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台阶》(第二课时)练习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182965/0-170479568987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十二课《台阶》(第二课时)练习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182965/0-170479568992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十二课《台阶》(第二课时)练习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182965/0-17047956899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练习电子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台阶第二课时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台阶第二课时精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理解词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项是( )
A.涎水(xián) 凹凼(ǎ) 烦躁 自言自语
B.尴尬(gān) 晌午( shǎng) 揩试 低眉顺眼
C.门槛(kǎn) 黏性(nián) 叮嘱 微不足道
D.舀米(yǎ) 硌牙(gè) 畴划 大庭广众
2.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比喻)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比喻)
C.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拟人)
D.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比喻)
3.对本文《台阶》主题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通过父亲劳累半辈子终于造起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赞美中国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
B.通过记叙父亲大半辈子的劳动、生活和追求,表达了对父亲愚公移山精神的赞美,也流露出对农村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贫困的慨叹。
C.通过父亲为实现毕生愿望而努力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农民思想的闭塞落后,流露出对农村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贫困的慨叹。
D.通过记叙父亲大半生的劳动、追求,表达了对父亲愚公移山精神的赞美,但也流露出对农民思想闭塞、狭隘的不满与批评。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
A.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B.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C.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D.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5.《台阶》中父亲坐在绿阴里边吸烟边看人家高高的台阶,“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里对“雾”的描写有什么作用?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暗示父亲距离目标实现还很遥远,反衬了父亲追求的专注
B.看到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父亲的心里像蒙上了一层雾,写“雾”暗示父亲抑郁的心情
C.衬托父亲一边欣赏景色一边吸烟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突出父亲吸烟上瘾,及吸烟时贪婪、满足的样子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6.解释词语或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尴尬:
(2)筹划:
(3)大庭广众:
(4)自言自语:
(5) :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6) :低着眉头,眼中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
(7) :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7.理解词义。
① :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②微不足道:
③ :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神色、态度)不自然。
④大庭广众: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8.如果用一句话来点评《台阶》,你喜欢用哪个句子,请做出选择并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①要有一颗认真过日子的欢喜心。
②恰当的追求才能带来人生的幸福。
③一个男人的孤独挣扎与奋斗。
④一曲深情而忧伤的赞歌。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9.
中山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 ②盍:何不 ③垣墉:墙壁 ④若之何:为什么
(1)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无误的一项是
A.猫/善扑鼠及鸡 B.猫善/扑鼠及鸡 C.猫善扑/鼠及鸡 D.猫善扑鼠/及鸡矣。
(2)解释下列加点字;
(3)联系上下文,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
(4)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尚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着他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吹毛求疵。
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0.阅读课文《台阶》中“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回答问题。
(1)父亲坐在新台阶上磕烟灰,为什么“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
(2)父亲推开“我”说:“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这句话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
(3)为什么“我和母亲都惊了惊”,却还要“尽力保持平静”?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第12课《台阶》(第二课时)练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A.有误,“凹凼”的“凹”应读作“ā”;
B.有误,“揩试”的“试”应写作“拭”;
C.正确;
D.有误,“畴划”的“畴”应写作“筹”。
故选:C。
2.【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判定。作答时,需掌握常用修辞的特征,然后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解答】ACD.正确;
B.有误,本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故选:B。
3.【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解答】A.有误,对文章的概括不全面,作者在赞美中国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农村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贫困的慨叹。
B.正确。
C.有误,文章没有反映中国农民思想的闭塞落后。
D.“对农民思想闭塞、狭隘的不满与批评。“一句有误,文章没有反映中国农民思想的闭塞落后。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标点运用正误的判断。
【解答】A.有误,不是疑问句,而是语气强烈的感叹句,应用叹号。
BCD.正确。
故选:A。
5.【分析】略
【解答】(联系语境即可选出)
故选:A。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6.【分析】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积累。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课下注释中的词语释义要加强记忆。
【解答】答案:
(1)神色、态度不自然。
(2)想办法,定计划。
(3)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
(4)指自己对自己说话。
(5)若有所失
(6)低眉顺眼
(7)微不足道
7.【分析】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积累。解答此题平时要有一定的词语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离开语境可能意思就改变了。
【解答】答案:
①言外之意
②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③尴尬
④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8.【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主旨的理解和评价。解答此题,必须熟悉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主旨,然后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
【解答】答案:
示例一:选①。《台阶》中的父亲勤劳朴实,最大的愿望就是造九级台阶。正是因为这种渴望被尊重的追求,父亲不辞劳苦,背石捡砖,日积月累,蓄聚角票,“准备了大半辈子”,尤其是“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忙着“给这个递一致燕,又给那个送一杯茶”。这正是父亲认真生活的很好体现。
示例二:选②。《台阶》中的父亲觉得家里的台阶太低,为此父亲终其一生的心力和辛劳,造了一座高台阶的新屋。但是新的房屋造成了,父亲却高兴不起来,他在新台阶上感到不自在、不方便,变得更加寡言少语,成天若有所失的样子。这是他实现目标后的不适应。父亲是为了不被轻视,希望获得尊重而努力追求,但这份追求却没有给自己带来幸福和快乐。所以,人的追求要符合自己的性格,要真正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感才行。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9.【分析】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解答】(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所以:
A:划分正确;
B:划分不正确;
C:划分不正确;
D:划分不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我怕的是老鼠。患:忧虑;
②句意为: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去:赶走;
③句意为: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是:这件事;
④句意为: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病:担忧。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弗”,不;“去”,距离。句意为:(如果)没有鸡,不吃鸡罢了,离饥寒还远着呢。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做出选择。
A:分析正确;
B:分析正确;
C:本文的寓意不是告诉我们去评价事物的好坏得失。分析有误;
D:分析正确。
故选:C。
答案:
(1)A。
(2)忧虑;赶走;这件事;担忧。
(3)(如果)没有鸡,不吃鸡罢了,离饥寒还远着呢。
(4)C。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0.【分析】选文写父亲历尽千辛万苦,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表现了劳动人民提高地位、赢得尊重的心愿。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现状。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分析。由本段中“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一句就可以分析出,这表明父亲用烟枪磕地面时,感觉有了异样,因为地面变成了水泥的,他害怕把烟枪磕坏了。由此概括出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分析的能力。句中“不要你凑热闹”写出父亲不想让我帮助他,“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是父亲的自我表白,因此这句话这反映出父亲坚强的个性。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我和母亲都惊了惊”是因为“厨房里又传出一担沉重的叫声”,这表明父亲的腰痛很严重,“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是因为我和母亲怕被父亲发现,担心这对性格坚强的父亲产生心理影响,也想保护父亲的自尊心。
(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结合题目的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赏析。从“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中可知,将“那极短的发”比作“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父亲为了生活饱经风霜,父亲的衰老是的确存在的事实。表现出作者对父亲的疼惜,感激。
答案:
(1)由于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所以他就感到手有些不对劲。另外“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保护台阶就是保护自己的地位。
(2)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
(3)“我”和母亲为了照顾父亲的自尊心,尽量不显示出自己的担忧,怕影响父亲的心情。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头发比喻为“收割过的庄稼茬”,新颖贴切,描写出父亲头发参差不齐、毫无生机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父亲老去的哀伤。①吾之患在鼠
②告其父曰:“盍去诸?”
③是非若所知也
④不病于无鸡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第二课时课后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词填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复习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写清字形,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台阶第一课时课后作业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下列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给下面的字词注音,写清字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