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机械运动》题型训练(50题11大类型)-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人教版)
展开第一章 《机械运动》题型训练(50题11大类型)
【题型1 长度的测量及单位】 1
【题型2 时间的测量】 4
【题型3 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6
【题型4 机械运动的概念】 6
【题型5 参照物及其选择】 7
【题型6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9
【题型7 速度与物体运动】 11
【题型8 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 13
【题型9 匀速直线运动】 19
【题型10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20
【题型11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5
【题型1 长度的测量及单位】
1.(2023•临县模拟)如图所示,这是小明参加学校大扫除时的情景,根据图片信息估测小明手中拿的扫帚的长度约为( )
A.10cm B.50cm C.120cm D.200cm
【答案】C
【分析】由中学生的身高确定扫帚的长度。
【解答】解:一般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cm,由图知扫帚的长度略低于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20cm。
故选:C。
2.(2022秋•桂平市期末)小明用刻度尺测得一支水性笔的长度为15.10,但漏写了单位,这个单位应该是( )
A.cm B.km C.m D.mm
【答案】A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一支中性笔的长度略小于18cm,在15.10cm左右。
故选:A。
3.(2023•天宁区校级二模)2021年7月郑州经历了极端暴雨天气。小明同学用饮料瓶和自制刻度尺制做了一个简易量雨器(如图所示),他测得某暴雨日一小时的降雨量为28.9m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结果不存在误差
B.结果中的“9”是准确值
C.该结果是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的
D.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时,必须从零刻度线开始测量
【答案】C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长度的记录结果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
【解答】解:A、误差不能避免,任何测量结果都存在误差,故A错误;
BC、测量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故28.9mm的分度值为1mm,28mm是准确值,0.9mm是估读值,故B错误,C正确;
D、若刻度尺零刻线磨损,可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故D错误。
故选:C。
4.(2023•常州二模)如图是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长9.60cm,分度值为1cm
B.物体长9.6cm,分度值为1mm
C.物体长4.60cm,分度值为1mm
D.物体长4.6cm,分度值为1mm
【答案】C
【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从0刻度线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用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的长度,注意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小格,所以每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1mm;物体左侧与5.00cm对齐,右侧与9.6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L=9.60cm﹣5.00cm=4.60cm,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2022秋•休宁县期末)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四次,记录数据分别为6.10cm、6.13cm、6.12cm、6.15cm,则此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6.125cm B.6.13cm C.6.14cm D.6.12cm
【答案】B
【分析】为减小误差,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平均值的小数位数保持不变。
【解答】解: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可减小误差,且平均值小数的位数与测量结果一致,则此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6.(2023春•韶关期末)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A 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B 不正确(两空均选填“A”或“B”),木块的边长为 2.20 cm。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分度值就是每相邻两刻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小的刻度尺精确程度高;
(2)放置刻度尺时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
(3)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其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但只准确到分度值所对应的那一位,如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则准确到毫米级,毫米级以下为估计值。
【解答】解:
(1)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2cm,刻度尺A的精确程度高;
(2)刻度尺B的刻度面没有和被测长度紧贴,所以是错误的;
(3)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它的起始刻度从零刻度线开始,正确读数是2.20cm。
故答案为:A;B;2.20。
7.(2023秋•新罗区校级月考)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填单位符号)
(1)课桌的高度约为80 cm ;
(2)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 mm ;
(3)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75 dm ;
(4)一层教学楼的高度约为3 m 。
