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2 次下载
-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2 次下载
-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2 次下载
-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2 次下载
-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试卷 2 次下载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展开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采集渔猎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定居的农耕生活固然是人类发展中的一次革命,但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宗法制度产生于农业的出现 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
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 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2.从汉末到隋初,中国经历了长期动荡,灾害发生频繁。为此,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漕运事业,并鼓励商人运粮下乡换货。据此可知,隋朝( )
A.粮食储备多源于江南地区 B.政府重视粮食储备与安全
C.发展农业促进了社会繁荣 D.全国粮食供求关系较平衡
3.下图是隋朝政府在洛阳修建的粮仓含嘉仓遗址。作为史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 )
A.民间的救济措施 B.粮食的管理制度
C.庄园经济的规模 D.农户的口粮储备
4.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培育了适合本地区的植物物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列诗词所描述的物种不属于美洲培育的是( )
A.君不见贰师城外行人稀,葡萄满目秋离离。——明·张宁
B.不奇桂辣椒辛味,知是吴民性喜甜。——清·王季珠
C.玉米秋成晒满场,长杨丛立守其旁。——明·罗青山
D.番薯当米度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清·胡健
5.据统计,2009年,美国农业从业人口为205.6万人,仅占美国全部就业人口的1.4%。平均每个农场只有1.07人进行生产和经营,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平均耕地面积高达181.4公顷。由此可知,美国( )
A.推行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政府重视大型农场的推广 D.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6.2000年5月,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中储粮总公司成立。200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向中储粮总公司移交了嫩江基地(当时全军最大的旱田农场)的管理权。这些做法
A.大大提高了我国粮食储备的规模
B.有助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
C.推动了东北地区食物生产现代化
D.促进了先进食物储备技术的引进推广
7.18世纪上半叶,英国出现了“农业革命”,贵族们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举办农业展览会,资助农业研发机构,通过报刊鼓励农业创新。由此可知,英国的“农业革命”
A.准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 B.开启了研产结合的模式
C.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D.推动了圈地运动的发生
8.中国引进美洲作物,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等经济作物,总数超过了20种。这些外来作物的引进对中国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影响( )
①丰富了中国农产品种类 ②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③有利于充分用地和养地 ④提高农产品商业化程度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9.下图为2017年中国与世界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图。这表明( )
A.世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中国的三大谷物完全实现了自给
C.世界农业种植结构趋同 D.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
10.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主要事情,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下列选项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①中国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③69国签署《全球基础电信协定》,促进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④联合国粮农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为人类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一批“经营地主”。与传统的“坐地收租”地主相比,他们常亲临田间指挥生产,强调在经营管理上下工夫,对雇工“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自由劳动力大量产生 C.政府赋税制度的调整 D.农业生产收益的提升
12.15世纪末至16世纪,美洲许多独产的农作物传播到其他大陆。其传播的路线一部分是先传入欧洲再传遍世界,也有一部分直接从美洲传入亚洲,或同时从欧洲或美洲传到亚洲。材料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航路的开辟 B.价格革命的发生
C.美洲农业的发达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3.根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的判断,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以后,即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按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一速度并不快,但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己高出30倍。由此可见,农业的出现( )
A.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B.促进了各种文明融合
C.为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D.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14.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纪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 )
A.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B.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C.解决了各国面临的饥饿问题 D.要求使用通风储粮技术
15.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十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材料体现了( )
A.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微增
16.布罗代尔认为:“远程贸易肯定创造出超额利润,这是利用两个市场相隔很远,供求双方互不见面,全靠中间人从中撮合而进行的价格投机"。该观点可以用来说明( )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B.物种的跨区域交流
C.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加强 D.商品的世界性流通
17.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和牲圈了,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因而,像诸如基本机械原理的发现,纺织、犁耕、轮作制陶以及冶金术的许多发明的迅速出现,就绝非偶然。作者重在说明( )
