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二单元 生产具与劳作方式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试卷 0 次下载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共16页。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古代大运河是古代南北的大动脉。从图一到图二,大运河的主要变化是截弯取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政治中心转移至大都
C.推动元朝海上运输业的发展 D.加强元朝的中央集权
2.1830年英国拥有人工运河4000米,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已达2.5万千米。与此同时,欧美国家逐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水路运输网。欧美各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
A.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 B.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经济发展
C.表明工业化已经完成 D.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
3.20世纪50年代,时值抗美援朝,在华的苏联专家向中国政府提出基于国防需要,应及早筹建地下铁道,地下铁道最早建于
A.沈阳
B.天津
C.上海
D.北京
4.京城官员士大夫聚集,保守思想浓厚,在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动辄纷起反对,斥为崇洋。清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借道轮船、火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B.近代社会转型异常艰难
C.传统观念制约交通发展 D.交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5.唐代诗人杜荀鹤在其《送蜀客游维扬》诗中写道:“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扬州)景物胜西川。青春花柳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诗中维扬的繁华主要源于( )
A.江南农业技术进步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封建国家建立 D.水路通道南北贯通
6.秦朝开始形成全国陆上道路网,秦始皇一方面修整,连接各国以前修建的道路,另一方面开始大规模修建以驰道为主干线的全国道路网。这些道路的修建( )
A.对地方建立起垂直管理体系 B.维护了秦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促进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7.1950年3月27日,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创办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的协定》。同年7月1日,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的成立对当时新中国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初步建立了一套有关航空经营管理的制度 B.便利了中国与苏联的往来
C.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对外航空交通的封锁 D.培养了一批骨干技术人员
8.下表是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状况的记述。这些记述反映出,当时( )
文献
记述
《吴越春秋》
“子胥到昭关,关吏欲执之。伍员因诈曰:‘上所以索我者,美珠也。今我已亡矣,将去取之。’关吏因舍之。”
《墨子·号令》
“诸城门若亭,谨候视往来行者符。符传疑,若无符,皆诣县廷言,请问其所使。其有符传者,善舍官府。……吏卒民无符节,而擅自入里巷官府,吏、三老、守闾者失苛止,皆止。”
A.社会秩序极不稳定 B.重视道路交通管理
C.区域间的联系缺乏 D.官员腐败现象严重
9.宋熙宁年间,“太守李士燮以古便县基据郴江上,舟楫往来,贸易相通,可建邑居而设场市,乃更徙治焉,名曰永兴”。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在( )
A.经济功能是城市治所变迁的决定因素 B.交通条件推动永兴治所的迁移
C.永兴县治所变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D.区位优势使郴州城市规模扩大
10.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采纳智能交通控制技术,对各个方向交通车辆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最优算法自动控制各个方向红绿灯的关闭与点亮,提高路网和路口通行能力。由此可见( )
A.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B.科技杜绝了严重交通事故的发生
C.科技推动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 D.信息技术颠覆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11.清末上海的租界规定行车不能“雷轰电掣疾流星”,因为“车行太快本违章,竭力奔驰易溜缰”,同时要求“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表明( )
A.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 B.沿海城市已经普及汽车
C.交通工具改进加强了沟通 D.规则意识促进近代文明
12.1842—1850年,英国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线运营的乘客数量增长了3倍,货运吨数增长了7倍,1850年,客运所得比1842年翻了2倍,同一时期货运收入翻了4倍。这说明,铁路运输的发展促进了( )
A.城乡间交通的联系 B.英国交通体系完备
C.民众生活方式变迁 D.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13.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这些以工商业者为主体居民的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据此可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
A.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 B.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C.改变了地方政区的设置 D.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
14.2011年3月,渝新欧国际铁路通车。铁路从重庆直达德国的物流中心,整个旅程只需16天,远快于从中国港口出发的海运航线。火车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据此可知( )
A.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中德贸易扩大
B.国家实力对比决定商品交易种类
C.交通线路演进助力国际贸易发展
D.“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的成果
15.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
16.元朝在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约1500处。这些陆站、水站为公差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有时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元朝政府这一举措旨在( )
A.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B.构建全国交通运输网络
C.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D.完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17.从古至今,人们铺设道路,开凿运河,发明和改进车、船和飞机,不断拓展陆上、水上和空中的路线,这些活动( )
①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②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④密切了世界的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18世纪初,马萨诸塞、纽约.新罕布什尔,都建立了完善的邮政体系,由波士顿发出的信件6天即可抵达费城,从波士顿到查尔斯顿都开辟了公路,这样,各地就可以互通有无、交流信息、联络感情。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家统一对邮政事业的促进 B.经济发展便利了社会交往