【答案】(1)cm;(2)mm;(3)dm;(4)m。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不同物理量的估测,根据对常见物体和相关物理量单位的认识,填上合适的单位。
【解答】解:(1)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2)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mm;
(3)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75dm;
(4)一层教学楼的高度约为3m;
故答案为:(1)cm;(2)mm;(3)dm;(4)m。
【题型2 时间的测量】
8.(2023•漳州模拟)下列符合实际中考成绩的是( )
A.一分钟跳绳500次
B.女子50m短跑成绩为8s
C.投掷实心球成绩为30m
D.男生1000m成绩为1min20s
【答案】B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数据,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一分钟跳绳约180次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女子50m短跑成绩为8s,故B符合实际;
C、中学生投掷实心球成绩一般在10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男生1000m成绩一般在4min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9.(2022秋•仙桃校级期末)动车方便了人们出行,由广州南开往南宁东的D3610次动车运行的部分时刻表如表所示。由表可知,本次动车由佛山西站运行到贵港站需要的时间是( )
车站
广州南
佛山西
贵港
南宁东
到站时间
﹣﹣﹣
11:15
13:31
14:16
发车时间
10:56
11:17
13:33
﹣﹣﹣
A.2.3h B.2.23h C.2.27h D.3.33h
【答案】B
【分析】火车在两站间的运行时间应该是到站时间减去出发时间。
【解答】解:本次动车由佛山西站运行到贵港站的发车时间为11:17,到站的时间为13:31,故本次动车由佛山西站运行到贵港站需要的时间为t=13h31min﹣11h17min=1h14min=2.23h,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0.(2023春•中山市期中)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247.5 s。
【答案】247.5。
【分析】停表中间小表盘代表分钟,周围大表盘代表秒,明确各自的分度值和指针指示的数值,最终的读数为二者之和。
【解答】解: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4”和“5”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4min=24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由于中间指针偏向“4”一侧,指针在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7.5s,即秒表的读数为t=240s+7.5s=247.5s。
故答案为:247.5。
【题型3 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11.(2022秋•巴州区期末)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
B.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是由测量者的粗心造成的
D.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答案】B
【分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它首先不是错误,错误是在不按操作要求测量时得出的不正确的结果,而再正确的测量方法也会产生误差,因此,错误可以避免,而误差只能减小。
【解答】解:A、误差不是错误,它们的产生原因明显不同,再正确的测量照样会产生误差,所以不合题意;
B、每次测量时结果都会有误差产生,因此为了减小误差,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所以符合题意;
C、再细心的测量也同样会有误差产生,粗心还有可能造成测量错误,所以不合题意;
D、误差只能减小,不能绝对避免,所以不合题意。
故选:B。
【题型4 机械运动的概念】
12.(2023春•雅安期末)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如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行星转动 B.骏马奔腾
C.鲜花怒放 D.枯叶飘落
【答案】C
【分析】运动是大家所熟悉的现象之一,我们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与运动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形式,而机械运动就是宇宙间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之一,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解答】解:
ABD、行星转动、骏马奔腾、枯叶飘落都存在物体位置之间的变化,所以都属于机械运动;
C、鲜花怒放是一个生长过程,不存在物体位置之间的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C。
13.(2022秋•安陆市期末)下列情况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水凝固成冰 B.河水流动
C.小鸟在空中飞行 D.雨滴下落
【答案】A
【分析】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做机械运动,就看它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解答】解:A、水凝固成冰,水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化,水发生的是物态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
B、河水流动,水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河水流动属于机械运动;
C、小鸟在空中飞行,小鸟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小鸟飞行属于机械运动;
D、雨滴下落,雨滴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雨滴下落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A。
14.(2022秋•清水县校级月考)物理学中,把物体 位置 随 时间 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答案】位置;时间。
【分析】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是宇宙中的一种普遍运动形式。
【解答】解: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故答案为:位置;时间。
【题型5 参照物及其选择】
15.(2022秋•朝阳区期末)在卡塔尔世界杯比赛中,运动员梅西一脚将球踢进球门。若说球门是运动的,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
