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编第6章第19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第1编第6章第19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PPT)-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pptx
    • 练习
      课时达标19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Word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
    第1编第6章第19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PPT)-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页
    第1编第6章第19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PPT)-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页
    第1编第6章第19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PPT)-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页
    第1编第6章第19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PPT)-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页
    第1编第6章第19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PPT)-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页
    第1编第6章第19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PPT)-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6页
    第1编第6章第19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PPT)-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7页
    第1编第6章第19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PPT)-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8页
    课时达标19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Word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页
    课时达标19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Word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页
    课时达标19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Word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页
    还剩4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1编第6章第19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1编第6章第19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文件包含第1编第6章第19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PPT-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pptx、课时达标19自然环境的整体性Word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达标(十九)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2022·安徽合肥重点高中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地三叠纪石灰岩柱景观图,其顶部有木本植物生长,山麓地带多常绿木本植物。据此完成1—3题。1该地最可能位于(  )A.新疆  B.山东 C.湖北  D.西藏2.形成该地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为(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3.维持该岩柱顶部木本植物生长的主要条件有(  )A.空气氧气含量较多  B.岩隙水分较充足C.土壤肥沃  D.太阳辐射较强答案 1C 2.D 3.B解析 1题,由材料可知,该山地山麓地带多常绿木本植物,应位于亚热带,可判断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新疆、山东位于北方地区,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湖北位于南方地区,C项正确。第2题,该地岩层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因此形成该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为沉积作用,D项正确。第3题,影响该岩柱顶部木本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和土壤,与空气氧气含量多少及太阳辐射强弱关系不大;岩柱顶部岩石风化后很容易被侵蚀,故土壤肥力较差;木本植物根系发达,沿岩石裂隙可深入到岩隙内部,吸取岩隙中的水分,促进其生长,B项正确。(2022·湖北黄冈调研)加里曼丹岛(如图)植被繁茂,树高林密,但土壤贫瘠。末次冰期,一些大型动物从亚欧大陆经大陆桥(将岛屿与附近大陆连接起来的陆)迁徙至此。随后气候转暖,大陆桥逐渐消失,这些外来动物在连续进化中体型逐渐缩小。据此完成4—6题。4影响该岛植被生长特征的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河流5.该岛土壤贫瘠的主要原因是(  )A.成土母质风化较慢B.地表枯枝落叶丰富C.植被吸收大量养分D.人类活动开发过度6.外来动物进化中体型变小是因为(  )A.天敌数量众多  B.树木高大稠密C.与外界无联系  D.生存空间减小答案 4A 5.C 6.D解析 4题,该岛森林密布,树木高大稠密,说明该岛普遍适宜植被生长。从纬度位置推断,该岛为热带雨林气候,光照、水分、热量充足,能够满足植被快速生长所需要的条件,A项正确。第5题,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是植被茂密、生长快,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有机质,C项正确。