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00574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00574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00574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2 次下载
-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2 次下载
-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2 次下载
-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2 次下载
-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试卷 2 次下载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展开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
①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 ②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削弱
③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 ④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下表是战后部分国际经济组织统计表。这些国际组织的成立说明
成立时间 | 名称 |
1945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1945 | 世界银行 |
1947 |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
1960 | 国际开发协会 |
1961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A.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力增强
B.经济区域化趋向日益明显
C.各国间贸易壁垒被逐步打破
D.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趋向
3.下表为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量表(银数单位:万两,1鞘=1000两)。据此表可知,当时
年份 | 旧存银数 | 新收银数 | 地方上缴税款 | 支出银数 | 实在银数 |
1851 | 844.0962 | 850.8529 | 约6095鞘、500匣 | 956.9910 | 737.9581 |
1852 | 737.9581 | 836.1837 | 约3661鞘、220匣 | 1032.6172 | 541.5246 |
1853 | 541.5246 | 475.3397 | 约2543鞘、130匣 | 847.1746 | 169.6897 |
1854 | 169.6897 | 499.6127 | 约4490鞘 | 503.1019 | 166.2006 |
A.协定关税致使税收锐减 B.五口通商增加地方收入
C.清政府的统治面临瓦解 D.国内局势导致财政困难
4.1945 年为了重建国际货币制度,用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同时,还可以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具有这些职能的机构是( )
A.世界银行 B.世界贸易组织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5.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到宋朝,他们的数量显著减少。这主要是因为
A.科举制的推行 B.租佃制农业的兴起
C.私营手工业的活跃 D.市镇经济的兴起
6.宝元二年(1039年),益、梓、利、夔州遇荒年,饥民成群,“出内库银四万两易粟”赈济贫民;庆历四年(1044年),陕西荒年“出奉宸库银三万两,赈陕西饥民。”据此可推知,北宋时期白银( )
A.成为民间流通中的唯一货币 B.法定货币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C.在国家财政支付中发挥作用 D.促进了海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7.1933年6月在伦敦召开了世界货币会议,以解决世界汇率和贸易问题。最终,由于担心英法两国会要求操控他们自己的通货汇率,罗斯福否决了美国代表与英法代表所达成的协议。这说明当时美国
A.借机转嫁危机负担 B.意在巩固美元地位
C.谋求世界经济霸权 D.拒绝承担国际责任
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1980年,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企改革取消了计划经济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C.为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 D.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
9.从乾隆时代到1911年,清朝田赋收入从大约每年3000万两增加到4800多万两:通过盐税抽厘和食盐加价的方式使盐税从每年约500万两增加到4600多万两。这-现象
A.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隐含着清王朝灭亡的危机
C.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相关 D.是清末新政最显著的成效
10.如表所示为一条鞭法的部分内容。这说明一条鞭法( )
| 做法 | 意图 |
核心 措施 | 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积 | 使税赋相对均平 |
统一赋役,限制苛扰 | 使税赋趋于稳定 | |
计亩征银,官收官解 | 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
A.是土地所有制度的变更 B.是国家财政政策的优化
C.其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 D.有效地实现了社会转型
11.《明史·食货志》载“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贴、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贴给之民。有司岁计其登耗以闻。及郊祀,中书省以户籍陈坛下,蔗之天,祭毕而藏之”这表明户贴制度
A.有力地保证了封建国家的税收 B.成为政府征派赋役的依据
C.对稳定小农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D.便利了民众跨地区的流动
12.“(唐中期)国家置两税以来,天下之财,限为三品:一日上供(中央);二日留使(节度、观察使);三日留州……州府两税(钱)物解斗,每年各有定额,征科之日,皆申省司(中央机构)。”据此可知,该财政体制
A.改变了战国以来的征税标准 B.加剧了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13.如图是元代墓葬出土的纳粮彩绘壁画,描绘农民向政府纳粮的场景。图中仓房前一群农民肩负粮袋,准备将粮食入仓:右侧树荫下,一名身着红袍的官员坐在朱红色桌案后进行登记,案上摊着文书簿册。该壁画( )
A.展示元代农民承担的赋役种类繁多 B.体现元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减弱
C.凸显元政府征收国境关税的重要性 D.成为研究元代赋税征收的重要史料
14.一战后,英、美利用其金融势力和德国经济困难,扶德抑法,并在鲁尔危机中使法国蒙受跨下之辱。此后,法国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和预算盈余政策,并从1927年开始以外汇兑黄金,坚持对流入的黄金实施封存。由此造成
A.法国脱离金本位制度 B.世界黄金储备总额增加
C.国际货币关系不稳定 D.黄金储备分布严重失衡
15.历史上的某次土地制度改革,其目的不是改变土地私有制,也没有实际地改变当时私有土地的占有状况,但它把公有土地平均分配给耕种者,然后要求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承担同等数额的租赋。这次改革
A.阻断了土地兼并 B.促进了人口流动
C.稳定了社会秩序 D.消除了社会矛盾
16.1944-1958年间,西欧各国为从战后废墟中恢复经济,急需用美元购买美国产品,由此出现了所谓的“美元荒”;1958-1968年间,西欧各主要金融市场上却出现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他货币的浪潮。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A.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冲击 B.滞胀危机引发西欧经济恐慌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17.宋代整个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对于国家财富看法是“财富的来源不在于小农而在于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宋代