A.地面 B.运动场
C.迎面飞来的足球 D.坐在看台上的球迷
【答案】C
【分析】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运动员一脚将球踢进球门,球门相对于地面、运动场、坐在看台上的球迷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而球门相对于迎面飞来的足球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只有C符合题意。
故选:C。
16.(2023春•潞州区校级期中)李白在《望天门山》中有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句中描述的青山和孤帆的运动情况所选的参照物分别为( )
A.孤帆,流水 B.太阳,流水 C.流水,流水 D.孤帆,太阳
【答案】D
【分析】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解答】解:
“两岸青山相对出”描述的是青山是运动的,参照物选择的是行驶的船的孤帆,青山和孤帆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青山是运动的,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是运动的,参照物选择的是太阳,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7.(2023春•高州市期末)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襄邑道中》一诗中写到“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关于诗中所描述的运动及参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船为参照物,诗人是运动的
B.“云不动”是以两岸“飞花”为参照物
C.以“两岸”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
D.“云与我俱东”是以两岸“榆树”为参照物
【答案】D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A、以船为参照物,诗人和船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诗人是静止的,故A错误;
B、细细品味古诗,从最后一句“不知云与我俱东”可知,相对于地面来说,诗人与云都是向东运动的,也就是说,二者的运动状态相同,相对静止。所以诗人以自己为参照物看云时,会认为“卧看满天云不动”的效果,故B错误;
CD、在本题中船是向东高速行驶,而“卧看满天云不动”是指“云与我”保持相对静止,即“云与我”以相同的速度相对于地球向东运动。所以“云与我俱东”是以两岸的“榆树”为参照物的,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8.(2023•商水县三模)公交车在某站点停靠,小明正在上车,如图所示,若以车上的乘客为参照物,小明是 运动 的;骑电动车过马路的行人认为公交车是运动的,则行人所选的参照物是 电动车 (合理即可)。
【答案】运动;电动车。
【分析】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公交车在某站点停靠,小明正在上车,若以车上的乘客为参照物,小明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小明是运动的;骑电动车过马路的行人认为公交车是运动的,公交车以电动车为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运动;电动车。
【题型6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9.(2022秋•清河区校级期末)一位勇敢的漂流者,坐橡皮艇在湍急的河水中顺流而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岸边的树木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B.以橡皮艇为参照物,岸边的树木是静止的
C.以橡皮艇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D.以河水为参照物,岸边的树木是静止的
【答案】C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A、以岸边的树木为参照物,人与岸边的树木之间有位置变化,所以人是运动的,故A错误。
B、以橡皮艇为参照物,岸边的树木与橡皮艇之间有位置变化,所以岸边的树木是运动的,故B错误。
C、以橡皮艇为参照物,人与橡皮艇之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人是静止的,故C正确。
D、以河水为参照物,岸边的树木与河水之间有位置变化,所以岸边的树木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C。
20.(2023•桐柏县三模)(多选)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B.同步卫星在绕地球运转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答案】AD
【分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以对方为参照物,它们的相对位置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A正确;
B、同步卫星在绕地球运转时,卫星相对于地面的某一点位置不发生改变,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B错误;
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所以它们是相对运动的,故C错误;
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再发生改变,所以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AD。
21.(2023春•谯城区期末)“水上飞人”运动是近几年来国内兴起的一种水上极限运动,它的原理是利用水上飞行器。借组脚上喷水装置产生的反作用力使人腾空飞起,“腾空飞起”的人相对脚上喷水装置是 静止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答案】静止
【分析】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由题意知,“腾空飞起”的人相对脚上喷水装置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人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静止。
22.(2023春•邵阳县期末)“爱莲池”被誉为邵阳市的八大景点之一,晚清官员郭嵩焘曾为它留下这样的诗句“莲溪祠下水平池,惆怅伊人寄远思。曲槛微风花似海,孤亭流水雨如丝。”诗句里“孤亭”相对于地面是 静止 的,相对于“流水”它是 运动 的。(两空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静止;运动。