第6题,与大陆隔开后,陆地面积减小,生存空间减小,不利于大型生物的生长,D项正确。大陆桥消失后,天敌数量前后变化不大,且体型变小后不利于抵御天敌。树木高大稠密,说明食物充足,有利于体型变大的进化;与外界无联系会使得动物演变成特有物种,与体型大小无关。(202重庆八中月考)地表蒸散指地表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和,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中水分运动的重要过程,是植物及农作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水分和能量来源,是陆面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重要纽带。下图为祁连山海拔2 600—3 800 m内某流域不同地表实测蒸散对比和降水季节分配图。据此完成7—9题。7.该流域林地地表蒸散低于草地的主要原因是(  )A.林地海拔低于草地B.林地温度低于草地C.林地降水少于草地D.林地风速大于草地8.影响该流域内8月草地地表蒸散相对较低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坡向 C.天气  D.风速9.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祁连山各流域地表蒸散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该数据最可能用于(  )A.获取各流域内气象监测预报详实资料B.提取各流域内土壤肥力的变化数据C.掌握各流域内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动态D.摸清各流域内水循环的动态变化状况答案 7B 8.C 9.D解析 7题,地表蒸散是指地表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和,主要受气温的影响。气温高,蒸散大;气温低,蒸散小。相比而言,林地的生物量较草地更多,植被高大,林下光照较少,地温低,且林地对局地气温的调节更为明显,林地温度低于草地,所以林地地表蒸散低于草地,B项正确。第8题,读图可知,该流域8月降水多,阴雨天气多,气温相对较低,光照时间短,从而导致草地8月蒸散相对较低,C项正确。第9题,蒸散量是研究森林、草地、农田、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水量平衡的关键参数之一, 由此可知,蒸散量主要与水循环和水平衡关系大,故加大对祁连山各流域地表蒸散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获取的数据最可能用于摸清各流域内水循环的动态变化状况,D项正确。(2022·T8第一次联考湖北)木奶果属大戟科,常绿乔木,是一种茎上开花、茎上结果的树种,下图为木奶果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10.木奶果分布区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11.木奶果的茎上开花现象有利于(  )A.获得更多光照  B.传播授粉  C.减轻树枝压力  D.保护脆弱树皮12.为研究木奶果幼苗生长与光照条件之间的关系,某科研团队选取若干幼苗进行实验观测,得出如下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知(  )处理指标株高增长量(cm)地径增长量(mm)叶面积(cm2)CK1.482.7746.31S315.033.5270.63S422.533.87114.50S622.584.30145.56S820.383.47157.70注:CKS3S4S6S8分别表示无遮阴,3针遮阴网(45.3%遮光率)4针遮阴网(69.2%遮光率)6针遮阴网(80.0%遮光率)8针遮阴网(90.2%遮光率)处理;光胁迫指植物在不适宜的光强条件下,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受到抑制。A.木奶果幼苗各项生长指标在不同遮阴处理条件下差异不显著B.木奶果幼苗株高、地径和叶面积变化与光照强度变化呈负相关C.木奶果幼苗受到的光胁迫越大,生长受到的抑制就越严重D.木奶果幼苗的株高与地径增长量均与光照强度呈正相关答案 10A 11.B 12.C解析 10题,木奶果的茎花现象是热带雨林乔木群落的典型特征,故可判断木奶果分布区的地带性植被属于热带雨林,A项正确。第11题,热带雨林中,昆虫和其他动物传粉者主要在林冠下一定高度范围活动,而成年树木的枝叶往往高不可及,茎上生花无疑最能显露自己并使得昆虫及其他动物传粉者最易触及。故木奶果的茎上开花可以更好地吸引昆虫传播授粉,B项正确。第12题,木奶果幼苗的所有生长指标在遮阴处理条件下均存在显著差异,A项错误。木奶果幼苗的株高与地径增长量均随着遮阴强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升后降,叶面积随着遮阴强度的增加而增大,BD两项错误。木奶果对于光环境的适应性具有一定特殊性,其幼苗期具有阴生植物的特性。强光会明显抑制木奶果幼苗的生长,重度遮阴也会影响幼苗的生长,其生长的适宜遮阴范围在4针到6针,故木奶果幼苗对不同遮阴环境的生理调控机制,表现在形态上便是木奶果幼苗受到的光胁迫越大,其生长受到的抑制就越严重,C项正确。(2021·湖北宜城五校期中)融雪漏斗是指积雪在消融时,以植物主干为中心先开始融化,形成的漏斗状融洞。融雪漏斗的形成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的保温能力也随之提高。下图为我国某地的胡杨树周围融雪漏斗地表形状图,融雪漏斗的延伸方向与林冠的生长方向相同。据此完成13—15题。13.林冠生长方向与风向息息相关,推测该地的盛行风向为(  )A.西北风  B.东北风C.东南风  D.西南风14.林冠下比林冠外开始融雪时间更早的原因是(  )A.日照时间长  B.枯枝落叶多C.风力侵蚀强  D.积雪厚度小15.早春季节,融雪漏斗的形成,会导致胡杨树主干周围(  )A.虫害概率减小  B.地下水位下降C.植被数量增加  D.积雪厚度变大答案 13A 14.B 15.C解析 13题,图中融雪漏斗地表的形状向东南方向延伸,由材料 融雪漏斗的延伸方向与林冠的生长方向相同可知,林冠向东南方向生长。树木迎风一侧受到风的影响,树冠受袭击而损坏,而背风一侧生长茂盛,说明该地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A项正确。第14题,据材料可知,融雪漏斗的形成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有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的保温能力也随之提高,而林冠下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保温作用强,融雪时间早,B项正确。林冠下的日照时数较周边地区短;林冠下风力侵蚀较弱;融雪开始早晚主要与气温高低有关,与积雪厚度关系不大。第15题,积雪以植物主干为中心开始融化,说明气温较高,病虫害概率大,A项错误。融雪后,下渗增强,地下水位升高,B项错误。由于积雪融化,土壤水热条件好,植被数量增加,C项正确。