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六年级下册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课后练习题
展开(进阶篇) 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对《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二句是对偶句,又是比喻句,交代送别之地,从空间着眼,景中寓情。
B.三、四句巧用设问,一问一答,点明行人去处。此二句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又流光溢彩,摇曳多姿。
C.下片写离别之情,“才始”、“又”清晰地交代了时间顺序。此二句又为粘对句。
D.整首词善用比喻和想像,写得形象、别致、流利、深刻,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作者在浙东为好友鲍浩然送别时写的一首词。
B.词的上阕运用了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人情味。
C.本词构思别致,词的下阕用了两个“送”和两个“归”,把季节和人巧妙地联系起来,表面上吐露惜春之情,实际上寄托了对朋友美好前景的祝愿。
D.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送别词,与朋友分别时一般都是凄切、悲凉的,但是这首词笔调轻松活泼,语言风趣俏皮,想象新颖且充满情趣。
二.填空题(共3小题)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bǔ bo | 萝卜 | 卜算子 | 占卜 |
héng hèng | 眼波横 | 骄横 | 横线 |
4.解释下列词句。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眉眼盈盈处:
才始:
若:
5.选出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泊船瓜洲》②《滁州西涧》③《游园不值》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叶绍翁
(2)王勃
(3)韦应物
(4)王安石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6.《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深情送别。
送别心绪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两句词的意思是 。这两句词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两句词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点明了好友此行是去 。
四.翻译(共1小题)
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五.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8.默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完成练习。
, 。
? 。
, 。
, 。
(1)默写古诗。
(2)理解词语。
卜算子: | 鲍浩然: | 之: | 浙东: |
欲: | 才: | 始: | 若: |
(3)这是一首 诗,第一句诗用了 的手法,第二、三句诗用了 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下面几句借春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 。
(4)这首词王观起首用 比喻 ,用 比喻 。然后进行 问,“ ”?然后回答:“ 。”这是指 的地方。接着,作者感叹: , 。最后,作者嘱咐 : , 。
(5)词的上片着重写 ,起首两句,运用 ,把 变成 ,把 时所见 化为 。
(6)“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 ;二指 。
9.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苏轼
一别都门①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③。无波真古井④,有节是秋筠⑤。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⑥,我亦是行人。
注释:
①都门:都城的城门。②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③春温:指春天般的温暖。④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⑤筠:竹。⑥逆旅:旅店。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前三句写词人与朋友分别已久,历经世事沧桑,见面强颜欢笑。
②第四、五句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2)“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两句,有人认为是豪放达观,有人认为是失意惆怅,你的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六.默写(共1小题)
10.美好祝愿。
根据意思写词句。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一定要和春天同住。
(进阶篇) 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小题)
1.对《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二句是对偶句,又是比喻句,交代送别之地,从空间着眼,景中寓情。
B.三、四句巧用设问,一问一答,点明行人去处。此二句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又流光溢彩,摇曳多姿。
C.下片写离别之情,“才始”、“又”清晰地交代了时间顺序。此二句又为粘对句。
D.整首词善用比喻和想像,写得形象、别致、流利、深刻,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解答】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二句,用问句提起友人行踪,侧面写送别,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是:“眉眼盈盈处”,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词人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浙东的山山水水,仿佛这位美人正期待着他的到来,贴切、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这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寻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因此B选项中说“此二句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并不合适。故选B。
故选:B。
2.(《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作者在浙东为好友鲍浩然送别时写的一首词。
B.词的上阕运用了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人情味。
C.本词构思别致,词的下阕用了两个“送”和两个“归”,把季节和人巧妙地联系起来,表面上吐露惜春之情,实际上寄托了对朋友美好前景的祝愿。
D.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送别词,与朋友分别时一般都是凄切、悲凉的,但是这首词笔调轻松活泼,语言风趣俏皮,想象新颖且充满情趣。
【解答】考查了诗词的意境鉴赏,结合内容理解。
A.有误,从题目“送鲍浩然之浙东”可知,这是作者送友人去浙东。
B、C、D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共3小题)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bǔ bo | 萝卜 bo | 卜算子 bǔ | 占卜 bǔ |
héng hèng | 眼波横 héng | 骄横 hèng | 横线 héng |
【解答】“卜”[bǔ]古人迷信,用火灼龟甲,以为看了那灼开的裂纹就可以推测出行事的吉凶。[bo]萝卜。卜[pu]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即濮。故在“萝卜”中读“bo”;在“卜算子”中读“bǔ”;在“占卜”中读“bǔ”;
“横”[héng]跟地面平行的,与“竖”、“直”相对。[hèng]凶暴,不讲理;蛮~.强~.~暴。~蛮。故在“眼波横”中读“héng”;在“骄横”中读“hèng”;在“横线”中读“héng”。
故答案为:
bo bǔ bǔ
héng hèng héng
4.解释下列词句。
水是眼波横: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 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眉眼盈盈处: 山水交汇的地方。
才始: 方才。
若: 如果。
【解答】诗句出自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全诗: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诗意: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故答案为: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山水交汇的地方。
方才。
如果。
5.选出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泊船瓜洲》②《滁州西涧》③《游园不值》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叶绍翁 ③
(2)王勃 ④
(3)韦应物 ②
(4)王安石 ①
【解答】(1)《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故选③;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中。故选④;
(3)《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言绝句。故选②;
(4)《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故选①。
故答案为:
(1)③;
(2)④;
(3)②;
(4)①。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6.《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深情送别。
送别心绪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两句词的意思是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这两句词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两句词运用了 设问 的修辞手法,点明了好友此行是去 山水交汇的地方 。
