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湖南省怀化市2021-2022学年高二各学科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怀化市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怀化市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试卷
2021年下期期末考试高二生物
一、选择题
1.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太空环境中,航天器和航天服为航天员们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地面的环境,以维持机体的稳态。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是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 新型冠状病毒的入侵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稳态
C. 内环境稳态实质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D. 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普遍存在着稳态的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 有 一定限度的,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
B、新型冠状病毒的入侵人体,对于免疫能力较弱的机体很可能会破坏其内环境稳态,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C错误;
D、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普遍存在着稳态现象,如个体水平的内环境稳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状态等,D正确。
故选C。
2. 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支配躯体运动全部神经就是外周神经系统
B. 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C. 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的,而交感神经受是兴奋的,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是兴奋的,而交感神经受到抑制,即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
【详解】A、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布在全身各处,能控制四肢运动,但不仅仅是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就是外周神经系统;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A错误;
B、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因此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B错误;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于同一内脏器官通常是相反的,交感神经兴奋,可以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慢;副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与之相反,C错误;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于同一内脏器官通常是相反的,交感神经可抑制胃肠蠕动,而副交感神经则是促进胃肠蠕动,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能区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掌握神经调节机制。
3.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运动项目,其刚柔并济、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是神经系统对肢体和躯干各肌群的精巧调控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而完成。其中“白鹤亮翅”的伸肘动作在脊髓水平上的反射弧结构如下图所示,实现伸肌的收缩和屈肌的舒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所示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伸肌运动神经元和屈肌运动神经元的末梢及它们支配的相应肌肉
B. 兴奋传至a处时,a处膜内外电位应表现为内负外正
C. 若神经元轴突处的Na+浓度升高,神经元产生的动作电位绝对值将减小
D. 伸肘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能产生和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以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因此,图中所示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伸肌运动神经元和屈肌运动神经元的末梢及它们支配的相应肌肉,A正确;
B、兴奋传至a处时,a处产生动作电位,此时膜内外电位应表现为外负内正,B错误;
C、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升高,由干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形成的,而Na+内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因此,Na+内流的量增多,则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绝对值增大,C错误;
D、伸肘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产生和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抑制屈肌活动,D错误。
故选A。
4. 下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a、b表示参与该过程的两种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两种激素能在同一细胞内合成
B. 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C. a、b两种激素的功能虽然不同,但其所作用的靶器官可能相同
D. a激素和a激素受体的识别体现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图形:当血糖降低时,作用于胰腺,使胰岛A细胞分泌b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当血糖升高时,作用于胰腺,使胰岛B细胞分泌a胰岛素,胰岛素使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肌糖原等,使血糖降低。同时胰岛素不能进入细胞,只能作为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的受体相结合。
【详解】A、a激素是胰岛素,b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合成并分泌,A错误;
B、结合分析可知,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使血糖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B正确;
C、a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b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两者的作用效果相抗衡,但其作用的靶器官可能相同,如肝脏细胞,C正确;
D、a激素可作为信息分子,其与a激素受体结合后能调节生命活,该识别过程体现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正确。
故选A。
5. 下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健康人由温暖环境进入非常寒冷的环境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进入寒冷环境后,机体通过汗液分泌减少等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
B. 血液中激素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
C. 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D. 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其靶器官不一定是垂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
(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题图分析,激素 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甲状腺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
【详解】A、寒冷时外界环境的温度低于人体很多,所以人体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进入寒冷环境后,机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等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A错误;
B、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靶器官是垂体,②为甲状腺激素,③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靶器官是甲状腺,B错误;
C、激素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对垂体的作用为促进,当激素②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错误;