【分析】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由题意知,诗句里“孤亭”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相对于“流水”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23.(2022秋•陇县期末)小红同学用佩戴的手表记录某次跑步的时间为18min,18min= 0.3 h,以佩戴手表的手腕为参照物,手表是 静止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0.3;静止。
【分析】根据时间的换算关系进行换算:1h=60min;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由时间的换算关系可得:18min=h=0.3h;
以佩戴手表的手腕为参照物,手表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手表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0.3;静止。
【题型7 速度与物体运动】
24.(2022秋•东坡区校级期末)下列哪辆车的运动速度最大( )
A.甲车在0.5h内行驶了28km
B.乙车在15s内行驶150m
C.丙车在10s内行驶0.8km
D.丁车在0.5min内行驶450m
【答案】C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将4个选项中的时间单位或路程单位统一,然后才能比较出速度的大小,也就是说,在相等的时间内比较路程,或者说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时间都可以解答此题。
【解答】解:A、VA==56km/h=15.56m/s
B、=10m/s
C、
D、
由此可得出丙车速度最大。
故选:C。
25.(2023春•江城区期末)如题图所示,为行驶中汽车仪表盘上的车速表,此时汽车行驶中的速度为 60 km/h,合 16.7 m/s(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60;16.7。
【分析】由图中速度指针的位置读出汽车行驶的速度,根据1m/s=3.6km/h进行单位换算。
【解答】解:由图中速度里程表的指针指在60km/h的位置,故此时汽车的速度为60km/h=60×m/s=16.7m/s。
故答案为:60;16.7。
26.(2023春•德庆县期末)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甲、丙 ;若甲和乙运动的路程相同,则甲和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3:2 。图B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所表示的物理量是 路程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根据第一个图象,分析出甲的运动情况,由速度公式可求得甲车的速度;根据第二个图象,分析出乙和丙的运动情况,可知乙和丙车的速度;然后比较即可;
(2)已知甲和乙运动的路程相等,即是1:1,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得甲和乙所运动的时间之比。
(3)据图可知,在速度时间图象中,阴影面积表示小车运动的路程。
【解答】解:(1)在第一个s﹣t图象中,t=5s时,s=20m,所以甲车的速度v甲===4m/s,在第二个v﹣t图象中,乙车的速度v乙=6m/s,丙车的速度v丙=4m/s,
所以,甲车和丙车的速度相同。
(2)已知甲和乙运动的路程之比是1:1,由v=可得,甲和乙所运动的时间之比:
====3:2;
(3)图B中阴影部分的面积=速度×时间,所以阴影面积表示小车运动的路程。
故答案为:甲、丙;3:2;路程。
【题型8 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
27.(2023春•海阳市期中)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83的惊人成绩晋级决赛,刷新了亚洲记录,表格中记录了苏炳添比赛过程中的部分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路程s/m
30
60
90
100
时间t/s
3.73
6.29
8.92
9.83
A.以苏炳添为参照物,现场观众是静止的
B.苏炳添在百米赛跑全程做匀速直线运动
C.苏炳添在0﹣30m比60﹣90m运动的速度小
D.苏炳添百米赛跑的速度为9.83m/s
【答案】C
【分析】(1)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如果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变化,则是静止的;
(2)100米赛跑过程中人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
(3)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出苏炳添在0~30m的平均速度与60~90m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4)已知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苏炳添100m半决赛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A、以苏炳添为参照物,观众与苏炳添之间有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现场观众是运动的,故A错误;
B、表中苏炳添在相同路程内所用的时间不同,可知苏炳添在比赛过程中运动速度大小是在变化的,故B错误;
C、苏炳添在0~30m用时3.73s,在60~90m用时:8.92s﹣6.29s=2.63s,相同的路程,用时少的60~90m平均速度大,故C正确;
D、苏炳添在100m半决赛中的平均速度:v==≈10.17m/s,故D错误。
故选:C。
28.(2023春•秀峰区校级期中)(多选)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由东向西运动,根据如图所示的图像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的速度为8m/s
B.第10s时,甲、乙两车相距30m
C.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2:1
D.以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答案】BD
【分析】(1)左图为甲、乙两车的s﹣t图像,由图可知,甲、乙两车运动的路程都与时间成正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左图得出t甲=2s、t乙=4s时甲、乙两车行驶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甲、乙两车的速度;
(2)利用s=vt求10s时甲、乙两车行驶的路程;由题知,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由东向西运动,甲、乙两车相距等于两车行驶的路程之差;
(3)右图为丙车的v﹣t图像,由图可知,丙车的速度,可以得出甲、丙两车的速度大小关系;而两车由东向西运动,若以丙为参照物,可得甲车的运动方向。
【解答】解:AC、左图为甲、乙两车的s﹣t图像,由图可知,甲、乙两车运动的路程都与时间成正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当t甲=2s时,s甲=8m;当t乙=4s时,s乙=4m,
则甲车的速度v甲===4m/s,v乙===1m/s;
v甲:v乙=4m/s:1m/s=4:1,故AC错误;
B、10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s甲′=v甲t甲′=4m/s×10s=40m,乙车行驶的路程s乙′=v乙t乙′=1m/s×10s=10m,
