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背景图ppt课件
展开课后素养落实(十)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可见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下列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
A.南北方之间有巢居和穴居之分
B.巢居、穴居之分受气候影响
C.巢居可避暑,穴居可避寒
D.地势低洼处营巢而地势高亢干燥处挖穴
B [“巢居、穴居之分受气候影响”是对材料中寒(冬)暑(夏)影响巢居与穴居的准确概括,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不符,故排除;C项只对材料“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作出了解读,解读不全面,故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
2.早期的村落一般位于河流流域或者临近水源适合人类发展的地区,这说明( )
A.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B.采集经济是主要的经济
C.渔猎是古人主要的活动
D.社会经济决定村落选址
A [由材料“村落一般位于河流流域或者临近水源适合人类发展的地区”可知,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3.“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A [材料中宋代诸镇增加“或兼酒税之事”的功能,在商业繁华地点征收商业税,客观上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镇的功能变化,没有体现商业区与居民区的关系,不能推断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中镇的主要功能是“防戍守御”,是地方军事机构,而非地方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4.明清时期,江南丝织巨镇盛泽,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盛泽镇的发展说明( )
A.人口的增长推动城镇化发展
B.工商业发展促进市镇的繁荣
C.专业化生产促进丝织业发展
D.明清时期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B [根据材料“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可知,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盛泽镇的兴起与繁荣,故选B项;材料只提及盛泽镇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并没有涉及人口增长,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市镇的发展,并不是丝织业发展,排除C项;明清时期商业环境不宽松,排除D项。]
5.据考古发现,郑州商城内城城内北部为宫殿区,其中有用石板砌筑的人工蓄水设施;内城外有居民区、墓葬以及铸铜、制陶和制骨作坊等。以下对材料概括错误的是( )
A.商城的区域划分已有明显的功能区分
B.商城有宫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的区分
C.商城结构设计严密,注重防水和蓄水
D.商城规模已有定制,属于都邑
D [根据材料“宫殿区”“居民区、墓葬以及铸铜、制陶和制骨作坊”可得出A、B两项结论,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根据材料“商城内城城内北部为宫殿区,其中有用石板砌筑的人工蓄水设施”可得出C项结论,不符合题意,故排除;仅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商城属于都邑,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6.有史学家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的领导者是( )
A.手工业者和商人 B.农民和手工业者
C.基督教会和商人 D.地主和手工业者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中世纪新出现的一些城市和城镇,不是行政中心,而是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A项正确。]
7.如图所示民居与下列选项表述相符的是( )
A.图中民居位于尼罗河流域
B.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
C.拱券和希腊柱式结构结合
D.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
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图为古代埃及民居,A项正确;B、C、D三项属于古罗马建筑的特征,均排除。]
8.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
A.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
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
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
B [材料“家长作为全家核心”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皆低于正房”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尊卑,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对材料中“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的总结,而非原因,故均排除;D项是关于使用材料和设计结构的说明,与原因无关,故排除。]
9.雅典卫城坐东朝西,每座建筑都顺山势而建,呈现不规则布局。而明清故宫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则都集中在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上,严整规矩。这种差别集中体现了( )
A.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大国和小邦的差异
C.政治文化地理的差异 D.时代的差异
C [材料“明清故宫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则都集中在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上,严整规矩”体现了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和等级森严的政治文化;“雅典卫城坐东朝西,每座建筑都顺山势而建,呈现不规则布局”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故C项正确;两种建筑的风格差别无法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大国和小邦的差异以及时代的差异,故排除A、B、D三项。]
10.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阙”起着“标表”的作用,用来标示建筑组群的隆重性质和等级名分,同时起着强化威仪的作用;“堂”是传统宅第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点,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由此可知,它们都( )
A.是具有纯粹礼制功能的建筑
B.代表中国古代社会建筑水平
C.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民族性
D.体现强烈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C [材料“用来标示建筑组群的隆重性质和等级名分,同时起着强化威仪的作用”“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社会性和民族性突出,C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D两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
--摘编自赵世瑜等《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
变迁--以近世浙江湖州双林镇为例》
材料三 大范围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中世纪时期城镇发展达到高峰。食品和日常用品的交易范围扩大,交易量上升。与此相当,长途贸易特意从中东和远东地区进口丝绸和香料,从尼德兰南部和意大利北部进口纺织品和高质量手工产品,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地主和精英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
--摘编自[英]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1)材料一是两处美洲印第安人居所遗址图片,判断其分别属于哪个地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双林镇经济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城镇发展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根据图片中房屋的构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第(2)问,根据材料二“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信息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大范围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中世纪时期城镇发展达到高峰”“长途贸易特意从中东和远东地区进口丝绸和香料,从尼德兰南部和意大利北部进口纺织品和高质量手工产品,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地主和精英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概括即可。
