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2022学年高中化学高一(下)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真题合集
2021-2022学年河北省衡水十四中高一(下)月考化学试卷(3月份)(含答案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衡水十四中高一(下)月考化学试卷(3月份)(含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河北省衡水十四中高一(下)月考化学试卷(3月份)
1. 慢慢加入下列物质,其中能使浓度为1mol⋅L−1的CuSO4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如图所示的( )
A. 蒸馏水
B. NaCl晶体
C. KOH溶液
D. Ba(OH)2溶液
2. 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Al2(SO4)3=Al3++SO42− B. H2CO3⇌2H++CO32−
C. Ba(OH)2=Ba2++(OH−)2 D. NaHCO3=Na++HCO3−
3. 下列关于Na2CO3和NaHCO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NaHCO3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物质均属于氧化物
B. 相同温度下在水中的溶解度:NaHCO3
D. 常用作膨松剂的小苏打是碳酸氢钠
4.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某研究所将纳米碳均匀的分散到蒸馏水中,得到的物质: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具有丁达尔现象④能透过半透膜⑤能透过滤纸⑥静止后会出现黑色沉淀。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②③④ D. ①③④⑥
5.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稀盐酸滴在铜片上:Cu+2H+=Cu2++H2↑
B. 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CO2+Ca2++2OH−=CaCO3↓+H2O
C.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2H++CO32−=CO2↑+H2O
D. 氧化铜与硫酸混合:Cu2++SO42−=CuSO4
6. 下列无色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 H+、NO3−、K+、CO32− B. NH4+、K+、Cl−、SO42−
C. Ag+、Na+、Cl−、SO42− D. Cu2+、Na+、NO3−、Cl−
7. 下列单质既能跟氯气直接反应,又能跟稀盐酸反应,且产物不相同的是( )
A. Al B. Cu C. Fe D. Zn
8.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molH2O的质量为18g/mol
B.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体积均为22.4L
C. 3.01×1023个SO2分子的质量为32g
D. CH4的摩尔质量为16g
9. 下列关于物质的量浓度表述正确的是( )
A. 100mL0.3mol⋅L−1的Na2SO4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6mol/L
B. 10℃时,100mL0.35mol/L的KCl饱和溶液蒸发掉5 g水,恢复到10℃时其体积小于100mL,物质的量浓度大于0.35mol/L
C. 在K2SO4和NaCl的中性混合水溶液中,如果Na+和SO42−的物质的量相等,则K+和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同
D. 1L的水吸收22.4L氨气(标况)时所得氨水的浓度是1mol⋅L−1
10. 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22.4L氢气所含原子数是2NA
B. 5.4g水所含的分子数为0.3NA
C. 含1mol硫酸钾的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数为2NA
D. 1mol金属钠与水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NA
11. 下列科技成果主要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 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胚胎干细胞 B. 发现类似地球的太阳系外行星
C. 量子通讯距离创下新纪录 D. 发现由碳水化合物制取氢气的新技术
12.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久放置,最终生成物是( )
A. Na2O2 B. Na2O C. Na2CO3 D. NaOH
13. 下列是关于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制氯水中只含C12和HClO分子 B. 新制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C. 光照氯水有气泡冒出,该气体为Cl2 D. 氯水放置数天后,pH值将增大
14. 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某同学用下表所示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其中甲与乙是包含关系。下列各组中,正确的组合是( )
甲
乙
A
纯净物
液氯、苏打水、明矾、漂白粉
B
碱
Na2CO3、NaOH、KOH
C
电解质
CaCO3、NaClO、醋酸
D
碱性氧化物
CaO、Na2O2、K2O
A. A B. B C. C D. D
15. 根据如图的转化关系及现象,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气体B为O2,反应②金属单质燃烧时火焰黄色
B. 反应③、④均为复分解反应
C.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H2↑
D. 反应③的离子方程式为Cu2++2OH−=Cu(OH)2↓
16. 20gA物质和14g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gC物质、3.6gD物质和0.2molE物质,则E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
A. 100g⋅mol−1 B. 108g⋅mol−1 C. 55g⋅mol−1 D. 96g⋅mol−1
17. 指出下列粒子中带下划线元素的化合价:
Na2O 2______、NH3______、Ca(ClO)2______、HSO3−______。
18. 现有下列8种物质:
①Cl2
②钠
③H2O
④CO2
⑤H2SO4
⑥Fe(OH)3胶体
⑦C12H22O11(蔗糖)
⑧NaCl溶液
(1)把上述各物质按物质的分类方法填写在表格的空白处(填物质编号):
分类标准
电解质
非电解质
混合物
属于该类的物质
______
______
______
(2)写出②与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3)写出⑤与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19. 回答下列问题:
