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分进阶特训3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单元总结提升4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高分进阶特训4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单元总结提升5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试卷
展开第四单元 第10课
【学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种继承制度( )
A.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
B.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
C.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D.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这种继承制度照顾到社会各层面的人群,有利于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故选A项。
2.“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由此说明镇( )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C.因军事驻扎而形成 D.可以解决边患问题
【答案】B 【解析】镇将“掌防戍守御”说明镇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旨在说明镇的功能而非镇形成的原因,排除C项;“解决边患问题”说法错误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3.有学者认为:在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据所学推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最有可能是( )
A.工商业人口的自然集中
B.封建地主经济的初步发展
C.手工业生产的种类增多
D.统治阶级政治军事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表述可知,该学者认为经济因素非城市兴起的决定性因素,工商业人口的集中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项错误;封建地主经济的初步发展和手工业生产的种类增多都属于经济因素,故B、C两项错误;古代统治者最初建设城市最有可能是出于军事防御的目的,故D项正确。
4.“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中载:“城,以盛民也。”“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
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
C.古今城市的功能不同 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
【答案】C 【解析】古今城市都是当时的政治或经济中心,政治、经济地位不同不是二者主要区别,故A项错误;规模和大小不是古今城市的主要区别,故B项错误;当今城市的含义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主要以经济职能为主,而古代的城市更突出城,市从属于城,以政治职能为主,故C项正确;城市的繁荣程度受当时生产力水平制约,古今城市繁荣程度无法比较,故D项错误。
5.下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乡村自给自足状态被打破
B.城乡之间交流日益频繁
C.城乡之间道路四通八达
D.城市政治中心功能显著
【答案】D 【解析】秦汉至唐初的乡村始终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故A项错误;由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城中才有商品交易的场所,且政府对市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城乡交流频繁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四通八达”在图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政府对商品交易有严格限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城市的经济功能不突出,仍以政治功能为主,故D项正确。
6.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唐宋城市不同布局的根源是( )
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海外贸易得到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打破了汉唐以来的坊市制度,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
7.雅典卫城坐东朝西,每座建筑都顺山势而建,呈现不规则布局。而明清故宫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则都集中在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上,严整规矩。这种差别集中体现了( )
A.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大国和小邦的差异
C.政治文化地理的差异 D.时代的差异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中国属于大河文明,实行的是专制制度,因此在建筑上,雅典呈现不规则布局,中国严整规矩,故C项正确;这种差别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大小、所处时代无关,排除A、B、D三项。
8.在欧洲某一时期,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据此推测,这种变化最早应该出现在( )
A.智者学派之前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之后 D.启蒙运动前后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冷峻阴沉的建筑风格被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所取代,表明建筑设计注重人的感受,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理念,反映了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现实生活,故B项正确;智者学派之前以神灵的观点看问题,排除A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均晚于文艺复兴,排除C、D两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业初兴之时,只有现在所谓定期贸易。《易经·系辞传》说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指这一事实。所运销的,多数是奢侈品,所以专与王公贵人为缘。“子贡(卫国大商人、孔子弟子)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交通王侯,力过吏势”(《汉书·食货志》),此等商人,看似势力雄厚,其实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
——摘编自吕思勉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从农村上市的绝大部分货物进入定期集市或正规市场,通常这类集市或市场为周围20到30个村服务。也有例外,但是这种格局直到19世纪后期是普遍的,因为当时城镇人口较少集中于少数大的中心城市,较多在有定期集市的地方。大多数农户居住在离集市半天路的范围之内,在阴历规定的日子里,大批商人、掮客和小贩轮流到这些集市上来。众多的买主和卖主为价格争执不休,这表明价格竞争是激烈的。每一个县有许多商人在竞争,以致没有哪一个买主能垄断市场。
——摘编自[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及中国近代化商业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古代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与近代商业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商业兴起较早;交易时间有限制;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贵族;拥有雄厚资本的商人出现,并对国家政治产生影响。
新变化:集市规模扩大,且分布在农村集中地附近;交易的主要是农产品;市场开放;竞争激烈。
(2)古代原因: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由官府垄断和控制,商业主要由官办官营;受到重农抑商思想及政策的影响。
