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章生物与环境课时2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展开1.[2023永州一中检测]种群呈“S”形增长时,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等于环境容纳量的时候,种群就会停止增长。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描述错误的是(C )
A.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对应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B.通常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同
C.一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D.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解析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正确。通常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相同的,B正确。在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C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可能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得到改善时,K值可能会上升,D正确。
2.[2024泉州联考]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
A.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从而影响种群数量
B.春夏季节动植物种群数量普遍迅速增长与气温升高、日照时间延长、降水增多等因素有关
C.食物的充足与否会影响捕食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变化
D.气温和干旱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解析 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
3.[2024广东七校第一次联考]某海域采取系列举措保护渔业资源等,规定准许捕捞渔具的最小网目尺寸,定期禁止出海捕鱼。下列关于这些举措的叙述,错误的是(C )
A.在休渔期影响鱼类数量增长的因素有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B.伏季休渔有利于过度捕捞的鱼类资源的恢复
C.休渔期初期各种鱼类的数量呈“J”形增长
D.休渔期结束后渔民进行中等强度的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解析 在休渔期影响鱼类数量增长的因素有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气温等气候因素),A正确;伏季气温高,阳光充足,有利于海洋植物的生长,鱼类的食物充足,繁殖快,B正确;由于食物和天敌的限制,休渔期初期各种鱼类的数量呈“S”形增长,C错误;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D正确。
4.[2024贵阳模拟]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院士终身致力于蝗虫防治工作,提出了“飞蝗爆发的主因是水、旱灾相间发生”理论,即大旱容易导致河流面积萎缩,松软湿润的河床成为蝗虫卵的“天然温室”。研究发现,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
A.蝗灾的发生是在特定条件下种群数量爆发式增长的结果
B.蝗虫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密度制约因素对蝗虫种群数量的作用减弱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蝗虫出生率下降,使其种群密度下降
D.治理河流、加固堤坝等措施可影响蝗虫出生率,降低其种群密度
解析 一般情况下,蝗虫数量会受环境的制约,当环境发生特定改变时,就可能发生蝗灾,即蝗灾的发生是在特定条件下种群数量爆发式增长的结果,A正确;超过K值时,密度制约因素对蝗虫种群数量的作用增强(知识链接: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蝗虫出生率下降,使其种群密度下降,C正确;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治理河流、加固堤坝等措施可以减少蝗虫卵发育的场所,可通过影响蝗虫出生率降低其种群密度,D正确。
5.[2024张掖段考]山东荣成天鹅湖是中国北方大天鹅最大的越冬地,被誉为“东方天鹅王国”,每年冬天都有大天鹅、野鸭、灰鹤、东方白鹳等数万只水鸟来此越冬。生态学家连续数年对湖中大天鹅与东方白鹳的数量进行了调查,并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D )
A.t2时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大于t1时
B.大天鹅的种群数量在调查期间一直在增加,t3时达到K值
C.影响该天鹅湖中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为出生率、死亡率
D.在t3时以后大天鹅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J”形曲线
解析 据题意进行分析可知,0<λ<1时,当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的种群数量;λ=1时,当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的种群数量;λ>1时,当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的种群数量。如题中曲线所示,t1~t2,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但无法确定t1和t2时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大小,A错误;如题中曲线所示,大天鹅的种群数量在调查期间先减少再增加,在t3以后,λ>1且保持稳定,大天鹅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大,其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J”形曲线,B错误、D正确;天鹅湖是东方白鹳的越冬地,影响东方白鹳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为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
6.[2024安徽六校联考]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培养酵母菌,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各组均用10毫升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培养,同学们发现培养的温度不同时,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
A.调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时可以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也与环境因素有关
C.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这与温度影响酶活性有关
D.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能在K值左右长时间保持稳定
解析 可以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A正确;由题中信息可知,培养温度不同时,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说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因素有关,另外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种群密度,B正确;由于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所以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繁殖的速率不同,其种群数量到达K值的时间也不同,C正确;本实验中没有营养物质的补充,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由于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废物的积累等,酵母菌种群数量会减少,D错误。
一、选择题
7.[2024武汉部分学校调研]入侵物种福寿螺可危害水稻,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威胁。防治福寿螺的措施主要有投放灭螺剂、水旱轮作、放养鸭群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
A.投放灭螺剂属于化学防治
