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3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课件 0 次下载
-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单元综合提升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学案 0 次下载
-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学案 0 次下载
-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单元综合提升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课件 0 次下载
-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4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知识点一 村落的产生
1.居住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古代村落的出现
(1)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表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特点: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4)影响: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西安半坡遗址古村落,其房屋建筑早期是半地穴式,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成为后来我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
这些村落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提示: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笔记:
知识点二 集镇的出现
1.兴起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2.发展
(1)目的: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2)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
(3)元朝时期: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很多工商业集镇。
(4)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嘉善干家窑镇“民多业陶”,江苏吴江盛泽镇丝织业兴盛。
3.意义:集镇的出现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集镇的出现
明清集镇发展的特点
(1)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集镇发展各具特色。
(2)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3)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4)江南地区发展迅速,地区分布不平衡。
知识点三 城市的产生
1.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2.含义: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中国古代的城市
(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3)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4.西方古代的城市
(1)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2)表现
周代的城市,按照奴隶制的等级尊卑制度和宗法礼教思想,对各级城市的面积大小、道路配置以及城市中行政、经济等功能分区,均有严格的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
解读:早期城市的建设体制、规划制度和营建制度,处处贯彻了尊卑有别的礼制精神,注重强化王的权威。
拉文纳姆小镇是英国最小的小镇,亨利三世在700多年前建造,是英国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小镇。
这一小镇是以哪些人为核心构成的?
提示:手工业者和商人。
知识点四 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因素: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2.两河流域
(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特点
①建筑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和木材。
②布局: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结构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3.古代埃及
(1)建筑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
(2)特点: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4.古代中国
(1)远古时期: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①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②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2)先秦以来
①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木构抬梁结构。
(3)明清时期
①结构: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民居类型: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5.古希腊罗马
(1)民居布局: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2)建筑材料: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3)建筑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4)集体住宅
①原因: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②表现: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
③影响: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6.古代北美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在一块地方耕作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北方穴居和南方巢居的成因及特点
中国古代的四合院住宅对外不开窗,较为封闭。因此满足了封建社会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礼治要求,也给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
四合院反映了影响中国古代民居设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笔记: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史料实证···································································
1.获取信息 半坡遗址村落
材料一 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每间房屋的面积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部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成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
--人教网
半坡遗址的房屋属于何种建筑?为什么采用“一半地上,一半地下”的样式?
提示:半穴居、土木合筑式建筑。原因:冬暖夏凉而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
2.论证观点 明清时期的市镇
材料二 清乾隆《嘉定县志》记载:“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据统计,明清江南地区有蚕桑与丝织专业市镇25个;有棉花与棉纺织专业市镇52个;有米粮专业市镇13个;还有以冶铁著称的嘉兴炉镇、吴江村市,以陶业著称的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
--摘编自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市镇的发展呈现专业化趋势,请简要论证这一观点。
提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市镇,出现市场专业化的趋势,如石门镇的榨油业、干家窑镇的制陶业、盛泽镇的丝织业,还有枫桥等地的米粮业、炉镇的冶铁业等,市镇的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日益加强。
■素养形成···································································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度,且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3.从规模数量看: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生产关系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5.从生活观念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世界各地的民居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 古埃及民居