C.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建立 D.汽车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19.下表是某学者对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所作的阶段划分。其意在说明( )
时间
演变
1840年—20世纪初
步行时代——双中心沿河轴向生长
20世纪初—新中国成立
电车时代——单中心双带状蔓延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末
公共交通时代——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相对独立生长
20世纪末—
综合交通时代——“双城双港(河港、海港),相向拓展”
A.出行方式决定城市空间形态 B.交通系统影响城市空间发展
C.公共交通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D.交通发展改变人们生活观念
20.1986年,中国有一大宗货物,计划走海路,从上海运到纽约,最快捷的通道是通过( )
A.米迪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伊利运河
二、材料分析题
21.世界变化
材料一 《史记》载:“宛(西域)左右以蒲陶(同葡萄)为酒……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使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一般认为,葡萄传入中国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作为“异方珍奇”之一,葡萄也出现在《天子游猎赋》等文学作品中,有学者据此考证葡萄传入的时间可能更早。
——来森华《葡萄传入中原的时间可能更早——基于<天子游猎赋>作时的蠡测》
材料二 玉米由哥伦布从新大陆带回欧洲。大约 16 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有三条独立的传播路径。一条是西北陆路传入。玉米先由欧洲传入麦加(今沙特阿拉伯的重要城市),再由麦加经中亚细亚的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西北陕甘地区,最早见于《平凉府志》。一条是西南陆路传入,先由欧洲传入印度、缅甸,再传入我国西南地区,最早见于《大理府志》。一条是由东南海陆传入,先由欧洲传入菲律宾,后经海路传到中国。
——咸金山《从方志记载看玉米在我国的引进与传播》
材料二 伦敦见证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选自【英】彼得·阿克罗伊德《伦敦传》
材料四 传统中国交通代步工具主要是轿子、畜力车等。政府对官民身份与乘轿、坐车的规格有严格的规定,官轿出行,民人需躲避。大多数平民日常步行出行。鸦片战争后,新式交通工具发展。据统计,乘坐轮船从全国来天津租界码头的华人旅客 1866 年是 5800 人次,而到 1901年则增至 5万人次,主要是商人或一般谋生计的人。在大城市短途“电车以取值廉,且光阴宝贵,乘之者不仅屠沽佣保,虽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亦群趋之”。上海许多住在城市边缘住宅区的工人每天都乘电车通勤,往来于住地和城市工商业中心区之间。到 1930 年代,轮船航运、铁路火车形成全国水陆交通网,但在乡村仍以以木船、畜力车等旧式工具为主,出行困难,封闭性强。
——整理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生活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葡萄和玉米传入中国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任选三个视角,简述伦敦的发展折射的人类文明进步。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以“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变迁”为题加以论述。
22.[中国古代、近代的交通运输]
材料一 漕运是明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命脉。明清时期,为了体恤漕运旗丁,官府允许漕船在运载粮食的同时,可以附带一定数量的南方土特产,即土宜,漕运人员沿途售卖获利以支付漕船沿途所需费用,或者用其易换柴盐接济食用,并且这些土宜在河西务、张家湾等处免交课税。从明朝到清朝,官府允许漕船带运土宜的数量从60石最后增加到180石。另外,漕运人员往往还在运河沿途口岸、码头、市镇等处揽载商人货物收取运费。这样,土宜加上漕运人员夹带的私物及其揽载的商货,三者合计,漕船在运送漕粮的同时从南方带运到北方的物货数量相当可观。
----摘编自李俊丽《明清漕运对运河沿岸城市的影响——以天津地区为例》
材料二 中国近代铁路兴建里程表1876—1927年(单位:千米)
时间
全国里程
各时期增筑里程
平均每年兴建里程
1876
15.00*
—
—
1877—1894
364.27
364.27
20.24
1895—1911
9618.10
9253.83
544.34
1912——1927
13040.48
3422.38
213.89
注:*该段铁路于1877年被拆毁,以后年份不包括该项里程数字。----据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漕运的经济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运河与国运
材料一
图1隋唐大运河
图2北宋大运河(局部)
材料二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建设成果,继续发展运河交通网,相继开凿了近三十条运河。唐代运河仍以连结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间的漕渠、汴水和淮南官河最重要,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北宋时期在黄河以北还有御河,即隋唐时代的永济渠;江淮之间以及长江、钱塘江之间的的运河也基本因袭隋唐的水道走向。
——据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等
材料三 唐代在安史之乱以前及宪宗时代,运河都能够把南方的物资大量输送到北方,以支持中央政权,满足国防的需要。因此,唐在安史之乱前武功显赫,国势强盛。此后到了北宋时代,运河大体上也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唐末及北宋末年,当运河因被切断而不能把南方物资大量运往北方的时候,唐宋帝国便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动摇而力量削弱,甚至于灭亡了。
——据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
(1)据材料一、二,指出隋唐至北宋时期大运河的特点。
(2)评析材料三中大运河与唐宋国运关系的观点。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中大运河的变化及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主要是南粮北运,隋唐时期,粮食运往长安,大运河通过洛阳,便于运输,元朝首都在大都,大运河主要是南粮北运到大都,截弯取直可以节约大量运费,B项正确;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不是原因,是大运河的影响,排除A项;C、D项表述与题意关系不大,无法说明是变化的原因,排除。故选B项。
2.B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欧美各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即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经济发展,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当时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排除C项;材料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结合所学可知,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第一条地铁1969年在北京建成运营,沈阳第一条地铁于2010年9月27日开通试运营,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条开通运营的地铁线路。