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道德与法治)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精品ppt课件
展开《算了》
思考1:在这个情景剧中,有没有逻辑问题?思考2:这里“逻辑”的含义是什么?
主议题:你的思维是否合乎逻辑?
议题一:你的意思确定了吗?议题二:你的言谈前后一致了吗?议题三:你的观点明确了吗?
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指“除打牌者之外的人”
指“除打牌者和甲之外的人”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某顾客与小吃店的服务员对话如下: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啤酒里有苍蝇!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
题中服务员的回答转移了顾客的话题,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要求。
2.公式:A是A3.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就是真;如果是假就是假。4.具体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5.逻辑错误: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A是思想,既可以指代概念,也可以指代判断
1.坚持该规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6.注意: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②它所反对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教师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下列材料中的论断有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你的言谈前后一致了吗?
“自相矛盾”的寓言,对我们进行正确思维有何启示?
1.坚持该规律的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2.公式:A不是非A3.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4、具体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5.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下列论断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吗?
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要么画圆,要么画方,不存在“一个方的圆”;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②③是辩证矛盾。对不同对象的描写,“静”“幽”是人的心理感受,“噪”“鸣”是外在环境描写。“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无限”相对于人类群体的认识能力,“有限”相对于个体的认识能力。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
6.注意: ①区分自相矛盾和辩证矛盾:矛盾律只排除思维过程中的逻辑矛盾,而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着的内在矛盾。②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③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 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赵:不是我偷的。钱:李是罪犯。孙:钱是罪犯。李:不是我偷的。 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
结合矛盾律的相关内容,得出钱与李的口供矛盾;同时应结合“只有一人说假话”这一条件进行分析。
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根据题意说假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假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口供都是真的,按照孙的口供,钱是罪犯。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1.坚持该规律的理由:保持思维的明确性,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2.公式:A或者非A3.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4、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5.逻辑错误:两不可6.注意:排中律的作用只在于提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以供人们选择,但它并没有指明两个判断中哪一个是真的。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赵:不是我偷的。 钱:李是罪犯。孙:钱是罪犯。 李:不是我偷的。 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
结合排中律的相关内容,得出钱与李的口供矛盾;同时应结合“只有一人说真话”这一条件进行分析。
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根据题意说真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真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口供都是假的,按照赵的口供,赵是罪犯。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谁说我不去?甲:你去,请登记吧!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甲:那么,你是不去呀?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甲说: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答:我去,也不去。甲说: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乙说: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乙违反了排中律还是矛盾律吗?
情景一中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背了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情景二中乙的回答,同时肯定了“去”与“不去”,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背了矛盾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谁说我不去?甲:你去,请登记吧!乙:好的。 两天后,甲再次确认名单。甲说: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因为身体不适,我去不了了。
甲说:你赞成下周去香山看红叶吗?乙答:我不赞成。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不反对。
情景三中乙的回答是在不同时间作出的,不属于同一思维过程,即使前后观点不一致,也并没有违反“排中律”和“矛盾律”。
情景四中乙的观点 “赞成”与“反对”并不是“A”与“非A”非此即彼的关系,有第三种可能存在(中立),因此乙并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没有犯“两不可”的错误。
【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
1、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的思维
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2)来源: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3)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同一律(确定性):理由、公式、内容、要求、注意 “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同一思维过程)
思维规律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科学的思维必须遵循思维规律。
矛盾律(一致性):理由、公式、内容、要求、注意 “自相矛盾”
排中律(明确性):理由、公式、内容、要求、注意 “两不可”
从前,有三个秀才一起进京赶考。三人决定共同去算一卦。算命先生摇头晃脑、故弄玄虚一阵子,最后伸出一个指头,什么也没说。 不管结果如何,三人都会说老先生的卦真准。算命先生故弄了什么玄虚?违反了哪些逻辑规律?
若考中一个,就是“只有一人考中”若考中两个,就是“只有一人没考中“若考中三个,就是“一个也不剩”若三人都没考中,“就是一个也没考中” 这四个判断穷尽了所有可能,其中任意一对都是矛盾关系判断,但算卦先生都可解释为真。他不仅违反了排中律,同时也违反了同一律和矛盾律。
政治 (道德与法治)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评优课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a href="/zz/tb_c401585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评优课备课课件ppt</a>,共1页。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a href="/zz/tb_c401585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一等奖课件ppt</a>,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区分矛盾律与排中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政治 (道德与法治)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公开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a href="/zz/tb_c401585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公开课课件ppt</a>,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