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优秀课时作业
展开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怠慢(dài) 皎洁(jiǎ)
凫水(fù) 欺侮(wǔ)
B.蕴藻(zǎ) 行辈(háng)
宛转(wǎn) 忌惮(dàn)
C.旺相(xiàng) 纠葛(gē)
踊跃(yǒng) 模样(mú)
D.潺潺(chán) 家眷(juàn)
撺掇(duò) 弥散(mí)
2.选出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A.课文中的“我”就是鲁迅。因为“我”叫“迅哥儿”,鲁迅儿时的确跟母亲到他外祖母家去过,有江南水乡的生活经历。
B.“社戏”是全文的线索,作者以此展开故事情节,但是课文不仅仅描写了看社戏,更为我们展开了—幅江南农村生活的生动画卷。
C.文末“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意思是说作者以后再也没有看到过比那夜更好的戏了。
D.文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当时农村丰收在望的大好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同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C.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D.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名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九十多年了。
B.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C.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D.双喜看上去才十二、三岁,一副善良、热情的样子。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C.《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
D.《社戏》中有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双喜,文中对他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6.下面是关于课文中心意思的三种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B.课文写的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C.课文写出了一片难得的“乐土”,塑造出一群可爱的孩子,寄托着作者那时的理想,以及对新生的希望。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回答各题。
社 戏(节选)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③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④“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⑤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⑥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⑦“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⑧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⑨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7.以上选段画线句中“回望”一词在文中结构上起__________作用。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从_________和_________(感觉的角度)两方面描写所见所闻,表现了“我”对“社戏”的留恋。
8.“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这样描写有什么妙处?
9.在以上选段中找出表现阿发憨厚无私的句子。
10.从文中双喜的所言所思,可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11.针对文中孩子们的行为、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社戏》中的节选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2.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看戏途中B.渔火点点C.月夜行船D.水乡夜景
13.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14.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
A.味觉 视觉 听觉
B.嗅觉 听觉 视觉
C.嗅觉 视觉 听觉
D.味觉 听觉 视觉
15.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C.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②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③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④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⑤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⑥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⑦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⑧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⑨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⑩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6.选文中“我”去看社戏前遇到了哪些波折?写这些波折有什么作用?
17.选文中双喜是怎样说服母亲和外祖母的?他的这一行为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18.怎样理解选文第⑧段划线句子中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9.选文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月夜行船时两岸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B
2.B
3.B
4.D
5.D
6.B
7. 承上启下过渡 视觉 听觉 8.运用比喻修辞,间接描写,表明船行驶之快,突出孩子们驾船技术高超。 9.“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10.双喜是一个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充满自信的少年。 11.文中孩子们偷豆带有游戏性质,不能视为不良行为。它重在表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心童趣及良好品德,同时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
12.B 13.D 14.C 15.B
16.波折:早上就叫不到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 作用:这一波三折极力渲染了“我”盼望看社戏的迫切心情。 17.双喜用三个理由说服了母亲和外祖母:八叔的航船大;迅哥儿不会乱跑;伙伴们都识水性。 双喜这一行为说明他富有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也表现了他善解人意、聪明机智、果断自信、考虑周全、稳重能干的特点。 18.“朦胧”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写出了“山”的起伏连绵。 19.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描写了月夜行船时两岸优美景色,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优美宁静,烘托了“我”及伙伴们去看社戏时兴奋、迫切、陶醉的心情。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精品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精品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优秀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优秀课时作业,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