不符合题意;B选项错误,中国第一条地铁1969年在北京建成运营,天津第一条地铁于1984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运营,使天津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2个拥有地铁的城市,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中国第一条地铁1969年在北京建成运营,上海第一条地铁于1993年5月28日正式运营,使上海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3个开通运营地铁的城市,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京城官员士大夫思想保守,造轮船、办铁路之初斥为崇洋,清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借道轮船、火车”,可得出交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D项正确;“半殖民地”指的是主权部分丧失,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官员逐渐接受轮船、火车等近代事物和技术,思想解放,这有利于社会转型,排除B项;官员由反对造轮船、办铁路到乘坐轮船、火车说明思想的积极变化,有利于交通发展,“传统观念制约交通发展”只能说明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推动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其中扬州处于得天独厚的位置,助推了其经济繁荣,D项正确;农业技术发展仅是一方面,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B项;统一封建国家建立是在秦朝,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逐步形成贯穿全国的陆上道路网,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C项正确;对地方建立起垂直管理体系的是郡县制,排除A项;秦朝统治并不长久,排除B项;长途贩运贸易在明清时期兴盛,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题干在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协定,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根据所学知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此时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的建立是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产物,有利于打破西方对中国对外航空交通的封锁,C项正确;题干仅涉及一个民用航空公司,不能体现一套航空经营管理的制度,排除A项;便利了中国与苏联的往来是中苏民用航空公司的一个影响,但并非重要意义,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对技术人员的培养,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吴越春秋》和《墨子·号令》中都记载了诸侯国在重要交通线都设置关隘,说明当时重视道路交通管理,B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当时社会秩序极不稳定,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区域间存在联系,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官员腐败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太守李士燮以古便县基据郴江上,舟楫往来,贸易相通,可建邑居而设场市,乃更徙治焉,名曰永兴”可知,太守李士燮因为古便县地理位置方便舟楫往来,贸易相通,于是迁徙治所到此,表明交通条件推动永兴治所的迁移,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经济功能是城市治所变迁的决定因素,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永兴县治所变迁受到交通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交通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应用现代智能交通控制技术,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效率和道路通行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人工智能应用于现代交通运输管理,提高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A项正确;“杜绝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排除C项;D项结论太大,材料只涉及智能技术应用于交通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车行太快本违章,竭力奔驰易溜缰”“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可见想要保证安全、维持秩序,需要认清红绿灯,清楚交通规则,这说明中国交通设施走向近代化,规则意识促进近代文明,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排除A项;“普及汽车”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交通工具改进加强了沟通,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交通的发展带来客运与货运收入的增加,从而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城市间交往,不能体现“乡村”,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铁路运输,不能体现“交通体系完备”,排除B项;“民众生活方式变迁”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可得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政区设置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题干2011年通车的渝新欧国际铁路从重庆直达德国,火车上两个方向运输的产品存在不同,由此可知该铁路的修建推动了中德之间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柏林墙倒塌是在1989年,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中国和德国之间两个方面的产品中都有科技产品,如笔记本电脑、电子产品等,不能提现国家实力与商品 种类的差别,排除B项;“一带一路”建设是2013年提出,晚于题干中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可知,在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D项正确;材料没有与世界比较修建运河的技术,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的是大运河,无法得出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信息,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题干“为公差人员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政府遍设驿站的目的是保证政令通达和保障官府物资供应,这些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C项正确;驿站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构建了全国交通运输网络,但这两项为驿站制度的影响,并非构建驿站制度的目的,排除AB项;驿站不属于地方行政关系体系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古至今交通运输不断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密切了世界的联系。①②③④都对,D项正确;ABC项均缺少一个作用,不完整,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经济的发展,促使交通通讯变革,便利了人们的社会交往,B项正确;18 世纪初,美国未实现统一,排除A项;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罗斯福新政时期建立,排除C项;汽车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从材料的信息可得出,步行时代,天津的城市空间范围较小。而到了综合交通时代,城市的空间范围已经向其他城市延长,这说明交通的发展拓展了城市的空间,B项正确;决定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们的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为1986年,货物的路径是从上海到纽约,跨越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达位于美洲东岸的纽约是最便捷的途径,B项正确;米迪运河是法国境内的运河,苏伊士运河连通地中海和红海,伊利运河位于美国国内,三者均不在上海到纽约的最近航线上,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1)不同:葡萄是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有三条,一是陆上丝绸之路,一条是西南地区,一是从东南沿海传入。原因:葡萄是西域的特产,是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后传入;玉米是美洲的农作物,新航路开辟后通过海路、陆路和欧洲人传入。
(2)视角:近代化视角、全球视角和生态视角;简述:英格兰银行、皇家外科手术学院、电气照明等反映出英国经济、文化和生活的近代化;咖啡馆、西印度船坞公司出现和数百牙买加移民的到来,体现出新航路开辟后,社会分工、运输交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逐渐加强,伦敦成为了国际大都市和金融中心;下水道工程、《洁净空气法案》等出现,说明伦敦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英国社会治理、环境保护和法制化对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生态影响深刻。
(3)(3)示例:
论题: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了中国社会变迁。