D、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其靶器官不一定是垂体,如下丘脑通过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激素,其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D正确。
故选D。
6.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发生如图所示的免疫反应。I-Ⅶ表示不同的细胞,Th细胞表示辅助性T细胞,a~g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Ⅲ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发生细胞凋亡
B. VII细胞接受了相应抗原的刺激后才会分泌特异性抗体
C. 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Ⅳ和Ⅵ
D. 在抗病毒感染中,往往需要经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将病毒彻底消灭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Ⅰ为吞噬细胞、Ⅱ为细胞毒性T细胞、Ⅲ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Ⅳ为记忆T细胞、Ⅴ为B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Ⅶ为浆细胞;a、b、c为抗原,d、e为细胞因子,g为抗体。
【详解】A、Ⅲ细胞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与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可诱导靶细胞发生细胞凋亡,A正确;
B、Ⅶ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误;
C、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Ⅳ(记忆T细胞)、Ⅵ(记忆B细胞)保留有抗原的记忆,因而能识别抗原并迅速增殖、分化,C正确;
D、病毒侵染能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当病毒入侵到细胞内,需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暴露,从而再次借助体液免疫将其消灭,即病毒感染中,由于病毒是胞内寄生物,因而往往需要经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将病毒彻底消灭,D正确。
故选B。
7. 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一些疾病,损害人体的健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往往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B. 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常见的自身免疫病
C. 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B细胞,使之大量死亡
D. 在器官移植中,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在再次接受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往往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因此,即使是二次反应,也有快慢之分,A正确;
B、结合分析可知,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常见的自身免疫病,B正确;
C、艾滋病的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之大量死亡,进而引起免疫缺陷,C错误;
D、在器官移植中,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时,器官移植引起的排斥反应较小,因而可以进行器官移植,D正确。
故选C。
8. 如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的A点,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浓度在FA段促进根的生长,BD段抑制根的生长
B. 根的b侧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因而b侧细胞伸长生长慢
C. 在太空中(重力为0),植物的根不会表现出向地弯曲生长的特性
D. 植物幼芽、幼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部位能利用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产生大量的生长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C点之前,都是促进作用,其中A点对应的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点之后,都是抑制作用。由于受到重力作用,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a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所以根弯向地下生长,即根的向地性。
【详解】A、生长素浓度在FA段促进根的生长,BC段也是促进根的生长,CD段抑制根的生长,A错误;
B、由于重力作用,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处,因为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故b侧细胞伸长慢,B错误;
C、在太空中(重力为0),生长素在根尖不会发生横向运输,均匀分布,根不会表现出向地弯曲生长的特性,C正确;
D、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自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在极低浓度下就有明显的生理效应的微量物质,植物激素不会大量合成,D错误。
故选C。
9. 科学家用红光和红外光依次照射的办法,对一批莴苣种子进行处理,然后置于暗处。一段时间后。这些莴苣种子的发芽情况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光照射处理方式
发芽情况
对照组
无光照
不发芽
组1
红光
发芽
组2
红光→红外光
不发芽
组3
红光→红外光→红光
发芽
组4
红光→红外光→红光→红外光
不发芽
A. 本实验的结论为红光促进莴苣种子发芽,红外光抑制莴苣种子发芽
B. 植物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光敏色素的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吸收红光、蓝光
C. 光通过影响光敏色素的结构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D. 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自然界中,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植物向光性生长,实际上也是植物对光刺激的反应;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研究发现,植物具有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光敏色素是其中的一种,除了光敏色素外,植物体还存在感受蓝光的受体即向光素。
【详解】A、分析表格,1组和3组发芽,2组和4组不发芽,可得出红光促进莴苣种子发芽,红外光抑制莴苣种子发芽,A正确;
B、植物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光敏色素的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B错误;
C、光信号通过光敏色素传递放大激活转录因子,活化或抑制某些特定基因,转录出mRNA,从而调控蛋白质的合成,影响特定基因表达,C正确;
D、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D正确。
故选B。
10. 下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知识框架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B. 并非所有生物种群都具有图中的⑥特征
C. “S”型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⑤为衰退型
D. 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被标记的田鼠更容易被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记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题图分析:①表示迁入率或出生率,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表示迁出率或死亡率,④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⑥表示性别比例,⑦表示标记重捕法,⑧表示样方法。
【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指标,A正确;
B、⑥表示性别比例,并非所有生物种群都具有图中的⑥特征,如多数植物没有 性别比例,B正确;
C、“S”型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但种群数量依然在增长,其⑤为增长型,C错误;
D、用⑦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被标记的田鼠更容易被捕食,则重捕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将减少,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D正确。
故选C。
11. 种群数量变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B. 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
C. 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D. 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一般是相关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2.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也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详解】A、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很多,且会对生物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因此,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A正确;
