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湖南省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各学科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生 物
一、单选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机体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下列反应发生于内环境的是( )
A. 吞噬细胞在组织间隙中吞噬细菌
B. 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多种酶降解
C. 胃里面蛋白质被胃蛋白酶降解
D. 泪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指机体内主要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包括有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
【详解】A、组织液间隙属于机体内细胞外,即内环境,A正确;
B、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多种酶降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胃里面属于机体外,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泪液不属于体液,属于体外,D错误。
故选A。
2. 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B. 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
C. 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D. 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能促进动物睡眠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视网膜为感受器,视网膜感受暗信号后,作用于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为松果体;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的活动,属于反馈调节。
【详解】A、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本题中下丘脑直接控制松果体,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暗信号会促进褪黑激素的分泌,而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B正确;
C、据图可知,褪黑素由松果体分泌后,经体液运输到下丘脑,反过来抑制下丘脑的活动,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
D、褪黑素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对促进睡眠不利,D错误。故选D。
3. 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从反射弧结构分析可知完成膝跳反射的时间比完成缩手反射的时间短
B. 脑组织水肿后膝跳反射增强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C. 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
D. 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
【答案】C
【解析】
【分析】引起脑水肿的主要原因是脑组织中谷氨酰胺含量过高,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详解】A、膝跳反射一共有2个神经元参与,缩手反射有3个神经元参与,膝跳反射的突触数目少,都是非条件反射,因此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A正确;
B、患者由于谷氨酰胺增多,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所以应该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B正确;
C、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没有作用于脑组织,所以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不能减轻脑组织水肿,C错误;
D、如果患者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其中的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进入脑组织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加重病情,所以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D正确。
故选C。
4. 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如图为肾上腺素在不同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a和图b结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图b和图c结果不同是由于膜上的受体不同
B. 当人处于危险环境时,血液会更多地流向骨骼肌
C. 肾上腺素通过催化多种化学反应调节生命活动
D. 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肾上腺素和肝细胞表面的β受体结合,导致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从肝细胞释放出来,提升血糖浓度;肾上腺素和骨骼肌血管细胞表面的β受体结合,导致骨骼肌中血管舒张;肾上腺素和小肠壁血管细胞表面的α受体结合,导致小肠壁中血管收缩。
【详解】A、分析图可知:图a是肝细胞,图b是骨骼肌中血管,两者受体相同,结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图b和图c结果不同主要是由于膜上的受体不同,A正确;
B、当人处于危险环境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骨骼肌中血管舒张,血液会更多地流向骨骼肌,B正确;
C、肾上腺素属于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C错误;
D、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迅速,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属于神经调节,D正确。
故选C。
【点睛】
5. 研究发现调节性T 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防止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调节性 T 细胞的数量由 Mcl-l 蛋白和 Bim 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所示)。下列疾病或应用中可能与 Mcl-Ⅰ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 是( )
A. 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 B.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分题图分析: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其中Mcl-1蛋白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这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而Bim蛋白会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据此答题。
【详解】A、 若Mcl-Ⅰ蛋白的活性被抑制,则调节性T 细胞的数量减少,对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减弱,致使无法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A错误;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会导致免疫缺陷,与Mcl-Ⅰ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无关,B错误;
C、若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则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导致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减弱,而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而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
D、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如艾滋病与T细胞数量减少有关,与Mcl-Ⅰ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无关,D错误。
故选C。
6. 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就会引发哮喘
B. 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C. 过敏原首次引起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
