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课《社戏》(第1课时)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第一课《社戏》(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第二课《回延安》(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第二课《回延安》(第2课时)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第三课《安塞腰鼓》(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第三课时导学案
展开一、目标导学: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自主预习:
课前回顾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戏”为什么好看?
阅读24——27段,
1.在偷豆煮豆这一情节中,关注作者重点描写了那些内容?
2.你怎么看待文中的这一偷豆情节?
3.偷豆的情节能否删去?为什么?
4.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双喜和阿发各有怎样的特点?
阿发:
双喜:
三、除了双喜、阿发、桂生等小朋友之外,哪些内容体现了“我”还和平桥村的一群农村孩子之间纯真的友谊?由此可见这些孩子都有什么特点?
四、小说里还流露着那温暖的母子情,文中哪些描写能体现出来?
五、阅读31——39段,结合语句分析六一公公的形象
探究文章主题
1.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2.归纳小说的主题:
课堂小结:
《社戏》流淌着浓浓的乡情,真真的友情, 美美的山水情, 深深的母子情;洋溢着故乡美、童年美、
人性美、 情感美。美丽的《社戏》,永恒的经典.
小说的现实意义
九、布置作业
一切景语皆情语。 无论怎样的景,触景生情也好,移情于景也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可资回味的好豆好戏,“豆”如那些人、那段情, “戏”如那些事、那段景,
请你也试着写一写自己的生活中那些难忘的人、情、事、景。 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二、阅读24——27段,
1.在偷豆煮豆这一情节中,关注作者重点描写了那些内容?
(1)小伙伴们在什么地方偷?为什么“偷”
(2)“偷”谁家的,怎样偷。
(3)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
2.你怎么看待文中的这一偷豆情节?
这些少年的偷豆行为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偷窃行为,他们“偷”谁家的豆也不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阿发因为自家的豆大,让大家“偷”自己的豆,这更表现了孩子们的淳朴可爱。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
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
“偷”出了情趣,“偷 ”出了欢乐。
3.偷豆的情节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
它更好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丰富了看夏戏的情趣,给那晚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更好地表现了主题。所以不能删掉。
4.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双喜和阿发各有怎样的特点?
阿发:
通过他在地里“往来的摸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阿发热情好客、淳朴无私的高贵品质。在乘船去看戏出发时阿发拔后篙,可见他勤劳能干。
双喜:
1)通过偷豆时征求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虑事周到的性格。
2)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做事有始有终
3)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诚实、反应灵敏.
4)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聪明
5)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自信、虑事周到、反应灵敏、办事果断
6)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细心、善解人意
7)看戏时老旦没完没了的唱,双喜提议还是我们走的好——有号召力,做事果断
总之:双喜是一个善解人意、聪明能干、虑事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的孩子头 。
三、除了双喜、阿发、桂生等小朋友之外,哪些内容体现了“我”还和平桥村的一群农村孩子之间纯真的友谊?由此可见这些孩子都有什么特点
1.“我”来到平桥村时(2段)
“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了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偏僻农村醇厚的乡情可见一斑.因为有了远客,小朋友都从父母那里得到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和“我”一同玩耍时(2—3段)
和”我”一同玩的小朋友,真心待”我”,与”我”和睦相处.一同钓到的虾,全归我吃;一同放牛。农家少年,无论长幼尊卑,一律平等,
3.“我”无法去看戏时(7段):他们都叹息表同情,“我”被允许去看戏时,他们不顾辛苦和劳累愿意陪我去赵庄看他们已经看过一遍的戏,
4.出发看戏开船时(10段):年幼的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突出了他们驾船的技术非常熟练
5.归航偷豆煮豆时(27段)孩子们分工明确,想出对付六一公公的办法。
孩子们的共同点:天真活泼、聪明能干、 善良淳朴、 友爱无私
小说里还流露着那温暖的母子情,文中哪些描写能体现出来?
看戏走的时候,母亲嘱咐要小心;回来时,发现”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
五、阅读31——39段,分析六一公公的形象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淳朴好客
3.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
——竟然因”我”觉得豆子好吃,“非常感激起来”.这是何等淳朴厚道
4,六一公公夸我,送煮熟的罗汉豆给母亲和我吃。——热诚、善良、好客
总之: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珍惜劳动成果、对人慷慨大方的老人 。
探究文章主题
1.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此地有有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新鲜的乡间生活,有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有亲密和谐的关系,“我”目睹了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这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过的,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由于这种心理的、情感的因素,让“我”觉得那晚的戏是“好戏,那晚吃的豆是“好豆”
另一方面,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早年在平桥村的短暂生活在“我”的心中留下的不仅是美好的回忆,更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时代越久这种记忆的影像就越显珍贵,所以,作者赞之以“好豆”“好戏”
说“好豆相对课文前面写的“我”在大都市看戏的不好感觉,于是更怀念早年在外婆家的“社戏”;
2.归纳小说的主题:
本文以“社戏”为线索,叙写了“我”少年时同小伙伴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纯真、热情、直爽的农家少年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第一课时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第一课时导学案,共3页。
初中语文社戏第二课时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社戏第二课时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目标导学,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第1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第1课时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目标导学,自读课文,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