A.实行了二府三司制度 B.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C.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D.“田宅无定主”成为常态
18.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进入7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由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欧盟成立
C.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日益尖锐 D.美苏冷战
19.1941年,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负责国际事务的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就开始构思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稳定的计划。怀特计划的真实意图是
A.打破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B.建立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
C.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D.帮助各国迅速恢复战争破坏的经济
20.明代户口分为民、军、匠三等,其中匠籍地位最低,且要世代世袭,不能轻易脱籍。到官府手工业中轮班服役的工匠叫轮班匠,由各行省遣派到京师轮流服役。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普遍实行“匠班银”制,轮班匠役一律征银,政府以银雇工。实行“匠班银”制的意义不包括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促进了官办手工业发展并强化了中央集权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松弛了匠籍的人身依附从而解放了生产力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完成,过去长期影响中国经济的恶性通货膨胀已经得到控制,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推进,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良好。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发行新人民币以代替1948年发行的人民币逐渐被提上了国家财经发展的重要日程。
——摘编自姜长青《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人民币发行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1993年初欧共体宣布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成立。11月,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马约”正式付诸实施,将欧共体的经济一体化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1999年元旦,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动。2002年元旦,欧元纸币和硬币发行,正式取代12个欧元区国家的本国货币,成为欧元区惟一合法流通的货币。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新人民币和欧元发行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人民币和欧元的相似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1798年英法战争时,英国为筹措战争经费,开征临时性质的综合所得税,但未能实现。1803年对拿破仑军队开战时,制定新的所得税法,1815年废止。此后,个人所得税时兴时废,直到1874年才成为固定税制。1909年以后,英国将各类收入进行汇总综合计税,由分类所得税制逐步向综合所得税制发展,综合所得税按纳税人的全部收入多少综合计征,能够适应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进入20世纪,英国个人所得税仍然需要议会每年以法案来确立。
——摘编自张艳霞、王方东《西方个人所得税法的起源及其发展》
材料二 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所得税暂行条例。所得税最初为战时税,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在抗战期间和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所得税曾进行三次重大修订和税负调整,三次修订和调整都是为了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以扩大征税范围和提高税收负担为中心。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累进税率级距差距小,最高税率订得较低,失去了调节收入、平衡负担的初衷。抗战结束后,个人所得税的继续开征,加大了工薪阶层对国民政府的离心力,再加上所得税制度本身的缺陷,最终无疾而终。
——摘编自何家伟《南京国民政府个人所得税制度略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个人所得税法演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中英两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共同目的。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个人所得税制度“无疾而终”的原因,并据此谈谈你对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认识。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国分布示意图
——根据赵景峰主编《当代世界经济》
根据材料并结合二战后的相关知识,围绕世界货币体系提炼一个论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取消了一切租庸调和杂税、杂役,收税标准得到极大简化,故①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租庸调制下,百姓可以“以庸代役”,两税法更是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这都体现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削弱,故②正确;“社会矛盾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③;清朝的摊丁入亩才正式废除人头税,排除④,综上,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D
【详解】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使得世界经济朝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故D项正确。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力表格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国际经济组织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故B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是国际金融组织,与各国间贸易壁垒逐步打破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
3.D
【详解】从材料数来看,清朝户部新收银数在1851至1854年呈现下降的趋势,地方政府上缴的税款呈现减少的趋势,这主要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及列强入侵有关,导致财政出现困难,D项正确;协定关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与地方收入增加无关,排除B项;C项是在武昌起义后,排除。故选D项。
【点睛】
