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知识清单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字词积累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体知识清单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清单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母题探究课件
展开第一单元 1 消息二则【教材探究】作者是如何抓住读者的心理来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写作顺序:①首先报道战役的整体情况,明确告知读者解放军“旗开得胜”的战局,回答战役的胜负问题。②接下来以主要篇幅说明战斗的具体情况,叙述与描写结合地报道解放军“胜得轻松”,这样就回答了读者最
大的疑问——“战役会不会呈‘一边倒’的态势?”;③最后写到战役的发展和解放军的目标,明确告诉读者,解放军将“一胜再胜”,最终获得全面胜利。写作效果:这则消息按照“胜负—战况—展望”的顺序写,符合消息的基本要求,符合人们了解事件的一般顺序,更合乎读者的心理期待和阅读需求,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材探究】文章特别说明诺贝尔奖的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有何用意?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能够有效保证诺贝尔奖评奖的公正性,能有效防范“谁有钱谁就有权,谁有权谁就有理”的现象发生。公正性是权威性的基础,诺贝尔奖一百多年以来形成的权威性,与这一制度保障关系密切。
就当时而言,诺贝尔奖是首次颁发,特别需要强调其权威性,但如果明确写出,需要大量文字,并非消息所能承担,因此,作者巧妙地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权威,既客观,又简洁。
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教材探究】本文作为一篇新闻作品,虽然大量使用了文学笔法,但仍体现出新闻语言的特点。说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1. 本文的语言很准确:这也是新闻语言的重要特点。作者不仅准确使用“舒”“蹬”“飞”“托”“插”等动词表现跳水动作,还以“犹如”“似乎”等词语,时时提醒读者注意文中的“慢镜头”只是一种描写。这样
就区分了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体现了新闻“报道事实”的本质属性。2. 本文善用修辞手法:如,以“飞天”这个极富动感的静态形象来比喻吕伟起跳时的身姿,既表现其优美,又体现了“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的动作特点。
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教材探究】新闻作品想要打动读者,主要依靠的是事实的力量,而不是抒情性的语句。作为一篇新闻作品,本文是如何打动读者的?①通过反复的渲染、蓄势,营造训练现场的氛围,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从期待到紧张到彻底释放的心理过程,从而受到情感上的冲击。
②用多种方法表现舰载机着舰的困难,增大情感冲击的势能。花费较多笔墨描写舰载机着舰后人们的情感爆发以感染读者。③明确舰载机着舰对于中国海军的意义,对于近代以来长期落后、被人蔑视的中华民族的意义。通过深化读者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激发出读者心中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情,将读者的“个人感情”升华到“民族感情”的层面,从深层次打动读者。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材探究】本文在词语使用上有哪些比较突出的特点?举例说明。1. 新闻评论作为议论性文体,讲究用词准确,不仅词语本身的使用要准确,对词语的修饰也要准确。如:“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赏析词语:两句中的“仍然”和“仍在”,分别修饰“顽固”和“梦中呓语”,准确地表现出日本右翼否认、歪曲历史并非一时之举,而是长期行为;“唯有”
一词则略带嘲讽地表现出右翼分子们“失道寡助”的可悲可耻。2. 本文有很强的针对性,用很大的篇幅抨击日本右翼的丑恶行径,除了明确表态的语句外,一些词语的使用颇具“微言大义”,读来耐人寻味。如:“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赏析词语:“装睡”一语,道出右翼分子并非真在梦中的事实,揭破他们并非不知道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只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不去承认,不敢正视的虚伪面目。
第二单元 6 藤野先生【教材母题】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先生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别先生。
二、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1.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人物来组织材料的。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我”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
2. 这篇散文的另一条线索是“我”的爱国之情,具体表现为“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从东京到仙台留学的这段经历在“我”的一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的思想在这一阶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而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是这段经历中最让“我”感怀的片段。
7 回忆我的母亲【教材母题】一、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1. 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第一个层面是在贫苦的家境中表现母亲的品质: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
第二个层面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叙述具体事例: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父母亲节衣缩食供“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2. 母亲的品格:勤劳吃苦,俭朴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
二、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作者反复写“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和鼓励:①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强健的身体;②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
生产的知识;③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三、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文章的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如:
①“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一句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②“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8* 列夫·托尔斯泰【教材探究】作为一篇传记作品,解析本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1. 先抑后扬的写法:①作者使用大量笔墨来描绘托尔斯泰外貌的粗鄙、丑陋和普通,体现了传记作品的真实性特点,是对托尔斯泰的真实刻画;②作者反复提示托尔斯泰外貌的普通,反衬其不凡的精神世界。先抑后扬的写法通过反差来制造文章内部的张力,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2. 传神的肖像描写:抓住人物外貌最典型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写。课文中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整体描绘,也有局部特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3. 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例如,作者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夸张的比喻,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9* 美丽的颜色【教材探究】探究居里夫人的精神品格。1. 坚定的信念。当时居里夫妇对镭的判断只是一种推断,但她却为之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努力,并最终证明了自己的推断。2. 对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热情。高难度的科研项目、极端艰苦的工作条件,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这些都不能阻挡居里夫人的科研热情。
3. 时刻保持专注。科研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居里夫人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工作上。不管是体力工作还是脑力劳动,居里夫人都全神贯注。4. 在科研中注重效率,懂得分工协作的重要性,并任劳任怨。为了提高效率,居里夫妇做了分工,比埃尔在棚屋里做细致的实验,而居里夫人选择了“男子的职务”。
