合题意,C观点符合题意。AD:材料体现的是排中律的问题,与矛盾律无关,AD观点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C。 4:有人问:有没有飞碟?你既不能肯定有,也不能肯定没有,而是说:“我不清楚。”这种回答是否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有没有飞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认识问题。排中律只是从逻辑上要求对两个矛盾判断明确地肯定一个,并不要求对具体内容的矛盾判断必须马上肯定5:有人说“‘人都是自私的’不对,‘人都不是自私的’也不对”。 请问他的话是否违反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为什么? 答案 这个人的话并不违反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1)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矛盾律要求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而这个人的话是对两个判断同时否定。 (2)也不违反排中律,因为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否定,而“人都是自私的”和“人都不是自私的”是反对关系的思想。 (3)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因为这里没有混淆概念和转移论题。6. 三个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窗户的玻璃,老师问他们:“是谁打碎的?” 甲说:“不是我。” 乙说:“不是我。”丙说:“是甲打碎的。 假设你被告知这里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可否据此推断窗户的玻璃是谁打碎的? 依据排中律,可以这样推断:甲和丙的话是矛盾的,它们不可能都不成立。由于“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乙的话就一定是假的,所以窗户的玻璃是乙打碎的。7.一天,乙指责甲:“你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怎么行?”甲狡辩曰:“难道你不知道吗,中国人民都是勤劳的,我是中国人民,我怎么会懒呢?”甲所犯的逻辑错误在于A.自相矛盾 B.两不可 C.偷换概念 D.转移论题 C 解析:中国人民都是勤劳的,强调的是就整体而言、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的,而乙指责的是甲个人的行为,C符合题意;排除A、B、D。8.下列没有违反矛盾律的是A.不等速的等速运动B.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C.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则不是学生D.可以计算的无限序列 C 解析: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不能既是自身,又是对自身的否定。A项中的“不等速”与“等速”、B项中的“接近”与“达到”、D项中的“可以计算”与“无限”都构成了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均与题意不符;“有些人是学生”与“有些人则不是学生”未构成矛盾,C项正确。9.张平与李青竞选班长,班级规定得票多者当选。该班共计53名同学。当计票结束,刚宣布张平得票26时,部分同学断定,李青赢了!这些同学的判断A.正确,因为不是选李青就是选张平,李青得票为27B.正确,因为只会存在选李青或选张平两种情况C.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错误,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C 解析:同学投票时,既可能选张平,也可能选李青,还可能弃权,张平得票没能过半,并不意味着其他票都投给了李青,这些同学的判断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C符合题意;排除A、B、D。 B 解析:“刚刚”表示时间不长,一个学期至少五个月,“不到两个学期”就是半年以上、一年以内,说明时间不短了。“时间不短”与“刚刚”是矛盾的。可见,该同学自相矛盾,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不符。故选B项。10.班主任吴老师说:“小兰同学是什么时候转学到你们班的?”小亮回答说:“她刚刚来我们班不到两个学期。”这个学生回答的错误在于他①自相矛盾 ②违背了矛盾律 ③违背了排中律 ④违背了同一律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议题:排中律11.当报刊上讨论“青年人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时,有人写了一份稿子,标题是“有个人志愿不好,没有也不好”。 该观点是否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违反了哪条?犯了什么错误?提示: 该观点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题中把“应该有”和“不应该有”都否定了,违反了排中律。
政治 (道德与法治)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a href="/zz/tb_c401585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评课课件ppt</a>,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思维的明确性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政治 (道德与法治)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a href="/zz/tb_c401585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前预习课件ppt</a>,共1页。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a href="/zz/tb_c401585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图文课件ppt</a>,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探究与分享1,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