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单元总结提升4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高分进阶特训3 试卷
展开高分进阶特训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137-138)
第7课
1.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为一体,展现了宋朝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朝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材料主要说明宋朝(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城市功能的变化
C.统治者重视商业 D.城市比唐朝稳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宋朝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朝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可知,宋朝城市功能有所变化,其经济职能逐渐加强,故选B项。
2.罗马帝国时期,金融交易场所设立在由国家出资建造的广场上,成群的人拥挤在这里,买进和卖出包税公司的股票和债券,进行各种各样的现金和信用交易。据此推知当时的罗马帝国( )
A.金融业比较发达 B.是世界贸易中心
C.商业契约应用普遍 D.国家垄断金融行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罗马帝国已经有了专门的金融交易场所且交易品种众多,这表明其金融业比较发达,故A项正确;罗马帝国金融业发达并不代表罗马就是世界贸易中心,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虽然金融交易场所是国家出资兴建的,但并不能推知国家垄断金融行业,排除D项。
3.下表反映了( )
国别 | 代表 | 主张 |
古希腊 | 亚里士多德 | 提出交换正义的概念。交换正义是人们进行交易的行为准则 |
古罗马 | 盖尤斯 | 把债划分为契约与私权两大类 |
国别 | 代表 | 主张 |
荷兰 | 格劳秀斯 | 传播了经院学者的契约理论:恪守契约是至上性的原则 |
英国 | 霍布斯 | 国家起源于契约 |
德国 | 康德 | 通过国家契约建立欧洲的统一与和平及全世界的统一与和平 |
A.契约精神是古今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B.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
C.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
D.契约是关于国家和国家权力起源的学说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欧洲思想家的契约思想,说明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契约思想并非都是经济领域的,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周礼》中,借贷被称为“贷”“取予”“同贷财”,反映借贷关系的“债”则被称作“责”。西周时期,政府规定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定的利息下进行,违者要受到处罚。“凡民同贷财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民间借贷必须立契约文书,“听取予以书契”。官府通过借贷契约文书来判定民间债务纠纷,“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凡属责者,以其地傅而听其辞”。
——摘编自谭光万《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
材料二 宋代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主体部分,借贷虽出于情势之逼迫,并非个人意愿,但却是他们的一种生产、生活的常态。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之小农是小生产者,抵御灾荒的储备(资金和粮食)不足,一旦遭遇灾荒年份,则小农必须依赖于借贷。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真德秀说:“中人一家之产,仅足以供一户之税。遇有水旱疾疠,不免举贷逋欠。”他在另一封奏疏中说。农民“一有艰歉,富民不肯出贷,则其束手无策,坐视田畴之荒芜,有流移转徙而已”。
——摘编自王文书《宋代借贷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间借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农民借贷“常态”现象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间农业借贷的影响。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讲究规范、诚信;受政府监管。
(2)原因:自然灾害严重;繁重的苛捐杂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政府赈灾救济能力有限;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3)影响:民间农业借贷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维持和扩大农业生产;民间资金渗入农业生产领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其实质是阶级剥削,是富农兼并土地的重要手段和小农破产的重要原因。
第8课
1.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 100吨。在直通印度的航路开辟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 000吨。材料反映了( )
A.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
B.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C.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
D.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仅运往里斯本的亚洲香料数量就是以前威尼斯商人在地中海一带收购的数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世界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香料运输与国际分工无关,故A项错误;更多香料运到欧洲不能说明世界市场的中心在欧洲,故B项错误;香料交易不能体现殖民掠夺,故D项错误。
2.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的商人可以用汇票购买商品,也可以把汇票存入银行,或兑换成现金,汇票开始逐渐盛行起来。汇票的盛行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 )
A.商路中心的转移
B.契约规则的确立
C.价格革命的影响
D.贸易规模的扩大
【答案】D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交易范围以及贸易规模扩大,需要更多的货币,当时使用的是贵金属,携带大量货币既不方便又不安全,汇票开始兴盛,故D项正确。
