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教案+导学案+视频素材) 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展开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诵读 同步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经典,品味诗歌文化。
2.拓展学生语文生活。
3.学会读懂诗歌,与诗歌共鸣。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为主。
2.品味优美诗句,理解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文字的生命是永恒的,因此有了中国悠久的诗词文化。我们从先辈的文字中感受他们那时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愁,他们的壮志豪情,有了诗词,我们的生命也多了一份精彩。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作品。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诗歌朗诵
【交流点拨】此环节可以检查学生字词读音的正确性,同时也是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
2.析《咸阳城东楼》
(1)结合诗下注释,理解诗意。
(2)各抒已见,你从诗中读到了什么?
(3)写作背景:背景的介绍有助于对诗歌主旨和情感的把握。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从故乡(今江苏丹阳)来到长安任监察御史,历经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
(3)重点内容赏析
首联: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诗人宦游长安,远离家乡,登上城楼,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一上”对应“万里”,有力地表现出愁绪的突兀而浓厚。
颔联:这两句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颈联:眼前实景是与内心感受虚实结合,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尾联:渭水东流不为任何事物而改变停留,暗示出大唐风雨飘摇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4)主旨
表达作者思乡之悲苦,及历经国难家忧之悲愤。
3.析《无题》
(1)介绍作者无题诗
【交流点拨】无题并不代表没有题目,只因为作者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歌的主旨
(2)重点内容分析
首联:点明离别的季节,渲染离别的气氛,写出暮春时节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
颔联:巧妙运用双关和比喻表达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忠贞。
颈联:写别后的担心,选取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加以设想,相思愁绪跃然字间。
尾联:仙山,青鸟实为浪漫的笔调。强作宽慰之语,体现内心的相思之苦。
(3)主旨
表达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4.析《行香子》
(1)写作背景介绍:韩愈因上书劝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并被责求即日上道。潮州距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
(2)重点内容分析
上片: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倚东风”二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明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下片: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人遐想。“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情状。“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与上片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3)写作方法交流
【交流归纳】移步换景:在信步徜徉的过程中,词人的目光先被眼前一所色彩缤纷、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不知不觉停住了脚步细细观赏。这鲜明的色彩,浓郁的香味,组成一幅春满小园的图画,绚丽多采而又充满生机。“远远”四句,词人的目光由小园又转向远处的一带围墙,墙内隐现出茅草小堂,墙外小桥流水,飘扬着酒旗。词人乘着一时的兴致移步换景,再步行翻过东边的小山冈,又有另外一番景象:莺啼燕舞、蝶儿匆忙,写尽了春天的生命活力。
白描: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醉人田园春景图。
(4)主题交流
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体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5.析《丑奴儿》
(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期,具体创作时间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淳熙十四年(1187)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2)重点内容赏析
上片: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下片: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下片: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愁苦无法言说的无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深刻体会到词人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的心境。
(3)主题交流
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