由题知,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由东向西运动,
所以10s时,甲、乙两车相距Δs=s甲′﹣s乙′=40m﹣10m=30m,故B正确;
D、右图为丙车的v﹣t图像,由图可知,丙车的速度v丙=4m/s,而v甲=4m/s,所以v丙=v甲;两车都由东向西运动,以丙为参照物,甲车静止,故D正确。
故选:BD。
29.(2023春•衡东县校级期中)甲、乙两位同学快步行走,甲的速度为3m/s,乙的速度为2m/s,他们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 2:3 。
【答案】2:3。
【分析】知道两同学的速度,可得出速度之比,再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可进行求解。
【解答】解:甲的速度为3m/s,乙的速度为2m/s,则二者的速度之比:
v甲:v乙=3:2,
通过的路程相同,则路程之比为1:1,
由公式v=得,时间之比:t甲:t乙=:=2:3;
故答案为:2:3。
30.(2023春•惠东县期末)甲、乙两辆小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比较甲、乙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可判断运动较快的是 甲 车,甲车的速度大小为 0.2 m/s;乙车在20s内通过的路程为 2 m。
【答案】甲;0.2;2。
【分析】从图象上分别读出一组数据,分别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较大小,再利用速度的变形公式s=vt求出乙车20s内通过的路程。
【解答】解:根据图象可知,甲车8s内通过的路程为1.6m;乙车6s内通过的路程为0.6m,
则甲车的速度:v甲===0.2m/s;
乙车的速度:v乙===0.1m/s<v甲;
可判断运动较快的是甲车;
由v=可知,乙车在20秒内通过的路程:s=v乙t=0.1m/s×20s=2m。
故答案为:甲;0.2;2。
31.(2023•肇东市模拟)如图所示,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若以卡车为参照物,则联合收割机是 静止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在一次收割麦子的作业中,联合收割机在600s内匀速直线行驶了1.8km,则它的速度为 3 m/s。
【答案】静止;3。
【分析】(1)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2)已知联合收割机运动驶的路程和时间,由速度公式可求得其速度。
【解答】解:以卡车为参照物,由于联合收割机和卡车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联合收割机相对于卡车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联合收割机的速度v===3m/s。
故答案为:静止;3。
32.(2023•聊城模拟)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大桥全长55km,限100km/h,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驾车通过大桥至少需要 33 min;司机饮酒后反应较慢,易发生交通事故,若不饮酒时反应时间为0.4s,醉酒后反应时间为1.0s,当时车行驶速度72km/h。那么醉酒后与不饮酒相比,在反应时同内要多行 12 m的距离。
【答案】33;12。
【分析】(1)已知大桥的长度和汽车的最大速度,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t=即可求出汽车通过大桥需要的时间;
(2)知道车速,利用速度公式分别求醉酒后与不饮酒时在反应时间内行驶的距离,二者之差就是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多行驶的距离。
【解答】解:当汽车过桥速度为100km/h时,驾车通过大桥的时间最少,为=0.55h=33min;
依题意得,醉酒后与不饮酒相比,反应时间多出Δt=1.0s﹣0.4s=0.6s,
在反应时同内要多行。
故答案为:33;12。
33.(2023春•大化县期中)如图所示,一列火车匀速通过一座大桥,若火车完全通过该大桥所用的时间为0.1小时,求:
(1)火车的长度;
(2)火车通过大桥的速度。
【答案】(1)火车的长度为200m;
(2)火车通过大桥的速度为20m/s。
【分析】(1)由题图可知火车的长度;
(2)根据速度公式得出火车通过大桥的速度。
【解答】解:(1)由题图可知,火车的长度为s火车=7200m﹣7000m=200m,
(2)由可得,火车通过大桥的速度为。
答:(1)火车的长度为200m;
(2)火车通过大桥的速度为20m/s。
34.(2022秋•靖远县期末)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600s,紧接着又以20m/s的速度继续行驶了4000m。求:
(1)该汽车在前600s行驶的路程是多少m?
(2)该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多少s?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答案】(1)该汽车在前600s行驶的路程是200m;
(2)该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200s;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1m/s。
【分析】(1)知道该汽车在前600s行驶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汽车行驶的路程;
(2)知道该汽车以20m/s行驶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行驶的时间;
(3)求出整个测试过程的总路程和总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v=可知,该汽车在前600s行驶的路程:s1=v1t1=8m/s×600s=4800m;
(2)由v=可知,该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的时间:t2===200s;
(3)整个测试过程的总路程:s=s1+s2=4800m+4000m=8800m,行驶的总时间:t=t1+t2=600+200s=800s,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11m/s。
答:(1)该汽车在前600s行驶的路程是200m;
(2)该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200s;
(3)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1m/s。
35.(2022秋•襄州区期末)如表是D412次列车组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
时间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09:51
10:33
11:45
发车时间
09:15
09:53
10:35
11:50
里程/km
0
84
300
(1)D412次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若D412次列车长200m,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个隧道,用时50s,求此隧道的长?