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功能是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C项正确;世界银行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推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排除A项;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是调解纷争,1995年成立,排除B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成立于2014年,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据材料,贱民是依附于地主失去人身自由的农民,宋代实行租佃制,农民的人身自由增强,故B项正确;科举制和私营手工业虽然给贱民提供了改变命运机会,但不是主要就业方式,排除AC项;市镇经济的兴起与贱民数量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在荒年开支白银,用于赈济救灾,以稳定社会秩序,说明白银在政府财政支付中发挥重要作用,C项正确;宋代流通的货币除了白银,还有纸币,铜钱,排除A项;白银在清朝确定了法定货币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不涉及海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为应对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货币会议,然而罗斯福否决了会议上通过的协议,表明其拒绝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D选项正确;美国不合作的态度不能使其转嫁危机负担,A选项错误;二战后美国注重巩固美元的地位、谋求世界经济霸权,B、C选项错误。
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我国才开征个人所得税,这主要是为了顺应改革开放的需要,D项正确;此时国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为了调节社会收入水平确保社会公平和国家有序发展,排除B项;计划经济时代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此题通过清末财政收入来考查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据材料可知清朝末年田赋和盐税收入大幅增加,而田赋和盐税收入的大幅增加是税收增加、人民负担加重的结果,阶级矛盾激化,所以隐含着清王朝灭亡的危机,故选B;清末新政与改革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与近代化关系不大,故排除A;C、D项与材料信息没有关系,也排除。
10.B
【详解】根据“使税赋相对均平”、“使税赋趋于稳定”、“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可知一条鞭法的实行是意图使赋税制度更加合理,因此是国家财政政策的优化,B项正确;一条鞭法是赋税制度,和土地所有制无关,排除A项;“富国强兵”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一条鞭法没有使明朝社会实现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时期,政府下令置户贴,悉书“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贴给之民”据此可知,主要目的是作为政府征派赋税徭役的依据,B项正确;户贴记录了民户的诸多信息,但并不能够保证明代国家的税收足额上交,A项中“有力地保证了”表述不准确,夸大了户贴的作用;C选项是材料的深远影响,而非材料本身信息,故排除C;在明朝的户贴制度下,是不允许小农随便的迁移,故D项排除。
1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的税赋分配由三部分构成,地方征收有定额且要经中央机构审定,该体制顾及了中央的权威,也兼顾地方,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项正确;A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壁画是元代实物资料,写实的描绘了元代农民纳粮场景,纳粮与赋税征收相关,因此这一资料成为研究元代赋税征收的重要史料,D项正确;通过壁画反映不出元代农民承担的赋役种类,排除A项;通过静态的壁画无法得出当时元政府减弱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出纳粮,无法体现征收的税种,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法国采取政府干预举措增加本国黄金储备,这一储备构成的变化并不影响其国际储备和货币基数,但对丧失黄金的国家乃至世界黄金储备施加了强大压力,使得国际货币关系不稳定,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法国的措施只能增加本国黄金储备,稳固其所实行的金本位制,无助于增加世界黄金储备总额,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夸大了法国这一措施的影响,英、美仍是世界黄金储备主要国家,其他国家黄金储备较少,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从材料中的“把公有土地平均分配给耕种者,然后要求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承担同等数额的租赋”可以看出,通过这次改革,大量失地农民获得了土地,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稳定了社会秩序,故答案为C项;在允许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不可能阻断土地兼并,排除A项;把公有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后生活稳定,不会起到促进人口流动的作用,排除B项;社会矛盾仍然存在,D项中的“消除”说法绝对,排除。
16.C
【详解】根据材料“1944-1958年间,西欧各国为从战后废墟中恢复经济,急需用美元购买美国产品,由此出现了所谓的‘美元荒’;1958-1968年间,西欧各主要金融市场上却出现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他货币的浪潮。”可知,二战结束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出现“美元荒”,而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美国滥伐美元,导致美元贬值,各国开始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他货币的浪潮,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出现崩溃的迹象,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冲击的信息,排除A项;滞胀危机出现在70年代,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系统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根据“财富的来源不在于小农而在于豪强,兼并之家是为国家守财尔”可得出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使“田宅无定主”成为常态,故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不属于其影响,排除。
18.A
【详解】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共体、日本等的崛起以及美国实力的下降,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走向瓦解,A项正确;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排除B项;材料中不涉及西欧与美国的矛盾尖锐,排除C项;美苏冷战只是次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美国开始构思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稳定的计划,是试图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世界经济体系,推行美国的霸权主义,C正确;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已经被打破了,排除A;B项是客观影响,而不是美国的主观目的,排除B;“各国”的表述错误,美国不可能帮助各国,排除D。
20.B
【详解】明朝时期的轮班匠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体现的是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减弱,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因此ACD均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符合题意。故选B。