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先后引进了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等近代交通工具,在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的影响和带动下,交通运输业开启了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缓慢发展;19世纪80年代初,中国铁路诞生,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清末民初,公路修筑技术和中国航空事业开始兴起;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各地物资交流和信息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节奏,促进了经济文化等事业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发展和影响存在着地区和城乡差距,十分不平衡,土洋并存,传统与近代交织。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一中“一般认为葡萄传入中国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后”可知,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后,葡萄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根据材料二中“大约16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有三条独立的传播路径,一条是西北陆路传入……,一条是西南陆路传入……一条是由东南沿海传入”可知,玉米通过三条途径传入中国,一是陆上丝绸之路,一是通过西南地区,一是东南沿海。原因:综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葡萄是西域的特产,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后传入到中原,玉米是美洲的农作物,新航路开辟后,通过海路、陆路或欧洲人传入中国。
(2)视角:首先,阅读表格,梳理伦敦城市大事年表,从中找到三个视角,如根据“1694年英格兰银行奠基”“1800年皇家外科手术学院成立””1878年出现电气照明”可得出近代化视角,综合“1652年咖啡馆涌现(咖啡原产非洲)”“1799年西印度船坞公司成立”“1948年492位牙买加移民到来”可得出全球视角,根据“1858年,‘大恶臭年’促使下水道工程的建设”“1956年政府通过《洁净空气法案》”可得出生态视角;确定好视角后,综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展开简述,如英格兰银行、皇家外科手术学院、电气照明反映出英国经济、文化和生活的近代化,咖啡馆、西印度船坞公司的出现和数百牙买加移民到来等,体现出新航路开辟后,生产分工和社会化、近代交通运输和科学技术进步,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逐渐加强,伦敦成为了国际大都市和国际金融中心,而下水道工程、《洁净空气法案》等现象的出现,则说明伦敦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英国社会治理、环境保护和法制化等对人们生活和生态环境影响深远;解题过程中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3)论述: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即论述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然后结合材料四中“鸦片战争后,新式交通工具发展”“乘坐轮船从全国来天津租界码头的华人旅客1866年是5800人次,而到1901年则增至5万人次”“上海许多住在城市边缘住宅区的工人每天都乘电车通勤,往来于住地和城市工商业中心区之间”“在乡村仍以以木船、畜力车等旧式工具为主,出行困难,封闭性强”等信息,综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就近代交通工具进步的表现,及其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交通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展开论述,如鸦片战争后,轮船、铁路、汽车、公路修筑和航空事业的传入和发展,推动了各地物资交流和信息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节奏,促进了经济文化等事业发展,但其发展和影响存在地区和城乡差距,十分不平衡,呈现土洋并存,传统与近代交织;解题过程中注意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22.(1)保证了京师的粮食供应;解决了漕运人员的生计问题;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经济的繁荣。
(2)发展趋势:从洋务运动时期的起步阶段到清末的快速发展,再到民国时期的发展速度下降。
原因:晚清时期铁路建设发展是因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认识到铁路运输对经济的意义;政府的支持。民国时期发展速度下降是因为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社会经济凋敝。
【详解】(1)根据“漕运是明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命脉”、“漕运人员沿途售卖获利以支付漕船沿途所需费用,或者用其易换柴盐接济食用,并且这些土宜在河西务、张家湾等处免交课税”、“漕船在运送漕粮的同时从南方带运到北方的物货数量相当可观”等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的漕运保证了京师的粮食供应;解决了漕运人员的生计问题;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经济的繁荣。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从洋务运动时期的起步阶段到清末的快速发展,再到民国时期的发展速度下降。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晚清时期铁路建设发展是因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认识到铁路运输对经济的意义;政府的支持。民国时期发展速度下降是因为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社会经济凋敝。
23.(1)特点:以中原(洛阳、开封)为中心;贯通南北;利用自然河流或前代运河;形成运河交通网;与经济重心南移密切相关。(答出四点即可)
(2)观点: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运河通塞影响唐宋国运兴衰)。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不全面。
运河通塞与唐宋的国运兴衰有因果关系。一方面,运河的畅通,促进了粮食等物资北运和南北交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繁荣。另一方面,唐末藩镇割据和北宋末年金兵入侵的破坏,影响了运河的畅通,阻碍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严重危及了唐宋政权的稳定。
(说明:如答“唐宋政权繁荣兴盛之时,积极维护运河的畅通;唐末和两宋末年政权的内忧外患,影响了运河的维护,导致了运河的切断”亦可得分)
唐宋国运兴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运河的通塞只是其中之一。由于统治者励精图治,积极改革,经济政策宽松,对外开放,开发南方,经济重心南移等,唐宋时期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全面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的兴盛局面。唐宋政权衰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阶级矛盾的尖锐,民族冲突的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严重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我们应该运用唯物史观,全面、辩证地认识运河通塞与唐宋国运兴衰的关系。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中的隋唐大运河和北宋大运河的图示信息可以看出以中原(洛阳、开封)为中心;贯通南北;依据材料“唐代运河仍以连结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间的漕渠、汴水和淮南官河最重要,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北宋时期在黄河以北还有御河,即隋唐时代的永济渠;江淮之间以及长江、钱塘江之间的的运河也基本因袭隋唐的水道走向”可知,利用自然河流或前代运河;形成运河交通网;结合所学可知,与经济重心南移密切相关。
(2)评析:首先依据材料“运河都能够把南方的物资大量输送到北方,以支持中央政权,满足国防的需要。因此,唐在安史之乱前武功显赫,国势强盛”、“唐末及北宋末年,当运河因被切断而不能把南方物资大量运往北方的时候,唐宋帝国便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动摇而力量削弱,甚至于灭亡了”可以得出观点是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然后结合运河的通塞对国运的双重影响、唐宋国运兴衰的原因进行分析,由此得出运河的通塞只是其中之一。进而说明该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不全面,因此我们应该运用唯物史观,全面、辩证地认识运河通塞与唐宋国运兴衰的关系。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古代大运河是古代南北的大动脉。从图一到图二,大运河的主要变化是截弯取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政治中心转移至大都