【答案】(1)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平均速度是120km/h;
(2)隧道的长度是1800m。
【分析】(1)由表格可知,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时间和上海距南京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平均速度;
(2)已知火车的速度和通过隧道的时间,根据s=vt可求出火车通过隧道时所行驶的路程,根据火车通过隧道时所行驶的路程等于火车长与隧道长之和可求隧道的长度。
【解答】解:(1)列车从上海到南京耗时t=11:45﹣9:15=2h30min=2.5h,
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平均速度v===120km/h;
(2)火车的速度v′=144km/h=40m/s,
火车通过隧道时所行驶的路程s′=v′t′=40m/s×50s=2000m,
隧道的长度L=s′﹣L火车=2000m﹣200m=1800m。
答:(1)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平均速度是120km/h;
(2)隧道的长度是1800m。
【题型9 匀速直线运动】
36.(2023春•无为市校级期中)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下列讨论正确的说法是( )
A.物体运动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速度v越大,所用时间t越少
C.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的大小可由计算,但v与s、t无关
D.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的大小与s成正比,与t的成反比
【答案】C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速度大小跟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都没有关系;物体运动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解答】解:
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速度v的大小可由计算,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7.(2023春•湘桥区期末)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下列四幅图中能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分析】首先要明确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根据图象特点进行判断。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解答】解:①图象表示时间改变但路程不变,故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②图象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物体的速度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符合题意;
③图象表示时间改变但速度不变,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
④图象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且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状态。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8.(2022秋•汝阳县期末)(多选)图所示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或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其中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BC
【分析】(1)对路程﹣时间图象来说,物体做匀速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图象为一正比例函数图象;
(2)对速度﹣时间图象来说,物体做匀速运动时,速度为一定值,图象为一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
【解答】解:A、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
B、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路程也在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保持不变,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D、表述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越来越大,物体做加速运动。
故选:BC。
【题型10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39.(2023春•淮北期末)甲、乙两辆汽车并列停在平直公路的两个车道上,同时启动向东行驶,每隔10s记录甲、乙两车的位置。它们行驶40s的运动过程如图所示。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前20s内,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向西运动的
B.后20s内,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向西运动的
C.后20s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D.在40s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答案】A
【分析】(1)前20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两车通过的路程,根据v=可知此段时间内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据此得出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情况;
(2)(3)后20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两车通过的路程,根据v=可知此段时间内乙车速度大于甲车速度,据此得出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运动情况;
(3)甲、乙两车0~40s内的路程都为1200m,根据v=可知两车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A、前20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根据v=可知在0~20s时间内乙车平均速度小于甲车,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向西运动,故A正确;
BC、后20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两车通过的路程,根据v=可知此段时间内乙车速度大于甲车速度,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向东运动,故BC错误;
D、甲、乙两车0~40s内的路程都为1200m,根据v=可知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故D错误。
故选:A。
40.(2023春•柳州期末)如图记录了两个运动员在平直赛道上奔跑时每隔1秒钟的位置。由图可知( )
A.甲是变速运动 B.乙是变速运动
C.甲、乙都是匀速运动 D.甲、乙都是变速运动
【答案】B
【分析】分析甲、乙两个运动员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甲、乙两个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再进行判断。
【解答】解:由图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运动员通过的路程不变,说明甲运动员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运动员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大,说明乙运动员在做变速运动,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41.(2022秋•海口期末)运动会上的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B.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C.比赛过程中他们相对于裁判员是静止的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答案】B
