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终结性分层复习:修辞(说明)手法附解析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终结性分层复习:修辞(说明)手法附解析教师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提前 5 分钟收取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终结性分层复习:修辞(说明)手法语文考试附解析教师版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5 分钟收取答题卡阅卷人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2分)得分 1.(2分)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比喻)B.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比喻、拟人)C.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比喻)D.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排比)【答案】A【解析】【分析】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A: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人来写,使“骏马和大牛”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是拟人。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2.(2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A.比喻 对偶 夸张 B.对偶 夸张 拟人C.夸张 拟人 借代 D.借代 比喻 对偶【答案】A【解析】【分析】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采用了比喻、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句用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红军面对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故答案为: A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2分)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B.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C.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答案】C【解析】【分析】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A:是拟人、对偶。
B:水比喻天,水面像明净的蓝天。
C:没有修辞。
D: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青蛙当成人来写,说它也会在“稻花香里说丰年”,这是十分明显的拟人。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2分)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 A.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B.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C.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D.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答案】C【解析】【分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A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洪(本体)比作一群受惊的野马(喻体)。
B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汉(本体)比作一座山(喻体)。
C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
D句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汉(本体)比作豹子(喻体)。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5.(2分)“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中连续两个“只听见”,运用( )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会场升旗前的肃静。 A.排比 B.对比 C.反复【答案】C【解析】【分析】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此题连续两个“只听见”突出了会场升旗前的肃静,是反复。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6.(2分)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它句子不一样的一项是( ) A.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B.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C.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D.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答案】C【解析】【分析】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A:连续两个“只听见”突出了会场升旗前的肃静,是反复。同样B、D也是反复;C:把“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 是比喻。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7.(2分)下列语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 A.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B.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C.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D.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答案】D【解析】【分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A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破课桌(本体)比作叱咤风云的古战场(喻体)。B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本等遮挡物(本体)比作屏风(喻体)。C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桌面上一道道豁开的裂缝(本体)比作“黄河长江”(喻体)。D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8.(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B.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C.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D.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答案】A【解析】【分析】拟人句: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A:是比喻;B、C、D是拟人。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9.(2分)对下列句子的表现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夸张/外貌描写)B.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拟人/动作描写)C.她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反问/心理描写)D.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比喻/环境描写)【答案】A【解析】【分析】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②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A、错误。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拟人/环境描写)。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10.(4分)给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描写方法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D外貌描写(1)(1分)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 )(2)(1分)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 )(3)(1分)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 ) (4)(1分)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答案】(1)D(2)A(3)B(4)C【解析】【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D外貌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1)“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 这是外貌描写,选D。
(2)“跑、取、烧、弯”这是动作描写,选A。
(3)“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这是语言描写,选B。
(4)“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这是心理描写,选C。
故答案为:(1)D
(2)A
(3)B
(4)C
【点评】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阅卷人 二、判断题(共2题;共11分)得分 11.(8分)读下面的句子,判断是否比喻句,用“正确”“错误”表示。(1)(2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2分)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3)(2分)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向敌人头上砸去。(4)(2分)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答案】(1)错误(2)错误(3)正(4)正【解析】【分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1)、(2)错误,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 (3)正确;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石头(本体)比作雹子(喻体)。(4)正确;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把红旗翻动(本体)比作海上的波浪(喻体)。