C.推动元朝海上运输业的发展 D.加强元朝的中央集权
2.1830年英国拥有人工运河4000米,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已达2.5万千米。与此同时,欧美国家逐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水路运输网。欧美各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
A.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 B.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经济发展
C.表明工业化已经完成 D.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
3.20世纪50年代,时值抗美援朝,在华的苏联专家向中国政府提出基于国防需要,应及早筹建地下铁道,地下铁道最早建于
A.沈阳
B.天津
C.上海
D.北京
4.京城官员士大夫聚集,保守思想浓厚,在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动辄纷起反对,斥为崇洋。清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借道轮船、火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B.近代社会转型异常艰难
C.传统观念制约交通发展 D.交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5.唐代诗人杜荀鹤在其《送蜀客游维扬》诗中写道:“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扬州)景物胜西川。青春花柳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诗中维扬的繁华主要源于( )
A.江南农业技术进步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封建国家建立 D.水路通道南北贯通
6.秦朝开始形成全国陆上道路网,秦始皇一方面修整,连接各国以前修建的道路,另一方面开始大规模修建以驰道为主干线的全国道路网。这些道路的修建( )
A.对地方建立起垂直管理体系 B.维护了秦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促进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7.1950年3月27日,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创办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的协定》。同年7月1日,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的成立对当时新中国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初步建立了一套有关航空经营管理的制度 B.便利了中国与苏联的往来
C.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对外航空交通的封锁 D.培养了一批骨干技术人员
8.下表是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状况的记述。这些记述反映出,当时( )
文献
记述
《吴越春秋》
“子胥到昭关,关吏欲执之。伍员因诈曰:‘上所以索我者,美珠也。今我已亡矣,将去取之。’关吏因舍之。”
《墨子·号令》
“诸城门若亭,谨候视往来行者符。符传疑,若无符,皆诣县廷言,请问其所使。其有符传者,善舍官府。……吏卒民无符节,而擅自入里巷官府,吏、三老、守闾者失苛止,皆止。”
A.社会秩序极不稳定 B.重视道路交通管理
C.区域间的联系缺乏 D.官员腐败现象严重
9.宋熙宁年间,“太守李士燮以古便县基据郴江上,舟楫往来,贸易相通,可建邑居而设场市,乃更徙治焉,名曰永兴”。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在( )
A.经济功能是城市治所变迁的决定因素 B.交通条件推动永兴治所的迁移
C.永兴县治所变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D.区位优势使郴州城市规模扩大
10.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采纳智能交通控制技术,对各个方向交通车辆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最优算法自动控制各个方向红绿灯的关闭与点亮,提高路网和路口通行能力。由此可见( )
A.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B.科技杜绝了严重交通事故的发生
C.科技推动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 D.信息技术颠覆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11.清末上海的租界规定行车不能“雷轰电掣疾流星”,因为“车行太快本违章,竭力奔驰易溜缰”,同时要求“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表明( )
A.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 B.沿海城市已经普及汽车
C.交通工具改进加强了沟通 D.规则意识促进近代文明
12.1842—1850年,英国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线运营的乘客数量增长了3倍,货运吨数增长了7倍,1850年,客运所得比1842年翻了2倍,同一时期货运收入翻了4倍。这说明,铁路运输的发展促进了( )
A.城乡间交通的联系 B.英国交通体系完备
C.民众生活方式变迁 D.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13.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这些以工商业者为主体居民的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据此可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
A.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 B.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C.改变了地方政区的设置 D.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
14.2011年3月,渝新欧国际铁路通车。铁路从重庆直达德国的物流中心,整个旅程只需16天,远快于从中国港口出发的海运航线。火车在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笔记本电脑、衣服等货物,另一个方向上运送的是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和医疗设备。据此可知( )
A.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中德贸易扩大
B.国家实力对比决定商品交易种类
C.交通线路演进助力国际贸易发展
D.“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的成果
15.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
16.元朝在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约1500处。这些陆站、水站为公差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有时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元朝政府这一举措旨在( )
A.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B.构建全国交通运输网络
C.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D.完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17.从古至今,人们铺设道路,开凿运河,发明和改进车、船和飞机,不断拓展陆上、水上和空中的路线,这些活动( )
①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②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④密切了世界的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18世纪初,马萨诸塞、纽约.新罕布什尔,都建立了完善的邮政体系,由波士顿发出的信件6天即可抵达费城,从波士顿到查尔斯顿都开辟了公路,这样,各地就可以互通有无、交流信息、联络感情。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家统一对邮政事业的促进 B.经济发展便利了社会交往
C.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建立 D.汽车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19.下表是某学者对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所作的阶段划分。其意在说明( )
