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79012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1《赤壁赋》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79012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1《赤壁赋》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79012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1《赤壁赋》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4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79012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1《赤壁赋》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5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790122/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1《赤壁赋》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6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790122/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1《赤壁赋》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7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790122/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1《赤壁赋》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8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790122/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3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课文内容课件ppt,共46页。
走近作者 苏轼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执著和直率,成熟和天真,正直和迂阔种种互相对立,色彩纷呈的面貌。在黄州困顿时期,他运用哲学智慧成功地调整了生活方式,和渔民樵夫杂处,从大自然中体味人生之乐的境界。其著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董其昌评论说:“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说体裁 本文是一篇赋,赋不是纯粹散文,却也不是诗,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它是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来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厚的诗意。这在当时是一种新文体,是古典散文从骈文的桎梏中冲杀出来取得胜利后的一个新成果。可是这种新体的“赋”很难写,自宋代的欧阳修、苏轼以后,便不大有人染指了 汉魏的赋一般在开头结尾都有短幅叙事,中间有主客问答。这是体制,是传统。但汉赋的铺采往往堆砌辞藻,雕琢做作。苏轼本着一种创新的精神创作《赤壁赋》,新人耳目。
第1段 赏景抒情
先看韵脚——4韵相押 (前半段无韵,后半段—间、天、然、仙)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ɡ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再看句法——骈散结合①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 / 游于赤壁之下。②句: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③句:举酒属(zhǔ,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客,— —(这是一个散句。)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④句:少焉,——(这是一个散句。)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⑤句: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⑥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⑦句:浩浩乎如冯pínɡ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虚词不计)
再看层次理路:
再看层次理路:①第一句,点题,为下文提供依托。
再看层次理路:①第一句,点题,为下文提供依托。②第二、三句,这是月出前,所见所为。③第四、五、六、七句,这是月出后,写景叙事,虚实相济。
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再看层次理路:①第一句,点题,为下文提供依托。②第二、三句,这是月出前,所见所为。③第四、五、六、七句,这是月出后,写景叙事,虚实相济。
这一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这一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pínɡ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景——美 皓月当空,碧波万顷,月光朗朗,清风徐徐,澄澈空灵,如梦似幻。情——乐 舒畅飘逸,超然物外,令人陶醉于良辰美景;宁谧空阔,如临仙境,撇开宿情,遂入空灵之境。 (喜悦之情,超然陶醉)
第2段 听音辨情
先看韵脚: 第一组:桨、光、方; 第二组:慕、诉、缕、妇。 桂棹zhà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望美人兮天一方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 泣孤舟之嫠妇
再看句法:①句: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散句) ②句:歌曰:“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用楚辞句法。)③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散句)④句:其声呜呜然,(散句)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⑤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再看层次理路: 第二段是过渡部分,承上启下。 所谓承上,就是继续写“泛舟”时的欢快心情。“乐”借“酒”助兴,“酒”又增添“乐”趣。古人往往痛饮伴随狂歌。 可分两层: ①写作者的歌声; ②写客人的箫声。
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第一段中所说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指《诗经》中的《月出》。第二段中,又写出了扣舷而歌的歌词,试比较这两首诗歌,想想它们在内容、情感上有何不同?
轼与客扣舷歌曰:桂棹zhà兮兰桨,击空明兮溯(sù)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月出》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赤壁赋》中之歌虽从《月出》化出,但胸怀、境界却更加渺远空阔。歌中的“美人”未必是哪位美女,倒令人想起屈原诗中喻指的圣主贤君与美好理想。因而歌中表现的是一种政治的感慨,在知音难觅、天各一方的叹息中,已然包含了淡淡的哀愁。
第二段由乐转悲,箫歌传情
第3段 问答伤情
先看韵脚:第一组:稀、飞、诗;第二组:昌、苍、郎;第三组:东、空、雄;第四组:鹿、属、粟;第五组:穷、终、风。
再看句法:①句:苏子愀然(qiǎ,容色改变),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散句) ②句: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散句)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缭、盘绕),/ 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散句)方其(统领字) 破荆州,/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散句)况吾与子(统领字)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再看层次理路:①苏子问乃承上启下语。
再看层次理路:①苏子问乃承上启下语。②“客曰”一段有两层意思 :A.前一层由三问组成 B.后一层转而说到自己
“客” 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段抑客伸主,超脱求解
这一段最后两组骈句有什么特点?
这一段最后两组骈句有什么特点? ——再回到眼前所见的长江、月亮,推广开去,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两句想象奇绝,却跌入“知不可乎骤得”一层意思中来,于文义为倒装,于文势为逆挽,变化无方,起落随意;以形象、比喻相对比,用意十分醒豁,但又毫无说教者习气,也没有抽象的空论,而悲从中来,想超脱尘世又无法逃避现实,真是哀伤到极点了。所以结语“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正写出不得不“哀”的一片苦衷。
第4段 反驳辨情
先看韵脚:第一组:往、长;第二组:瞬、尽;第三组:主、取;第四组:月、竭,色、适交叉押韵。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物与我皆无尽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吾与子之所共适
再看句法:以散句为主,只有下列一段用骈句: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再看层次理路: ①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说明“变”与“不变”的道理,客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因而生“哀”生“羡”;知其“不变”,则何哀何羡? ②后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与清风之无主,可以自娱,以“而吾与子”照应上文“况吾与子”。
这一段反思设辩,寓理于景
第5段 审态察情
转悲为喜,不寂不恼,暗示抗议,意味深长
艺术特点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艺术特点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艺术特点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相关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1 赤壁赋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1 赤壁赋教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赤壁赋,第七单元自然情怀,“宋四家”,文艺全才,诗词名句知多少,关于赋,活动2积累常识,关于赋的流变,乐在何处,情怀阐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教案配套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乌台诗案,第一步读,翻译与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教案配套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变不变,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