近代原因:农村人口多,农产品丰富;列强侵略使中国小农经济走向瓦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选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汉书·沟洫志》记载:“古首立国居民……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由此可知,古代村落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 B.劳动分工和人口增加
C.自然环境和地理分布 D.宗族观念和乡土意识
【答案】A 【解析】材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反映农业生产,“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反映定居生活,故选A项。
2.最初人们往往于物资集散的地点形成乡间集市以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这些地方逐渐建立起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成长为集镇。据此可知集镇( )
A.是定期商品交换的场所
B.是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
C.能够提供商业服务设施
D.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有涉及,与集镇都有关系,但是都比较片面,均排除。
3.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水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太平州的黄池镇,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这说明,南宋时期( )
A.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
B.商帮的出现带来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C.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
D.坊市界限打破带动了江南市镇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表明江南市镇出现城市化特征,故A项正确;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江南市镇出现城市化特征,没有涉及专业化分工,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坊市界限打破,故D项错误。
4.在早期城市发展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五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其贯穿历史演变的原因主要是(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文化习俗的演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工业革命的推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描述的“城”与“市”的关系演变可以看出先有“城”,然后在“城”中出现“市”,并且相对于“城”来说,“市”存在的区域与范围在不断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是古代商业贸易的场所,因此这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与繁荣,故选C项。
5.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唐朝 | 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 |
北宋 | 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 |
A.政府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B.市镇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桥梁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D.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形成草市”,北宋时,草市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由此可知,市镇是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它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B项。
6.古希腊雅典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整个城市形成的标志是卫城西北角城市广场的形成。由此说明( )
A.城市易在山脚下形成
B.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前身
C.卫城是雅典唯一的城市
D.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故D项正确;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容易形成城市,排除A项;城市广场是居民中心发展的结果,并不是城市的前身,排除B项;“唯一”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
7.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
A.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
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C.强调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
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
【答案】B 【解析】“家长作为全家核心”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皆低于正房”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尊卑,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对“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的总结而非原因,均排除;D项是关于使用材料和设计结构的说明,与原因无关,排除。
8.世界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各地民居大多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究其原因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地区的( )
A.城市化建设的高水平 B.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
C.宗教信仰和文明程度 D.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
【答案】D 【解析】由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有各自的特色,从而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下图和表格。
中国古都成为首都的次数(部分)
今名 | 古都名称 | 定都次数 |
西安 | 镐京、长安 | 9 |
洛阳 | 洛邑、洛阳 | 8 |
北京 | 蓟、中都、大都、京师、北京 | 5 |
南京 | 建业、建康、江宁府、应天府 | 8 |
开封 | 大梁、开封府、东京 | 7 |
安阳 | 殷、邺城 | 5 |
成都 | 成都 | 4 |
杭州 | 杭州、临安 | 2 |
解读材料,围绕“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迁”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观点:我国古代王朝的迁移出现了一个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趋势。
阐述: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天然屏障形成了良好的军事防备优势;隋唐定都长安,但同时兴建洛阳城,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宋朝先后定都开封和杭州;明朝定都南京后为制内御外迁都北京。总之,历史上各朝代选择都城,都是根据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和加强边防的需要。
[示例二]观点:古代都城的选址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政治因素:便于巩固统治,制内御外,如明迁都北京;受到战乱、少数民族的威胁的影响,如南宋定都杭州;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经济因素:经济发达、富饶,交通便利,如汉代长安、洛阳。
地理因素:凭险可守,便利的交通运输,如隋唐长安、明代南京。
由此可见,各朝都城的选定适应了当时形势的变化,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