B.放养鸭群对福寿螺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在入侵早期福寿螺的种群数量可能呈“J”形增长,但不会一直保持“J”形增长
D.投放多种灭螺剂,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福寿螺对单一种类灭螺剂的抗药性增强
解析 非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密度制约因素常指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这些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鸭与福寿螺之间为捕食关系,故放养鸭群对福寿螺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8.[2024济南模拟,多选]将酵母菌接种在装有10mL培养液的试管中,放在适宜条件下连续培养七天,每天定时取样,稀释100倍,用25(中方格)×16的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最终构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
A.估算酵母菌的数量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B.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C.向营养充足的培养液中通入氧气不会影响酵母菌种群的K值
D.若每个中方格中酵母菌平均数量为30个,则10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5×109个
解析 估算酵母菌的数量可以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抽样检测法),也可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梯度稀释后涂布平板(稀释涂布平板法),A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B错误;营养充足的条件下,通入氧气有利于酵母菌繁殖,会使其K值增大,C错误;依据所给数据进行计算,10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为30÷16×400×10×100×1000÷0.1=7.5×109(个),D正确。
9.[2023开封模拟]如图表示我国某珍稀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J”形、Ⅰ、Ⅱ、Ⅲ),其中b点表示外界因素发生变化的时间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D )
A.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形曲线,则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B.环境容纳量为K2时,对该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C.若b点表示采取措施保护大熊猫的时间点,曲线Ⅰ最可能表示将来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
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淘汰的个体,种群基因频率不会因此而改变
解析 若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形曲线,其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A正确;当环境容纳量为K2时,说明该处生态系统可能破坏严重,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该物种进行保护,B正确;若图示b点表示采取措施保护大熊猫的时间点,则b点后大熊猫种群数量会上升,因此曲线Ⅰ最可能表示将来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C正确;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其可能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0.[提出防治鼠害的方法/2023重庆外国语检测,11分]生态策略是生物在种群水平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图甲表示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能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能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回答下列问题。
注:图甲虚线表示Nt+1=Nt,其中Nt为当年种群数量,Nt+1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
(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是 r对策 (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种群数量变化呈“S”形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S (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点,因此种群通常能在一定数量水平上保持稳定。
(2)在调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时,用标记重捕法得到的结果是N只/km2;鼠的记忆力较强,由此推测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 偏大 (填“偏大”“相等”或“偏小”)。某干旱地区环境变化导致降水增加,鼠的种群密度明显升高,该鼠种群密度增加的直接决定因素是 出生率增大 ,这体现了 非生物 (填“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图乙是可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 数学模型 (填“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若鼠的数量出现图乙中曲线Ⅰ的增长趋势,出现该增长趋势的前提条件是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鼠害的方法: 将粮食等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鼠类的食物来源;硬化室内地面,减少鼠类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鼠类的天敌等(合理即可) 。
解析 (1)题干关键信息分析: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能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能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寿命短),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生殖能力强),应属于r对策生物。题图关键点分析:
(2)假设用a表示第一次捕获并进行标记的个体数量,b表示第二次捕获的带有标记的个体数量,c代表第二次总捕获量,则N=a×c/b。鼠记忆力较强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带标记个体数偏少,即b减小,由此可推知该调查结果N比真实值偏大。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某干旱地区环境变化导致降水增加,鼠的出生率增大,种群密度明显升高,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3)图乙是可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曲线Ⅰ代表“J”形增长,“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为了防止鼠害,应降低环境容纳量,可采取将粮食等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鼠类的食物来源;硬化室内地面,减少鼠类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鼠类的天敌等措施。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十章生物与环境课时2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十章生物与环境课时2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共2页。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章生物与环境课时8人与环境: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章生物与环境课时8人与环境,共5页。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章生物与环境课时3群落的结构: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十章生物与环境课时3群落的结构,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