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训练(17份)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兰新高速铁路建设后,推测该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对该装置破坏最大的因素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过关检验
1.下列关于交通运输方式对城市形态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路交通时代,城市一般沿河流呈带状发展
B.公路、铁路运输时代,城市沿交通轴发展
C.轮船时代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单一扩展的形式
D.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分散扩展
答案C
解析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水路交通时代,城市形态受河流影响较大,多沿河流呈带状发展;公路、铁路运输时代,城市沿交通轴发展;随着多种交通方式的出现,城市的形态开始由单一形式向多元形式转变,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分散扩展。
兰新高速铁路将兰州至乌鲁木齐的行程缩短至不到12小时。读兰新高速铁路线路图,完成第2~3题。
2.兰新高速铁路绕道西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客运量
C.气候 D.水温
3.兰新高速铁路建设后( )
①实现了甘藏新三个省级行政区的铁路贯通 ②减轻了兰新线的货运压力 ③实现了西宁和兰州的“同城效应”
④促进了新丝绸之路的经济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2.B 3.D
解析第2题,高速铁路主要是客运,要照顾沿线的大城市发展,兰新高速铁路经过西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客运量。故B项正确。第3题,兰新高速铁路不经过西藏,不能实现甘藏新三个省级行政区的铁路贯通,①错误;客运专线的增加使得兰新线能够更多地承载货运,缓解兰新线的货运压力,②正确;高铁缩短乘车时间,实现了西宁和兰州的“同城效应”,③正确;高铁的修建促进了新丝绸之路的经济建设,④正确。故D项正确。
高铁的开通对城市产业布局具有一定的影响。下表为高铁开通前后南京站区新增企业分布特征变化情况(表中数字为各产业所占比例,单位:%)。读表,完成第4~5题。
行业
500m(核心区)
500~1500m(影响区)
1500~2500m(外围区)
开通前
开通后
开通前
开通后
开通前
开通后
批发和零售业
25
0
53.1
45.3
52.8
48.1
住宿餐馆业
0
0
2.4
4.8
2.7
5.2
商务服务业
0
50
18.4
26.3
16.4
21.9
交通运输业
25
50
0.8
1.6
0.8
3.8
居民服务业
25
0
7.6
3.9
5.2
4.0
计算机服务业
0
0
4.7
7.5
7.3
5.2
房地产业
25
0
1.6
2.5
4.6
3.8
科技服务业
0
0
11.4
8.1
10.2
8.0
4.在核心区范围内,受高铁开通拉动作用最大的企业是( )
A.商务服务业
B.房地产业
C.交通运输业
D.居民服务业
5.高铁开通后,站区批发和零售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
B.地租增加
C.人工成本增加
D.交通条件改善
答案4.A 5.B
解析第4题,读表可知,高铁开通后,八个行业中,核心区新增企业比例占比最大的是商务服务业,故A项正确。第5题,读表可知,高铁开通后,站区批发和零售业比例下降,这主要是因为批发零售业占地面积较大,而高铁开通后地租上涨,批发零售业地租成本上升,需要重新进行区位选择,故B项正确。
下图为青藏线唐古拉山段某处的遮阳板景观图,该装置是为保护青藏公路而建的工程设施。读图,完成第6~7题。
6.推测该装置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止水土流失
B.防止冻土融化
C.防止滑坡
D.防止低温对路基的破坏
7.对该装置破坏最大的因素可能是( )
A.野生动物的破坏
B.低温的破坏
C.紫外线强烈的破坏
D.大风的破坏
答案6.B 7.D
解析第6题,青藏公路建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有冻土层存在,夏季气温高,光照强烈,设置遮阳板是为了抑制气温升高导致的冻土融化,防止对列车安全运行产生影响。第7题,该地冬季大风凛冽,对遮阳板破坏大。
读京杭运河古、今通航图,完成第8~9题。
8.“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是古人对扬州的赞誉与向往。历史上的扬州曾经是繁华都市之一。下列关于造成扬州地位下降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的过度开垦使环境恶化
B.洪水淹没了原来的扬州
C.环境污染使其发展变慢
D.交通运输布局的发展变化
9.下列关于扬州城市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前城市发展仍受京杭运河制约
B.现代城市发展沿运河伸展
C.城市形态变化缓慢
D.历史上城市形态多方向发展
答案8.D 9.C
解析第8题,扬州是京杭运河沿岸的城市,在京杭运河兴盛时期,我国南北方贸易活动频繁,运河城市得到充分的发展;后来,由于京杭运河的淤积、海上运输的发展以及铁路的通车,扬州走向衰落。第9题,随着运河运输地位的下降,城市形态变化缓慢。
根据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至2050年,无锡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将以主城区为核心,由“三主两辅”5条线构成放射+环形线网,其中一、二、三号线为骨架线路,三线呈放射状,四、五号线为辅助线。读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完成第10~11题。
10.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无锡市环境的影响不包括( )
A.有利于缓解市区交通压力
B.有利于改善市区大气环境质量
C.有利于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D.有利于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
11.无锡市轨道交通布局由“三主两辅”5条线构成放射+环形线网的好处是( )
A.环形线有利于加强城市中心地带与郊区的交通联系
B.环形线有利于加强无锡市与其他城市的交通联系
C.放射状线有利于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D.放射状+环形线网有利于缩短城市不同方向之间的交通距离
答案10.D 11.D
解析第10题,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主要解决的是城市内部交通问题,对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没有影响,故选D项。第11题,环形线对加强城市中心地带与郊区的交通联系作用不大,对加强无锡市与其他城市的交通联系作用更小;放射状线有利于加强市中心地带和郊区的交通联系,但可能会增加市中心的交通压力。故选D项。