第三单元 10 三峡【教材母题】一、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最后写秋天,从“良多趣味”转到“林寒涧肃”,以渔者歌谣作结,凄凉哀婉。
二、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11 短文二篇【教材母题】一、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1. 《答谢中书书》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2. 《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不事雕饰。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散淡自然。
二、《答谢中书书》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作者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能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希望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你对《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理解。“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深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被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12* 与朱元思书【教材母题】一、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独绝”在山奇水异。 水静处,清澈透明,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 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二、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面对这奇山异水,作者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的慨叹,
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当然,这里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达出作者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作者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13 唐诗五首【教材母题】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1. 画面:《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2. 思想感情:首联“徙倚”二字,点明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诗人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诗歌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最后,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四、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诗歌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诗人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诗人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
第四单元14 背影【教材母题】一、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内容上: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结构上:“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二、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1. 作者描写父亲的背影: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仿佛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2. 详写背影的原因:描写背影的镜头是一个“慢镜头”,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动作确实不利索,一方面也是详细描写、展现形象的需要。这个“慢镜头”到父亲爬上月台就停止了,父亲的背影也就定格在了那里,深深地触动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三、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 “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其实作者在文章开头和最后一段隐约透露出父子之间曾有过隔阂和矛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子双方境遇的变化,“我”对父亲的情感从冷漠、不满、怨怼,慢慢变成了理解和思念。 2. “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一是父亲对 “我”很好,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到了。
15 白杨礼赞【教材母题】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对白杨的赞美之情的。①境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分明的西北高原,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②形美:白杨树自身的形貌不平凡,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③神美:白杨树内在的气质不平凡,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
二、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如:第7段,前三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好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等,夸它是“伟丈夫”,这是先抑后扬。本文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16* 散文二篇【教材探究】一、赏析下列句子。1.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赏析: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而欢呼。暗含着一个意思: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
2.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赏析:从这一长句可以感受到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宽广博大的心灵,包括个人情感、治学追求和博爱精神等,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二、《我为什么而活着》前边讲生活中的苦难,结尾处却说“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应该怎样理解?①罗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②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③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④虽然罗素最终没能减轻人类的痛苦,但他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17* 昆明的雨【教材探究】课文从一张描绘昆明雨季的画开始写,这样写有什么妙处?文章由画入文,有开篇奇崛之效。画画之事与课文的文脉是相承的:地点在昆明,点出了“雨季”二字,所提及的“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在后文均有描述。更为重要的是此情此景是留在作者心中经久不忘的,自然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一中心。
第五单元 18 中国石拱桥【教材母题】一、本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1. 打比方: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特征,富有形象性。
2. 引用:如引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3. 列数字: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给人准确鲜明的印象。4. 摹状貌: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描绘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卢沟桥在装饰上的重要特点,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5. 作比较: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将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二、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1.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赏析:“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根据,更增强了准确性。2.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赏析:“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3. 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赏析:数字具体,实事求是,该用“约”限制时,绝不“故作准确”,“几乎”强调了桥面与河面并非完全平行。
