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数学复习课件大全
- 第一章第1讲实数 课件-数学中考总复习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一章第1课时实数及其运算复习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二次函数与线段的交点问题-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二次函数综合问题之线段问题-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二次函数-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动态数学——谈谈运动思想在中考数学中的应用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动态数学——谈谈运动思想在中考数学中的应用 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开场白,定值探求,最值问题,取值范围,动点轨迹,连线A除外,判断错误,例10,探求多解,例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画在纸上的图形都是“死”的,但我们的思想是“活”的 。在许多时候,我们要将图形中的某些元素进行运动变化,使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明显,使内在的规律更加清楚,从而更有效的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想通过几个例子,来体会一下运动思想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不少数学问题是在诸多变量存在情况下,探求定值或求定值的大小。我们可以运动其中的动点到不同的位置,观察其变化情况,也可以运动至最特殊的位置来求定值的大小。
如图,正△ABC内有一点O,OD⊥BC,OE⊥AB,OF⊥AC,垂足为D、E、F,当AB=4时,OD+OE+OF=( )
A、 B、
C、4 D、不能确定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E、F分别在AD、CD上,∠EBF=45。,则△EDF的周长为 ( ) A、1 B、2 C、3 D、4
许多最值问题往往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解决。但如果考虑运动思想,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图,Rt△ABC中,∠C=Rt∠,AC=8,BC=6,D在AB上,DE⊥AC于E,DF⊥BC于F。问矩形DECF的面积是否有最大值或最小值?如果有的话,D在何处?面积为多少?
如图,正方形ABCD中AD=2,E在AD上,F在AB上,G在DC上,且AF=ED,DG=AE,问五边形EFBCG的面积是否有最大值或最小值?如果有的话,此时E在AD何处?面积是多少?
由于一点运动而产生许多变量,其中得到的函数问题称为动点函数。这类问题中求自变量取值范围时,许多同学常用不等式来解决。其实运动思想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首选思想。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 ∠B=∠C=60° ,AD=6,AB=10,优弧AD与两腰分别切于A、D,P在BC上,AP=x,DE=y。(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求x的取值范围;(3)求弓形的直径 。(4)当四边形DEPC是等腰梯形时,求它的面积。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B=∠C=60°,AD=6,AB=10,优弧AD与两腰分别切于A、D,P在BC上,AP=x,DE=y。
解:(1)由已知易证△ABP∽△DEA,所以有
即 。
(2)作AH⊥BC于H,连AC,则AP的最小值是AH,最大值是AC,而易求AH= ,AC=14,
(3)由于这个反比例函数当x最小时y最大,所以
DE的最大值就是弓形的直径。
(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求x的取值范围; (3)求弓形的直径。
如图,⊙O的半径为1,P在⊙O外,PO= ,PAB为割线(A在PB上),BC为直径,设PA=x,PB=y。则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是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求点的轨迹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发现动点满足的条件,并判断这个条件符合哪个轨迹定理,从而求得点的轨迹。另一种是在很难判断符合哪个轨迹定理的情况下,将动点按题设条件进行运动,然后观察其形成的轨迹进行猜想(当然最后还得证明)。
已知△ABC,一动圆O与AB、AC都相切,且⊙O上各点都不在△ABC外,则点O的轨迹是
△ABC的内心与点A的
不少选择题用排除法来解会显得简捷。但要排除错误必需先判断错误。有不少同学得出了错误结论自己浑然不知,这是因为缺乏判断错误的能力。用动态方法来判断错误是一种较为精妙的方法。
如图,用半径为r的两根钢棒嵌在大型工件的两侧,以测量大型工件的半径R。量得两钢棒的圆心距为2d。则R等于 ( )A、 B、 C、 D、
如图,P在直径AB上,∠1=∠2,试判断哪些线段相等?
