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冀教版七年级下册7.2 相交线完美版课件ppt
展开7.2 相交线
第2课时 垂直
教学目标 1.理解垂线的有关概念、性质及画法. 2.知道垂线段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应用它们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垂线的有关概念、性质及画法. 难点:知道垂线段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应用它们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察下面图片,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线吗?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吗? 通过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引出垂直,通过新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探究新知 一、垂线 利用相交线模型引入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 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也会发生变化.
问题:如图,当∠AOC=90°时,∠BOD,∠AOD,∠BOC的度数是多少?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鼓励. 由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知,当∠AOC=90°时,∠BOD=∠AOD=∠BOC=90°. 1.垂直的定义 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教师演示模型) 2.垂直的表示法 (1)如果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那么可记作:可记作:AB⊥CD(或CD⊥AB). 读作:“AB垂直于CD”. AB是CD的垂线,CD也是AB的垂线. (2)如果用l,m表示这两条直线,那么直线l与直线m垂直,可记作: l⊥m(或m⊥l). (3)把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如图中的O点). 3.垂线的基本性质 如图,当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AOD=90°时,AB⊥CD,垂足为O. 符号语言:①判定:∵ ∠AOD=90°,(已知) ∴ AB⊥CD.(垂直的定义) 反之,若直线AB与CD垂直,垂足为O,那么∠AOD=90°. 符号语言:②性质:∵ AB⊥CD ,(已知) ∴ ∠AOD=90°.(垂直的定义) (∠AOC=∠BOC=∠BOD=90°) (教学中在明确给出垂直的定义后,借助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让学生从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等不同角度来认识垂直,实现了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用几何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符号感.) 例 (1)如图1,若直线a,b相交于点O,∠1=90°,则a________b. (2)若直线AB,CD相交于点O,且AB⊥CD,则∠BOD =______. (3)如图2,BO⊥AO,∠BOC与∠BOA的度数之比为1∶3,那么∠COA=________,∠BOC的补角为________.
图1 图2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学生展示答案,出现问题适时点拨. 答案: (1)⊥(2)90° (3)60° 150° 二、垂线的画法及基本事实 1.你能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吗?这样的垂线你能画出几条? (无数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你能画几条?(一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你能画几条?(一条) 学生先独立探索,亲自动手操作,再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巡视中及时指出、纠正学生发生的错误,训练学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点评. 垂线的画法: 可归纳为“一落、二过、三画”. 2.二过: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 3.三画:沿着直角边经过已知点画直线. 基本事实:经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注意: 1.“过一点”中的点,可以在已知直线上,也可以在已知直线外. 2.“有且只有”中,“有”指存在性,“只有”指唯一性. 三、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图,C是直线AB外一点,且CD⊥AB,垂足为D,即CD是点C到直线AB的垂线段.再经过点C向直线AB任意引两条线段CE,CF. (1)猜想线段CD,CE,CF哪一条最短. (2)以点C为圆心,CD的长为半径画弧,圆弧分别与线段CE,CF相交于点E1,F1.线段CE1,CD,CF1相等吗?由此能进一步验证你的猜想吗?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 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得到: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我们把垂线段CD的长度称为点C到直线AB的距离. 试一试:在灌溉时,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处,如何挖掘能使渠道最短?请画出图来,并说明理由.
课堂小结 1.两条直线相交,当它们的交角有一个是90°时,叫做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如图,记作:AB⊥CD,垂足是O. 2.经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我们把垂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个点到直线的距离. 4.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布置作业 教材第40页习题A组题. 板书设计 7.2 相交线 第2课时 垂直
垂线 垂线段
垂线的画法 垂线段的性质
基本事实 点到直线的距离
|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7.2 相交线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下册<a href="/sx/tb_c4135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七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7.2 相交线授课ppt课件</a>,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1和∠2,∠1和∠3,有关概念,为什么,∴∠1∠3,同理可得∠2∠4,∠2=180°-∠1,=180°-40°,=140°,由对顶角相等可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七年级下册7.2 相交线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下册<a href="/sx/tb_c4135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7.2 相交线课文配套ppt课件</a>,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探究与发现,对顶角相等,为什么,∴∠1∠3,观察∠1和∠5两角,同位角,观察∠3和∠5两角,内错角,观察∠3和∠6,同旁内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7.2 相交线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冀教版七年级下册7.2 相交线授课ppt课件,文件包含72相交线第2课时-课件pptx、72相交线第2课时-练习doc、72相交线第2课时-导学案docx、72相交线第2课时-教案doc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