19 苏州园林【教材母题】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1. 整体特征: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 具体说明: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
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与前边的总括句密切相关。二、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标本”在这里是样本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 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 (“图案画”和“美术画”有什么区别?)图案画更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工工整整,大部分是对称的,比较刻板。而美术画是艺术创造,更注重个性,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和艺术之美。3.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和“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
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4.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插图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
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观众多、极有层次了。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材探究】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方面有哪些特点?举例具体说明。第一,从全文来看,先概说整体特征,再分别说明建筑的各方面、各局部。这样安排顺序,符合人们参观、瞻仰纪念碑的一般流程。第二,以空间顺序为主,结合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展开说明。在说明具体的建筑物时空间顺序是最常用的。
本文的空间顺序首先体现为由远到近、由近到远:1. 纪念碑:首先采用的是先四周(台阶、栏杆)——后中间(碑身)的顺序。2. 碑身:先说明碑身北南两面的碑心(题字和碑文),再说明碑身东西两面的上端(装饰花纹)和碑身下面的小碑座(八个大花圈),最后说明碑顶的建筑样式。这里的说明顺序,既是空间顺序,也有逻辑顺序的因素,特别是“题字、碑文—装饰花纹—八个花圈”的顺序,
当然是空间顺序,也与它们在表达纪念碑精神内涵中的重要程度相对应,因此也可以说是逻辑顺序。3. 十幅大浮雕:既按照“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也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在这里,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融为一体。
21* 蝉【教材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有什么特别之处?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目的?按一般说明文的写作顺序,介绍一种昆虫的生态时,一般会根据其生长过程来写,即先从卵到幼虫,再从幼虫到成虫。但本文是先写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再写它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有点像记叙文中的“倒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说明“四年黑暗中的苦工”,它既是重点(蝉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活动在地下),又是难点(最不易为人所知的地下生活)。
22* 梦回繁华【教材探究】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①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全面。②介绍画作主体内容时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将画作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
第六单元23 《孟子》三章【教材母题】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1. 理解: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2. 事例:①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周文王姬昌礼贤下士,善待民众,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却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能证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为了复仇卧薪尝胆,就是怕安逸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多年后越国成功复仇。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最终身死而国灭。
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1.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2.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有三个标准:①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③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从文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1. 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2. 又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列举了大丈夫面对三种境遇时的表现,三个“不能”语气坚定,铿锵有力,形成一股刚毅之气。
24 愚公移山【教材母题】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2.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代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
25* 周亚夫军细柳【教材母题】一、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为“真将军”?结合课文内容加以说明。1. 细柳营中“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一派常备不懈、严阵以待的景象,可见军队训练有素,周亚夫治军有方。2. 文帝到细柳营,“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直至文帝正式派使臣持节下诏,“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在细柳营中,文帝也要遵循军令,“按辔徐行”,可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
3. 面对天子,周亚夫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见周亚夫刚正不阿、恪守军纪。 二、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1. 对比手法:①情势的对比。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与在细柳军的两次入营受阻、在营中“不得驱驰”“按辔徐行”形成对比,体现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②性格的对比。在霸上及棘门军“将以下骑送迎”与在细柳军周亚夫“持兵揖”“不拜”形成对比,体现
出周亚夫的刚正不阿、恪尽职守。③结果的对比。出营门后,群臣的“惊”和文帝的“称善者久之”也形成对比,表现出文帝的贤明、识大体。2. 衬托手法:文中还有大量侧面描写,如写细柳军士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侧面衬托的写法避免了单一从正面写来的直露,提供了更多观察人物的视角,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26 诗词五首【教材母题】一、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探究专题期中复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探究专题期中复习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点回顾,位置介绍,活动探究,知识点概略,用事实说话,消息结构,常见题型及策略,如何拟新闻标题,同步练习,孟晚舟顺利回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教学ppt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考探究,借景抒情,命题点,借景抒情的概念,真题演练,参考答案,方法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13 背影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3 背影教学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命题点,标题的作用,题目分析举例,考查形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