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十二课拿来主义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925752/0-169810500220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十二课拿来主义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925752/0-169810500227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
语文必修 上册12 拿来主义综合训练题
展开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2 拿来主义综合训练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六单元 第12课 拿来主义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爱这片苇荡。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水天一色,被绿意密织的苇荡就似这蓝天下铺陈的苇毯,荡舟其间,让人不识“醉”美四月天;暑气初上,洪水漫过,唯有这蒹葭挺立,在狂风暴雨中傲然独舞,笑看多少风吹浪打;秋风萧瑟,白露为霜,金黄澄亮。苇浪翻滚,苇絮飘飞,收获中的苇荡正是恋人定情好时节;冬日暖阳,候鸟南飞,万物肃杀,独有这苇秆百折不摧,让百鸟齐飞。我爱这雪裹苇原,皑皑苍苍,静依湖边,独钓寒江雪。这苇、这雪、这鸟被自然工笔绘成让人难以忘怀的绝美画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传承的是文化,寄定的是情思;“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搅动的不只是一湖离怨,更载满了湖州人历尽流年的千古吟唱!在苇中依偎,有伤痛,有离愁,有远方,有诗歌,却不曾有过彷徨和悔意!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二个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B.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C.他们(指友邦人士)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D.我们要记住“满招损,谦受益”这条古人的教训。
解析:文中第二个引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作用是“表示引用”。A项表示强调。B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反语讽刺。D项表示引用。
答案:D
2.修辞是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请据此对文本第1段所用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①比喻,把“被绿意密织的苇荡”比作“蓝天下铺陈的苇毯”,写出了苇荡的柔软和一望无际的态势,使之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②拟人,蒹葭“独舞”“笑看”,将蒹葭人格化,赋予蒹葭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其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③对偶(排比),节奏和谐,气脉贯通,感情洋溢。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萧瑟秋风起,正是白露为霜时,颜色金黄澄亮,又见苇浪翻滚,苇絮飘飞,收获中的苇荡正是恋人定情好时节。”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①前后照应,原文以四季开头,都是季节词在最前面,统一协调;改句秋风在后,破坏一致性。②原句是整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改句是散句,无此效果。③风格一致,原文具有文言色彩,上下文语体风格一致;改句更通俗。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种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
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B.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现代社会,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解析:A项,“‘国’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错误。由材料一原文“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只是“国”,选项表述缩小了范围。C项,“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由材料二原文“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可知,他们的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选项表述过于绝对。D项,“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误。由材料三原文“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可知,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选项表述于文无据。
答案:B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有开拓、开发、开创之意。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社会各个领域沿用家庭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没有局限性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解析:C项,“都是没有局限性的”错误,根据材料三“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可知,家庭伦理原则、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中国的国情下沿用是有局限性的。
答案:C
6.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解析:材料三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D项“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材料三的观点不一致。
答案:D
7.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答案: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引证法和例证法,主要是通过古今对比论证,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8.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12 拿来主义巩固练习,共5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2 拿来主义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10.2* 师说课后测评,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