B、林下光照较弱未必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因为有些林下植物是阴生植物,在弱光条件下更适合生长,B错误;
C、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受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等的影响,也受自身因素,如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的影响,C正确;
D、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是相关的,即天敌的存在可能会抑制种群数量的增多,进而引起种群密度的下降,D正确。
故选B。
12. 下列诗句与生物学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初生演替现象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隐含的是生物的种间竞争关系
C.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描述的是这两种生物的捕食关系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植物开花受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1.种间关系:
(1)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2.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3.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详解】A、“远芳浸古道,晴翠接荒城”,说的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A错误;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B正确;
C、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应主要为捕食关系,C正确;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环境因素温度、光照等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影响,温度、光照属于环境因素,D正确。
故选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3. 下图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通过信息分子相互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B.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各自以特有的方式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发挥作用,它们之间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外两方
C. 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都是由细胞内的核糖体合成的
D. 免疫系统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联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这三个系统各自以特有的方式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发挥作用,它们之间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外两方。这些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直接接触。受体具有特异性,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
【详解】A、目前大家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
B、由分析可知,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各自以特有的方式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发挥作用,它们之间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取代另外两方,B正确;
C、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分子的化学本质除了有蛋白质(由细胞内的核糖体合成),还有氨基酸衍生物、类固醇等,这些都不在核糖体内合成,C错误;
D、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细胞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和激素样物质(免疫信息物质)直接或间接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D正确。
故选ABD。
14. 下列关于水盐平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体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
B. 人体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此时下丘脑合成并释放抗利尿激素
C. 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密切相关,通常称为渗透压平衡
D. 水盐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
【答案】BC
【解析】
【分析】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人体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A正确;
B、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释放的,B错误;
C、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密切相关,通常称为渗透压调节,C错误;
D、由分析可知,水盐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BC。
15. 丝瓜茎矮生是基因突变结果,这种突变有两种可能,一是不能合成激素的受体,二是不能合成激素。为探究某种矮生丝瓜属于哪种突变类型,研究者应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注:1mM=1000μM)。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推论错误的是( )
激素茎伸长量
赤霉素处理(浓度单位:mM)
生长素处理(浓度单位:μM)
0
0.3
0.9
1.5
0
5
25
125
正常丝瓜茎伸长量(cm)
13
20
23
30
13
22
20
12
矮生丝瓜茎伸长量(cm)
4
4
4
4
4
4
4
4
A. 该矮生丝瓜不能合成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受体
B. 实验中促进正常丝瓜茎伸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介于0-25μM之间
C. 正常丝瓜茎对赤霉素的敏感性强于生长素
D. 用赤霉素和生长素同时处理正常茎丝瓜,茎的伸长量最大
【答案】CD
【解析】
【分析】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题意分析,若该丝瓜茎矮生是不能合成激素的受体,则施加外源激素时,该个体的生长发育不会出现任何变化;若该丝瓜茎矮生是不能合成激素,则施加外源激素时,该个体的生长发育会加快。
【详解】A、该矮生突变丝瓜不受赤霉素和生长素浓度的影响,故可推测突变丝瓜不能合成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受体,A正确;
B、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促进正常丝瓜茎伸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介于0-25μM之间,B正确;
C、实验中所用赤霉素溶液、生长素溶液浓度不同,不能判断正常丝瓜对赤霉素和生长素的敏感性,C错误;
D、由于没给出用赤霉素和生长素同时处理正常茎丝瓜,因此茎的伸长量的大小也无法比较,D错误。
故选CD。
16. 下图为某同学在完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血细胞计数板(lmm×lmm×0.lmm)中一个中方格中的菌体分布情况,稀释倍数为100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存在对照,对酵母菌数量的调查方法常用抽样检测法
B. 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 取样时从静置的培养液底部吸取,会导致数据偏大
D. 若五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平均数如图所示,则估算该稀释度下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6×108个/mL
【答案】ACD
【解析】
【分析】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以计数酵母菌为例):
(1)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悬液的酵母菌个数。(2)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3)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4)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稍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5)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2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6)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数大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的酵母细胞(或只计数下方和左方线上的酵母细胞)。(7)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并计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详解】A、本实验自身前后形成对照,对酵母菌数量的调查方法常用抽样检测法,A正确;