(1)相同物质的量的NH3和CH4所含氢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填写前后者之比,下同),电子数比为______,标况下的体积比为______,密度比为 ______。
(2)把下列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______:3FeO+10HNO3=3Fe(NO3)3+NO↑+5H2O。
(3)除去括号内的杂质,写出所加试剂的化学式和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Na2SO4(NaHCO3)______,______。
20. 为了探究HClO的漂白性,甲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
(1)通入干燥的氯气后,A瓶中湿润的有色布条很快褪色,而B瓶中干燥的有色布条没有褪色,由此甲同学得出的结论:______。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2)细心的乙同学发现一段时间后干燥的有色布条也褪色了,乙同学经过仔细思考,认为上述的甲同学的设计有缺陷,你认为乙同学可做的修改是:______。
(3)丙同学认为按乙同学的方案修改后,还需要增加一个实验才能确认是不是HClO使有色布条褪色,你认为还需要增加的实验是:______。
(4)装置C的作用,装置C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1. 有下列化学仪器:
①托盘天平
②量筒
③药匙
④烧杯
⑤100mL容量瓶
⑥500mL容量瓶
⑦玻璃棒
⑧胶头滴管
⑨细口试剂瓶
⑩标签纸
(1)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定量仪器,其上标有:
①温度
②浓度
③容积
④压强
⑤刻度线,
这五项中的 ______。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
(2)现需配制500mL1mol⋅L−1的硫酸溶液,需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 ______mL。
(3)从上述仪器中,按题(2)实验使用需要选择仪器,其编号为______。
(4)使用洁净的容量瓶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
(5)若配制过程中,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不慎有液滴掉在容量瓶外面,应如何处理?______。
(6)实验中,用胶头滴管定容后,液面正确的是 ______。
A.
B.
C.
D.
若实验中遇到下列情况,对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将有何影响?(填字母编号)
A.偏高
B.偏低
C.无影响
①稀释浓硫酸溶液未冷却就定容 ______。
②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CuSO4溶液加入蒸馏水降低了阴、阳离子的浓度,导电能力减弱,故A错误;
B.NaCl晶体溶于水电离出钠离子、氯离子,增大了溶液中阴、阳离子浓度,导电能力增强,故B错误;
C.CuSO4溶液加入KOH溶液,铜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消耗了铜离子同时引入钾离子,但电荷总数基本不变,溶液的体积略有增大,溶液的导电能力基本不变,故C错误;
D.CuSO4溶液加入Ba(OH)2溶液因CuSO4与Ba(OH)2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而使阴、阳离子浓度减小,导电能力减弱,当硫酸铜反应完全后,再加入Ba(OH)2溶液,离子浓度增大,导电能力增强,故D正确;
故选:D。
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阴、阳离子浓度的大小,离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以此分析。
本题考查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题目难度中等,注意从离子反应的角度去分析电解质溶液阴、阳离子浓度的大小,离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2.【答案】D
【解析】解:A.电荷不守恒、原子不守恒,电离方程式为Al2(SO4)3=2Al3++3SO42−,故A错误;
B.碳酸是二元弱酸,分步电离,电离方程式为H2CO3⇌H++HCO3−、HCO3−⇌H++CO32−,故B错误;
C.OH−书写不规范,电离方程式为Ba(OH)2=Ba2++2OH−,故C错误;
D.NaHCO3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生成Na+、HCO3−,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HCO3−,故D正确;
故选:D。
A.电荷不守恒、原子不守恒;
B.碳酸是二元弱酸,分步电离;
C.OH−书写不规范;
D.NaHCO3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生成Na+、HCO3−。
本题考查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明确电解质强弱、电离方程式书写规则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3.【答案】A
【解析】解:A.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钠含C、Na、O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相同温度下在水中的溶解度:NaHCO3
D.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常用作膨松剂,故D正确;
故选:A。
A.氧化物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为氧元素;
B.相同条件下碳酸钠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
C.碳酸钠、碳酸氢钠都与盐酸反应;
D.依据碳酸氢钠的不稳定性解答。
本题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熟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B
【解析】解: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属于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分散系是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不能透过半透膜,能透过滤纸,具有介稳性,不生成沉淀,故②③⑤正确,
故选:B。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分散系是胶体,依据胶体的特征和性质分析判断问题。
本题考查了胶体分散系的本质特征,胶体性质的应用,难度不大,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5.【答案】B
【解析】解:A.铜与稀盐酸不反应,故A错误;
B.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离子方程式为:CO2+Ca2++2OH−=CaCO3↓+H2O,故B正确;
C.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H++CaCO3=CO2↑+H2O+Ca2+,故C错误;
D.氧化铜与硫酸混合,离子方程式为:CuO+2H+=Cu2++H2O,故D错误;