材料一 尼罗河沿岸缺少良好的建筑木材,这就注定了在古埃及的民居中无法大量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所以泥土、芦苇等是比较理想的建筑材料。古埃及平民的民居形式主要有两种,一以木结构作为框架,用芦苇编制成墙和屋顶,上面涂泥土。另一种是以卵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密排圆木成屋顶,无论哪种建筑形式,其结构都是相当简单的,规模不大,建筑难度很小。
--《古埃及和古希腊民居之比较》
根据材料一分析古埃及民居的建筑特点。
提示:建筑材料多为泥土和芦苇,木材应用较少;民居分为两种,结构简单、建筑难度小。
2.论证观点 福建客家土楼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有研究者指出福建客家土楼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请简要论证这一观点。
提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福建客家土楼中轴线鲜明、以厅堂为核心、廊道贯通全楼,四通八达,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小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这种居住形式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这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因此既体现了东方的血缘伦理关系,同时也是聚族而居的见证。
■素养形成···································································
世界各地民居的特色
1.重视环境、风水、落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处阳光地段,是全世界乡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2.世界各地人类的房屋多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运用构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
3.世界的乡土民居还反映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反映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现出建筑群体组合中的渐进的层次,向心的朝内院的家族组合体,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
1.《太平御览》中提道:“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室宅,依树上止宿,食生肉,采香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这体现出当时的居住方式是( )
A.穴居 B.巢居
C.半穴居D.地面筑屋
B [由材料“居无室宅,依树上止宿”可知,这种居住方式是巢居,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材料中“居无室宅,依树上止宿”不符,排除。]
2.明清时期,浙江崇德石门镇因专营榨油而发展为拥有数千家居民的雄镇,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平望镇“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材料反映了当地( )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
C.政治经济重心已经分离D.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
B [根据材料可知,崇德石门镇专营榨油,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平望镇以经营米、豆、麦等农副产品为中心,说明了明清江南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专业市镇的发展,体现不出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只涉及经济,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业中心,排除D项。]
3.《周礼·考工记》确定了“王城”“都邑”和“采邑”的三级制度。这体现了( )
A.中国古代城市具有详细的规划体系
B.城市内部界限分明,功能分区明显
C.城市建筑和分类有明显的礼制色彩
D.城市已成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处于中心
C [题干信息是指周王朝营建的都邑分为周王城、诸侯国都和宗室、卿大夫“采邑”三个级别,但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具有详细的规划体系,也未涉及城市的内部布局和功能分区信息,排除A、B、D三项;由“王城”“都邑”和“采邑”的三级制度可见有等级色彩存在,这是礼乐制度的体现,故选C项。]
4.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下列选项与该类型民居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B.用椰子叶铺成屋顶,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C.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头作为建筑材料
D.民居的设计遵循等级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
D [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是中国民居的特点,D项正确;A项与古希腊罗马民居相符,B项与古埃及民居相符,C项与古代两河流域民居相符,均排除。]
5.右面是古罗马复合式公寓的图片,这一类型建筑在古罗马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B.适应气候类型的特点
C.工商业发展的需要
D.缓解人口剧增的需要
D [复合式公寓的流行缓和了古罗马人口剧增的压力,故选D项;A、B、C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房屋
A B
材料二 古罗马的引水渠建设主要还不是为居民提供饮用水或出于提高卫生质量的考虑,而是提供逃生通道或军事需要。当然,其他功能也是同时具备的,如提供家庭用水、花园浇灌、水上表演、推磨、喷泉景观等。古罗马的工程师因地制宜在任何可以获得稳定的山泉水或地下水供应的地方都建设了渠道。
--《古罗马城市给排水系统概述》
(1)材料一两幅图片代表我国不同地区的房屋类型,分别指出其种类?并指出其说明了什么?
(2)古罗马引水系统建设的目的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两幅图片分析A、B两地房屋建筑的不同特点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认识房屋建筑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提供逃生通道或军事需要”即可回答。第二小问,需要结合对当时和后世的作用两大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 (1)种类:A是北方居民的半穴居房屋,B是南方居民的干栏式房屋。
说明:建筑房屋的不同式样与南北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目的:提供逃生通道或军事需要。
作用:为居民提供生活、生产所用的水源,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为现代城市排水建设提供了借鉴。
课 标 解 读
1.梳理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演变历程,构建“时空观念”,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自然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
2.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各地不同民居的特征,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古人类居住环境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立足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认识民居演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时 空 坐 标
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中古时期
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类别
成因
特点
穴居
北方气候干凉,冬冷夏热
黄河流域多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最后是抬梁式木构建筑
巢居
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地质条件复杂,水资源丰富,野兽较多
干栏式建筑,可以防洪防潮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导学案,共20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学习重难点,基础知识大填空,课堂小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梳理,课堂小结,随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