A.农业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B.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C.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重要标志
D.农业的出现导致了社会生产关系重大变化
18.下图是1492年以后的玉米、马铃薯传播示意图,这一现象对当时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A.解决了明清社会的粮食危机 B.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D.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19.如表是我国在不同时期对现代农业内涵与特征的界定。这体现了我国( )
时间 | 内涵与特征 |
20世纪50年代 | 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肥化 |
20世纪80年代 | 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商品化 |
20世纪90年代 | 商品化、产业化、技术化、生态化 |
A.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B.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
C.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D.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20.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世界人口激增 B.推动亚非拉国家社会转型
C.改变了人们饮食习惯 D.过度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西欧,大大增强了购买中国丝绸、陶瓷的能力。欧洲商人在中国采购到大量的丝绸,并非全部运回欧洲,而有相当部分被他们转运至其它亚洲国家牟利,用获取的利润维持东方殖民统治。据报告称16世纪末葡萄牙人从中国每年输入丝绸5300箱,每箱有250匹各色丝绸。从17世纪中叶起,中国的漆器、屏风、家具、壁纸、轿子、扇子等,越来越多地输入欧洲各国。追求中国趣味的风尚遂在法国应运而生,不久蔓延到欧洲各国。中国物品的式样及其设计原则逐渐为欧洲艺术家所熟悉,中国物品所表现出来的新观念和新形象影响了欧洲人的艺术追求。与此同时,美洲一些农作物也陆续辗转传入中国。玉米传入中国后广泛传播开来,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包括自然科学、哲学和艺术。其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都在这一时期传入了中国。如1583年,利玛窦编绘和刊行了12种世界地图,其中保留至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地图是《坤舆万国全图》。该书所反映的地理学知识开辟了中国人的视野,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
——摘编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与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和中国分别带来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变化”对欧洲和中国的不同影响并简要分析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整个人类文明体系中,美洲文明是一种极为独持的类型,它是一种在与亚欧大陆人类文明主体相隔绝的状态下独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明;同时,美洲辽阔地域与多样的地理环境也使得美洲文明内部的各种文明之间隔绝、闭恋的特征极为明显。美洲文明在其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各个地区的文明发展极不平衡。当大多数地区尚停留在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的原始社会阶段时,也有不少地区进入了以发达的农耕经济为主的、相当强盛的奴隶制时期。此外,与亚欧大陆的古代农耕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不同,美洲的古代文明皆起源于高原地带。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王晋新、周巩固主编《世界史纲》
材料二 近代早期的物种交换极大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1500年以前,世界各的人种基本上是相互隔离的,但是到1760年,人口分布情况大大变化。美洲人种的变化最大,印第安人人口大量减少的同时,欧洲白人及非洲黑人大批涌入美洲。迁移到美洲的白人把旧世界的各种家特别是马、牛和羊)以及农作物(小麦、燕麦等)带到新世界。与比同时,美调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以及南瓜、可可等。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落、花生、各种豆类以及南瓜、可可等。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美洲形成“独特文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世界物种交换的影响。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请从上述图片中任意选择三张有关联的图片,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C
【详解】据题意可知,农耕生活将人类固定在土地上,而且农业社会重视经验传承,由此产生了对祖先的崇拜,这说明农业文明推动了宗法观念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说明是农业催生了宗法制度,排除A项;游牧民族并不比农业文明优越,排除B项;崇拜祖先是宗法制的内容,但材料并能说明它是宗法制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隋朝统治者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漕运事业,并鼓励商人运粮下乡换货”可知,隋朝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准备与安全,以备灾荒,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粮食储备的来源,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发展与社会繁荣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看出隋朝全国粮食供求关系状况如何,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隋朝政府在洛阳修建的粮仓含嘉仓遗址”可知,含嘉仓遗址属于实物史料,又是政府修建的,对它的发掘与勘察,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隋朝粮食储备、管理等方面情况,B项正确;由题干“政府在洛阳修建”可知是政府行为,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庄园经济的规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这是政府修建的国家粮仓,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不见贰师城外行人稀,葡萄满目秋离离”描述的是葡萄,葡萄原产地不属于美洲,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不奇桂辣椒辛味,知是吴民性喜甜”描述的是辣椒,辣椒是美洲居民培育的植物物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玉米秋成晒满场,长杨丛立守其旁”描述的是玉米,玉米是美洲居民培育的植物物种,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番薯当米度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描述的是番薯,番薯是美洲居民培育的植物物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用极少的人从事大面积的农业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建立在现代化大农场的基础上,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产业化”,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是政府行为,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中储粮总公司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向中储粮总公司移交了嫩江基地的管理权”可得,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粮食规模的大和小,没有比较,排除A项;材料不仅提到“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还提到“移交了嫩江基地的管理权”,说法不够全面,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食物储备技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7.A