时间
演变
1840年—20世纪初
步行时代——双中心沿河轴向生长
20世纪初—新中国成立
电车时代——单中心双带状蔓延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末
公共交通时代——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相对独立生长
20世纪末—
综合交通时代——“双城双港(河港、海港),相向拓展”
A.出行方式决定城市空间形态 B.交通系统影响城市空间发展
C.公共交通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D.交通发展改变人们生活观念
20.1986年,中国有一大宗货物,计划走海路,从上海运到纽约,最快捷的通道是通过( )
A.米迪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伊利运河
二、材料分析题
21.世界变化
材料一 《史记》载:“宛(西域)左右以蒲陶(同葡萄)为酒……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使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一般认为,葡萄传入中国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作为“异方珍奇”之一,葡萄也出现在《天子游猎赋》等文学作品中,有学者据此考证葡萄传入的时间可能更早。
——来森华《葡萄传入中原的时间可能更早——基于<天子游猎赋>作时的蠡测》
材料二 玉米由哥伦布从新大陆带回欧洲。大约 16 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有三条独立的传播路径。一条是西北陆路传入。玉米先由欧洲传入麦加(今沙特阿拉伯的重要城市),再由麦加经中亚细亚的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西北陕甘地区,最早见于《平凉府志》。一条是西南陆路传入,先由欧洲传入印度、缅甸,再传入我国西南地区,最早见于《大理府志》。一条是由东南海陆传入,先由欧洲传入菲律宾,后经海路传到中国。
——咸金山《从方志记载看玉米在我国的引进与传播》
材料二 伦敦见证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选自【英】彼得·阿克罗伊德《伦敦传》
材料四 传统中国交通代步工具主要是轿子、畜力车等。政府对官民身份与乘轿、坐车的规格有严格的规定,官轿出行,民人需躲避。大多数平民日常步行出行。鸦片战争后,新式交通工具发展。据统计,乘坐轮船从全国来天津租界码头的华人旅客 1866 年是 5800 人次,而到 1901年则增至 5万人次,主要是商人或一般谋生计的人。在大城市短途“电车以取值廉,且光阴宝贵,乘之者不仅屠沽佣保,虽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亦群趋之”。上海许多住在城市边缘住宅区的工人每天都乘电车通勤,往来于住地和城市工商业中心区之间。到 1930 年代,轮船航运、铁路火车形成全国水陆交通网,但在乡村仍以以木船、畜力车等旧式工具为主,出行困难,封闭性强。
——整理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生活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葡萄和玉米传入中国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任选三个视角,简述伦敦的发展折射的人类文明进步。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以“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变迁”为题加以论述。
22.[中国古代、近代的交通运输]
材料一 漕运是明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命脉。明清时期,为了体恤漕运旗丁,官府允许漕船在运载粮食的同时,可以附带一定数量的南方土特产,即土宜,漕运人员沿途售卖获利以支付漕船沿途所需费用,或者用其易换柴盐接济食用,并且这些土宜在河西务、张家湾等处免交课税。从明朝到清朝,官府允许漕船带运土宜的数量从60石最后增加到180石。另外,漕运人员往往还在运河沿途口岸、码头、市镇等处揽载商人货物收取运费。这样,土宜加上漕运人员夹带的私物及其揽载的商货,三者合计,漕船在运送漕粮的同时从南方带运到北方的物货数量相当可观。
----摘编自李俊丽《明清漕运对运河沿岸城市的影响——以天津地区为例》
材料二 中国近代铁路兴建里程表1876—1927年(单位:千米)
时间
全国里程
各时期增筑里程
平均每年兴建里程
1876
15.00*
—
—
1877—1894
364.27
364.27
20.24
1895—1911
9618.10
9253.83
544.34
1912——1927
13040.48
3422.38
213.89
注:*该段铁路于1877年被拆毁,以后年份不包括该项里程数字。----据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漕运的经济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运河与国运
材料一
图1隋唐大运河
图2北宋大运河(局部)
材料二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建设成果,继续发展运河交通网,相继开凿了近三十条运河。唐代运河仍以连结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间的漕渠、汴水和淮南官河最重要,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北宋时期在黄河以北还有御河,即隋唐时代的永济渠;江淮之间以及长江、钱塘江之间的的运河也基本因袭隋唐的水道走向。
——据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等
材料三 唐代在安史之乱以前及宪宗时代,运河都能够把南方的物资大量输送到北方,以支持中央政权,满足国防的需要。因此,唐在安史之乱前武功显赫,国势强盛。此后到了北宋时代,运河大体上也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唐末及北宋末年,当运河因被切断而不能把南方物资大量运往北方的时候,唐宋帝国便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动摇而力量削弱,甚至于灭亡了。
——据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
(1)据材料一、二,指出隋唐至北宋时期大运河的特点。
(2)评析材料三中大运河与唐宋国运关系的观点。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中大运河的变化及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主要是南粮北运,隋唐时期,粮食运往长安,大运河通过洛阳,便于运输,元朝首都在大都,大运河主要是南粮北运到大都,截弯取直可以节约大量运费,B项正确;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不是原因,是大运河的影响,排除A项;C、D项表述与题意关系不大,无法说明是变化的原因,排除。故选B项。
2.B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欧美各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即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经济发展,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当时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排除C项;材料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结合所学可知,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第一条地铁1969年在北京建成运营,沈阳第一条地铁于2010年9月27日开通试运营,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条开通运营的地铁线路。不符合题意;B选项错误,中国第一条地铁1969年在北京建成运营,天津第一条地铁于1984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运营,使天津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2个拥有地铁的城市,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中国第一条地铁1969年在北京建成运营,上海第一条地铁于1993年5月28日正式运营,使上海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3个开通运营地铁的城市,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京城官员士大夫思想保守,造轮船、办铁路之初斥为崇洋,清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借道轮船、火车”,可得出交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D项正确;“半殖民地”指的是主权部分丧失,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官员逐渐接受轮船、火车等近代事物和技术,思想解放,这有利于社会转型,排除B项;官员由反对造轮船、办铁路到乘坐轮船、火车说明思想的积极变化,有利于交通发展,“传统观念制约交通发展”只能说明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推动