如图,弦CD、EF均垂直于弦AB,且三等分AB,则 ( )A、AD=DF=BF B、AD=BF<DF C、AD=BF>DF D、以上都不对
不少数学问题用运动思想探求多解,要比代数方法优越得多。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现满足条件的位置不止一处,多解就探求出来了。
如图,A、B、C、D是半径为8的⊙O上四个点,且这四个点构成等腰梯形, AB=DC=10。则等腰梯形的面积的值是( )A、唯一的 B、有且只有二个 C、有且只有四个 D、有无数个
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长为8cm,腰长为5cm,一动点P在底边上从B向C以0.25cm/秒的速度运动,当P运动到PA与腰垂直的位置,求P点运动的时间。
如果观察P从B至C移动的全过程,便会发现有两处的位置满足题设。正确的答案为7秒或25秒。
许多同学是用画图的方法,画出一条与腰垂直的线段AP(如图),然后进行计算,这样必定遗解。其原因就是因为缺乏运动。
已知直线y=kx+b过点P(1,–2),且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求其解析式。
y=x–3和y=–x–1。
在几何问题中是否有这样位置的元素,使它满足一定条件。这类问题叫做几何中的存在性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很多,用运动观察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如图,据气象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的正南方向220千米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千米,风力就会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正以15千米/时的速度沿北偏东30°方向往C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
超过四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1)该城市是否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2)若会受到台风影响,那么台风影响该城市的持续时间约有多长?(3)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为几级?
分析:(1)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可作AD⊥BC于D。我们可以算出有影响的台风半径是:(12-4)×20=160千米,而AD=220÷2=110千米。因为AD小于圆的半径,所以当台风中心从B移到D 时,点A在圆内,即该城市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数据摘要:AB=220千米,∠ABC= 30°,台风中心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千米,风力就会减弱一级,台风速度15千米/时。
分析:(2)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想象表示台风的圆的圆心从B点向BC方向移动,当圆第一次经过A时表示开始影响该城市,第二次经过A时表示结束影响(如图)。那么台风中心从E到F移动的时间就是这次台风影响该城市的时间。容易算出EF≈232.4千米,影响的时间是232.4÷15≈15.5小时。
是否存在m的值,使直线y=mx+4、直线x=1、直线x=4及x轴围成的直角梯形的面积为7?为什么?
是否存在m的值,使直线y=mx+4、直线x=1、直线x=4及x轴围成的直角梯形的面积为7?为什么?
探索型问题包括结论探索、条件探索、方法探索等。不少几何问题的探索是以运动作为先导,从运动中去发现规律,去猜想结论,从而探索出问题的结果。
如图,△ABC中B、C固定,A为动点。以AB、AC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ABDE及AFGC。过D、G向直线BC作垂线,垂足为H、P。 (1) HB和CP是否相等? (2)DH+GP是否为定值?(3)DG的中点O是否为定点?
如图,△ABC中B、C固定,A为动点。以AB、AC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ABDE及AFGC。过D、G向直线BC作垂线,垂足为H、P。
(1) HB和CP是否相等?
(2)DH+GP是否为定值?
当(1)的结论作肯定的问答并得到证明后,容易发现DH=BQ,GP=QC,故DH+GP=BC,好像是定值。
G在直线BC的另一侧时,DH+GP=
BQ+QC是一个变量,所以不是定值。
(3)DG的中点O是否为定点?
在几何画板上的动态显示表明,O点确实是一个定点。如图1我们作OM⊥BC于M,则M是HP的中点也是BC的中点,且OM= ,这说明点O是定点。
在图2中也作OM⊥BC于M,则有M为HP的中点,因HB=CP,故O为BC的中点,连PO并延长交DH于N,则OM是△HPN的中位线,OM= ,同样可以说明点O为定点。
在上例各问题的探索中,如果不借助于运动是难以想象的。其中几何画板是一个好帮手。 以上各例许多结论是猜想出来的,虽然缺乏严格的推理,但作为分析和探究的一种途径还是无可替代的。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不难看到运动思想是如何解决数学问题的,“死”的图形是如何“活”起来的,模型是怎样想象出来的。我们可以说是不是善于用运动思想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是区分是不是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标志。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沪科版七年级上册4.4 角作业课件ppt,共32页。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中考复习 专题五 动态问题课件PPT,共5页。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四章 整式的加减综合与测试习题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