故选:B。
A.不符合反应客观事实;
B.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C.碳酸钙为沉淀,应保留化学式;
D.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明确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常用方法:检查反应能否发生,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如难溶物、弱电解质等需要保留化学式,检查是否符合原化学方程式等。
6.【答案】B
【解析】解:溶液无色时可排除Cu2+、Fe2+、Fe3+、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
A.H+、CO32−之间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NH4+、K+、Cl−、SO42−之间不反应,且为无色溶液,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B正确;
C.Ag+与Cl−、SO42−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Cu2+为有色离子,不满足溶液无色的条件,故D错误;
故选:B。
无色时可排除Cu2+、Fe2+、Fe3+、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
A.氢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反应;
B.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都是无色离子;
C.银离子与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反应;
D.铜离子为有色离子。
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明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之间;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之间(如Fe3+和SCN−)等;还应注意题目所隐含的条件,如:溶液的酸碱性,据此来判断溶液中是否有大量的H+或OH−;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时可排除Cu2+、Fe2+、Fe3+、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
7.【答案】C
【解析】解:A.Al与Cl2反应生成AlCl3,即2Al+3Cl2−△2AlCl3,Al与稀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即2Al+6HCl=2AlCl3+3H2↑,二反应都生成AlCl3,故A不选;
B,Cu与Cl2反应生成CuCl2,即Cu+Cl2−△CuCl2,Cu与稀盐酸不反应,故B不选;
C,Fe与Cl2反应生成FeCl3,即2Fe+3Cl2−△2FeCl3,Fe与稀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即Fe+2HCl=FeCl2+H2↑,二反应分别生成FeCl3和FeCl2,故C选;
D,Zn与Cl2反应生成ZnCl2,即Zn+Cl2−△ZnCl2,Zn与稀盐酸反应生成ZnCl2和H2,即Zn+2HCl=ZnCl2+H2↑,二反应都生成ZnCl2,故D不选;
故选:C。
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将变价金属氧化为最高价态,稀盐酸具有弱氧化性,能将变价金属氧化为较低价态,且稀盐酸只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H之前的金属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金属和氯气、稀盐酸的反应,明确氯气的性质是解本题关键,注意氯气具有强氧化性、稀盐酸具有弱氧化性,注意它们与变价金属的反应,为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8.【答案】C
【解析】解:A、质量单位为g,1molH2O的质量为18g,故A错误;
B、依据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分析,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均为22.4L,故B错误;
C、依据n=NNA=mM计算,3.01×1023个SO2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5mol,则质量=0.5mol×64g/mol=32g,故C正确;
D、摩尔质量单位为g/mol,CH4的摩尔质量为16g/mol,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摩尔质量概念的分析判断,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的计算关系是关键,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较简单。
9.【答案】A
【解析】解:A.100mL0.3mol⋅L−1的Na2SO4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3mol/L×2=0.6mol/L,故A正确;
B.温度相同时,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同,与溶液的体积无关,仍为0.35mol/L,故B错误;
C.如果Na+和SO42−的物质的量相等,硫酸根离子所带电荷大于钠离子所带电荷,根据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相等,所以K+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Cl−的物质的量浓度,故C错误;
D.1L的水吸收22.4L氨气溶液的体积大于1L,则所得氨水的浓度小于1mol⋅L−1,故D错误;
故选:A。
A.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电解质浓度×化学式中相应离子数目;
B.温度相同时,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与溶液的体积无关;
C.根据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相等分析;
D.1L的水吸收22.4L氨气溶液的体积大于1L。
本题考查了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知识,难度不大,明确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与溶液的体积无关。
10.【答案】C
【解析】解:A.标况下,22.4L氢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1mol氢气含有2mol氢原子,故A正确;
B.5.4g水的物质的量为1mol,所含的分子数为0.3NA,故B正确;
C.1mol氯酸钾中含有1mol硫酸根离子,含有的硫酸根离子数为NA,故C错误;
D.1mol钠完全反应失去1mol电子,失去的电子数为NA,故D正确;
故选:C。
A.标准状况下,22.4L氢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2mol氢原子;
B.5.4g水的物质的量为0.3mol;
C.根据氯酸钾的化学式可知,1mol氯酸钾中含有1mol硫酸根离子;
D.钠为1价金属,1mol钠失去1mol电子.