B、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上先盖上盖玻片后,在盖玻片一侧的边沿用吸管滴加样液,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B错误;
C、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若取样时从静置的培养液底部吸取,会导致数据偏大,C正确;
D、中格中酵母菌数为24,稀释倍数为100,故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24×25×104×100=6×108个/mL,D正确。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
17. 吸食毒品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使此处的神经元兴奋,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使人感到愉悦,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下图1是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和转运机理,MDNA为细胞膜上的结构,图2为吗啡作用原理。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膨大形成的杯状或球状结构叫作_____,由于_____,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2)据图1分析,可卡因可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幻觉”。毒品使人产生“幻觉”的过程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理由是_____。
(3)据图1分析,吸毒成瘾的原因可能是长期吸食可卡因,使突触后膜上的MDNA减少,一旦停止吸食,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作用效应会减弱,吸毒者需要吸入更大剂量的毒品,从而造成对毒品的依赖,只有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_____,毒瘾才能从生理上戒除。
(4)据图2分析,吗啡止痛的原理是_____。
【答案】(1) ①. 突触小体 ②.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 ①. 不属于 ②. 反射活动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
(3)MDNA(神经递质受体)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4)吗啡与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大脑,从而阻碍疼痛的产生
【解析】
【分析】1、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通过一个结构——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分析图1可知:人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能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分析图2可知:吗啡与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大脑,从而阻碍疼痛的产生。
【小问1详解】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膨大形成的杯状或球状结构叫作突触小体,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小问2详解】
反射要通过反射弧实现,毒品使人产生"幻觉”不属于反射,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小问3详解】
据图1分析,人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能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使得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含量增加,使突触后膜上的MDNA减少,若要长期坚持强制戒毒,只有使MDNA(神经递质受体)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毒瘾才能从生理上戒除。
【小问4详解】
据图2分析,吗啡与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大脑,从而阻碍疼痛的产生。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的产生、 传导和传递过程,要求学生理解题干相关信息,提取有效信息来作答。
18. 某科学家为了研究性激素在胚胎生殖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如下假说。
假说A:发育出雄性器官需要来自睾丸提供的激素信号,当这一信号缺失时,胚胎发育出雌性器官。
假说B:发育出雌性器官需要来自卵巢提供的激素信号,当这一信号缺失时,胚胎发育出雄性器官。为此,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家兔胚胎生殖系统分化之前,通过于术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当幼兔生下来之后,观察他们的性染色体组成及外生始器宜的表现。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性染色体组成
外生殖器官表现
未做手术
手术后
XY
雄性
雌性
XX
雌性
雌性
(1)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假说_____。如果另外一个假说成立,则相应的实验结果是_____。
(2)为了进一步证实他的假说,在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组织的同时,给予一定量的_____刺激,观察性染色体组成为XX或XY的胚胎是否都发育出_____性器官。
(3)运动员长期注射性激素会导致性器官萎缩,甚至失去生殖能力。请结合负反馈调节机制分析,原因是_____。
(4)人体激素调节的主要特点: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_____;微量和高效。
【答案】(1) ①. A ②. 性染色体为XX的家兔胚胎手术后发育为雄兔
(2) ①. 雄激素(或睾酮,或睾酮提取物) ②. 雄
(3)性激素过多,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性器官的发育,所以缺乏促性腺激素后性器官会萎缩,甚至会失去生殖能力
(4)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解析】
【分析】1、反馈调节:当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此过程叫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①负反馈是最常见的一种反馈,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②正反馈的作用与负反馈相反,即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
2、人体激素调节的主要特点: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微量和高效;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小问1详解】
由表格可知,性染色体为XY的胚胎在摘除即将发育为睾丸的组织后,外生殖器外观变为雌性外观,因此实验结果验证了假说A的成立。
如果另外一个假说成立,则相应的实验结果是性染色体为XX的(家兔)胚胎手术后发育出雄性器官,即发育为雄兔。
【小问2详解】
为进一步证实假说成立,可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实验思路: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同时给予一定量的雄激素(或睾酮,或睾酮提取物),当幼兔生下来之后,观察它们的性染色体组成及外生殖器表现情况,应当都发育为雄性外生殖器官。
【小问3详解】
长期注射性激素,性激素过多,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即促性腺激素减少,而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性器官的发育,所以缺乏促性腺激素后性器官会萎缩,甚至会失去生殖能力。
【小问4详解】
人体激素调节的主要特点: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微量和高效;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点睛】本题以研究性激素在胚胎生殖系统中所起作用为素材,考查激素的作用,激素的调节特点以及负反馈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19. 图甲是某种特异性免疫的大致过程,图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的是_____免疫过程,巨噬细胞具有_____的作用。
(2)图甲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____(有字母标注的填字母)。
(3)注射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机体注射某种疫苗后在较长时间内不会患该病,请根据乙图分析原因_____。