【详解】材料“贵族们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举办农业展览会,资助农业研发机构,通过报刊鼓励农业创新”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为以后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和物质基础,A项正确;B项“开启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时间为“18世纪上半叶”,此时第一次工业革命都还未开始,还没有到“研产结合”的高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机械化得到推广的信息,排除C项;圈地运动主要发生在14世纪和15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8.B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外来作物的引进丰富了中国农产品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的结构,改善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充分用土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外来物种的传入并没有改变明清时代中国的经济结构,而且“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符,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因为②不符合题意,④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解读材料图表可知,我国三大谷物单产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密切相关,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有利于粮食安全的维护,所以材料图表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问题,排除A项;“完全实现了自给”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世界农业种植结构并未趋同,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③涉及的是食品储备技术,没有涉及食品安全方面,不符题意,①涉及中国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符合题意,②中国政府颁布食品安全法规,体现出政府对食品安全重视,符合题意,联合国粮农是国际性旨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组织,该组织的活动体现的是对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因此选项中有③不符题意,由此可知,A项错误,排除A项;B项中有③选项,排除B项;D项中有③项,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所学,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已被突破,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很多农民在种植经济作物时还往往进行一些初级加工,或兼营相关副业,获取更多的收入,以弥补粮食生产之不足,所以材料中地主“亲临田间指挥生产,强调在经营管理上下工夫”,意在增加土地收益,D项正确;A、C项与材料无直接联系,排除A、C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15世纪末至16世纪,美洲许多独产的农作物传播到其他大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许多原产的农作物传播到其他大陆的多条线路与全球航路的开辟有直接关系,A项正确;价格革命的发生与材料信息描述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美洲农作物品种外传,与美洲农业是否发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形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农业社会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口的增加,排除B、C项;人类的进步与人口的增加不属于同一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纪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可知,我国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可以极大提高水稻的亩产;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也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产量更高意味着粮食更多,有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大国博弈,排除B项;“解决了各国面临的饥饿问题”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培育技术,不是粮食储备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由材料“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可知,材料强调了美洲作物的广泛种植对亚欧的影响,即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C项正确;价格革命发生在欧洲,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工业化”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依据材料“远程贸易肯定创造出超额利润……全靠中间人从中撮合而进行的价格投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远程贸易对于商品的世界性流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D项正确;远程贸易并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排除A项;物种的跨区域交流,可能不用通过中间人,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远程贸易的作用,并不能得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使他们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也就是说农业兴起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B项正确;农业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是文明产生的前提,排除C项;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据材料“下图是1492年以后的玉米、马铃薯传播示意图,这一现象对当时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土地兼并严重,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尖锐,传统农业粮食产出有限,出现了粮食危机;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作物引入,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养活更多的人口,为经济作物的种植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推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缓解了明清社会的粮食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A项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高产作物引进与土地兼并问题没有直接关联,而且明清时期我国的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得到缓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人们的饮食结构受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环境、科技水平、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高产作物的引入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饮食结构,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科技成分增多,可见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B项正确;材料与政府重视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粮食安全,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农业科技在世界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食物物种交流并没有推动亚非拉国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食物物种交流尤其是高产作物的交流,增加了粮食产量,进而促进了世界人口的激增,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食物物种交流使得许多地方食物种类发生变化,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新物种的引进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过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1.(1)欧洲: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西欧,物价飞涨,增强了欧洲购买力;欧洲走上殖民扩张道路;追求中国趣味的风尚不断发展