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好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化学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准确弄清分子、原子、原子核内质子中子及核外电子的构成关系.
11.【答案】D
【解析】解:A.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成胚胎肝细胞是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故A错误;
B.发现类似地球的太阳系外行星是物理天文学研究的内容,故B错误;
C.量子通讯是物理学的研究范畴,故C错误;
D.发现由碳水化合物制取氢气的新技术实际上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用途,属于化学研究范畴,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化学的定义判断,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不单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
A.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成胚胎肝细胞属于生物范畴;
B.发现类似地球的太阳系外行星属于物理天文学;
C.量子通讯属于物理学;
D.发现由碳水化合物制取H2,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本题考查了化学研究的领域和研究内容,掌握概念和本质是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12.【答案】C
【解析】解:Na的性质活泼,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Na2O,Na2O易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吸收空气中的水和CO2生成Na2CO3⋅10H2O,Na2CO3⋅10H2O风化脱水生成Na2CO3,相关关反应如下:4Na+O2=2Na2O、Na2O+H2O=2NaOH、2NaOH+CO2=Na2CO3+H2O、Na2CO3+10H2O=Na2CO3⋅10H2O、Na2CO3⋅10H2O=Na2CO3+10H2O。
故选:C。
切开金属钠置于空气中,切口开始呈银白色(钠的真面目)→变暗(生成Na2O)→变白色固体(生成NaOH)→成液(NaOH潮解)→结块(吸收CO2成Na2CO3⋅10H2O)→最后变成Na2CO3粉末(风化),由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钠及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根据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可以解释发生的现象.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13.【答案】B
【解析】解:A.氯气与水发生:Cl2+H2O⇌HCl+HClO,HClO为弱酸,氯水中含有Cl2、HClO和H2O等分子,故A错误;
B.HCl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HClO可使蓝色石蕊试纸褪色,故B正确;
C.HClO不稳定,见光分解,发生:2HClO光照2HCl+O2,生成氧气,故C错误;
D.HClO不稳定,分解生成HCl,溶液pH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氯气与水发生:Cl2+H2O=HCl+HClO,HClO具有弱酸性、强氧化性、漂白性以及不稳定性,氯水中含有Cl2、HClO和H2O等分子.
本题考查氯水的成分及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学习.