D. 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释放来治疗哮喘
【答案】C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属于一种免疫能力过高即过于敏感的免疫失调病,它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过敏原与附着于某些细胞(如皮肤、消化道及呼吸道黏膜、某些血细胞表面)上的抗体结合,引起该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详解】A、由分析可知,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不会引发哮喘,A错误;
B、浆细胞没有识别功能,B错误;
C、过敏原首次引起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C正确;
D、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抑制过敏介质释放,D错误。
故选C。
7. 植物叶片脱落酸积累会导致气孔关闭。大豆叶片相对含水量、气孔开放程度、脱落酸含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第1~4天持续干旱,第5天测定后浇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干旱会加速叶片的脱落
B. 随干旱时间延长,气孔关闭,叶片光合速率降低
C. 浇水后,叶片脱落酸含量随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
D. 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能增加叶片水分散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脱落酸含量高时,气孔开度小,脱落酸含量下降时,气孔开度增加,可见脱落酸抑制气孔张开,促进气孔关闭,据此答题。
【详解】A、据曲线图可知,干旱会引起脱落酸含量增加,加速叶片的脱落,A正确;
B、随干旱时间延长,气孔关闭,会直接影响CO2的吸收,引起叶片光合速率降低,B正确;
C、据图可知,叶片脱落酸含量随含水量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C正确;
D、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会导致气孔关闭,减少叶片水分散失,D错误。故选D。
8. 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 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 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 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已知L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即当L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L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L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详解】A.因两种群的起始数量未知,第一年末两种群的L值也不同,因此不能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A正确;
B.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若甲种群起始数量远多于乙种群,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可能小于甲,B正确;
C.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
D.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即每年都是上一年的1.5倍,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L值的内涵,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图中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9. 机体在产生初次免疫反应的一段时间后,如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会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称为再次免疫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再次免疫反应强度增加的原因是机体内进入了更多的相同抗原
B. 通过免疫接种方式预防疾病是再次免疫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
C. 再次免疫反应时记忆B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 过敏反应是首次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属于一种免疫能力过高即过于敏感的免疫失调病,它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过敏原与附着于某些细胞(如皮肤、消化道及呼吸道黏膜、某些血细胞表面)上的抗体结合,引起该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详解】A、再次免疫反应强度增加的原因是机体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A错误;
B、通过免疫接种方式预防疾病是再次免疫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注射疫苗可以使免疫反应增强,B正确;
C、再次免疫反应时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成新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错误;
D、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刺激引起的机体的强烈的应答,是一种再次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B。
10. 在榕树花期,榕果由于有苞片,可以防止非传粉小蜂进入其内产卵。只有头部楔形的传粉小蜂才能钻过苞片进入榕果交配、产卵,并帮助榕树传粉。杨氏榕树金小蜂为一种非传粉小蜂,但可以利用传粉榕小蜂咬出的通道更快速地进入榕果并完成产卵。科研人员研究了进入榕果内产卵小蜂种类对榕果种子产量及小蜂产生后代数量的影响,统计相关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榕果内产卵小蜂种类
榕果内种子数量
传粉小蜂后代数量
杨氏榕树金小蜂后代数量
传粉榕小蜂
5.5
108.5
0
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
10.0
10.5
80.7
A. 杨氏榕树金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体型可能相似
B. 榕果内传粉榕小蜂比杨氏榕树金小蜂具有更强的资源竞争能力
C. 杨氏榕树金小蜂进入榕果内产卵有助于榕树传粉
D. 传粉榕小蜂与榕树的关系为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榕树依靠传粉榕小蜂为之传粉,传粉榕小蜂在榕树榕果中产卵,为其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说明是互利共生关系;另外非传粉杨氏榕树金小蜂也将卵产在榕果内,说明传粉榕小蜂和非传粉杨氏榕树金小蜂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详解】根据“杨氏榕树金小蜂可以利用传粉榕小蜂咬出的通道更快速地进入榕果并完成产卵”可说明杨氏榕树金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体型可能相似,A正确;传粉榕小蜂单独进入榕果内时,传粉小蜂后代数量为108.5,而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共同进入榕果内时,传粉小蜂后代数量为10.5,可见榕果内杨氏榕树金小蜂比传粉榕小蜂具有更强的资源竞争能力,B错误;由表格数据,只有传粉榕小蜂进入榕果产卵时,榕果内种子数量为5.5,而杨氏榕树金小蜂+传粉榕小蜂共同进入榕果产卵时,榕果内种子数量为10.0,说明杨氏榕树金小蜂进入榕果内产卵也有助于榕树传粉,C正确;传粉榕小蜂为榕树传粉,榕树为传粉榕小蜂的幼虫提供营养,说明二者的关系为互利共生,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共同进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1. 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典型湿地
季节性湿地
中度退化湿地
严重退化湿地
湿地特征
常年积水
季节性积水
无积水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生物多样性指数
2.7
2.4
2.1
1.5
鸟类丰富度
25
17
12
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
A. 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 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 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 湿地退化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1、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
