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名师精品课件(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内容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词语积累,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素养目标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 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蓝色字的音
铱( ) 潮汐( ) 硅 ( ) 追溯( ) 褶皱( )劫难( )蟾蜍( )衍射( ) 携带( )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文中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一、速读课文,知文章内容(写什么) 1.“被压扁的沙子”和普通的沙子是一回事吗? 不是。 “被压扁的沙子”的原子相距很近,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被称为“斯石英”。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3.筛选信息:迅速准确地筛选出本文的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①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 ②第2~6段,提出问题: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还是“火山”, 并揭示研究探讨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③第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 ④第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原因、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
二、知写作意图(为什么写) 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三、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本文运用了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即用地质学发现的证据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的是撞击。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问题 1.第1段中,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新观点是什么? 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2.第1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一般而言,文章开头一段不外乎是引出话题,激发兴趣,概括全文中心或造成悬念等作用。 引出说明对象。
3.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作者是怎样证明“撞击说”的? (1)科学的实验证明:(7~10) 二氧化磁在超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把斯石英在850℃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它会变成普通的沙子,以此证明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斯石英。 (2)有力的事实证明:(11~9) 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后,产生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以此证明了自然界存在的斯石英是因为强大的外力产生的。 (3)严密的推理证明:
在年龄为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只能来自外星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
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
结论:恐龙灭绝应该是因为外星撞击。
4.课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照应前文,对前面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在大量论据的铺垫下,作者作出了如下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结尾通过大量分析得出结论,有较强的说服力。 5.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 “被压扁的沙子”这一题目不仅没有离题,反而还能提示读者,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的分析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文章内容则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所以不好。
五、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些例子,说说其作用。 举例子 ①第3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作用: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灭绝是巨大撞击引起的,引出可能导致恐龙灭绝的又一个原因——火山说。 ②第8~10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作用:列举斯石英和金刚石,“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③第12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具体而科学地说明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的压力。
④第16段中,用科学家在恐龙灭绝时期的岩层中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的例子,证明下文所说的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从而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 作比较 第7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作用:强调斯石英密度非常大,形象地表现斯石英的特点,从而说明“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形成的原因。 列数字 作用:第10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说明斯石英加热到一定程度能够变为普通的沙子。 引用 第2段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 作用:引用报道上的一条消息,引出可能导致恐龙灭绝的一种理论——撞击说。
六、揣摩划横线词语,品析表达效果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一直”表现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争论不休”写出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也许”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推测,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 2.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大灭绝”“大劫难”写出了灾难的危害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3.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并”“以至于”“最后”等词,增强了句子间的逻辑性,使表达更清晰。
4.“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是否矛盾? “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5.试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的作用。 ①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一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②如果二氧化硅(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③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七、小组合作,深入探究问题 1.《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两文有什么异同? 同:两文的主旨相同,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主旨;文体相同,两者都是科学小品文;语言风格相同,严密准确,又简明精练,幽默风趣。 异:文章侧重点不同,两者虽然都写到了恐龙的灭绝,但第一篇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第二篇则是以恐龙灭绝的原因为探讨的主要内容,用“被压扁的沙子”作证据。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2.《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比较两文,说说二者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得出结论。 不同之处:《恐龙无处不有》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被压扁的沙子》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肯定其中一个,否定另一个。 八、拓展延伸 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其实还有多种相关的假说。课外搜集整理资料,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认识,并相互交流。 因为恐龙的灭绝只有在各种内外界因素共同作用下才会发生,所以这种理论认为恐龙灭绝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原因很难导致恐龙灭绝,恐龙灭绝是多方面造成的。可是无论当时发生了什么,至少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恐龙对所发生的事件无法适应或改变。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23 *马说/韩愈图片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了解作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石壕吏/杜甫背景图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了解作者,石壕村,吏夜捉人,有吏夜捉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北冥有鱼集体备课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了解作者,无为而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