14.【答案】C
【解析】解:A.苏打水、漂白粉都含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不选;
B.碳酸钠电离产生阴离子为碳酸根离子,属于盐,不是碱,故B不选;
C.CaCO3、NaClO、醋酸都是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导电,都是电解质,故C选;
D.过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氧气,不是碱性氧化物,故D不选;
故选:C。
A.纯净物只含一种物质;
B.电离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为碱;
C.在水溶液中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
D.与酸反应只生成碱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熟悉纯净物、碱、碱性氧化物、电解质概念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15.【答案】C
【解析】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体B为O2,反应②为2Na+O2−△Na2O2,金属单质Na燃烧时火焰黄色,故A正确;
B.反应③为2NaOH+CuSO4=Cu(OH)2↓+Na2SO4,反应④为Cu(OH)2+2HCl=CuCl2+2H2O,两个反应均为两个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反应①为2Na2O2+2H2O=4NaOH+O2↑,故C错误;
D.反应③为2NaOH+CuSO4=Cu(OH)2↓+Na2SO4,根据拆分规则,得到离子方程式为Cu2++2OH−=Cu(OH)2↓,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转化关系,气体B与金属单质反应生成淡黄色固体X,可推知X为Na2O2,则气体B为O2,金属单质为Na,因此反应②为2Na+O2−△Na2O2,无色液体A与Na2O2反应可得到O2和Y溶液,且Y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可推知无色液体A为H2O,Y为NaOH溶液,则反应①为2Na2O2+2H2O=4NaOH+O2↑,反应③为2NaOH+CuSO4=Cu(OH)2↓+Na2SO4,反应④为Cu(OH)2+2HCl=CuCl2+2H2O,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物质的颜色、状态及转化中特殊反应“是推断突破口,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题目比较基础,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情况。
1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从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解答该题,根据质量守恒可计算E的质量,结合M=mn计算摩尔质量。
【解答】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则应有m(A)+m(B)=m(C)+m(D)+m(E),
则m(E)=20g+14g−8.8g−3.6g=21.6g,
M(E)=21.6g0.2mol=108g/mol,
故选B。
17.【答案】−1−3+1+4
【解析】解:Na2O 2中钠为+1价,设氧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1+2x=0,解得x=−1价;
NH3中氢为+1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3+x=0,解得x=−3价;
Ca(ClO)2 中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2=0,解得x=+1价;
HSO3−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1,可得+1+x+(−2)×3=−1,解得x=+4,
故答案为:−1;−3;+1;+4。
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
18.【答案】③⑤ ④⑦ ⑥⑧ 2Na+2H2O=2NaOH+H2↑2H++SO42−+Ba2++2OH−=BaSO4+2H2O
【解析】解:(1)①Cl2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钠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③H2O是化合物,为电解质;
④CO2是化合物,为非电解质;
⑤H2SO4是化合物,为电解质;
⑥Fe(OH)3胶体含有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⑦C12H22O11(蔗糖)为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⑧NaCl溶液含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故答案为:
分类标准
电解质
非电解质
混合物
属于该类的物质
③⑤
④⑦
⑥⑧
;
(2)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故答案为:2Na+2H2O=2NaOH+H2↑;
(3)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离子方程式为:2H++SO42−+Ba2++2OH−=BaSO4+2H2O,
故答案为:2H++SO42−+Ba2++2OH−=BaSO4+2H2O。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
(2)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3)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熟悉电解质、非电解质、混合物概念,熟悉物质的性质及反应实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9.【答案】3:4 1:1 1:1 17:163FeO+NO3−+10H+=3Fe3++NO↑+5H2OH2SO4 HCO3−+H+=H2O+CO2↑
【解析】解:(1)1个氨气分子含有3个H,10个电子,1个甲烷分子含有4个H,10个电子,设NH3和CH4都是1mol,则二者含氢原子个数之比为:(3×1mol):(4×1mol)=3:4;含有电子个数之比为:1:1;依据V=nVm可知,二者物质的量相同,则相同条件下两种气体的体积相等,即二者体积之比为:1:1;同温同压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则二者密度之比为:17g/mol:16g/mol=17:16,
故答案为:3:4;1:1;1:1;17:16;
(2)3FeO+10HNO3=3Fe(NO3)3+NO↑+5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FeO+NO3−+10H+=3Fe3++NO↑+5H2O,
故答案为:3FeO+NO3−+10H+=3Fe3++NO↑+5H2O;
(3)硫酸能与碳酸氢根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离子方程式:HCO3−+H+=H2O+CO2↑,
故答案为:H2SO4;HCO3−+H+=H2O+CO2↑。