2、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由一定限度的。
3、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科学家一般概括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需要指出的是,直到近几十年来,人类才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详解】A、分析表格数据,随着湿地退化,退化程度越严重,积水越少,并且生物多样性指数和鸟类丰富度都下降,严重退化的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而且鸟类丰富度也最低,故食物网结构最简单,A错误;
B、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鸟类死亡率增加会使种群密度下降,不会导致物种数目减少,B错误;
C、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错误;
D、湿地具有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因此湿地的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D正确。
故选D。
12. 洋湖湿地公园以“绿色、人文”为主题,塑造了“梅兰春雨、御泉夏爽、银枫秋色、松竹冬翠”四季景观。公园凭借其注重生态效益的绿化设计,获得了市民的好评。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应尽量选用当地树种,为本地动物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环境
B. 洋湖湿地公园的生物群落由混栽的各种树种组成
C. 城市公园的绿化率,有利于缓解城市污染状况
D. 各类植物混栽,合理布局,实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加速物种的灭绝,所以在引种过程中应慎重。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A、在树种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外来物种入侵因素,因此应尽量选用当地树种,为本地动物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环境,A正确;
B、该公园的生物群落应包括该地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B错误;
C、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些植物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绿化率升高可有利于缓解城市污染状况,C正确;
D、各类植物混栽,布局美观,还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简单题。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选错得0分)
13. 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计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未受刺激时,电流计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 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
C. 在图乙中的t3时,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 t1~t2是Na+内流造成的,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K+外流造成的
【答案】ABD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A、未受刺激时,静息电位的检测需要将电极一侧放在膜外,另一侧放在膜内,A错误;
B、神经纤维细胞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即从a→b,B错误;
C、在图乙中的t1时,兴奋传至a点,电流计指针偏向一侧,在t3时,兴奋传至b点,电流计指针偏向另一侧,C正确;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都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结果,D错误。
故选ABD。
14. 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指标随群落演替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g与R的差值表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
B. Pg达最大值时,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
C. 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
D. 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也可能变化
【答案】CD
【解析】
【分析】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进入该群落的总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的总量,当一个群落中Pg大于R时,群落会发生演替,生物多样性增加,当一个群落中Pg约等于R时,群落演替至顶级群落,当一个群落中Pg小于R时,群落会发生逆行演替,生物多样性减少。
【详解】A、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与自身的呼吸差值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而R代表生态系统所有生物的呼吸量,A错误;
B、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抵抗力稳定性最高,此时Pg与R接近,不是最大值,B错误;
C、Q为生态系统内的有机物总量,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C正确;
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也会改变,D正确。
故选CD。
15.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天敌数量的多少、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决定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直接影响了种群数量变化。分析题图,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12月降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为2月底到6月,这样到12月所有个体均成熟。
【详解】A、从图可以看出,12月未成熟个体为0,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说明6月以后没有新出生个体,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正确;
B、天敌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个体捕食具有选择性,从而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
C、图是各个月份中,动物的年龄结构都不相同,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的失调,进而使出生率下降,会使种群的密度减小,D错误。
故选D。
16. 土壤中的食细菌线虫个体微小、运动能力弱。某植物的落叶可以使土壤中的细菌增加,进而引起食细菌线虫数量的增加。食细菌线虫能产生含氮物质,促进该植物快速生长和大量繁殖,从而使其他植物的生长空间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不能流向消费者
B. 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土壤中某种食细菌线虫的种群密度
C. 该植物与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
D. 该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长空间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BC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a、线虫可以捕食细菌,故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能流向消费者;食细菌线虫个体微小、运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该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长空间,可使生物种类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详解】A、食细菌线虫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食细菌线虫可以捕食细菌,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能流向消费者,A错误;
B、线虫个体微小、运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某种食细菌线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
