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十课劝学师说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925750/0-169810500018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
语文人教统编版10.2* 师说课后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10.2* 师说课后测评,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六单元 第10课 劝学 师说 (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京剧老生中,我尤喜余派,按照一般说法,余叔岩在京剧史上是一个① 的人物。他在继承其师谭鑫培创立的谭派艺术的基础上,清机自引、天怀独流,开创了泽溉后世、影响深远的余派艺术。他的唱腔犹如空谷鹤鸣、巫峡猿唳。戏剧界老前辈齐如山说余叔岩没有什么创造性,似非② 。不仅齐如山是深通音律的专家,而且京剧鼎盛时期又亲自鉴赏过不少名家的演唱。但他也会有③ ,例如他批评谭鑫培《珠帘寨》中采用京韵大鼓“哗啦啦”的唱腔,说:“难道鼓的声音会‘哗啦啦’吗?”这恐怕是苛论,固然真实的鼓声不是“哗啦啦”,但他没有从写意的角度去衡量。一旦走上这条什么都要求像真的形似路子,那么作为写意型的表演体系也就不存在了。优秀的写意艺术比拙劣的写实艺术可以说是更真实的,因为前者在精神上更酷肖所表现的内容。齐如山这类议论是不足效法的。他用同类观点去评骘余叔岩,我也不敢苟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解析:第①处,说余叔岩在京剧史上的地位、作用,结合后文“继承……开创了……影响深远的余派艺术”可知,他继承了前人事业,又为后人开辟了道路,“承前启后”意思是继承前代的并启发后代的(多用于学问、事业等)。故可填“承前启后”。第②处,此处是否定戏剧界老前辈齐如山对余叔岩的评价,即认为其评价不够公平持正,“持平之论”意思是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故可填“持平之论”。第③处,和前文为转折关系,谈即使齐如山是专家,精通戏剧,也会有疏漏之处,“千虑一失”意思是聪明人的考虑也会有疏漏的地方。故可填“千虑一失”。答案:①承前启后 ②持平之论 ③千虑一失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句子主语一致,“不仅”应放在“齐如山”后面。二是成分残缺,应于“京剧鼎盛时期”前加介词“在”。三是成分赘余,“亲自鉴赏”中“亲自”多余,删掉。答案:齐如山不仅是深通音律的专家,而且在京剧鼎盛时期又鉴赏过不少名家的演唱。3.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B.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解析:画波浪线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唱腔”,喻体为“空谷鹤鸣”“巫峡猿唳”。A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比作“朝露”。B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明月照在花林上比喻成“一层雪霰”。C项,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难于上青天”,蜀道太难攀登,简直比上青天还难。D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愁比作“一江春水”。答案:C(二)阅读理解阅读《师说》,完成4~7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解析:根据句意及关键词去断句。句意: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关键词是“而”,在其前面有停顿;“矣”,在其后面有停顿。答案:C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的道理。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句子的朗读。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书和传记。解析:A项,“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B项,“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D项,“经传”,经文和传文。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道理。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解析:C项,引用孔子的范例,阐明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答案:C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答案: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答案:(一方面)不明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课时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0.2* 师说一课一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