[答案] (1)图一是北美平原地区印第安人帐篷,图二是亚马孙热带雨林印第安人的圆形公共居所。
(2)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程度高;商业发达,商帮、会馆的推动作用大。
(3)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进步;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国际市场)的扩大。
12.据《甘肃通志》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对材料中的民居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窑洞,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北方
B.是巢穴,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南方
C.是土楼,因为当地已经发展农业
D.是帐篷,因当地以动物皮毛御寒
A [根据材料“《甘肃通志》”“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可知,这是北方的窑洞,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甘肃通志》”可知材料中的民居在我国北方,故B项错误;土楼主要是在南方,故C项错误;帐篷是游牧民族的主要居所,故D项错误。]
13.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和传统行政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叠加,改变了城市间联系的松散性、封闭性,同一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的城市,以经济为纽带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据此可知(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体地位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
C.区域性市场网络逐步形成
D.地区间长途贩运开始兴起
C [依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和传统行政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叠加,使同一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的城市,以经济为纽带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由此可知,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区域性市场网络逐步形成,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非手工业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地区间长途贩运有利于促进各地之间的联系,但“开始兴起”表述有误,排除D项。]
14.《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
A.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B [根据材料“公之城盖方九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可知,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是可信的,其可以影响历史研究,故B项正确;材料仅说明东周王城是九里之城,并未体现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和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故排除A、C两项;“最佳途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15.雅典卫城平面布局呈开放式,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平面布局多呈规整式。在建筑方位上,雅典卫城呈东西向,而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多呈南北向。这主要由于( )
A.政治文化的差异 B.经济水平的高低
C.民众数量的多寡 D.地理位置的不同
A [雅典卫城平面布局的开放式体现了政治上的民主理念,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平面布局的规整以及多呈南北向,体现了重秩序、皇权至上的政治理念,这主要说明了政治文化的差异,故选A项;建筑方位与经济水平的高低无关,排除B项;民众数量的多寡与建筑方位无关,排除C项;地理位置的不同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的,排除D项。]
16.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惟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说明( )
A.雅典城市设计理念促使其民主政治产生
B.雅典城市设计导致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
C.雅典城市设计与其行为和观念形成互动效应
D.雅典城市规划足以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C [根据材料“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可知,民主政治影响了城市的设计,同时城市的这种布局也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施,二者形成互动效应,故选C项;A、B两项说法错误,均排除;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古典建筑被归为美术,被称为“造型艺术”,着重于创造静止的形体美,追求远距离观看的震撼。中国古代对建筑艺术的要求并不是只希望构成一种静止的“境界”,而是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以“清故宫”这组建筑群而论,任何人在中轴线上走一次,“场面”的变换是紧扣每一个进入者心弦的,前后的“场景”是相互衬托的,但每一“局面”都是令人出乎意料的全新的转变。“对比”的法则运用于“景”与“景”间的交替安排上,高明的布局者常常运用使人出乎意料的手法,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而奇幻的感觉。
--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
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环围此中心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徽州古村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浓郁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这是纯粹的农业聚落所没有的,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
--摘编自王星明、罗刚《桃花源里
人家:徽州古村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建筑艺术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徽州古民居的布局特点和徽商群体的优秀特质。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西方,古典建筑被归为美术,被称为‘造型艺术’,着重于创造静止的形体美”“中国古代对建筑艺术的要求并不是只希望构成一种静止的‘境界’,而是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环围此中心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就是将浓郁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总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等角度回答。
[答案] (1)西方着重于创造静止的形体美;中国着重于创造不断变化的场景。
(2)特点: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民宅与园林结合;体现儒家封建礼制思想和徽商文化。
优秀特质:贾而好儒;社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其他角度亦可)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文配套ppt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图文课件ppt,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村落的产生,迁徙定居,移民而成,生产发展,政治因素,古代村落的特点,聚族而居,形态各异,天人合一,农业保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评课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村落的产生,中心广场,集体活动,食物储备,定居繁衍,安全防卫,集镇的出现,集镇的形成,中国古代的集镇,为军事目的而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