故答案为:(1)错误(2)错误(3)正确(4)正确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12.(3分)“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答案】(1)错误【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修辞方法中夸张的手法的应用情况,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故答案为:错误【点评】夸张这种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方法中很重要,学生应该多进行练习,达到熟练辨别和运用。阅卷人 三、填空题(共3题;共14分)得分 13.(4分)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1)(1分)我是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2)(1分)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的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提那些敏感的心扉。 (3)(1分)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4)(1分)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 【答案】(1)排比(2)比喻(3)对比(4)拟人【解析】【分析】本题主要是对修辞手法的考查。
(1)排比,“是……是……是……”构成了排比修辞,增强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2)比喻,将敲击声比喻成了乐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敲击声的美好。
(3)对比,将我和我的情人进行对比,突出了我生性的执拗和急躁。
(4)拟人,这里将云彩和田野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彩和田野亲密的关系。故答案为:
(1)、排比
(2)、比喻
(3)、对比
(4)、拟人【点评】本题主要是对修辞手法的考查。
(1)、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组成的句子,能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有时两个句子的并列句也可以称为排比句。排比句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并增强可读性。
(2)、比喻句是一种使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的句子,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喻词和喻体。
(3)、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4)、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14.(6分)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E.反问 F.设问(1)(1分)桂子花开,香飘十里。 (2)(1分)每一只虫鸟都是我的朋友,每一丛花草都是我的伙伴,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 (3)(1分)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4)(1分)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5)(1分)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 (6)(1分)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答案】(1)C(2)D(3)E(4)B(5)A(6)F【解析】【分析】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故答案为:(1)C(2)D(3)E(4)B(5)A(6)F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15.(4分)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填序号)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D.外貌描写(1)(1分)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 (2)(1分)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3)(1分)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制服。 (4)(1分)郝副营长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 【答案】(1)C(2)A(3)D(4)B【解析】【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1)“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属于神态描写。
(2)“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语言神态描写。
(3)“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制服”属于外貌描写。
(4)“划着、点燃、望”属于动作描写。
故答案为:(1)C
(2)A
(3)D
(4)B
【点评】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阅卷人 四、语言表达(共2题;共12分)得分 16.(6分)仿写拟人句。例: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①死亡在洪水中逼近。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了。【答案】①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解析】【分析】此题意在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故答案为:①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点评】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17.(6分)说说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答案】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解析】【分析】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点评】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阅卷人 五、问答题(共2题;共10分)得分 18.(5分)熟读课文《草原》,体会下列语句的妙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答案】“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解析】【分析】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点评】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19.(5分)阅读下面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答案】这段话描写了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敌人的场景,表现了他们对敌人的憎恶和对祖国的热爱。 【解析】【分析】体会划线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这段话描写了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敌人的场景,表现了他们对敌人的憎恶和对祖国的热爱。
【点评】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阅卷人 六、综合题(共3题;共31分)得分 20.(7分)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1)(2分)加点的“笑”字是对老班长 的描写。(2)(5分)说一说你对老班长的“笑”的理解。【答案】(1)神态(2)我觉得老班长的笑是故意做出来的。因为那天的鱼汤特别少,按理说老班长是笑不出来的。他故意笑的目的是想调节当时的气氛,用这个“笑”来动员大家喝鱼汤。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任务的描写手法。“笑”是描写人的表情的,所以答案应该为“神态”。(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以及对老班长这个人物形象的了解。故答案为:(1)神态。
(2) 我觉得老班长的笑是故意做出来的。因为那天的鱼汤特别少,按理说老班长是笑不出来的。他故意笑的目的是想调节当时的气氛,用这个“笑”来动员大家喝鱼汤。【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章。21.(9分)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1)(2分)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我” 的心情。(2)(5分)请用上这种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答案】(1)夸张;极为沉重(2)示例:他饿得都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 【解析】【分析】(1)考查的是修辞手法,和学生对课文句子的理解能力。碗不可能千斤重,这里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而且这个重量是指心情的沉重。
(2)本题考查夸张修辞手法的仿写。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示例:他饿得都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 。
故答案为:(1)夸张、极为沉重。(2) 示例:他饿得都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 。
【点评】考查学生对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22.(15分)读句子,完成练习。我爱水的柔,柔如蓝色的秀发;我爱水的刚,刚如白色的奔马;我爱水的美,美如绿色的净土。(1)(2分)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排比句的特点:①一组不少于 句;②各个句子的结构 ,甚至字数都基本 ,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③每个句子的意义 。(2)(2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的好处是( )。 A.对比强烈,引人思考B.设置悬念,使读者有兴趣阅读C.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强烈情感D.生动形象,引人入胜(3)(5分)选取一种事物或现象,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句子。【答案】(1)三;相似;相同;相关(2)C(3)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 【解析】【分析】(1)此题意在明白排比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排比”,就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排比修辞的作用,比较判断正误。(3)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干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相似的句排比式,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三、相似、相同、相关(2)C(3)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
【点评】(1)考查学生对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2)此题考查学生对排比修辞的作用的掌握。(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终结性分层复习:字音附解析教师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提前 10 分钟收取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终结性分层复习:字形附解析教师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终结性分层复习:文化(文学)常识附解析教师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提前 05 分钟收取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