C、该植物增多,会导致食细菌线虫增多,能产生更多含氮物质,从而又导致植物快速生长和大量繁殖,因此该植物与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C正确;
D、该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长空间,使其他植物无法生存,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正确。
故选BCD。
三、非选择题(共60分)
17. 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
请回答:
(1)通过对图解分析可知,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_______和_______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_______(填“下丘脑”“垂体”或“性腺”)。
(2)上面图解中的A、B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物质,则它们分别是_______。
(3)据图判断,若要验证B的生理作用,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神经调节 ②. 体液调节 ③. 下丘脑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
(3)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鸟类的繁殖有传入神经的参与,说明有神经调节;与性腺相关,说明有性激素的参与,有体液调节;由图可以看出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联想所学的知识点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可以得出: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C是性激素。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这种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当性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性激素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
【小问1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调节方式进行;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下丘脑。
【小问2详解】
从图中不难看出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性激素进入血液后又通过反馈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合成和分泌。
【小问3详解】
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因此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来验证B的生理作用。
【点睛】熟知下丘脑的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结合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机制突破性激素的分泌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能正确辨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18. 用微电极记录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是研究神经冲动产生、传导和突触传递原理的常用方法。根据以下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1)当图1中的微电极M记录到动作电位时,突触小泡将依次产生的反应是___;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兴奋型递质,突触后膜上将依次产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
(2)研究表明,在突触小体未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下,微电极N上也会记录到随机产生的、幅度几乎相等的微小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结合突触的结构和突触传递的过程,分析导致该电位变化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某些突触中,突触小体产生动作电位后,微电极N上记录到电位负值增大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如图3所示。已知K+和Cl−通道都参与了IPSP的形成,IPSP产生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4)已知从刺激开始到动作电位产生有一短暂的延迟,且与刺激强度有关。为了规避该延迟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可利用微电极记录技术设计实验,精确测量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度。请写出简要实验思路。(实验仪器:微电极记录设备、刺激器、计时器、刻度尺等。)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②.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产生动作电位
(2)突触小泡破裂释放少量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微小的电位变化
(3)K+通道开放导致K+外流,Cl−通道开放导致Cl−内流
(4)在神经轴突上选取两点,插入微电极记录设备,用刻度尺测量两微电极之间的距离,用刺激器刺激两微电极同一侧的轴突某点,分别计时微电极测得动作电位的时间,用微电极间的距离除以二者产生动作电位的时间差即为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率。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1表示突触结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而发挥作用。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形成的,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
【小问1详解】
微电极M记录到动作电位时,即兴奋传至轴突末梢,此时突触小泡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形成动作电位。
【小问2详解】
突触小体未产生动作电位时,其所含的突触小泡可能会破裂,可释放少量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微小的电位变化。
【小问3详解】
由图3可知,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负值增加,由题干信息“已知K+和Cl−通道都参与了IPSP的形成”,IPSP产生的原理是K+外流和Cl−内流引起。
【小问4详解】
为规避动作电位的延迟,可测量动作电位通过神经轴突上两点间的距离和时间,由此计算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率,即在神经轴突上选取两点,插入微电极记录设备,用刻度尺测量两微电极之间的距离,用刺激器刺激两微电极同一侧的轴突某点,分别计时微电极测得动作电位的时间,用微电极间的距离除以二者产生动作电位的时间差即为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率。
【点睛】本题以微电极测量电位为载体,考查神经冲动产生、传导和突触传递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每一小问都涉及一些新情境,能够有效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水平,最后的实验设计更能考查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素养。
19. 科学家相继对植物生长素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a、b实验现象可以推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此有人提出“是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促进了胚芽鞘的生长”,为证明此假设,某同学做了e、f实验,并据此得出的结论是“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并促进尖端下部的生长”。老师说此实验设计不完整,缺少______________,你的改进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做了g实验,并推测结果如图中的h所示。对此,你的观点是_______,请结合图1中的实验结果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胚芽鞘尖端促进胚芽鞘的生长(或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 ②. 对照组 ③. 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同样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
(2) ①. 推测的结果h是错误的 ②. 去尖端的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生长,因为尖端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
【解析】