融雪后,积雪厚度变小,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6(2022·全国多校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草海位于贵州省西部,由云贵高原上的湖盆积水而成,水域面积约46.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仅约2米,水质清澈、无污染,由于大量水生植物密布海底,从而形成了极为壮观的水下草原景观。下图为草海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1)泥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无氧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推测湖盆中厚泥炭层形成时期的地理环境特征。(2)简析现代草海水下草原景观形成的条件。解析 (1)题,根据题干信息泥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无氧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可知,湖盆中泥炭层沉积环境应该多沼泽;气候相对较为湿热,植物生长发育较为茂盛;整体地势较低,利于沉积;泥炭层与其他沉积物夹杂,说明湖泊还在不断下沉过程中。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湖泊的水深较浅,水质清澈,透明度高,利于观察水生生物;由图示信息可知,该湖泊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肥沃,有利于植物生长;根据材料信息贵州省西部可知,该地区光照充足,热量条件较好,有利于植物生长;根据材料信息大量水生植物密布可知,该湖泊水质较好。答案 (1)气候湿热;多沼泽;植物繁盛;地势相对低洼且湖盆持续下降。(2)光热充足,土壤肥沃,利于植物生长;水深较浅,光照充足;湖床开阔平坦;水质清澈,透明度高。17(2021·湖北十堰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日趋严重,土地生产力逐渐降低。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高山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山草甸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植被群落多样性的分布状况。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植株高度相对较高的莎草科比例逐渐降低,相对低矮的杂类草比例逐渐增加。(1)说明随着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的原因。(2)图中植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呈单峰式分布规律,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3)推测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变化情况,并简述理由。解析 (1)题,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有机质来源减少,也可能是缺乏植被的保护而使土壤遭受侵蚀。第(2)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单峰式分布规律主要是指生物多样性指数先升高后降低,其原因主要根据材料中土地退化造成各种植被的变化来分析。第(3)题,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比值要注意看二者的变化情况,地上生物量的变化速度显然快于地下的根系等生物量,据此得出二者之间的比值变化情况。答案 (1)枯落物减少,有机质的输入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裸露面积增大,有机质分解更快;地表裸露,有机质受雨水淋洗作用(风力侵蚀)损失更多。(2)未退化(及轻度退化)时,莎草竞争力强,成为优势物种;莎草对水分、养分条件较敏感,随着草地退化,莎草逐渐衰退,各类杂草丛生,植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提高;随着退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土壤条件变差,适宜生长的草类减少,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3)变化情况: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增大。理由:与杂类草相比,减少的莎草相对高大,地上生物量减少的比例较高;随着土地退化,留存的植被需要更为发达的地下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地下(根系)生物量增大,导致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增大。
     

    相关课件

    第4编第18章第45讲 自然环境与环境安全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4编第18章第45讲 自然环境与环境安全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文件包含第4编第18章第45讲自然环境与环境安全课件PPT-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pptx、课时达标45+自然环境与环境安全Word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3编第14章第35讲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3编第14章第35讲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文件包含第3编第14章第35讲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件PPT-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pptx、课时达标35+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Word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3编第13章第34讲 区域及其整体性和关联性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3编第13章第34讲 区域及其整体性和关联性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文件包含第3编第13章第34讲区域及其整体性和关联性课件PPT-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pptx、课时达标34+区域及其整体性和关联性Word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