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其中扬州处于得天独厚的位置,助推了其经济繁荣,D项正确;农业技术发展仅是一方面,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B项;统一封建国家建立是在秦朝,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逐步形成贯穿全国的陆上道路网,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C项正确;对地方建立起垂直管理体系的是郡县制,排除A项;秦朝统治并不长久,排除B项;长途贩运贸易在明清时期兴盛,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题干在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协定,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根据所学知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此时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的建立是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产物,有利于打破西方对中国对外航空交通的封锁,C项正确;题干仅涉及一个民用航空公司,不能体现一套航空经营管理的制度,排除A项;便利了中国与苏联的往来是中苏民用航空公司的一个影响,但并非重要意义,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对技术人员的培养,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吴越春秋》和《墨子·号令》中都记载了诸侯国在重要交通线都设置关隘,说明当时重视道路交通管理,B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当时社会秩序极不稳定,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区域间存在联系,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官员腐败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太守李士燮以古便县基据郴江上,舟楫往来,贸易相通,可建邑居而设场市,乃更徙治焉,名曰永兴”可知,太守李士燮因为古便县地理位置方便舟楫往来,贸易相通,于是迁徙治所到此,表明交通条件推动永兴治所的迁移,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经济功能是城市治所变迁的决定因素,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永兴县治所变迁受到交通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交通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应用现代智能交通控制技术,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效率和道路通行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人工智能应用于现代交通运输管理,提高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A项正确;“杜绝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排除C项;D项结论太大,材料只涉及智能技术应用于交通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车行太快本违章,竭力奔驰易溜缰”“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可见想要保证安全、维持秩序,需要认清红绿灯,清楚交通规则,这说明中国交通设施走向近代化,规则意识促进近代文明,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排除A项;“普及汽车”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交通工具改进加强了沟通,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交通的发展带来客运与货运收入的增加,从而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城市间交往,不能体现“乡村”,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铁路运输,不能体现“交通体系完备”,排除B项;“民众生活方式变迁”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可得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政区设置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题干2011年通车的渝新欧国际铁路从重庆直达德国,火车上两个方向运输的产品存在不同,由此可知该铁路的修建推动了中德之间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柏林墙倒塌是在1989年,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中国和德国之间两个方面的产品中都有科技产品,如笔记本电脑、电子产品等,不能提现国家实力与商品 种类的差别,排除B项;“一带一路”建设是2013年提出,晚于题干中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可知,在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D项正确;材料没有与世界比较修建运河的技术,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的是大运河,无法得出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信息,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题干“为公差人员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政府遍设驿站的目的是保证政令通达和保障官府物资供应,这些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C项正确;驿站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构建了全国交通运输网络,但这两项为驿站制度的影响,并非构建驿站制度的目的,排除AB项;驿站不属于地方行政关系体系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古至今交通运输不断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密切了世界的联系。①②③④都对,D项正确;ABC项均缺少一个作用,不完整,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经济的发展,促使交通通讯变革,便利了人们的社会交往,B项正确;18 世纪初,美国未实现统一,排除A项;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罗斯福新政时期建立,排除C项;汽车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从材料的信息可得出,步行时代,天津的城市空间范围较小。而到了综合交通时代,城市的空间范围已经向其他城市延长,这说明交通的发展拓展了城市的空间,B项正确;决定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们的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为1986年,货物的路径是从上海到纽约,跨越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达位于美洲东岸的纽约是最便捷的途径,B项正确;米迪运河是法国境内的运河,苏伊士运河连通地中海和红海,伊利运河位于美国国内,三者均不在上海到纽约的最近航线上,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1)不同:葡萄是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有三条,一是陆上丝绸之路,一条是西南地区,一是从东南沿海传入。原因:葡萄是西域的特产,是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后传入;玉米是美洲的农作物,新航路开辟后通过海路、陆路和欧洲人传入。
(2)视角:近代化视角、全球视角和生态视角;简述:英格兰银行、皇家外科手术学院、电气照明等反映出英国经济、文化和生活的近代化;咖啡馆、西印度船坞公司出现和数百牙买加移民的到来,体现出新航路开辟后,社会分工、运输交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逐渐加强,伦敦成为了国际大都市和金融中心;下水道工程、《洁净空气法案》等出现,说明伦敦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英国社会治理、环境保护和法制化对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生态影响深刻。
(3)(3)示例:
论题: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了中国社会变迁。