【分析】植物向光生长的原理是当胚芽鞘尖端感受到单侧光刺激后,生长素横向运输,背光侧生长素多,生长速度快,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小问1详解】
图1中的a、b对照,自变量是有无胚芽鞘尖端,a生长,b不生长,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据实验e、f的结果,并不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也可能是琼脂块作用的结果,为此要设置一个对照组,将空白琼脂块放在同样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若对照组没有生长,才可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促进尖端下部的生长。
【小问2详解】
不可能出现如图h的生长结果,因为从c、d实验结果看,胚芽鞘感光部位是尖端,由于g实验的胚芽鞘没有尖端,因此其不可能向光弯曲生长。
【点睛】本题考察的植物向光性原理的探究实验,学生需要先理解向光性的原理,根据原理设计实验与对照。
20. 图1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2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有_______;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作用。
(2)图2中a表示_______的能量,b表示_______的能量。
(3)从图2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4)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D、E、F ②. 光合
(2) ①. 初级消费者同化 ②.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分析】分析图1:A是生产者,DEF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的CO2库。
分析图2:a表示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b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c表示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小问1详解】
分析图1:根据双向箭头及箭头指向判断,A是生产者,D、E、F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的CO2库。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
【小问2详解】
图2是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小问3详解】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小问4详解】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的意义是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提升推理和分析能力。
21. 灰霉病菌感染使作物减产,因化学防治措施会引起诸多副作用,科研人员以黄瓜灰霉病菌为指示菌对BA−KA4解淀粉芽孢杆菌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
(1)BA−KA4解淀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结构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利用_______方法对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纯化,筛选获得BA−KA4解淀粉芽孢杆菌。
(2)实验一:为了确定起主要抑菌作用的是BA−KA4菌体细胞,还是BA−KA4菌体释放到胞外的抑菌物质,实验步骤如下:
①挑取BA−KA4菌株单菌落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28℃恒温培养48h,离心收集上清液并过孔径0.22μm的滤膜得到无菌发酵液。收集离心获得的菌体,超声波破碎,用培养基稀释到原体积,经离心收集上清液为菌体破碎液。
②实验组和对照组处理如下表:请完善实验方案。
组别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抑菌率
对照组A
__________
导入25mLPDA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后,在中央接种直径5mm的灰霉菌菌块
22℃恒温培养至菌丝刚长满平板时,测量灰霉菌菌落直径(R0)
0
实验组B
加1mL BA-KA4的无菌发酵液至培养皿中
同上
同时测量灰霉菌的菌落直径(R0)
63.87%
实验组C
加1mL BA-KA4的菌体破碎液至培养皿中
同上
同时测量灰霉菌的菌落直径(R0)
41.17%
注:PDA是马铃薯葡糖琼脂培养基的简称,抑菌率=
③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下图是温度、pH值对BA−KA4菌株的无菌发酵液抑菌稳定性的研究结果:
实验结果说明,BA−KA4菌株的胞外抑菌物质有良好的温度、pH稳定性,可作为灰霉病菌生物防治的优良微生物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做出此判定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4)除了想方设法防治病虫害对作物影响外,我们还可以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使优良作物品种短期内数量增多,植物组织培养的细胞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②. 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
(2) ①. 1mL无菌水(或1mL未培养过BA−KA4菌体的无菌培养液) ②. 该菌株的无菌发酵液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细胞破碎液的抑菌活性较低
(3)无论是温度、还是酸碱处理,BA−KA4菌株的无菌发酵液相对抑菌活性最低仍可达到55%,说明BA−KA4菌株胞外抑菌物质具有良好的温度、pH稳定性
(4)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解析】
【分析】纯化微生物常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分离法的过程是:由接种环沾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划线,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单个菌落,即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成这一培养特征设计的计数方法,即一个菌落代表一个单细胞。
【小问1详解】
BA−KA4解淀粉芽孢杆菌为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酵母菌为真核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故BA−KA4解淀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结构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纯化菌种时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接种,以获得单一菌体形成的菌落。
【小问2详解】
②该实验是为了确定起主要抑菌作用的是BA−KA4菌体细胞,还是BA−KA4菌体释放到胞外的抑菌物质,所以自变量为培养皿中是否加入BA−KA4菌体细胞和培养过BA−KA4菌体细胞的无菌发酵液,因变量是灰霉病菌被抑制的程度,其他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对照组应加1mL无菌水(或1mL未培养过BA−KA4菌体的无菌培养液)至培养皿中,实验组B中加1mLBA−KA4的无菌发酵液至培养皿中,实验组C中加1mLBA−KA4的菌体破碎液至培养皿中;每组实验中均倒入25mLPDA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后,在中央接入直径5mm的灰霉菌菌块;然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并测定灰霉菌菌落的直径。③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组B的抑菌率最高,其次是实验组C,说明该菌株的无菌发酵液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细胞破碎液的抑菌活性较低,说明该菌主要通过分泌到胞外的抑菌物质起到抑制病原菌的作用。
【小问3详解】
分析图示可知,无论是不同温度、还是不同酸碱处理,BA−KA4菌株的无菌发酵液相对抑菌活性最低仍可达到55%,说明BA−KA4菌株胞外抑菌物质具有良好的温度、pH稳定性,可作为灰霉病菌生物防治的优良微生物资源。
【小问4详解】
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利用并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故植物组织培养的细胞学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湖高三一模生物试题docx、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湖高三一模生物试题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原文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1(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