21.(1)背景:新人民币发行,新中国的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通货膨胀减缓;工业化推进;抗美援朝的胜利。欧元发行,欧盟的成立;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欧洲成员国的努力。
(2)影响: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在国际上地位;促进外贸的发展。
【详解】(1)人民币背景: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完成,过去长期影响中国经济的恶性通货膨胀已经得到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根据材料“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推进,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良好。”可知,国民经济的恢复,通货膨胀减缓;根据材料“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发行新人民币以代替1948年发行的人民币逐渐被提上了国家财经发展的重要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推进,抗美援朝的胜利等。
欧元背景:根据材料“ 1993年初欧共体宣布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成立。”可知,欧盟的成立;根据材料“11月,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马约’正式付诸实施,将欧共体的经济一体化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可知,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根据材料“2002年元旦,欧元纸币和硬币发行,正式取代12个欧元区国家的本国货币,成为欧元区惟一合法流通的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成员国的努力。
(2)影响: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完成,过去长期影响中国经济的恶性通货膨胀已经得到控制,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推进,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良好。......1999年元旦,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动。2002年元旦,欧元纸币和硬币发行,正式取代12个欧元区国家的本国货币,成为欧元区惟一合法流通的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在国际上地位,促进外贸的发展。
22.(1)起源时间最早;发展过程漫长而曲折;由临时征收发展为固定税制;征税方法不断完善。
(2)目的:解决战争需要;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
(3)原因:解决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困难为目标,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税收制度本身缺陷明显;抗战结束后,没有根据局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加大了人民对政府的离心力。
启示:个人所得税收政策的制定要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利益;个人所得税收制度的制定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个人所得税收政策要因时而变,符合时代的要求。
【详解】(1)根据材料“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可知,其特点之一是起源时间最早;材料“1798年英法战争时,......进入20世纪,英国个人所得税仍然需要议会每年以法案来确立。”可知,其发展过程漫长而曲折;根据材料“1798年英法战争时,英国为筹措战争经费,开征临时性质的综合所得税......直到1874年才成为固定税制”可知,英国个人所得税法是由临时征收逐步发展为固定税制;根据材料“1909年以后,英国将各类收入进行汇总综合计税,由分类所得税制逐步向综合所得税制发展,综合所得税按纳税人的全部收入多少综合计征,能够适应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可知,其征税方法不断完善。
(2)根据材料“英国为筹措战争经费”“1936年,国民政府......所得税最初为战时税,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可知,中英两国的共同目的都是解决战争需要;根据材料“综合所得税按纳税人的全部收入多少综合计征,能够适应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国民政府......为了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以扩大征税范围和提高税收负担为中心”可知,调节个人收入也是中英两国的共同目的;根据材料“综合所得税按纳税人的全部收入多少综合计征,能够适应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可知,增加税收的目的就是增加财政收入。
(3)原因:根据材料“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可知,近代个人所得税制度是解决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困难为目标,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材料“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累进税率级距差距小,最高税率订得较低,失去了调节收入、平衡负担的初衷。”可知,税收制度本身缺陷明显;材料“抗战结束后,个人所得税的继续开征,加大了工薪阶层对国民政府的离心力,再加上所得税制度本身的缺陷,最终无疾而终。”可知,抗战结束后,没有根据局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加大了人民对政府的离心力。认识:结合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立足当下,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制定和调整既要符合国家的战略要求,又要兼顾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个人所得税收政策的制定要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利益;个人所得税收制度的制定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个人所得税收政策要因时而变,符合时代的要求。
23.示例:二战以来的世界货币体系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元、英镑等货币体系各自为政。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二战后,美国为称霸世界,主宰世界经济,于1944年组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以美元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则以卢布为中心,形成社会主义国家的货币体系。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世界经济发展受到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日元、欧元、人民币的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其中,中国主导成立的亚投行中心在北京,成员国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地,体现了中国维护世界经济正常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互利共赢的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均酌情评分。
论点:据材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国分布示意图”并结合二战后的相关知识可提炼观点为:二战以来的世界货币体系演变。
关于论证结合所学可知可从二战前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状态、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形成及演变、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货币体系的形成、发展;然后联系亚投行的建立目标及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