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2课时)课件+教案+PPT练习+素材
展开1.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Ⅰ)
第2课时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30度的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性质的发现过程.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会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情感态度】
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和“逆向思维”方法,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直角三角形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教学难点】
直角三角形性质的运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 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问题2 按要求画图:
(1)画∠MON,使∠MON=30°;
(2)在OM上任意取点P,过P作ON的垂线PK,垂足为K,量一量PO、PK的长度,PO、PK有什么关系?
(3)在OM上再取点Q、R,分别过Q、R作ON的垂线QD、RE,垂足分别为D、E,量一量QD、OQ,它们有什么关系?量一量RE、OR,它们有什么关系?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律?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学说明】
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图、测量,探究,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1 探究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思考 在Rt△ABC中 ,∠BCA=90°,如果∠A=30°,那么直角边BC与斜边AB有什么关系?
【教学说明】
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结论.议一议:这个定理的得出除了上面的方法外,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教学说明】
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有多种,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问题2 上面定理的逆定理思考上面问题中,把条件“∠A=30°”与结论“BC=1/2AB”交换,结论还成立吗?
【教学说明】
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等于30°与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在命题中相互调换,结论都成立.同时也认清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问题3 教材第5页例2
【教学说明】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如图,在△ABC中,∠C=45°,∠BAC=105°,AD⊥BC,DC=5cm,则AB=( )
A.5cm B.10cm C.15cm D.20cm
2.如果等腰三角形腰长为4,腰上的高为2,则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________.
3.如图所示,某船于上午11时30分在A处观察海岛B位于北偏东60°,该船以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向东航行至C处,再观察海岛位于北偏东30°,且船距离海岛20海里.
(1)求该船到达C处的时刻;
(2)若该船从C处继续向东航行,何时到达B岛正南的D处?
【教学说明】
由学生独立完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感受数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查漏补缺.
答案:1.B2.30°或150°
3.(1)由已知有∠DAB=30°,BC=20,∠BCD=60°,所以AC=BC=20,所需时间为20/10=2(小时),该船到达C处的时刻为13时30分;
(2)可求得CD=10,C处到D处所需时间为10/10=1(小时),故到达D处的时间为14时30分.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哪些性质?还有什么疑惑,与大家共同探讨.
【教学说明】
帮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再次查漏补缺,深化提高.
1.布置作业:习题1.1中的第4、5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作业部分.
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但是对于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的教学中,需不断强化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