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名师精品课件(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虽有嘉肴说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虽有嘉肴说课课件ppt,共17页。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能够准确翻译并诵读全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色。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学习本文,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二、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通过脉络梳理,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品味类比说理的表达效果,了解先贤圣哲睿智的哲思和情怀。
了解作者极其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其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 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一阶层的人数大量增加。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课文链接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读准字音
嘉肴 ( )自强( )兑命( )学学半( )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探究问题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和学的关系。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虽有嘉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互相推动、的互相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指相对举出,形容并列的两个事物,互相衬托。)“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管他,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3.《虽有嘉肴》开头写“虽有嘉肴”及结尾引用《兑命》中的有何作用? 开头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并引出下文关于“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以证明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道理。 结尾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是补充说理,为的是增强说服力。
4.《虽有嘉肴》这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 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 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 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 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5.你是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①“教学相长”是文中表达的观点,在指导我们如何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效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②“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不断地学习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教授别人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的困惑。教与学的过程会使自己得到提升。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启发我们注意实践,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6.“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 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7.“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作为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
8.课文中的“教学相长”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意思一样吗?谈谈你的理解。 不一样。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教”“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中的“教学相长”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和他在教的过程中认识的提高,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 9.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三、概括文章主旨 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开篇先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运用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引申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教授别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2.多用对偶,朗朗上口 文章共有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运用对偶句,句式整齐,两两相对,有很强的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四、拓展延伸 1.学了本文,你收获了怎样的启示?结合学习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难成。 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
流、相互启发、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文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23 *马说/韩愈图片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了解作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北冥有鱼集体备课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了解作者,无为而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蒹葭说课ppt课件,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