3.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借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如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贸易航线的开辟( )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D.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C 【解析】“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中国明清时期,新航路开辟以后,“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如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品种,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市镇的发展,故C项正确;发生价格革命的是西班牙等西欧殖民国家,菲律宾是殖民地,排除A项;中国在19世纪中后期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是欧洲国家,而不是美洲,排除D项。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荷兰人而论,根据公司从国会收到的特许状的条款,公司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公司还被授予开战或讲和、夺取外国船、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公司在和原住民统治者打交道以及成功地驱逐畏缩的葡萄牙人时,充分利用了这些权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到了1880年,全美生产出的石油,95%都是由标准石油公司提炼的。自美国有史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个企业能如此完全彻底地独霸过市场。正在此时,洛克菲勒的律师多德提出了“托拉斯”这个垄断组织的概念。在多德的“托拉斯”理论指导下,洛克菲勒合并了40多家厂商,垄断了全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垄断企业对经济的控制令社会不安,在老罗斯福总统《反托拉斯法》的大棒之下,美孚被肢解,气急败坏的洛克菲勒痛骂老罗斯福为卑鄙小人,而且发誓不再资助共和党的候选人。
——摘编自卢晨英编著《白手起家的
“赚钱英雄”:洛克菲勒(石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的原因和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荷兰东印度公司与垄断组织的不同之处。
【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到达东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人文精神激发了欧洲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欲望;西欧各国在海外殖民地中竞争激烈;荷兰的资本主义经济较发达;政府支持。
目的:掠夺殖民地财富,争夺殖民霸权。
(2)不同之处: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单一经济体,垄断组织是多个企业组成的同盟(集团);东印度公司的独占贸易由政府的特许状确认,垄断组织的垄断由市场竞争形成;东印度公司除经济职能外还具有政治、军事职能,垄断组织只有经济职能。
第9课
1.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苏联经济落后,沦为英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
B.英美借鉴了苏联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C.英美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D.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锐减,对外贸易下降,各国为了渡过难关,迫切需要扩大对外出口,而资本主义市场萧条,不得不把贸易对象转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说明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故选D项。
2.1941年,美英两国在《大西洋宪章》中提出:“希望达成各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充分合作,致力于促进所有国家,不论大小、战胜或战败,在同等条件下,都享受进行贸易或获取用以发展经济繁荣所需原料的途径。”为此,世界上多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建立经济互助合作委员会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D.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D 【解析】材料“希望达成各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充分合作……都享受进行贸易或获取用以发展经济繁荣所需原料的途径”体现出追求的是世界各国自由贸易,为此世界上多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故D项正确。
3.下图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世界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变化,从中可以推知(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国际组织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
C.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持续下降
D.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初级产品比重总体呈减少趋势,制成品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体现了技术革命导致国际贸易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国际贸易比重的变化不能说明经济的不平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际组织,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不是持续下降,故C项错误。
4.从大航海时代到互联网时代,贸易战关系着国家的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下表。
时期 | 发生背景 | 相关行业 | 相关举措 | 贸易战结果 |
20世纪30年代 | 经济危机前期 | 众多行业 | 提高进口商品关税税率 | 并没有阻止经济危机的来临 |
20世纪70年代 | 石油危机带来经济“滞胀” | 农产品、钢铁 | 在关贸总协定的框架下通过“反倾销法”与“反补贴税”等“合法”途径来变相提高进口商品关税税率 | 第三方市场受损,双方贸易状况改善,财政赤字明显上升 |
20世纪90年代 | 欧美多国经济下行 | 公共采购领域 | 规定商品自产比例限制及自产商品的采购优先权,丰富了贸易战的策略 | 美国损失显著低于欧洲国家 |
21世纪初 | 全球钢铁产能过剩 | 钢铁 | 根据国内贸易法条款进行调查后制裁,提高关税税率,调整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向WTO申诉等 | 欧盟、亚洲钢铁行业受损显著,美国钢铁业受益 |
——摘编自秦国翘、胥学明
《西欧与美日之间贸易战的新发展》等
请根据材料,谈谈对贸易战的基本认识,并选取其中任意一次贸易战加以论述。(要求:至少明确两点认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认识:贸易战一般是在经济遇到危机的状况下发生的,是国家通过建立关税壁垒等措施,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外汇贬值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措施。
论述:以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为例。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供需矛盾尖锐,爆发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为转嫁危机,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同时实行货币贬值,国际局势日益紧张。但贸易战并没有使欧美逃脱经济危机的冲击,相反,全球贸易大幅度衰退。同时贸易战也使各国矛盾加剧,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总结:贸易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反而会加剧经济困境。因此保护自由贸易,维护贸易的正常秩序,才能实现互利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