【分析】已知总路程和总时间,根据公式v=可求平均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已知两人跑的总路程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公式v=可知,两人平均速度相等,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2.(2022秋•新晃县期末)(多选)如图所示,是利用拍摄间隔为0.1s的频闪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同一个小球从左向右直线运动的频闪照片。关于小球在各段路程上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全程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球全程做变速直线运动
C.小球在DE段的平均速度最大
D.小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它在DE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BD
【分析】根据平均速度公式,逐一分析各段的平均速度大小即可。
【解答】解:
由题可知,所以图中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知:sAB>sBC>sCD>sDE,
故小球全程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正确;
由平均速度公式v=可知,小球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DE间平均速度最小,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43.(2023秋•新罗区校级月考)小强骑自行车上学时,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4m/s,则他在上学的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4.8 m/s。
【答案】4.8。
【分析】设总路程为s,利用时间公式表示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2,则总时间为t=t1+t2,再用公式v=计算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设总路程为s,则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2==,
全程所用的时间:t=t1+t2,
全程的平均速度:
v======4.8m/s。
故答案为:4.8。
44.(2023春•南昌期中)如图所示是龟兔赛跑的情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 在相同时间内 通过的路程,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得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乌龟率先到达终点,则全程平均速度较大的是 乌龟 。
【答案】在相同时间内;乌龟。
【分析】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有三种:
(1)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的快;
(2)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3)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运动的快。
【解答】解:(1)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跑的快;
(2)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乌龟用的时间短,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程中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所以乌龟运动的快。
故答案为:在相同时间内;乌龟。
45.(2023•抚松县模拟)小明在一次游泳训练中,游25m所用时间为50s,则他游泳的平均速度是 0.5 m/s;以正在游泳的小明为参照物,池边的坐椅是 运动 的。
【答案】0.5;运动
【分析】已知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小明游泳的平均速度;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小明游泳的平均速度:v===0.5m/s;
以正在游泳的小明为参照物,池边的坐椅与小明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0.5;运动。
46.(2023春•东至县期末)悠然东至,鹤舞升金,4月15日2023中国全民健身走(跑)大赛在我县举行,如图所示。若某选手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2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3m/s,则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2.4 m/s。
【答案】2.4。
【分析】设总路程为s,算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2,则总时间为t=t1+t2,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设总路程为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
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为:
t1===,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t2===,
全则程平均速度为:
v===2.4m/s。
故答案为:2.4。
47.(2023春•南昌期中)南昌市城市一环线由洪都大道高架快速路、英雄大桥、昌九快速路(枫生快速路)、前湖大道快速路、朝阳大桥、九洲高架快速路组成,连接了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经开区、红谷滩新区等区域。一环线长度约3.6×104m。
(1)若汽车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驶,走完一环线全程需要多少秒?
(2)一辆汽车在某段路程中前18km用时20min,后18km用时15min,求该汽车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约是多少km/h?合多少m/s(结果保留整数)?
【答案】(1)若汽车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驶,走完一环线全程需要2400秒;
(2)一辆汽车在某段路程中前18km用时20min,后18km用时15min,该汽车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约是62km/h,合17m/s。
【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时间的大小;
(2)先求汽车在整个过程中通过的总路程和所用的总时间,根据v=可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1)根据v=可知,所需的时间为:t==2400s;
(2)汽车在整个过程中所用的总时间:t'=t1+t2=20min+15min=35min=,总路程:s'=s1+s2=18km+18km=36km,
则汽车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62km/h≈17m/s。
故答案为:(1)若汽车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驶,走完一环线全程需要2400秒;
(2)一辆汽车在某段路程中前18km用时20min,后18km用时15min,该汽车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约是62km/h,合17m/s。
【题型11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48.(2023春•花山区校级期中)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有:木板(附有刻度尺)、小车、木块、金属挡板等。
