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时练习
展开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过关检验
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的反馈作用对人类都是不利的
B.环境问题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才出现的
C.环境问题是在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D.环境问题都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
答案C
解析环境的反馈作用对人类并非都是不利的,A项错误;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并非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才出现的,B项错误;环境问题是在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C项正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D项错误。
2.下列人类活动中,可能引起生态破坏的是( )
A.发电厂向大气排放烟尘
B.黄土高原上植树种草
C.内蒙古高原上退耕还牧
D.围湖造田
答案D
解析发电厂向大气排放烟尘会导致环境污染;黄土高原上植树种草、内蒙古高原上退耕还牧会使生态环境改善;围湖造田会破坏湿地,可能引起生态破坏。
人与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但不少地方土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据此完成第3~4题。
3.目前,世界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其最主要原因是( )
A.水蚀、风蚀、沙漠侵蚀
B.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C.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大
D.畜牧业和农业的迅速发展
4.据统计,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2.5%,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辖区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阔
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目前,世界可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是由土地退化造成的,而引起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蚀、风蚀、沙漠侵蚀,A项正确。第4题,我国西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地表植被一旦破坏,便很容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C项正确。
墨西哥城位于19°N,地处海拔约2250米的盆地中(如图)。该市有2000余万人口,3.5万家工厂,约300万辆汽车。读图,完成第5~6题。
5.根据其地理位置判断,该城市的气候类型为( )
A.热带雨林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6.光化学烟雾是由于汽车和工业废气在强烈光照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有刺激性的烟雾污染现象。墨西哥城常在每年11月至次年的4、5月发生光化学烟雾现象。下列有关其主要成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口众多,生活废气排放量大
B.多发季节降水稀少,光照强烈
C.盆地地形,污染气体难以扩散
D.汽车、工厂众多,废气排放量大
答案5.C 6.A
解析第5题,根据墨西哥城的纬度和地形分析,墨西哥城的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第6题,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与氮氧化物等气体和太阳辐射有关,与生活废气关系不大。盆地地形和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剧了大气污染现象。
下图为1993—2003年西伯利亚(即亚洲北部)沙果特湿地上空(1千米高度)空气样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观测统计图。读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波动性,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二氧化碳多
B.冬季生物呼吸作用弱,呼出二氧化碳少
C.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二氧化碳少
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二氧化碳多
8.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是( )
A.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南扩展
C.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
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答案7.A 8.D
解析第7题,一年中,冬季人们燃煤取暖会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夏季光合作用增强会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减少,故观测数据曲线有较明显的波动,故A项正确。第8题,长期趋势曲线显示,二氧化碳含量呈增加趋势,会造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则西伯利亚北部沿海可能被北冰洋淹没,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读下表资料,完成第9~10题。
全球物种数目统计(单位:种)
类别 | 所有物种 | 濒危物种 |
哺乳类 | 4629 | 1096 |
鸟类 | 9672 | 1107 |
爬行类 | 6900 | 253 |
两栖类 | 4522 | 124 |
淡水鱼类 | 25000 | 734 |
高等植物 | 270000 | 25971 |
总计 | 320723 | 29285 |
9.资料显示,全球各物种中,濒危物种所占比重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 )
A.哺乳类、两栖类 B.鸟类、爬行类
C.高等植物、两栖类 D.哺乳类、淡水鱼类
10.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共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栖息地的丧失 B.偷猎
C.外来物种入侵 D.其他原因
答案9.A 10.A
解析第9题,通过计算便可以得出结论。第10题,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生物栖息地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11.读全球环境问题成因及影响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分析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
答案(1)自左向右依次为a、c、b、d
(2)人口快速增长;资源过度消耗。
(3)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发展中国家承担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已有的信息推出空白框对应的内容。人类生产和生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人类生产和生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形成了酸雨;人类使用的制冷系统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氟氯烃气体,这些气体与大气中的臭氧反应并消耗臭氧,使得极地上空的臭氧层每年有段时间含量很少,就像一个空洞,称之为臭氧层空洞。第(2)题,根据图中的环境问题,结合图中的文字信息分析原因。因为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以及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所以产生很多的环境问题。第(3)题,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以及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
等级考素养提升
1.下图为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图中字母F、G、H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A.资源开发、产品消费、废弃物排放
B.产业活动、产品消费、废弃物排放
C.产品消费、废弃物排放、产业活动
D.资源开发、产业活动、产品消费
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推断,E表示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资源,F表示生产活动,G表示人类消费各种产品,H表示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完成第2~3题。
2.图中箭头a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
A.水土流失 B.酸雨危害
C.臭氧层空洞 D.土壤污染
3.图中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
A.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B.土壤盐碱化
C.大气污染
D.水土流失
答案2.A 3.C
解析第2题,图中箭头a表示的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在开发利用中可能会产生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属于生态破坏问题。第3题,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是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属于环境污染问题。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第4~6题。
4.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重金属盐
B.含有氮、磷等的营养物质
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
5.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6.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
答案4.B 5.C 6.C
解析第4题,赤潮的成因是温暖海水的富营养化,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含有氮、磷等的营养物质促使某些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和生长,导致水体缺氧,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第5题,赤潮多发生在水温偏高的海域,同时,风力偏小不利于海水散热和污染物的扩散,容易导致赤潮暴发。第6题,赤道附近海域降水量大且污染物排放量有限;大洋中部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影响很小,不易发生赤潮;中、低纬近海水温偏高,且有大量的污染物,赤潮多发;高纬近海水温低,不易发生赤潮。
7.读某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河流为世界上著名的大河。读图写出图示地区的地势特点。
(2)据某国际环保组织统计,近年来该流域某些地区降水减少了约20%,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反而增大,洪水反而增加了,试分析原因。
(3)图示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但其运输量比较小,试分析原因。
(4)世界各国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图示地区也为全球所关注。请分析该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答案(1)北部、南部和西部地势高,中部地势低平。
(2)森林被大量砍伐,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汇入河流;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淤积,水位被抬高,河流泄洪能力下降。
(3)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低,运输需求小。
(4)主要环境问题:热带雨林被破坏。产生原因:人类大量砍伐森林;迁移农业也对热带雨林造成了破坏。
解析第(1)题,根据地理位置可知,该地位于亚马孙河流域。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可知,亚马孙河流域的地形是北部、南部和西部地势高,中部地势低平。第(2)题,考查亚马孙热带雨林被毁产生的影响。热带雨林被毁会造成水土流失、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第(3)题,热带雨林气候决定了河流的流量特征;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河流运输量大小。第(4)题,全球变暖主要与大规模破坏雨林植被有关。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dl/tb_c400376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达标测试</a>,共8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dl/tb_c400376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后作业题</a>,共8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dl/tb_c400376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一练</a>,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