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优选作业含答案
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同步训练题
展开这是一份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 生物的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同步训练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变异与育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优选】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2优选练习
一.单项选择
1.生物变异与育种.生物进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驯化家畜经过了长期的人工选择育种,这种育种方式的原理一般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B.生物在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实验室获取具备某种抗性的微生物,可用相应药物进行选择,使微生物定向突变
D.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间,也可发生在受精过程中
2.5月1日起北京正式施行新版生活垃圾分类,下图为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图部分截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厨余垃圾中菜叶菜梗具有细胞核
B.其它垃圾中毛发.大棒骨的成分有蛋白质
C.有害垃圾中杀虫剂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突变
D.可回收垃圾中报纸书本含有纤维素
3.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既可能改变基因的结构,又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
B.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变异
C.当某瓢虫种群数量剧减时,该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会降低
D.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控制有利性状的基因,从而保留有利性状
4.用放射性60Co处理花生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病植株,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放射性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花生的进化方向
B.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C.若培育得到的单倍体植株中抗病植株占50%, 则突变植株为纯合子
D.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过程发生了减数分裂
5.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
B.不能对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作出科学的解释
C.蛇的四肢长期不用退化而获得匍匐的习性为自然选择的结果
D.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6.在培养某野生型细菌过程中发现一突变型菌株,它能够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上正常生长。比较突变型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结构成分,发现两者只在核糖体S12蛋白的第56位氨基酸存在差异,致使链霉素不能与突变型细菌的核糖体结合。据此判断,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突变型菌株的产生是由于DNA碱基对的增添导致的
B.链霉素与野生型细菌的核糖体结合抑制了翻译功能
C.培养基中的链霉素诱发细菌产生抗链霉素突变
D.突变型菌株的RNA与野生型菌株混合培养可得到突变型菌株
7.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本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进化的实质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
D.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8.受人工选择现象的启发,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下面属于人工选择实例的是
A.由于狼群的存在,鹿群中反应灵敏.奔跑速度比较快的个体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B.由于长期使用同一种外用药,小李的皮癣越来越严重
C.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剂,害虫的抗药性类型比例上升
D.杂交育种
9.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A.个体最大的种群 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 D.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
10.“多重耐药性细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多重耐药性细菌的出现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B.基因突变是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的根本原因
C.抗生素的选择是“多重耐药性细菌”进化的动力
D.滥用抗生素能够使病菌微小耐药性变异积累成为显著耐药性变异
11.某海岛上,因为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现在的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昆虫类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
B.昆虫翅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
D.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
12.农谚“禾怕寒露风”是指水稻不耐冷。现存的江西东乡野生稻具有耐冷基因,用它对普通栽培稻进行改良,可以选育出耐冷的栽培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东乡野生稻的耐冷基因是某基因定向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
B.利用东乡野生稻育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在自然选择作用下,东乡野生稻只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D.保护现存的东乡野生稻的最有效措施是在多地建立植物园加以保护
13.下列关于细菌抗药性产生原因的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细菌定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B.自然选择学说阐明了基因突变在细菌抗药性产生中的作用
C.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细菌的抗药性成为有利变异并逐代积累
D.抗药性强的细菌产生的后代都具有更强的抗药性
14.下列选项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论的是( )
A.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
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
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
15.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观念的确立推动了科学的极大发展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拉马克第一个提出完整的进化学说,他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导致了进化
B.达尔文认为生命现象的统一性缘于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C.达尔文在科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他大量仔细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推理
D.现有的进化理论虽然都认为自然选择决定进化,但仍然有争议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答:
A.家畜的驯化采用了选择育种的方法,这种育种方式一般是在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变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的,A正确;
B.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不是由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的,B错误;
C.药物只能起选择作用,不能使微生物定向突变,且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但受精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A。
2.【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3.【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解答:
A.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会改变基因的结构,染色体变异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A正确;
B.基因重组会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B错误;
C.当某瓢虫种群数量剧减时,该种群基因率改变的偶然性会增加,C错误;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D错误。
故选A。
4.【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均可以为生物进行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答:
A.基因突变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
B.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中含有一整套遗传信息,故其细胞具有全能性,B正确;
C.若培育得到的单倍体植株中抗病植株占50%,说明突变植株为杂合子,C错误;
D.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的过程中未发生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B。
5.【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1)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而实际上,如果个体出现可遗传的变异,相应基因必须在群体里扩散并取代原有的基因,这样新的生物类型垢可能形成;
(3)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解答:
A.达尔文进化理论没有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A错误;
B.达尔文进化理论能对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作出科学的解释,B错误;
C.环境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故蛇的四肢退化不是因为长期不用,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会导致生物间的差异增大,当生物之间形成生殖隔离时,就产生了新物种,D正确。
故选D。
6.【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7.【答案】B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前提,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D正确。
8.【答案】D
【解析】
【分析】
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
【详解】
A.由于狼群的存在,鹿群中反应灵敏.奔跑速度比较快的个体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属于自然选择,A错误;
B.由于长期使用同一种外用药,小李的皮癣越来越严重,这个不符合人类的要求,属于自然选择,B错误;
C.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剂,害虫的抗药性类型比例上升,这也不符合人类的生产要求,属于自然选择,C错误;
D.杂交育种过程中,人类要对产生的后代进行选择和淘汰,进而获得人类需要的能够稳定遗传的新品种,属于人工选择,D正确。
故选D。
9.【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性状差异大的种群适应变化的环境的机会多。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其余变异遭到淘汰,因此个体差异最多的有利于生存和发展。
解答: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在一个环境气候多变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个体差异较多的种群,其生存机会最多;个体差异较少的种群,其生存机会较少。而形体的大.小与是否适应环境.是否会被淘汰无关,D项正确。
故选D。
10.【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A.多重耐药性细菌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产生多重耐药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B正确;
C.抗生素的选择是“多重耐药性细菌”进化的动力,C正确;
D.滥用抗生素能够使病菌微小耐药性变异积累,成为显著的耐药性变异,D正确。
故选A。
1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在海岛上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是因为翅特别发达的个体不容易被大风刮海里去,因而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无翅的可以躲避大风,也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中间型由于翅膀不够强大,容易被海风刮到大海里淹死,在达尔文看来,自然对生物进行了定向选择,保留有利变异。
解答:
A.海岛上昆虫中有三种翅膀类型,说明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A正确;
B.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种群的基因库,所以昆虫翅的全部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自然选择作用,C正确;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D正确。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利用江西东乡野生稻的耐冷基因对普通栽培稻进行改良,选育出耐冷的栽培稻,该过程属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
解答:
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东乡野生稻的耐冷基因不能定向突变,A错误;
B.利用东乡野生稻育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直接价值,B错误;
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表现型的个体,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C正确;
D.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D错误。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
A.抗药性变异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先有变异后有选择,A错误;
B.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基因突变在细菌抗药性产生中的作用,B错误;
C.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细菌的抗药性成为有利变异并逐代积累,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抗药性强的细菌产生的后代不一定都具有更强的抗药性,D错误。
故选C。
14.【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 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①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②种内斗争;③种间斗争。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解答:
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关联: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
1.不同于达尔文的说法: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3)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2.肯定达尔文的说法
(1)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3)共同进化产生了生物多样性。
解答:
A.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拉马克,他认为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A正确;
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进化的结果,B正确;
C.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是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他取得成就得益于大量仔细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推理,C正确;
D.现有的进化理论都认为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作用是没有争议,D错误。
故选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复习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近年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达标测试,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