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春夜洛城闻笛 教案
展开《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3、学生经过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能理解简单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四、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春夜洛城闻笛
导入:上课之前,让我们来齐读两首大家熟悉的诗句。
A《静夜思》全诗李白B《次北固山下》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乡之情
2、缠绵而细腻的情感总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也叫物象)得以倾诉。这两首诗作者分别借助什么物象而得以抒情的呢?
A借助皎洁的月亮B借助江上缕缕烟雾
3、唯美的物象加上淡淡的思乡之情,使这些作品烙上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学烙印。思乡也因而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撩人心绪、最具东方神韵的主题之一。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依然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品。
一、 听读诗文,感知情感基调
1、首先请同学们认真地听老师朗读作品,注意揣摩老师在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2、师范读,生听读并感知归纳。
3、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4、归纳:如同同学们感受到的,这首诗因为表现思乡之情,所以朗读时应读了一种低沉、深情,甚至略带淡淡的忧愁的味道。
5、请同学的试着用这种语气语调吟读一遍。
二、吟读诗文,理解作品内容
1、注意四个词语的理解:一是“暗”,句中作何解释?悄悄地。二是“故园”句中作何理解?故乡。三是“散入”句中作何理解?消散在、随着。四是“折柳”句中作何解?古代乐曲名。
2、分小组将四句诗改写为自己的描述。
不知从哪家悄悄地传来了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了整个洛阳城。在这样的夜晚听到“折柳”的曲子,有谁能不升起淡淡的思乡情?
3、同《静夜思》借助月亮这一物象来抒发乡情相比,这首诗的思乡借助了什么优美的物象而得以触发?
折柳之笛声
4、整个夜晚整个洛阳城都飘荡着如泣如诉的笛声,你可以想象出那一刻那一地有着怎样的氛围?
寂静、幽远、哀愁、惆怅
师小结:这种氛围正是本诗所整体营造的一种意境。
5、请同学们以“这首诗通过描写 ,抒发了诗人 ”为格式概括本诗的内容。
三、品读诗文,领悟妙词神韵
1、一首优秀的诗歌,除了整体意境的创设外,诗中总有几个颇为传神的词。它们为诗歌的情韵表达增添了经典一笔。请大家品读全诗,找出1——2个这样的妙词。(生完成此任务,可小组合作)
小结:“暗:悄悄地,写出了笛声的不知不觉。
“散:消散、弥漫,写出了笛声随风远飘的悠扬意味。
“飞:飘荡、飞扬,写出了笛声婉转清悠的情味。
2、师:由这个字,可以想象出当晚当时的洛阳城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境之中?
如此幽寂,如此深远,飘逸的笛声,反衬出夜空的幽寂,整个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显动,空灵的笛声与幽静的夜空为衬托人物的思乡情态而铺设了唯美的背景。
四、美读诗文,再现作品情韵
1、师:同学们,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把握作品的情感,我们何不将这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老师选择了一首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音乐,尽情地美读诗文。(学生自由美读)
2、最后请全体起立,在音乐的背景中,背诵此诗。
板书设计:
一、 听读诗文,感知情感基调
二、吟读诗文,理解作品内容
三、品读诗文,领悟妙词神韵
四、美读诗文,再现作品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