(1)本次实验的原理是: v= ;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 秒表 ;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倾角较小,是为了减小测量 时间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3)实验时先确定了小车的起点和终点分别为A和C,测得小车自A点从静止开始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为4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0.2 m/s。
【答案】(1)v=;秒表;(2)时间;(3)0.2。
【分析】(1)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再用秒表测量时间,可得出速度大小。
(2)为了便于测量时间t,应保持斜面较小的坡度。
(3)根据题目提供的距离、时间信息,运用速度公式,可求出平均速度大小。
【解答】解:(1)实验中通过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与小车通过的时间之比来测量速度,所以实验的原理是v=;
实验中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与小车通过的时间,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的时间,所以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
(2)实验时保持斜面倾角较小,延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可以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
(3)观察刻度尺可知,分度值为1cm,A点所在位置为80.0cm,C点所在位置为0,所以AC之间的距离sAC=80.0cm﹣0=80.0cm,
小车自A点从静止开始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为4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v===20.0cm/s=0.2m/s。
故答案为:(1)v=;秒表;(2)时间;(3)0.2。
49.(2023春•长治期末)为了改善民生,政府为许多老旧小区加装了电梯。根据规范要求:5层及以下无机房电梯的平均速度不得高于1m/s。小伟想测试自己家楼中(最高为5层)加装的电梯运行速度是否符合要求,请你设计实验帮小伟进行判断。
(1)实验器材: 停表、绳子和皮尺 。
(2)实验步骤: ①用绳子从5层楼测到地面,用皮尺量出1层到5层的高度为s;
②坐上电梯,用停表测出1层到5层的运行时间t;
③用公式v=算出电梯运行时的平均速度 。
(3)实验结论: 若v>1m/s则不符合要求,若v≤1m/s则符合要求 。
【答案】(1)停表、绳子和皮尺;
(2)①用绳子从5层楼测到地面,用皮尺量出1层到5层的高度为s;
②坐上电梯,用停表测出1层到5层的运行时间t;
③用公式v=算出电梯运行时的平均速度。
(3)若v>1m/s则不符合要求,若v≤1m/s则符合要求。
【分析】(1)根据v=可知,要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用停表测量时间,用刻度尺测量路程,据此确定实验器材;
(2)用停表测量时间t,用刻度尺测量路程s,用v=算出平均速度;
(3)用算出的平均速度与1m/s比较得出结论。
【解答】解:(1)根据v=可知,要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用停表测量时间,用皮尺测量路程,所以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停表、绳子和皮尺;
(2)实验步骤:
①用绳子从5层楼测到地面,用皮尺量出1层到5层的高度为s;
②坐上电梯,用停表测出1层到5层的运行时间t;
③用公式v=算出电梯运行时的平均速度。
(3)实验结论:若v>1m/s则不符合要求,若v≤1m/s则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1)停表、绳子和皮尺;
(2)①用绳子从5层楼测到地面,用皮尺量出1层到5层的高度为s;
②坐上电梯,用停表测出1层到5层的运行时间t;
③用公式v=算出电梯运行时的平均速度。
(3)若v>1m/s则不符合要求,若v≤1m/s则符合要求。
50.(2023•淮安区校级二模)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小球在做 加速 (加速/匀速/减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1.8 m/s,CD段的路程为 1.5 m;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
sAB=0.3m
tAB=0.5s
vAB=0.6m/s
vB=1.2m/s
sBC=0.9m
tBC=0.5s
vBC=_____
vC=2.4m/s
sCD=_____
tCD=0.5s
vCD=3m/s
vD=3.6m/s
(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作出了v﹣t图象,如图乙,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时的速度为 4.8 m/s;
(4)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sAB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时间tAB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 v2。
【答案】(1)加速;(2)1.8;1.5;(3)4.8;(4)>。
【分析】(1)由图甲,根据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判断小球的运动状态;
(2)由表中数据由v=计算BC段的平均速度和CD段路程;
(3)根据图象分析2s时小球的速度;
(4)根据小球做匀加速运动分析经过AB中点和经过tAB的速度大小,从而得到速度关系。
【解答】解:(1)由图甲知,小球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2)由表中数据可得,BC段的平均速度:vBC===1.8m/s;
由表中数据可得:sCD=vCDtCD=3m/s×0.5s=1.5m;
(3)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知,小球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匀加速运动),小球1s时的速度为2.4m/s,则经过2s小球的速度为4.8m/s。
(4)小球从A静止滑下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匀加速运动),所以小球经过前一半时间速度小于后一半时间的速度,所以前一半时间通过的路程小于AB,如图所示:
小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以v1>v2。
故答案为:(1)加速;(2)1.8;1.5;(3)4.8;(4)>。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考点大串讲 题型训练04 质量与密度(68题16大类型)(人教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考点大串讲 题型训练04 质量与密度(68题16大类型)(人教版),文件包含题型训练04质量与密度68题16大类型原卷版docx、题型训练04质量与密度68题16大类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考点大串讲 题型训练02 声和物态变化(88题30大类型)(人教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考点大串讲 题型训练02 声和物态变化(88题30大类型)(人教版),文件包含题型训练02声和物态变化88题30大类型原卷版docx、题型训练02声和物态变化88题30大类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4章 《光的折射 透镜》题型训练(58题19大类型)-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点全预测(苏科版): 这是一份第4章 《光的折射 透镜》题型训练(58题19大类型)-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考点全预测(苏科版),文件包含第4章《光的折射透镜》题型训练58题19大类型原卷版docx、第4章《光的折射透镜》题型训练58题19大类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