【解答】出自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翻译: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把“水”比作“眼波”,把“山”比作“眉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2)翻译: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有问有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点明了好友此行是去山水交汇的地方。
故答案为:
(1)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比喻;
(2)设问 山水交汇的地方。
四.翻译(共1小题)
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解答】出自宋代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翻译: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故答案为: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五.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8.默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完成练习。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 , 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那边 ? 眉眼盈盈处 。
才始送春归 , 又送君归去 。
若到江南赶上春 , 千万和春住 。
(1)默写古诗。
(2)理解词语。
卜算子: 词牌名。 | 鲍浩然: 诗人的朋友。 | 之: 到。 | 浙东: 今浙江东南部。宋时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
欲: 想。 | 才: 方才。 | 始: 才,方才。 | 若: 假若。 |
(3)这是一首 送别 诗,第一句诗用了 比喻 的手法,第二、三句诗用了 设问 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下面几句借春表达了作者的 惜别 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 美好祝愿 。
(4)这首词王观起首用 美人流动的眼波 比喻 水 ,用 美人蹙起的眉毛 比喻 山 。然后进行 设 问,“ 欲问行人去那边 ”?然后回答:“ 眉眼盈盈处 。”这是指 山水交汇 的地方。接着,作者感叹: 才始送春归 , 又送君归去 。最后,作者嘱咐 鲍浩然 : 若到江南赶上春 , 千万和春住 。
(5)词的上片着重写 山水 ,起首两句,运用 风趣的笔墨 ,把 景语 变成 情语 ,把 送别 时所见 自然山水 化为 有情之物 。
(6)“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 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 ;二指 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 。
【解答】(1)考查了默写。结合积累完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考查了理解。结合诗句理解,卜算子:词牌名。鲍浩然:诗人的朋友。之:到。浙东:今浙江东南部。宋时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欲:想。才:方才。始:才,方才。若:假若。
(3)考查了对诗的整体把握。结合内容理解,从题目看着,这是一首送别诗,从“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可知,把“水”比作“美人流动的眼波”,把“山”比作“美人蹙起的眉毛”第一句诗用了比喻的手法,从“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可知,第二、三句诗自问自答,用了设问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下面几句借春表达了作者的惜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4)考查了对诗的整体把握。结合内容理解,这首词起首用“美人流动的眼波”比喻“水”,用“美人蹙起的眉毛”比喻“山”。然后进行设问,“欲问行人去那边”?然后回答:“眉眼盈盈处。”这是指山水交汇的地方。接着,作者感叹: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最后,作者嘱咐鲍浩然: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5)考查了诗词的理解。词的上片着重写山水,起首两句,运用 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6)考查了词语的赏析。结合诗句内容理解,从“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可知,“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
故答案为:
(1)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2)词牌名 诗人的朋友 到 今浙江东南部。宋时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想 方才 才,方才 假若;
(3)送别 比喻 设问 惜别 美好祝愿;
(4)美人流动的眼波 水 美人蹙起的眉毛 山 设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山水交汇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鲍浩然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5)山水 风趣的笔墨 景语 情语 送别 自然山水 有情之物;
(6)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 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
9.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苏轼
一别都门①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③。无波真古井④,有节是秋筠⑤。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⑥,我亦是行人。
注释:
①都门:都城的城门。②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③春温:指春天般的温暖。④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⑤筠:竹。⑥逆旅:旅店。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前三句写词人与朋友分别已久,历经世事沧桑,见面强颜欢笑。 ×
②第四、五句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
(2)“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一种 凄清幽冷 的氛围,表达了作者 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 的心情。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两句,有人认为是豪放达观,有人认为是失意惆怅,你的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③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解答】(1)考查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①有误,前三句写词人与朋友分别已久,历经世事沧桑,见面是发自肺腑的笑。②正确。
(2)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结合词的内容理解,“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3)考查了对词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言之有理即可,例: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③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故答案为:
(1)①×;
②√。
(2)凄清幽冷 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
(3)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③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六.默写(共1小题)
10.美好祝愿。
根据意思写词句。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一定要和春天同住。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解答】宋代诗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一定要和春天同住。
故答案为: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匆匆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126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匆匆复习练习题</a>,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看过去,岁月匆匆,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点亮思维,按要求写句子,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9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9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达标测试,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探究性学习,古诗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 采薇(节选)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 采薇(节选)课时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横线上,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佳句赏析,朗读古诗《采薇》,完成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