(1)依据n=NNA=VVm结合氨气、甲烷分子构成解答;同温同压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
(2)氧化铁、NO、H2O为氧化物,应保留化学式,硝酸、硝酸铁为强电解质,应拆成离子形式;
(3)硫酸酸性强于碳酸,可以使用硫酸除去硫酸钠中的碳酸氢钠。
本题为综合题,考查了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明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计算公式,把握物质的性质即可解答,题目简单。
20.【答案】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潮湿的氯气有漂白性 Cl2+H2O=HCl+HClO在湿润的布条和干燥的布条之间连接一个干燥装置 将盐酸滴加到有色布条上,若有色布条不褪色,则证明HClO有漂白性 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解析】解:(1)通入干燥的氯气后,集气瓶中湿润的有色布条很快褪色,而干燥的有色布条没有褪色,因此甲同学得出结论: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潮湿的氯气有漂白性,其中氯气溶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
故答案为: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潮湿的氯气有漂白性;Cl2+H2O=HCl+HClO;
(2)细心的乙同学发现,一段时间后干燥的有色布条也褪色了,他经过仔细思考,认为甲的设计有缺陷,水蒸气会随氯气进入干燥的有色布条的集气瓶,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布条褪色,装置应应该做如下修改:在湿润的布条和干燥的布条之间连接一个干燥装置,
故答案为:在湿润的布条和干燥的布条之间连接一个干燥装置;
(3)乙同学实验设计是证明干燥氯气无漂白性,湿润的氯气具有漂白性,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溶液中存在次氯酸根离子,所以生成的HCl、HClO、ClO−都可能都具有漂白性,将盐酸滴到有色布条上,发现有色布条不褪色说明不是HCl的漂白性,因此增加的实验是:将盐酸滴加到有色布条上,若有色布条不褪色,则证明HClO有漂白性,
故答案为:将盐酸滴加到有色布条上,若有色布条不褪色,则证明HClO有漂白性;
(4)装置C中NaOH溶液能吸收含有氯气的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故答案为: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已知Cl2+H2O⇌HCl+HClO,氯气具有漂白性是因为其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所以干燥的Cl2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1)通入干燥的氯气后,集气瓶中湿润的有色布条很快褪色,而干燥的有色布条没有褪色,说明氯气无漂白性;
(2)细心的乙同学发现,一段时间后干燥的有色布条也褪色了,说明水蒸气进入发生反应生成了次氯酸,需要在干燥的有色布条前添加干燥装置;
(3)氯水中含有HCl,可能是HCl具有漂白性,需要验证盐酸无漂白性;
(4)氯气的尾气易污染环境,需要吸收处理。
本题考查了氯气及其化合物性质分析、反应现象的理解应用,主要是验证次氯酸漂白性的实验设计,题目难度中等。
21.【答案】A27.2②④⑧⑨⑩ 查漏 重新配制 B A C
【解析】解:(1)容量瓶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专用仪器,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容积、刻度线,
故答案为:A;
(2)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c=1000mL/L×1.84g/mL×98%98g/mol=18.4mol/L,需配制500mL1mol⋅L−1的硫酸溶液,设需要浓硫酸体积为V,则依据溶液稀释规律:18.4mol/L×V=1mol/L×0.5L,解得V≈0.0272L,即27.2mL,
故答案为:27.2;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一般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液(稀释)、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等,用到的仪器: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500mL容量瓶、细口试剂瓶、标签纸,序号为:②④⑧⑨⑩,
故答案为:②④⑧⑨⑩;
(4)为防止使用过程中容量瓶漏水,试用前应检测容量瓶是否漏水,
故答案为:查漏;
(5)若配制过程中,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不慎有液滴掉在容量瓶外面,导致实验失败且无法补救,需要重新配制,
故答案为:重新配制;
(6)定容操作时,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蒸馏水到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则液面正确的为B;
①稀释浓硫酸溶液未冷却就定容,冷却后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
②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都不产生影响,溶液浓度无影响;
故答案为:B;A;C。
(1)依据容量瓶构造特点判断;
(2)依据c=1000ρωM计算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依据溶液稀释规律计算需要浓硫酸体积;
(3)依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一般步骤选择需要的仪器;
(4)为防止使用过程中容量瓶漏水,试用前应检测容量瓶是否漏水,
(5)凡是操作不当导致配制溶液失败且无法补救的,需要重新配制;
(6)定容操作时,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蒸馏水到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分析操作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影响,依据c=nV进行误差分析。
本题考查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明确配制原理及操作步骤是解题关键,注意误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题目难度不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衡水十四中高一(下)月考化学试卷(2月份)(含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ml/LNaOH溶液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一(下)月考化学试卷(第1次)(含答案解析),共9页。
这是一份2021衡水十四中高一下学期二调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B【解析】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