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先后引进了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等近代交通工具,在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的影响和带动下,交通运输业开启了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缓慢发展;19世纪80年代初,中国铁路诞生,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清末民初,公路修筑技术和中国航空事业开始兴起;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各地物资交流和信息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节奏,促进了经济文化等事业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发展和影响存在着地区和城乡差距,十分不平衡,土洋并存,传统与近代交织。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一中“一般认为葡萄传入中国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后”可知,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后,葡萄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根据材料二中“大约16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有三条独立的传播路径,一条是西北陆路传入……,一条是西南陆路传入……一条是由东南沿海传入”可知,玉米通过三条途径传入中国,一是陆上丝绸之路,一是通过西南地区,一是东南沿海。原因:综合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葡萄是西域的特产,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后传入到中原,玉米是美洲的农作物,新航路开辟后,通过海路、陆路或欧洲人传入中国。
(2)视角:首先,阅读表格,梳理伦敦城市大事年表,从中找到三个视角,如根据“1694年英格兰银行奠基”“1800年皇家外科手术学院成立””1878年出现电气照明”可得出近代化视角,综合“1652年咖啡馆涌现(咖啡原产非洲)”“1799年西印度船坞公司成立”“1948年492位牙买加移民到来”可得出全球视角,根据“1858年,‘大恶臭年’促使下水道工程的建设”“1956年政府通过《洁净空气法案》”可得出生态视角;确定好视角后,综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展开简述,如英格兰银行、皇家外科手术学院、电气照明反映出英国经济、文化和生活的近代化,咖啡馆、西印度船坞公司的出现和数百牙买加移民到来等,体现出新航路开辟后,生产分工和社会化、近代交通运输和科学技术进步,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逐渐加强,伦敦成为了国际大都市和国际金融中心,而下水道工程、《洁净空气法案》等现象的出现,则说明伦敦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英国社会治理、环境保护和法制化等对人们生活和生态环境影响深远;解题过程中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3)论述: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即论述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然后结合材料四中“鸦片战争后,新式交通工具发展”“乘坐轮船从全国来天津租界码头的华人旅客1866年是5800人次,而到1901年则增至5万人次”“上海许多住在城市边缘住宅区的工人每天都乘电车通勤,往来于住地和城市工商业中心区之间”“在乡村仍以以木船、畜力车等旧式工具为主,出行困难,封闭性强”等信息,综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就近代交通工具进步的表现,及其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交通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展开论述,如鸦片战争后,轮船、铁路、汽车、公路修筑和航空事业的传入和发展,推动了各地物资交流和信息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节奏,促进了经济文化等事业发展,但其发展和影响存在地区和城乡差距,十分不平衡,呈现土洋并存,传统与近代交织;解题过程中注意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22.(1)保证了京师的粮食供应;解决了漕运人员的生计问题;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经济的繁荣。
(2)发展趋势:从洋务运动时期的起步阶段到清末的快速发展,再到民国时期的发展速度下降。
原因:晚清时期铁路建设发展是因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认识到铁路运输对经济的意义;政府的支持。民国时期发展速度下降是因为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社会经济凋敝。
【详解】(1)根据“漕运是明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命脉”、“漕运人员沿途售卖获利以支付漕船沿途所需费用,或者用其易换柴盐接济食用,并且这些土宜在河西务、张家湾等处免交课税”、“漕船在运送漕粮的同时从南方带运到北方的物货数量相当可观”等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的漕运保证了京师的粮食供应;解决了漕运人员的生计问题;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经济的繁荣。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从洋务运动时期的起步阶段到清末的快速发展,再到民国时期的发展速度下降。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晚清时期铁路建设发展是因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认识到铁路运输对经济的意义;政府的支持。民国时期发展速度下降是因为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社会经济凋敝。
23.(1)特点:以中原(洛阳、开封)为中心;贯通南北;利用自然河流或前代运河;形成运河交通网;与经济重心南移密切相关。(答出四点即可)
(2)观点: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运河通塞影响唐宋国运兴衰)。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不全面。
运河通塞与唐宋的国运兴衰有因果关系。一方面,运河的畅通,促进了粮食等物资北运和南北交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繁荣。另一方面,唐末藩镇割据和北宋末年金兵入侵的破坏,影响了运河的畅通,阻碍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严重危及了唐宋政权的稳定。
(说明:如答“唐宋政权繁荣兴盛之时,积极维护运河的畅通;唐末和两宋末年政权的内忧外患,影响了运河的维护,导致了运河的切断”亦可得分)
唐宋国运兴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运河的通塞只是其中之一。由于统治者励精图治,积极改革,经济政策宽松,对外开放,开发南方,经济重心南移等,唐宋时期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全面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的兴盛局面。唐宋政权衰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阶级矛盾的尖锐,民族冲突的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严重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我们应该运用唯物史观,全面、辩证地认识运河通塞与唐宋国运兴衰的关系。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中的隋唐大运河和北宋大运河的图示信息可以看出以中原(洛阳、开封)为中心;贯通南北;依据材料“唐代运河仍以连结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间的漕渠、汴水和淮南官河最重要,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北宋时期在黄河以北还有御河,即隋唐时代的永济渠;江淮之间以及长江、钱塘江之间的的运河也基本因袭隋唐的水道走向”可知,利用自然河流或前代运河;形成运河交通网;结合所学可知,与经济重心南移密切相关。
(2)评析:首先依据材料“运河都能够把南方的物资大量输送到北方,以支持中央政权,满足国防的需要。因此,唐在安史之乱前武功显赫,国势强盛”、“唐末及北宋末年,当运河因被切断而不能把南方物资大量运往北方的时候,唐宋帝国便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动摇而力量削弱,甚至于灭亡了”可以得出观点是运河通则国运兴,运河塞则国运衰。然后结合运河的通塞对国运的双重影响、唐宋国运兴衰的原因进行分析,由此得出运河的通塞只是其中之一。进而说明该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不全面,因此我们应该运用唯物史观,全面、辩证地认识运河通塞与唐宋国运兴衰的关系。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