(4)为探究机体清除肿瘤细胞是否与体液免疫有关,某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如下:将肿瘤体积大小相同的若干小鼠(体内已有的免疫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已被射线杀死)均分为A、B两组,A组做手术但不破坏骨髓,B组做手术且破坏骨髓,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小鼠肿瘤体积大小。该实验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体液 ②.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2)a、b、d (3)机体在注射疫苗后产生了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很长时间,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能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B组破坏骨髓后缺乏造血干细胞,B细胞和T细胞均无法形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丧失,不能排除是与细胞免疫有关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是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a表示T细胞,细胞b表示B细胞,细胞c表示浆细胞(效应B细胞),细胞d表示记忆细胞;图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抗体的浓度,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产生抗体的速度快、数量多。
【小问1详解】
图甲中有抗体,该过程为体液免疫过程。巨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的作用;细胞c产生抗体,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
【小问2详解】
图甲是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a表示T细胞,细胞b表示B细胞,细胞c表示浆细胞,细胞d表示记忆细胞,其中只有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因此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是a、b、d。
【小问3详解】
注射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机体注射某种疫苗后在较长时间内不会患该病。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当再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后,产生抗体既多又快,而机体在注射疫苗后产生了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很长时间,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能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因此人不易患病。
【小问4详解】
某同学为探究机体清除肿瘤是否与体液免疫有关,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机体清除肿瘤是否与体液免疫有关,据此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存在体液免疫,因变量是肿瘤细胞量的变化,据此设计实验如下:将肿瘤体积大小相同的若干小鼠(体内已有的免疫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已被射线杀死)均分为A、B两组,A组做手术但不切除骨髓,B组切除骨髓(无体液免疫过程,但实际也无细胞免疫过程),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小鼠肿瘤体积大小。该实验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原因是B组切除骨髓后缺乏造血干细胞,B细胞和T细胞均无法形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丧失,不能排除是与细胞免疫有关。
【点睛】熟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疫苗的作用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0.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_____等优点。
(2)据“种艺必用”记载,有一种促进空中压条生根的方法:“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则根生。”古文中用浸泡过小便的黄泥封裹枝条,使枝条生根的方法,依据的科学道理是_____能促进枝条生根
(3)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_____,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浪费。
(4)在实验中,若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效果基本相同,如何进一步确定最适浓度?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
(5)近几年,媒体经常报道使用除草剂导致作物绝产的消息。如果使用的除草剂(生长素类调节剂)不是假冒产品,请你分析导致作物绝产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
【答案】(1)效果稳定
(2)小便中含有微量的生长素
(3)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在两浓度之间配制等浓度梯度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进行进一步实验
(5)使用的浓度过高,抑制了作物的生长甚至杀死了作物
【解析】
【分析】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小问1详解】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
【小问2详解】
小便中含有生长素,生长素可促进生根,因此用浸泡过小便的黄泥封裹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
【小问3详解】
进行预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小问4详解】
若两种浓度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效果基本相同,则最适生长素类调节剂的浓度应在这两个浓度之间,可在两浓度之间配制等浓度梯度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进行进一步实验探究。
【小问5详解】
高浓度生长素可抑制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若使用除草剂导致作物绝产,可能是使用的浓度过高,抑制了作物的生长甚至杀死了作物。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类调节剂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
21. 我国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院士曾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之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退耕还林”的实施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的提出,都充分说明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某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_____。
(2)退耕还林后的地区各种生物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其中植物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其意义是_____。
(3)请依据曲线图,描述物种丰富度在50a内的变化:_____。
(4)经研究调查发现,群条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克隆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叫生理整合。请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_____。
【答案】(1) ①. 次生 ②. 物种数目
(2)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在演替的前20a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到达顶点,20~30a间丰富度下降,30a后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
(4)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导致群落演替过程中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
【解析】
【分析】1、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在弃耕的土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小问2详解】
植物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可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小问3详解】
依据曲线图可知,物种丰富度在50a内的变化可描述为在演替的前20a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并到达顶点,20a~30a物种丰富度下降,30a后物种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
【小问4详解】
生理整合特征的存在,使得克隆植物在生存、生长、繁殖和利用资源方面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植物群落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是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
【点睛】本题以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的过程为素材,考查群落的演替类型、群落的垂直结构、丰富度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怀化市雅礼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怀化市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人体细胞的部分元素及含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湖南省怀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