12.读某城市位置及空间形态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分析,该城市早期选址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2)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A市拟在右图所示①②地区分别建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请分析其选址的有利条件。
(3)A市计划在周围地区建一旅游度假区,请分析其优势条件。
答案(1)水运便利,生产、生活取水方便。交通因素。
(2)大型服装批发市场:靠近铁路、公路,交通便利;位于郊区,地租便宜。大型超市:接近城区中心,市场广阔。
(3)A市临近海洋,附近有大面积沙滩,环境优美。
解析第(1)题,城市早期选址和河流有关,河流有供水和航运等功能;该城市的形态变化受交通因素的影响明显。第(2)题,大型服装批发市场需要广阔的场地以及便利的交通,宜布局在郊区;大型超市需要大量消费群体以及便利的交通。第(3)题,A市临近海洋,且附近有大面积沙滩,适宜建旅游度假区。
等级考素养提升
宝兰高铁开通运营后,从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至乌鲁木齐的“丝路高铁”全线贯通,西北地区全面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宝兰高铁的开通,使西安至兰州的运行时间由8小时缩短至约3小时,两城市之间形成“公交化”列车往来,平均每22分钟一趟高铁。下图示意宝兰高铁线路。读图,完成第1~3题。
1.宝兰高铁穿过的黄土高原地区施工难度较大,其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
A.植被稀疏,风沙危害大
B.光照强烈,气温日较差大
C.水源短缺,施工条件差
D.黄土湿陷、泥石流、滑坡频发
2.“丝路高铁”的全线通车将( )
A.主要承担东、西部地区的货运
B.推进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C.大幅度扩大上海港的吞吐量
D.加快东、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3.西安至兰州高铁实现“公交化”运行模式的有利条件有 ( )
①实现高铁运输的朝发夕至 ②高铁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③东西向的客运需求量大 ④选线灵活,定时定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1.D 2.B 3.C
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质疏松,施工过程易出现黄土湿陷、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影响铁路建设。第2题,高铁主要是客运,对上海港的吞吐量没有影响;“丝路高铁”的全线通车将推进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对东、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影响不大。第3题,实现“公交化”运行模式与高铁速度快、运输效率高、东西向的客运需求量大有关。
下图为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城市时间距离变化示意图(图中单位h为小时)。读图,完成第4~5题。
4.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表现在( )
A.城市间的距离缩短
B.城市内部时间距离缩短
C.城市服务范围扩大
D.城市内部交通更加拥堵
5.根据图中信息推测,有可能发展为区域核心城市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4.C 5.B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城市时间距离变化可知,城市间的时间距离缩短,但不是实际距离缩短;高铁建设对城市内部时间距离没有影响;城市内部交通不会因高铁建设而变得更加拥堵。第5题,随着图中计划中的城际轨道布局、城市等级、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铁布局逐步完善,乙城市有可能发展为区域核心城市。
6.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滇、川、藏“大三角”地带,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商贸通道,其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随着公路的大规模修建,茶马古道最终被便利的公路所取代,化为一条真正的“古道”。读茶马古道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茶马古道修建时遇到的自然障碍。
(2)盘旋的“古道”最终被便利的公路所取代,试分析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
(3)简述茶马古道沿线聚落在现代公路修建后的变化。
答案(1)气候: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质:地处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频繁,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地形: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水文:河流众多。
(2)技术水平的提高;贸易流通量的增大。
(3)聚落规模缩小;聚落布局改变。
解析第(1)题,主要结合区域的自然特征,从气候、地形、地质、水文等方面进行分析。茶马古道主要经过滇、川、藏地带,从气候条件来说,川、滇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从地质条件来说,该地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从地形角度来说,该地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从水文情况来说,该地河流众多。第(2)题,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主要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交通的需求变化等方面分析。盘旋的“古道”最终被便利的公路所取代,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区域之间的贸易增多,货物的流通量的增大,需要更加便利和安全的交通运输方式。第(3)题,由于现代公路的修建,茶马古道逐渐不再使用,因此原来位于茶马古道沿线的聚落,规模逐渐缩小,聚落布局也趋向沿公路沿线分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当堂检测题,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同步测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随堂练习题,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