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早期西学东渐
(2)影响: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西欧崛起。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耕经济持续繁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原因:西欧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解析】(1)
欧洲: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西欧,大大增强了购买中国丝绸、陶瓷的能力。”得出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西欧,物价飞涨,增强了欧洲购买力;根据材料“欧洲商人在中国采购到大量的丝绸,并非全部运回欧洲,而有相当部分被他们转运至其它亚洲国家牟利,用获取的利润维持东方殖民统治。”得出欧洲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根据材料“追求中国趣味的风尚遂在法国应运而生,不久蔓延到欧洲各国。”得出追求中国趣味的风尚不断发展。中国: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根据材料“与此同时,美洲一些农作物也陆续辗转传入中国。玉米传入中国后广泛传播开来,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得出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根据材料“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包括自然科学、哲学和艺术。其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都在这一时期传入了中国。”得出早期西学东渐
(2)
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西欧崛起。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耕经济持续繁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分别从欧洲和中国方面作答,即西欧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22.(1)原因:与亚欧大陆人类文明主体相隔绝独立产生和发展美洲拥有辽阔的地域与多样的地理环境:发展缓慢:皆起源于高原地带。
(2)影响: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结构;导致各种疾病传播。
【详解】(1)根据材料一“美洲文明是一种极为独持的类型,它是一种在与亚欧大陆人类文明主体相隔绝的状态下独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明”得出与亚欧大陆人类文明主体相隔绝,独立产生和发展;根据材料一“美洲辽阔地域与多样的地理环境也使得美洲文明内部的各种文明之间隔绝、闭恋的特征极为明显”得出美洲拥有辽阔的地域与多样的地理环境;根据材料“美洲文明在其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得出发展缓慢;根据材料“美洲的古代文明皆起源于高原地带”得出皆起源于高原地带。
(2)根据材料“近代早期的物种交换极大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得出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根据材料“迁移到美洲的白人把旧世界的各种家特别是马、牛和羊)以及农作物(小麦、燕麦等)带到新世界。与比同时,美调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得出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结构;根据材料“借助他们所带去的流行病”得出导致各种疾病传播。
23.图3、图5、图8。论题: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化。飞机的发明,交通运输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搭乘新型交通工具出行要求人们必须守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英国伦敦大本钟的出现就反映了这一现象;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欧美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社会矛盾尖锐,芝加哥工人大罢工就是典型的表现。综上所述,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因为贫富分化、环境恶化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或者以下的标题也可以:
【示例2】图1、图4、图6。
主题:不同时代的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示例3】图2、图7、图9。
主题: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详解】图1为16世纪时期德国人绘制的番茄植株,番茄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其他地区;图2为东汉时期农业生产的牛耕图片,能够反映出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能力;图3为英国伦敦大本钟,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建立而成,有助于人们日常生活时间观念的规范;图4为《本草纲目》中的玉米图,《本草纲目》为明朝所著、玉米于新航路开辟后由美洲传入;图5为20世纪初的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提高后出现的新式交通工具;图6是原产于西亚而后传入我国的胡萝卜,是物种交流传播的具体表现;图7是西亚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提鱼赴宴的场景,能够反映出两河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图8是工业革命后的美国芝加哥工人为追求合理诉求而进行的罢工行动;图9是古代雅典人收获橄榄的场景,能够反映出古希腊雅典城邦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
故根据题目要求,选取三幅图片提炼观点进行论述:选择图1、图4、图6,可以从物种交流的角度进行论述,其中三幅图片分别包括16世纪的欧洲、明朝时期的中国及12世纪前后的亚洲,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加以上述农产品传播的途径和内容加以解释说明,农产品的传播与种植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物种交流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选择图2、图7、图9,可以从生产生活的角度进行论述,其中三幅图片分别包括东汉的农业、苏美尔的捕鱼业及雅典的种植业,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加以这一时期与地区的基本地域特色与影响加以解释说明,生产生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文明具有多样性,人类的社会生活同样也与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选择图3、图5、图8,可以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其中三幅图片分别包括时间观念、交通工具及工人起义,均与工业革命相关,故可以结合工业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变化进行解释说明,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